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現代公共衛生體系的建立丨文化客廳·疫期課堂

記者丨徐悅東

在歷史上,人類是如何認識流感的?對人類的身心健康和社會來說,流感會有什麼影響?1918年的大流感,又是如何如何促進現代公共衛生體系的成型?

2月28日,新京報·文化客廳在疫期特別策劃第二期裡,聯合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邀請北京大學醫學史研究中心主任張大慶,以1918年那場橫掃世界的大流感為圓心,為大家探討傳染病對文明的衝擊。

1918:现代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丨文化客厅·疫期课堂

在歷史上,人類是如何認識流感病毒的?

張大慶認為,流感在人類歷史中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疾病,它跟社會發展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儘管今天擁有了各種疫苗,流感依然是一種嚴峻的挑戰。在美國,每年就有兩萬人死於流感。

流感這種疾病,最早何時出現在人類的記錄當中?張大慶表示,科學家非常難在古代屍體上找到流感病毒的痕跡。研究者可以對古代屍體做分子生物學分析,從而判斷這具古屍體是死於黑死病的。但對於流感,目前研究者只可以從古人的一些記載中去尋找它的痕跡。比如公元前421年,古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就記載過一種很像今天所熟悉的流感的病例。

流感被確定無疑地記錄在案,還要等到中世紀晚期十字軍東征的時候。流感這個詞

(influenza)

,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使用的。這個詞來源於“influence”,有影響的含義。當時的人們認為,流感是天象不好對人間所造成的影響。到了14世紀的意大利,研究者就能找到很多有關流感的記錄。有學者推斷,在16世紀末的歐洲,也有一次流感的大暴發。

1918:现代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丨文化客厅·疫期课堂

《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詩》,[美]約翰·M·巴里著,鍾揚、趙佳媛、劉念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8年7月版。

在17世紀,美國的弗吉尼亞州、新英格蘭州都有流感流行的記錄。到18世紀,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還有美國的“國父”們托馬斯·傑弗遜和詹姆斯·麥迪遜,都患過流感。直到19世紀之後,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人們才逐漸對流感的成因有了科學的探討分析。

在1898年,研究口蹄疫的兩個科學家F.Loeffler和P.Frosh發現,口蹄疫的病原體是一種比細菌還小的東西。在1899年,一個叫馬丁努斯·威廉·拜耶林克的荷蘭微生物學家發現了菸草花葉病毒。但,他也跟當時的許多人一樣認為,這種病原體應該是一種具有傳染性、有活力的液體。實際上,真正找到病毒的是1900年一個叫瓦爾特·裡德的醫生,他發現黃熱病是一種病毒引起的疾病。到1933年,科學家才通過電子顯微鏡看到病毒。這就是人們對於病毒認識的過程。

流感對人類身心健康和社會的影響

1918年的大流感,是從美國開始暴發的。但後來,美國的軍隊將該流感帶到了法國,又帶到了西班牙。最後,這個流感被稱作“西班牙大流感”。實際上,當時西班牙的死亡人數並不是太多,只有幾百人因此死亡,但有八百萬人被感染,導致西班牙的政府辦公室都被關閉了,交通也陷入停頓。

1918:现代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丨文化客厅·疫期课堂

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

流感對人類的健康影響非常之大。在21世紀,隨著交通越來越發達,大家旅行越來越方便,流感的擴散也變得越來越容易。流感會導致炎症。許多炎症,並不是由流感病毒直接導致的,而是由於流感病毒的間接影響所導致的機體的免疫反應。

患流感之後,人的機體會產生免疫細胞對流感病毒進行攻擊。細胞因子會激活下丘腦,通過發熱來消滅病毒。若細胞因子刺激骨髓,要骨髓製造更多白細胞的話,這會引發疼痛。身體裡的細胞因子和病毒的互相作用,會對人產生很多影響。比如,病毒性肺炎會引起呼吸窘迫綜合症

(ARDS)

,是許多患此病的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在1918年大流感時,若因為流感導致肺部出現呼吸窘迫綜合症,死亡率基本上是百分之一百。到20世紀70年代後,該症的死亡率還高達40%-60%。現在,醫生擁有了呼吸機、人工肺,這樣才能降低一些死亡率。

除了對人的身體有很大傷害之外,流感對社會也有著重要影響。人們對於未知的疾病往往會有恐慌的心理。大家為何會相信傳言?這是因為人們總是想希望找到一些解釋,這樣心裡才會好受很多。在古代,人們也許會相信這種疾病是星象的問題,或得罪了神或祖先。其實,這些迷信對緩解人類對未知的恐懼是有幫助的。到了現代,這種對未知的恐懼是謠言和陰謀論的溫床。在1918年的大流感中,正值一戰,當時就有許多人相信,大流感是德國間諜散佈出來的。

1918年的大流感與現代公共衛生體系的建立

張大慶認為,人類預防傳染性疾病最簡單有效,也是最古老的方法就是隔離。這就是所謂的控制傳染源、切段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這三個手段中的重要步驟。

