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交往,請注意這四點

與人交往,請注意這四點

1、人與人之間保持一杯水的距離

有人說:“人生如尺,必須有度。感情如面,最忌越界。

有這樣一個小常識:

我們所居住的地球,距離太陽大概1.5億公里。如果地球和太陽的距離再近1%,地球就會變成“火焰山”,瞬間生靈塗炭;但如果再遠3%,地球就是“廣寒宮”,幾乎所有生命都無法存活。

而現在,它們的距離是恰到好處的1.5億公里。這不遠不近的距離給我們帶來了富饒的物產、宜人的氣候,讓地球不像其他星球那樣,荒蕪、孤獨。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同樣如此。一杯水,就是你們之間最好的距離。

梁實秋的《談友誼》裡寫道:“君子之交淡如水,因為淡所以才能不膩,才能持久。

好的友誼就像一杯清水,看似平淡無味,實則解渴清涼,平凡卻不可或缺。

而失去距離感的友誼,就像一杯糖水,過甜、過膩,無法解渴,也無益於身體。

這樣的關係很快就會令雙方產生隔閡,或許還會將兩人推得更遠。

只有恰到好處的距離,才是朋友之間情感的最好歸宿。

與人交往,請注意這四點

2、需要費勁維持的關係,都是錯的

人生就像一張很大的拼圖,開始時都是一張白紙。

你所遇到的人、經歷的故事就是這張拼圖中的一片,都有專屬的位置,放對了便能使圖案逐漸豐富起來。

但若是放錯了,把不屬於這張圖的那片強行放進去,那你永遠也得不到最終的完整。

所以說,拼圖只要放錯了一塊,再多的努力也是徒勞。

人與人之間,亦是如此,那些讓你感到消耗精力、勞心傷神的關係,也許從一開始,就是錯的。

但事實上,好的關係,從來都是不需要死撐的。真正舒服的關係,相處起來應該是容易的,快樂的。

寧可孤獨,也不違心;寧可抱憾,也不將就。

和相處舒服的人在一起是什麼樣?

幾十年來,楊絳和錢鍾書的故事一直讓眾人羨慕不已:二人都喜歡讀書,時常在學習之餘,展開讀書競賽,比誰讀的書多,然後再交流心得。

閒暇時光,各自寫作,互相鼓勵,彼此成就,平淡日子裡,總少不了溫情時刻。

能讓你相處舒服、放下防備的,一定是伴你走過一生的人。

與人交往,請注意這四點

3、你沒用的時候,認識誰都沒用

總有人會問:“怎麼才能認識更多優秀的人?”

大家普遍的回答都是:你要努力讓自己變優秀。

不可否認,人脈和社交的確可以在資源互換中,讓自己實現價值最大化。

但是,在成年人的世界裡,還有一個更殘酷的真相:你沒有用的時候,認識誰也沒有用。

一位青年自詡自己擅長社交,懂得積累人脈,手機裡有很多商業大佬的電話。

在眾人的質疑下,主持人提議讓青年現場打電話,證明一下自己。

令人尷尬的是,青年連撥了好幾個電話,卻沒有一位商業大佬接他的電話。

當你不夠強大時,結交再多人脈都是無效的。

你還是你,他還是他,除了手中多了一張名片外,一切都未改變。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唯有腳踏實地的努力,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人生在世,最大的貴人永遠是自己,任何人脈不過都是錦上添花。

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不迷戀於人脈關係,不執念於平步青雲,踏踏實實耕耘人生,才能綻放不一樣的煙火。

與人交往,請注意這四點

4、優秀的朋友圈,真的很重要

曾經看過一個極為震撼的實驗:實驗者擺放32個頻率完全不一樣的鐘擺,在經過短短几分鐘後,它們就可以自然地將頻率調為一致。

其實,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相通的,人也是如此。

畫眉麻雀不同嗓,金雞鳥鴉不同窩。

正如曾國藩所言:“一生成敗,皆關乎朋友之賢否,不可不慎也。”

我們雖然無權決定自己的出身,但我們卻可以選擇和誰在一起。

記得在《世說新語》中有一段這樣的記載。

管寧和華歆曾是一對好友,他們同在園中鋤草,看見地上有一片金。

管寧仍然揮動著鋤頭,視金子如同瓦石,但華歆卻高興地拾起金片,然後又扔了它。

又有一次,兩人同坐在一張席上讀書。有達官貴人坐車經過,管寧照舊讀書,但華歆卻放下書出去觀看。

等到華歆回來後,管寧就割開席子說道:“你不再是我的朋友。”

賈平凹曾經在《遊戲人間》裡寫道:

“朋友的圈子其實就是你人生的世界,你的為名為利的奮鬥歷程就是朋友的好與惡的歷史。”

欣賞一個人,始於顏值,敬於才華,合於性格,久於善良,終於人品。

圈子雖小,乾淨就好。

真正聰明的人,都懂得保持朋友圈的純淨。唯有如此,才能於千萬人之中,尋得良師益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