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雍正陵墓保護較好?

-陌依尋-


古代的皇帝駕崩後,經過一系列複雜的殉葬儀式最終下葬。在古代結構複雜、路線蜿蜒曲折的皇陵中,陵墓最深處的墓室除了皇帝的梓宮外,還有數以萬計、琳琅滿目的陪葬品。由於皇室自古以來至高無上的地位,尊貴的皇室成員都會攜帶許多貴重的陪葬品下葬。

伴隨皇帝下葬的這些陪葬品,大多是一些珍寶首飾、貴重擺件、陶土人偶等、在封建時代,只有皇室成員才有資格把玩的器件,每一件不是貴重瓷器就是稀世珍寶,在古時候的民間,是不可能有這些東西的。所以這些貴重的陪葬品也成為了各種摸金校尉的眾矢之的,自古以來,歷朝歷代皇帝為了修建陵墓都操碎了心,為的就是防止陵墓被盜,進來的盜墓賊打擾皇帝安息清淨的同時,又帶走了皇家的稀世珍寶。

清朝的皇陵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清東陵,第二部分就是從雍正開始,挑選新建的清西陵。

雍正最開始準備將自己的梓宮在死後下葬清東陵,但卻發現東陵地圖的土壤疏鬆,不易防潮,後來才轉移到了河北易縣的清西陵。清西陵的密封度要比清東陵好上許多,哪怕是地標下著大暴雨,清西陵的地下也不會滲入一滴水,這樣的密封性對後來的盜墓賊來說也是一大難點,自然覬覦雍正陵的摸金校尉就少了許多。

還有一點比較邪門的傳聞,就是雍正陵由裡而外蘊含著一股殺氣,盜墓人怕這殺氣就是雍正正體,當自己在入陵盜墓的時候,雍正就會魂魄化出實體,將自己抹殺。這樣的傳言一傳十十傳百,自然而然就在盜墓賊的各個幫派中傳開了來,久而久之,願意進雍正清西陵的賊就更少了。

那麼這殺氣是的傳言究竟是怎麼來的呢?傳言是因為雍正在位時期,大力清剿貪官汙吏,清剿的程度可謂史上聞所未聞未見。究竟清剿貪官嚴到什麼程度了呢?首先就是貪一點就拉出去斬首,斬首的時候,還要命全朝大臣都要站在刑臺前觀看,看著大刀落下、貪官人頭落地,血濺三尺,就算上過戰場的將軍士兵,看了都不禁心悸。

因為要了太多條貪官的命,雍正皇帝在所有人的眼裡都戾氣頗重,特別是在針對貪財的人及官員上,是絲毫不姑息一星半點。這就可以理解為雍正在死後,十分忌憚來自己陵內偷盜陪葬品的盜墓賊,也可以理解為雍正正是他們的剋星。總之專克貪財之人的雍正,在這些摸金校尉的眼裡,可算是避之不及的存在,再加上把手森嚴的皇陵,和雍正平時清廉節儉的為人,就更沒什麼人敢盜清西陵一塊磚了。

想了解更多有趣的歷史,就關注那樣的歷史挺有趣吧,還有不定期抽獎送紅包哦。


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其實不是雍正的陵墓無人敢動,當時已經有不少盜墓賊盯上了雍正的泰陵,但因為各種原因沒有成功。

