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制內基層領導靠什麼管理下屬?

職場疑問:體制內,剛剛提拔成為股長,管著一個部門幾個人。作為一名基層領導,既不能決定下屬的前途,又不能影響下屬的收入,那麼靠什麼管理下屬,讓下屬心甘情願幹活,謝謝!

體制內基層領導靠什麼管理下屬?

一個部門或是一個團隊,最重要的是什麼?是領導人物,也稱為靈魂人物。有道是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這就是說領導的重要性。

在基層,管好下屬確實不容易、不簡單!

最近到基層單位去調查,當我問到兩個主管,如何管理下屬的時候,有一個局長的回答讓我覺得非常真實:

他對我說:你也在基層待過,不想瞞你。還不是哄的哄,騙的騙,將就的將就。

其實他這個說法道出了基層的真相。

基層權力小,管下屬大多數情況下只能做思想工作。

如果下屬踏踏實實工作,即便能力一般,只要不作妖,領導一般不管他。

如果明顯消極怠工有負面言論和行為,領導就會找他談話,施加一種隱形壓力,只要不是傻逼,只要不是原則性事情,只要不是吃了大虧,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那麼基層的領導幹部管理下屬難在什麼地方?

一是不能扣工資、獎金。

二是不能濫用經費、濫發津貼補貼。

三是不能決定升遷。一般來說,本系統的廳級幹部決定處級幹部的任免,處級幹部決定科級幹部的任免。基層的正科對提拔本單位的副科幹部,只有建議權,決定權在上一級處級單位的班子手中。而股級幹部就連升遷的建議權都沒有。

所謂上面千條線,底下一根針。

這就是基層管理最難的地方,雜事瑣事很多,管理的是人員素質參差不齊,但是做的事情又及其重要,是真正做實事,真正推動政策落地,真正密切聯繫群眾,直接服務普通老百姓的。

要做好基層管理有以下三點:

1、打鐵自身還要硬。

自身能力強,自然有威信。

這一條裡面包括很多,包括業務能力、人情世故、以及人格魅力。

有些領導真的能力很強,對業務很熟悉,思路很清楚,而且知人善任,懂得如何培養下屬、甚至知道什麼時候該表揚,什麼時候該敲打。

有些處理事情的時候情商很高、考慮很周全。

有些非常敬業,勤勉實幹,博學強記,為人正直。

有些幽默風趣,或者豁達開朗。

這些能力和品質,自然而然會讓下屬對他印象格外好,自然會很樂意去做他安排的事情。

有個妹子跟我同一個基層部門工作,現在我調到省直單位了,但是遇到問題她還是會經常問我。主要因為她覺得我很會分析問題,我會問清楚她種種情況,然後建議她怎麼做,這也算是對於我能力的肯定。

每個人當領導了,都要反思自身是否有領導能力,是否做到處事為公,待人為真,或者業務過硬,個人魅力是否值得下屬跟隨。

2、受人恩惠,與人還之。

以前我遇到過一些領導,業務上不一定精通,搞不好還不如你。

但是這種領導往往像一個帶頭大哥,把下屬看做自己人。

關上門,做得不對的地方,領導你指出來我改。

打開門,在外面處處維護下屬利益,為下屬爭取利益。

尤其是在下屬有具體的困難時,給予援助。

下屬不一定會記得這個人是什麼領導,只會記得在困難的時候,誰幫了他。

而且會記憶很久。

這些受“恩”的人多了,久而久之,會變成基層領導的力量。

有時我們會看到一些地方的所謂“地頭蛇”樹大根深,就是這些原因。

知恩圖報是中國文化當中的基本道義。

但是現在有一點在很重要,就是不要搞小團體,千萬不要跟下屬稱兄道弟什麼的,對工作有百害而無一利。

3、背靠大樹好乘涼

作為一個基層部門領導,你上面自然也是有領導的吧。

要在上級的領導心目中建設好自己的地位。

這就是原來很多領導幹部一到週末,不是陪家人而是要陪領導的原因。

當然,不是陪就關係好了,位置上升了,但是不去混個臉熟甚至造成一定的印象,在很多工作中是要受到影響的。

通俗點說就是,在體制內很多事情,關係好的就跟你講人情,關係不好動不動就講原則。

你跟上級的關係好不好,或多或少的傳遞到自己所在的單位,通俗的話講,就是這個領導在上級眼中有沒有地位,能否幫下面爭取一些利益,辦成一點事情。

下屬都會想:他或者她,背後站著的是誰?

在上級面前有地位了,在基層的下屬才會對他有所忌諱,對下屬發號施令就容易多了。

除了以上三點,還有一些很重要的,比如要互相信任,要有意識培養鐵桿骨幹,遇到問題不要偏聽偏信,要多方求證有自己的判斷。

所以說,在基層,當領導不容易。有放任自流的,有焦頭爛額的,有見招拆招的,所謂膏藥是一張,看怎樣去“熬”。

體制內基層領導靠什麼管理下屬?

歡迎關注,成為有能力、有理想、有擔當的體制人。

--公號:公務猿雜貨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