在1918年的大流感中,歐洲許多地方就關閉了學校、教堂和公共場所。遠在中世紀時,歐洲人就會專門建造隔離病院,並建立了檢疫制度。在黑死病流行時,當時意大利就對流動人口就採取了先檢疫隔離,等安全了再放進來的有效措施。這些措施,到今天依然有用。

1918:现代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丨文化客厅·疫期课堂

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流行。

當然,人們還製造出許多能殺滅病毒的消毒劑。在中世紀時,人們會用威士忌或醋混合雞蛋等方法來殺毒。後來,大家有了巴氏滅菌法。再後來,人們發現噴灑碳酸或苯酚溶液可以用來消毒。隨著微生物學的發展,人類有了更多更有效的消毒劑。而且,現代醫學帶來了抗生素、血清療法等更有效的治療措施,這些都是20世紀的晚近發現。

大流感暴發的1918年,實際上正好是現代美國醫學和公共衛生體系興起建立的時間。防治流感進一步推動了美國醫學的現代化。這裡面出現了現代美國的四大名醫,比如威廉·韋爾奇

(William Henry Welch)

、威廉·奧斯勒

(William Osler)

、凱利

(Howard A.Kelly)

,還有哈爾斯特德

(William S.Halsted)

其中,韋爾奇是美國現代醫學的領軍人物,他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院長,也做過美國醫學科學院的院長,他成為了美國現代醫學轉型的標杆性人物。在1910年代,美國的醫學是相當落後的。當時的美國醫生營業也不需要執照,醫學教育也相當落後。當時,美國好醫生都是從歐洲留學回來的。

當時,美國對疾病的治療方法也很落後。在1918年大流感中,美國的治療方法甚至還有很多很稀奇古怪的方法,但並沒有什麼有效的治療方法。在這個時期,巴黎臨床學派建立了臨床對照研究。通過對照研究,醫生就可以發現,很多傳統治療方法是無效的。比如當時很流行的放血療法,就被證明效果不佳。有了臨床對照研究,人們才淘汰掉許多傳統的、似是而非的治療方案,走向化學藥物和抗生素的應用上去,這也是現代公共衛生興起的一個原因。

面對美國醫學院的落後,當時亞伯拉罕·弗萊克斯納

(Abraham Flexne)

對美國醫學院進行了一個調查。在調查後,他提出要對美國的醫學院進行重大的改革。於是,美國兩百多家醫學院就關掉了一百多家。剩下的醫學院,被分為ABC三個等級。弗萊克斯納在1910年出版了《弗萊克斯納報告》,他認為美國應該效仿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模式,醫學院只收本科畢業後的學生。大家要先讀完本科,再讀醫學院,這有助於提升醫生的整個素養和水準。這為美國醫療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很重要的基礎。

1918:现代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丨文化客厅·疫期课堂

亞伯拉罕·弗萊克斯納

張大慶表示,有關現代公共衛生體系在西方的興起,還有許多值得一提的公共衛生學家,比如約翰·斯諾對英國霍亂的調查,皮騰科菲爾有關疾病、病原體和地域環境與人體之間關係的研究,等等。而韋爾奇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建立的公共衛生學院,也開始了對疾病的致病原因、傳播途徑和預防做了很多研究。

很多疾病,都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大多數致病微生物也存在在人體裡面,但它們要在一定的條件下才會導致疾病,比如當人體抵抗力弱時。當然,還有一些外來的致病微生物,比如埃博拉、新冠病毒等。總的來說,微生物和人類一直共生共存,伴隨著人類的進化。現在,關於人體內微生物的研究非常多,包括腸道微生物的研究。現在很多研究認為,其實人想吃什麼,並不是人想吃什麼,而是人的腸道微生物想吃什麼,它們在調節你的胃口。所以說,人類和微生物是在共同進化的。

張大慶認為,據《大流感》的作者統計,每年大概有1400萬人因為感染了各種微生物而死亡。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會接觸到很多原來沒接觸過的疾病,比如埃博拉、艾滋病等。這些病原體原來跟人類沒什麼關係,但隨著人類的活動範圍變大,人類接觸到這些新的病毒的頻率也在加快,風險也在增加。

人類要如何跟這些傳染病相處呢?在這些新疾病出現的早期,社會對它們的把握不是那麼大,這時候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信息,但真正準確的信息並不多。因為真正準確的信息需要科學的研究,這是需要時間的。流行病學家需要把不同的個案彙集起來,才能夠找到一個趨勢。在信息混亂的時期,就很容易出現無序的恐慌。這種過度反應也是必然的。過度反應有其正面的價值,但也有許多消極的影響,所以大家要不斷關注疾病的動態,實時調整自己的心態,這樣才能更好、更理性地去採取一些預防的策略和麵對疫情的挑戰,並能克服對疫情的恐慌,恢復到正常的社會生活當中。

記者丨徐悅東

錄音整理丨崔健豪

校對丨陳荻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