在1980年,國家準備對雍正的泰陵進行發掘,當時發現了多處盜洞,原以為雍正的陵墓已經被盜,但沒想到這些盜洞根本沒有挖通,最深的盜洞距離地宮封土還有兩米多深。

最後因為雍正墓沒有被盜,因此這次發掘工作沒有繼續下去。

之所以沒有動雍正墓,是因為還沒有輪到雍正

雍正墓位於清西陵,這裡一共埋葬著四位皇帝的陵墓,分別是雍正、嘉慶、道光和光緒。

在清西陵之中,唯一被盜的皇帝陵墓就是光緒的崇陵。

至於埋葬著清朝剩餘皇帝的清東陵,除了順治皇帝以外,其餘皇帝的陵墓被盜了個一乾二淨。


盜墓最瘋狂的時候,正處於軍閥混戰時期,這時候各地軍閥為了搶奪地盤,需要獲得大量的資金支持,清朝皇帝的陵墓自然就是一個送上門的寶庫。

著名的東陵大盜孫殿英,就曾從乾隆的陵墓和慈禧的陵墓中盜取了無數寶物。

除此之外,還有活躍在民國時期的各類盜墓賊,這些人幾乎將清東陵全部挖了一遍。

盜雍正墓的盜墓賊實力不濟

挖完了清東陵,自然就輪到清西陵,如果當時的戰亂繼續下去,那些身處亂世的百姓,肯定也不會放過清西陵。

事實上,雍正的泰陵也有多處盜洞,但卻並沒有挖通,這隻能說那些盜墓賊實力不濟,沒有算出正確的方向,又或者這些盜墓賊遭遇了突發情況,迫使他們放棄盜雍正墓。


總得來說,雍正所在的清西陵中的陵墓數量並不算多,因此盜墓賊更傾向於藏寶無數的清東陵,雍正的墓還沒有被盜,只能說是他的運氣好。


東方大史


雍正的泰陵屬於清西陵,之所以保護的較好,除了有利的地勢地形之外,就是盜墓賊還沒來得及下手,清西陵的所有陵墓中,只有光緒帝的崇陵地宮曾被盜墓賊光顧,其餘都保存完好,當然就包括雍正的泰陵。

至於更加具體的清東陵與清西陵的相關知識,我繼續分析如下。


一、清東陵的悲慘命運

清東陵位於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西北30公里處,是清朝乃至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墓建築群,清東陵於1661年(順治十八年)開始修建,歷時247年,總共217座宮殿牌樓,15座陵園。


清東陵陵區南北長12.5公里、寬20公里,埋葬著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5位皇帝、慈禧等15位皇后、136位妃嬪、3位阿哥、2位公主共計161人。

乾隆皇帝與慈禧太后是清朝特別奢靡的兩個人,生前就揮金如土,死後對自己陵墓的陪葬要求也很高,比如慈禧去世之前就花費上千萬兩銀子歷時二十年將自己的定東陵建好,死後更是金銀珠寶以及各種無價之寶數不勝數,悉數拿去給自己陪葬。

正是因為人們對慈禧以及乾隆兩人的瞭解,慕名而去盜墓,想要發大財,其中第一個就是1928年前往清東陵盜墓的軍閥孫殿英,他以籌集軍費之名前往清東陵,將乾隆的裕陵和慈禧的定東陵都打開,裡邊金銀財寶幾乎洗劫一空,還把乾隆的棺木打開,骨頭丟得到處是。


不過這次盜墓並沒有對康熙的景陵下手,原因是他們已經在乾隆和慈禧那裡收穫頗豐,並且康熙的景陵當時沒能打開,所以孫殿英就匆匆離去。當然這次盜墓讓孫殿英發了一筆橫財,可是因此也惹怒了社會各界人士,各種報紙媒體紛紛指責孫殿英的可恥行為,迫於輿論壓力,孫殿英沒有繼續去盜康熙的景陵和清西陵。

由於後來長時間依舊處於戰亂,對清東陵與清西陵等陵墓一直疏於保護,1945年,張盡忠夥同王紹義等人再次光顧清東陵,不僅把乾隆的裕陵和慈禧的定東陵再次洗劫,還將康熙的景陵也用炸藥炸開門進去洗劫一空,最後門也不關就離開。

這次洗劫,清東陵除了順治的孝陵沒有被盜,其餘的13座陵墓都被洗劫一空,可以說慘不忍睹,經過這次盜墓之後,又過了一些年,1952年國家才引起重視,成立清東陵文物保護所,對清東陵進行保護。

後來對乾隆的裕陵進行清理開放,供遊客觀賞,但是裕陵裡邊積水十分嚴重,每到雨季都要專門進行抽水清理才行。與裕陵對應的康熙景陵,一直沒有清理開放,雖然當時派工作人員前往查看,但是裡邊積水過多,而且多為黃色液體,無法進行清理,最終也就一直沒有清理開放,讓其保持原貌。




二、清西陵情況

清西陵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易縣梁各莊西15公里處的永寧山下,其自雍正八年(1730年)首建泰陵,至民國四年(1915年)光緒的崇陵建成,歷經186年,共建有雍正泰陵、嘉慶昌陵、道光慕陵和光緒崇陵4座帝陵,後陵3座,王公、公主、妃嬪園寢7座,埋葬4個皇帝,9個皇后,56個妃嬪及王公、公主等共80人。

