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城市生活有许多标准,在苏州人这里就必须有这条,一年四季都得有景。香雪海的梅花、树山的梨花、网师园的垂丝海棠、寻常人家院落里的桂花、定慧寺的银杏……冬去春来,在百花争艳前独领风骚的就是这梅花了。
古来文人墨客都是爱梅的,梅兰竹菊四君子梅花可算是头一位,无数咏梅的诗句都说不尽她的美。在文人的世界里,梅花早已不再只是梅花了。
苏州人也爱梅花,范成大晚年隐居在石湖时写了本专门研究各类梅花的《范村梅谱》,代表了苏州人对梅花研究的学术高度;而清代苏州顾禄的《清嘉录》里如实记载了普通苏州人对梅花的热爱,按当时吴地的习俗,早春二月便要去看梅花。
而最好的去处,就是光福的玄墓山。
玄墓山在穹窿山西面,南临太湖,湖光山色、一派幽静,明代就有学者认为“吴之山惟玄墓最僻,亦最奇。”据说《天龙八部》里姑苏慕容复家所在的燕子坞就是以这里为原型的。
原来相传玄墓山得名于东晋时期的青州刺史郁泰玄,他晚年隐居并葬在此地。下葬那天,有数千只燕子衔土来堆其墓。
所以“玄墓”既是指郁泰玄的墓,又是指玄鸟(燕子)衔土而葬的墓。看来金庸老先生写书的时候真是下了好一番功夫。
玄墓山在明清时期是江南文人雅士游览的好去处,唐伯虎、文征明都来过这里,真假山、圣恩寺,当然还有极负盛名的梅花了。
当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任苏州织造,就经常跑去玄墓山赏梅 ,哪怕是调到南京担任江宁织造后,每年早春若得了空也会专程赶来就为了不错过梅花季。
虽然不知道曹雪芹有没有机会亲自来光福,但显然他对苏州的梅花情有独钟,所以才会在《红楼梦》第四十一回里用了诸多的笔墨来描写“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贾宝玉等人来到大观园里栊翠庵,这里是妙玉修行的地方,她用珍藏了五年的“玄墓蟠香寺”梅花上的雪水烹茶,招待宝玉等人吃“梯已茶”。
还因为这茶冷冷地呛了林妹妹一回,在《红楼梦》里敢称呼林黛玉是俗大人的也就只此一家了。
妙玉和黛玉一样也是苏州人,在金陵十二钗中她实在很独特,出生官宦人家,本来应该是个大小姐的命。可惜从小多病怎么也看不好,只得踏入空门,在玄墓蟠香寺出家带发修行。
可见她从一开始就不是真心想出家,只是迫于无奈选择了尼姑这个职业。所以在贾府大多数人眼里她性格高傲孤僻,就像梅花那样冰肌玉骨,却又凌寒留香。
妙玉的那杯“梅花雪”是清幽雅洁的,而在另外一个苏州人沈复的笔下,梅花则更带了几分生活的情趣。
《浮生六记》里处处可见苏州文人的适意生活,《闲情记趣》里就专门写了芸娘做的餐具梅花盒。
沈复是个典型的苏州文人,爱和三五知己一起喝酒。喝酒自然需要下酒菜,既要好吃好看有格调,又不能摆太多,毕竟囊中羞涩。
于是芸娘就给他想了个办法,动手DIY了一个梅花盒:拿了六只二寸白磁深碟,摆成了梅花状,中间一只,外头放五只。
同时还用灰色的漆刷了一遍,好似一朵墨梅在案几上绽放。这样一来下酒菜好似装在花瓣里一样,分类摆放好,一盒六种颜色,真是小巧精致,又不会浪费,一看就是会过日子的苏州人做的事。
文人也许太讲究了,对于平头老百姓来说可花不了这些功夫,不如直接上街买现成的好吃的,比如来一块梅花糕。
梅花糕当然不是梅花做的,只是因为形状神似而得名。但无疑这个名字就给这块糕增添了食欲,还没吃呢光听听就想流口水了。
梅花糕一定要吃现做的,就像老苏州常说的那样,只能人等糕,不能糕等人。热乎乎的梅花糕,软糯的面皮、脆脆的焦糖,加上芝麻、葵花籽、红绿丝、金桔……一口下去五彩斑斓的口感就在口中绽放了。
只不过现在想在街上吃到小时候的味道可太不容易了,观前、山塘、平江路这些老街上都能找到不少糕团小店,至于口味那就见仁见智了。
我们聊梅花又怎能少了园林呢?
拙政园里的雪香云蔚亭,网师园里的竹外一枝轩。有的朋友也许要问了,这竹外一枝轩和梅花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这是苏轼的一首诗,“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和秦太虚梅花》),这“一枝”说的就是梅花。
还有狮子林里,无论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暗香疏影楼,还是“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的问梅阁,当春色渐至,推窗倚栏,看见三五枝梅花怒放,怎会不叫人喜上眉梢,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如今苏州赏梅当然是去光福香雪海了,“香雪梅花甲天下”,这里梅花品种繁多,白梅、红梅、绿梅、紫梅、墨梅等应有尽有;每年初春漫山遍野的花海更叫人流连忘返,花光映照,梅花三弄。
从帝王将相到文人墨客都在香雪海留下了各自的足迹,
康熙、乾隆南巡就多次来这里探梅;苏州城里有名的大家族“贵潘”四代人曾在香雪海附近先后构筑了三处园林;“梅痴”吴昌硕还为香雪海写下这样的句子:“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何时拿舟冒雪去,便向花前倾一杯”。“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梅花已经盛开,春天还会远么?
閱讀更多 姑蘇好時光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