一百年前臭名昭著的兒童試驗,後患無窮,現在還有家庭在上演

宅在家發慌,迷上了兒童心理學,看了很多相關的資料,感覺知識儲備增加了不少,受益匪淺!直到前天晚上看了“小艾伯特”心理試驗,整個人都不好了!

這個臭名昭著的“小艾伯特”心理實驗發生在1920年的美國,迄今正好一百年。當時美國一位行為主義心理學醫生約翰華生,他提出一個理論,可以將孩子訓練成任何他想的人才。而這個理論的依據,就是這個“小艾伯特”心理試驗。


一百年前臭名昭著的兒童試驗,後患無窮,現在還有家庭在上演


為了完成這個實驗,華生找到了一位11個月大的男孩小艾伯特,開始時在小艾伯特身邊放了一隻試驗用的小白鼠,小艾伯特對此並不害怕,甚至還去摸小白鼠,這證明了孩子對某些事物的恐懼並非天生的。

隨後萬惡的實驗開始了,華生在孩子不遠處懸掛了一根金屬管子,拿著一把榔頭站在下面,每當孩子看小白鼠,或者撫摸小白鼠時,他就使勁敲管子,發出刺耳的噪音刺激孩子,小艾伯特被嚇得哇哇大哭(為了強化驚恐效果,僅僅這個過程就持續了17天)。

多次刺激之後,實驗人員再把小白鼠放在小艾伯特身邊時,即使不敲管子孩子也會害怕哭泣;而實驗員又慢慢將小白鼠換成同樣有毛的小兔子等生物,小艾伯特也會產生同樣的反應,最後,當華生帶著聖誕老人的白鬍子靠近孩子時,孩子也是如此。由此,這位心理學家花了一個月的時間,用迫害一位僅僅11個月大孩子精神的方式,證明一件事:人類的恐懼並非天生,而是可以後天培養的。


一百年前臭名昭著的兒童試驗,後患無窮,現在還有家庭在上演


隨後這位心理學家將這個理論推廣開來,他提出嬰兒或者幼兒教育不能用感情,只有不斷用外力刺激影響,才能教出“成功”的孩子。他憑藉這個實驗和這個理論,在美國大行其道,賺了很多錢,甚至活到了80歲。

而那位11個月大的小艾伯特呢?只活到了6歲就悲慘的死去了。50年後,美國心理協會終於根據層出不窮的倫理實驗頒佈了一條規定:實驗必須保護實驗對象的權利。


一百年前臭名昭著的兒童試驗,後患無窮,現在還有家庭在上演


科學需要獻身精神,但像這種毫無人性地用11個月大的孩子做驚恐實驗的,如今聽起來非常的不可思議。

不過,就在我們驚訝並譴責這件事的時候,我卻察覺了另外一件事,這種迫害性實驗,可能在現在,在很多家庭中正在上演。

比如,剛上學不久或者參加特長班的孩子,因為學習不力,一些家長就會耐不住性子發飆,對孩子進行嘶吼教育,甚至有些極端的家長還會因為孩子屢教不改而動用體罰手段。

可是,這些家長們,你們捫心自問,孩子真的在你的嘶吼和體罰中,就像變了一個人麼?

大多數這類家庭中的孩子,成績依舊沒太大起色,統一的表象是行動略遲緩,注意力不太集中,時常馬虎大意,每當面對家長兇巴巴的臉色時,突然呆若木雞,彷彿定格了一樣,大氣不敢出,性格也變得有些自卑和怯懦。


一百年前臭名昭著的兒童試驗,後患無窮,現在還有家庭在上演


仔細推敲,其實這些家長們對孩子的做法,與一百年前那位瘋狂的專家有何不同呢?

原本的初衷是想通過發脾氣等極端的方式,讓孩子明白自己的錯誤,但多次重複之後,孩子的確產生了恐懼心理,但這種恐懼心理卻對學習毫無幫助,反而與華生一樣,給孩子人造了了一個驚恐的家庭環境。孩子進入學習狀態,想到的卻是父母發怒而扭曲的臉,和那些傷人自尊的批評,在這種狀態下,孩子還能變得出色麼?


一百年前臭名昭著的兒童試驗,後患無窮,現在還有家庭在上演


其實醫學也在這一百年中證明了,兒時經常遭受言語甚至家暴的孩子,會造成大腦某些區域的發育遲緩,與在寬容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相比,這些孩子可以說輸在了起跑線上,而這種後天的差距,恰恰來自急於求成的父母,是不是非常得不償失?

十多年前,當時我還沒有結婚的時候,看過一篇臺灣某位作家的養女心得。

那位作家寫道,自己的女兒出生之後行為有些遲緩,經過診療發現的確是先天存在缺憾,上學之後學習成績也不甚理想,但這位作家和他的妻子並沒有嚴苛女兒,反而在無數次地嘗試後,發現女兒對大提琴很感興趣,於是專心讓女兒學琴,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女兒最終因為大提琴而考取了歐洲一所音樂學院,成了全家的驕傲。

此時回想起這個故事,再回看百年前的那個臭名昭著的實驗,想必家長們,你們都應該知道怎麼做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