清西陵的規模沒有清東陵大,到目前為止除了光緒的崇陵被盜過之外,其餘都保存很完好,為什麼清西陵就能保存如此完好呢?我覺得主要有以下3個原因。

1、雍正選址選的好

我們可以來看一下雍正當時為何不去清東陵,偏偏要自己選址弄出一個清西陵呢?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就叫弟弟允祥去幫他選一個好地方,本來雍正按照規定也是應該葬在清東陵,可是他覺得:

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

經過幾年的選址,最終於雍正八年確定好地址為易縣永寧山,當時選址之人是這樣跟雍正說的:

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匯合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

雍正聽完十分喜悅,連忙批覆:

山脈水法,條理詳明,洵為上吉之壤。

當時允祥因為選址有功,雍正還要將這個地址旁六十里左右的一箇中吉之地賜給允祥,可是允祥不敢接受,最後在幾百裡外的鄉里選了一個地方。

從整個選址過程,我們就可以看出來清西陵的地理優勢,位置較高,土質較好,與清東陵的低窪位置和沙土疏鬆土質相比,清西陵的好處很明顯,一個是不容易因為土質疏鬆而坍塌,另外就是地勢較高不容易進水和汪水。

雍正的選擇,從後來的事實來看,確實如此,清東陵目前就是積水嚴重,前邊也說到乾隆裕陵和康熙景陵積水很深,導致需要大量經費清理積水,景陵甚至積水有兩三米深,根本無法進行清理。


而且清東陵的土質太差,經常會倒塌,引起很多不必要的損失,但是清西陵則沒有這些問題,所以相對保存就要好很多。

2、雍正做人低調

雍正與乾隆和慈禧相比,完全顯得太低調,乾隆、慈禧經常炫富,大家都知道他們有錢,也知道他們的陵墓肯定有很多寶藏,所以對於盜墓者而言,這樣的肥肉當然是首要選擇之地。

我們會發現,不管是1928年孫殿英盜墓還是1945年張盡忠盜墓,首先選擇的都是清東陵,因為大家都知道清東陵有錢,可以得到的更多,所以在清東陵存在的情況下,很少有人會去對清西陵下手。

3、來不及下手

經過兩次洗劫,清東陵已經沒有什麼財富,盜墓者還是將手伸向清西陵,比如光緒的崇陵就被不知名盜墓者盜竊,並且這夥人當時還想對雍正的泰陵下手,只是動了一下就停止,後來國家引起重視,有專人看守,盜墓賊再也沒有機會對清西陵下手。


也許有人會問為何清西陵的陵墓不進行清理開放呢?其實原因很簡單,目前技術還達不到那樣的水平,所以我們只能遵循不輕易主動開發帝王陵墓的保護準則,對其進行保護即可,不打擾何嘗不是一種最大的溫柔。


結語

毫無疑問,帝王陵墓確實是我們的一項很有價值的文化遺產,對它進行保護也是刻不容緩的,在技術不成熟的情況下,我們堅決不能對其進行破壞,因為很多東西,世界上僅此一件,破壞了就再也無法修復!



嗔痴歷史觀


清朝皇帝和其他封建王朝的帝王一樣,都很重視陵墓的修建工作,所以他們一般在登基後就會開始計劃這些工程。這些陵墓的修建都很講究,不僅需要大量能工巧匠進行建造,帝王死後還需要添置很多陪葬品,這些陪葬品一般都是極其珍貴的文物,能夠拿到一件都能價值連城,但是皇陵的修建和陪葬物品的多少都沒有一個定數,主要還是要看墓主的喜好。一般生前就很奢侈的帝王自然會用大量的陪葬品來給自己撐門面,而生前比較節省的帝王也就不太在乎這些,我們也可以通過這些方面來對古代帝王有一個更加客觀的認識。

其實清朝皇帝的陵墓大體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其中一部分算是有錢的主,另外一部分就是沒錢的主,當然這裡所說的沒錢不是真的沒錢,而是比較節省,不是太注重享樂。清東陵中康熙、乾隆和慈禧太后的陵墓是很矚目的,因為這幾位政治人物在位期間都很奢侈,即便是康熙皇帝,他在晚年後也是很重視享樂的,所以有了這幾位帝王,就讓清東陵成為了盜墓者很愛去盜寶的地方,這些有錢的主也沒讓盜墓者失望。而清西陵中以雍正皇帝為代表,他生前很注重節省,平日裡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嬪妃都有嚴格的要求,雍正一生勤勉於朝政,不太重視享樂,所以他的陵墓對於盜墓者來說沒有太大的吸引力,而清西陵中的帝王基本上都是這樣的性子,所以當孫殿英盜墓的時候,他自然不會想要去盜西陵。

所以孫殿英當時的計劃就是以清東陵的這幾個陵墓為主,在盜墓之前還做了周密的計劃,並帶著大量士兵前去,盜墓不僅是一項體力活還是技術活,因為皇陵的修建都很嚴密,在盜墓時還需要找到地宮的通道,所以每盜一座墓都會耗費大量的精力,有的還需要用炸藥將地宮門炸開,為了節省人力物力,在盜墓之前勢必要進行評估。雍正雖然也是帝王,但是因為他生前的表現太過優秀,所以沒有人對他的陵墓感興趣,所以自然而然就被孫殿英刨除在外。

雍正皇帝的陵墓沒能吸引孫殿英,也沒有吸引任何一個盜墓者,卻因此讓雍正的陵墓一直保存完好,不得不說,一位帝王夠不夠優秀,也不能只看他們自己是怎麼鼓吹的,其實他們的陵墓的建造和陪葬品的多少也很能說明問題。


歷史課課代表


清朝入關後,並不是只有一處陵區,而是有兩處,分別是位於河北馬蘭峪的清東陵和位於河北易縣的清西陵,筆者這兩個陵區都親自探訪過,下面我詳細的說說這兩個地方的情況。

清東陵,是大清朝入關後第一任皇帝順治在某次打獵之時偶然發現的,他被這裡迷人的景色所吸引,隨後腦海中想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他要在此處設計建造自己的萬年吉地,皇帝說話自然一言九鼎,說幹就幹,這裡馬上成了一片巨大的建築工地,大清朝的第一處帝陵清孝陵營建而成,隨後,順治的兒子康熙皇帝也在此處營建了自己的陵寢-清景陵,但到了康熙兒子雍正那,卻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兒,雍正竟然沒有在清東陵區找到滿意的陵址,於是乎這位完美的皇帝開始在異地找尋陵區,就這樣,清西陵被找到了。

清西陵,一處更加壯美絕倫的風水寶地,雍正皇帝在這裡創建了自己的清泰陵,但是這卻給他的兒子乾隆出了一個巨大的難題-他死後葬在哪裡?葬在清東陵這裡便會冷清,葬在清西陵另一邊又會冷清,於是乎一個完美的解決辦法被想了出來,後代的皇帝們用隔代埋葬的辦法同時充盈兩個陵區,讓兩處的香火一直不滅。

就這樣,到大清朝滅亡,清東陵總計埋葬了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清西陵埋葬了雍正,嘉慶,道光,光緒,(後來宣統也埋在了附近),民國時期,軍閥孫殿英駐守清東陵,他監守自盜把乾隆的陵寢和慈禧的地宮全部盜掘,開啟了清東陵亂局的先河,此次除了順治的陵因為火葬無陪葬品未被盜,其他的全被盜掘一空,而清西陵由於沒有孫殿英這樣的軍閥帶頭,僅僅是光緒的地宮被盜外,其他皇帝的陵寢都完好無損。


古今歷史觀文


雍正陵墓叫做泰陵,位於河北省易縣的永寧山下。之所以沒有被盜,並不是無人敢動,而是而是地理位置相對偏僻,加上大盜不稀罕,小盜沒能力,最終順利的保存了下來。



雍正泰陵

清朝入關之後,皇帝的陵寢分為兩處,分別是清東陵、清西陵。

清東陵營建於公元1661年,第一個帝陵為順治的孝陵,其後為康熙的景陵。

雍正繼位之後,按照規定應該在清東陵內選址修建陵寢,因此雍正曾在九風朝陽山修建陵寢。但很快修建陵寢的工匠發現當地為沙石土質,一來容易滲水,二來容易塌方。因此雍正改變主意,讓怡賢親王胤祥另選陵址。



胤祥經過尋找,認為易縣永寧山下為“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合會之所”,關鍵是土壤中沒有砂石,因此在1730年時,雍正改變主意,在河北易縣另闢陵區,建造了自己的陵寢——泰陵。

乾隆登基後,看到老爺子雍正突然改變了陵寢地址,所以左右為難。最終為了讓康熙和雍正都能夠有人作陪,乾隆下令“父東子西,父西子東”。即父親葬東陵,則兒子葬西陵,反之父親葬西陵,兒子必須葬在東陵。



清東陵

東陵內有5座帝王陵,順治——清孝陵、康熙——清景陵、乾隆——清裕陵、咸豐——清定陵、同治——清惠陵,另外還有一座慈禧的定東陵。

6座大型陵寢之中,保存完好的僅有順治的孝陵。乾隆裕陵和慈禧陵在1928年被孫殿英盜掘,其餘陵墓全部在日本投降時被匪軍盜掘。

清西陵

西陵內有4座帝王陵;雍正——清泰陵、嘉慶——清昌陵、道光——清慕陵、光緒——清崇陵。

反觀清西陵,4座帝王陵之中,僅有光緒的崇陵在1938年被匪軍盜掘,其餘全部保存完整。



雍正陵墓保存完好原因

帝王陵建築規模宏大,防盜措施充足,普通的盜墓賊根本無法盜掘。因此無論是清東陵或者清西陵,被盜的陵墓全部由匪軍所為。之所以雍正泰陵沒有盜掘,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清西陵地處河北易縣,這裡人煙稀少,位置偏僻。所以在當時沒有駐軍的需求,客觀上防止了匪軍或者軍閥盜墓。

第二,清東陵墓葬主人生活相對奢侈,尤其乾隆、咸豐和慈禧等人,陪葬寶物更是多不勝數,這也增加了軍閥土匪的覬覦之心。反之清西陵皇帝相對節儉,自然也降低了土匪軍閥的覬覦之心。



當然,雍正的泰陵也曾經被盜掘過,並且在寶城琉璃影壁下留有一個盜洞,只不過沒有打穿地宮。以此可見,並不是沒有人敢動泰陵,只是大盜不稀罕,而小盜又沒有能力。


我是越關


雍正泰陵也是被盜賊動過的,在寶城琉璃影壁下就有一個深達兩米的盜洞。但令人慶幸的是,不知因何原因盜賊放棄了挖掘,地宮才得以完整保存。

清朝在關內的皇陵群共有兩處,分別是遵化的清東陵和易縣的清西陵。其中有四座皇陵保存完整,地宮未被盜掘。保存完整的皇陵有清東陵中順治的孝陵及清西陵中雍正的泰陵、嘉慶的昌陵和道光的慕陵。

順治的孝陵是清東陵中唯一未被盜掘的帝王陵墓,而清西陵中的四座帝王陵墓,僅有光緒的崇陵地宮被盜掘。眾所周知,孝陵中地宮僅有順治的骨灰,陪葬品極少,因此盜賊不願盜掘。那麼西陵中雍正泰陵為何能倖免於難?

雍正的泰陵是清帝王陵墓中最為神秘的一個,它的神秘不僅體現在墓主人的死因上,還體現在其地宮規模和陪葬品的鮮有記載上。目前僅有的資料顯示,雍正泰陵的地宮都是用兩尺見方的金磚鋪成。

(崇陵地宮)

還有三件陪葬品可以確定,這在史料梓宮隨葬簿冊中有記載。當時雍正久病未好,便著手安排後事,雍正點名了三件陪葬品。分別是曾祖母孝莊賜予的番菩提珠,父親康熙賜予的鳳眼菩提珠,弟弟允祥留下的玻璃內畫鼻菸壺。

與雍正的死因之謎相比,陪葬品可能並不那麼神秘,至少對史學界來說是這樣的。雍正棺槨中是人頭還是金頭,這才是泰陵備受世人關注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乾隆地宮被清理後,泰陵的發掘就不斷被學界鼓吹。

加之當時泰陵在寶城的琉璃影壁處發現一箇舊的盜洞,因此泰陵地宮被專家們一致認為早已被盜。於是在一些史學家的請求下,國家文物局批准了泰陵地宮的發掘。考古人員就從舊盜洞處開始往下深挖。

在發掘到兩米深後,考古人員發現下面的元磚與原封土,在場專家認為舊盜洞僅僅挖了兩米深,泰陵的地宮沒有被盜。發掘工作立即被叫停,盜洞隨後被填埋。那麼,盜賊既然已經挖了兩米深,為何又停止挖掘了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得先回答清西陵中為何只有光緒崇陵被盜而其它三座皇陵卻保存完整的問題。這與兩個帝王陵墓群的地理位置息息相關,清東陵地處河北遵化西北三十公里,而西陵地處河北易縣的永寧山下。

兩處陵區相距三百多公里,清東陵地處冀東地區,孫殿英盜掘前的清東陵是處於三不管的地帶。此處長期是土匪盤踞之地,這些土匪雖被蔣介石收編,但實際仍處於無政府狀態。而邊區的遊擊力量對此也是鞭長莫及。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孫殿英才能打著剿匪的幌子大規模的盜掘東陵。而清西陵的情況就完全不同,清西陵地處河北易縣,當時有奉系的各路軍閥駐紮,這些軍閥之間相互傾軋監督,沒有人敢堂而皇之的去盜掘皇陵。

孫殿英之所以能得手,就是因為在遵化只有他一個大軍閥,無他人干預。清東陵被盜掘之後,國民政府在輿論的重壓之下非常重視。將除孫殿英之外的主要參與者全部緝拿歸案,有些被槍斃,這也有效震懾了其他盜匪。

皇陵無人再盜的情況一直持續到1938年,當時晉察冀邊區剛開闢不久,河北保定一帶軍閥混戰,局勢一度比較混亂,於是光緒的崇陵被一夥規模不大的匪兵盜掘。從地宮清理情況來看,當時盜掘非常匆忙,風險很大。

崇陵中有不少的珍寶未被帶走,說明當時不具備大規模盜掘的機會。之所以會選擇清西陵中的崇陵下手,就是因為崇陵修建的最晚,地宮秘密被許多人所知,比起其它三座皇陵更容易進入地宮,因此才被盜掘。

清東陵第二次被大規模盜掘是發生在抗戰勝利後,遵化一帶的侵略者投降,國軍積極調動忙於內戰,邊區力量不足,使得東陵再次被盜。而此時的清西陵,已完全處於晉察冀邊區的抗戰之下,大規模的盜掘不會出現了。

而小規模的零星盜掘很難對帝王陵寢構成威脅,正因當時的各種機緣巧合,才使得清西陵中的三座帝王陵墓得以保存。崇陵被盜而其它三陵完好原因還有另一個,就是當時泰陵、慕陵和昌陵靠近八路軍駐地。

處在最邊緣的光緒崇陵就成了盜賊的唯一選擇。像雍正泰陵這樣的早期陵墓,地宮規模及構造都是未知,要想成功盜掘,必須要出現孫殿英盜東陵那樣的機會,才有可能盜掘成功。而西陵並沒有這樣的機會。

泰陵的盜洞可能就是崇陵被盜時出現的,有可能是同一夥人所為,也有可能是單個的盜墓賊所為。地宮隧道沒有被打穿的原因可能就是情況發生突變,放棄盜掘,也有可能是知難而退,單個盜墓賊想進入地宮還是有難度的。

有人認為泰陵沒有被盜,是因為薄葬的原因。這個原因很難成立,難道光緒崇陵的隨葬品能超過泰陵?泰陵能倖免於難就兩個原因,一是沒有大規模盜掘的機會,二是地宮口很難找到。

(崇陵地宮)

綜上,雍正的泰陵並不是沒人敢動,泰陵也曾出現過兩米深的盜洞,但盜洞並未深入地宮隧道。清西陵有三座帝王陵墓保存完好,主要原因就是西陵所處的地理位置在當時比較特殊。


野史也是史


雍正的泰陵建成至今近300年的時間裡沒有被盜,最為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泰陵處於清西陵地區,進而躲過了那場震驚中外的“東陵盜墓事件”。

清朝入關之後頭兩位皇帝,順治和康熙,都將自己的陵寢選擇在了河北遵化的清東陵地區,而雍正卻恰恰將自己的陵寢建造地址選擇在了距離遵化地區600多里地的河北易縣,也就是從雍正時期開始,才有了清西陵地區。

起初,雍正確實在也在清東陵地區的九鳳朝陽山下選擇了一處寶地下葬,但是後來發現此處為砂石土質,要知道砂石土質並不適合修建墓葬,一方面在建造是結構不穩容易塌方,另一方面是容易滲水,鑑於這個原因,雍正才選擇另擇地址安葬。想想雍正這個決定是多麼的明智,且不說後來躲過了盜墓,就單憑滲水這一項就避免了大量的麻煩,要知道,已經用現代科技改造成博物館的乾隆皇帝的裕陵地宮,至今還在遭受滲水的影響。

最終,怡親王胤祥為雍正在河北易縣挑選了一塊風水寶地,並稱其為“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匯合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雍正非常對此地非常滿意,進而在此建陵,也就是清西陵中的泰陵。

1928年軍閥孫殿英藉由軍事行動的名義,封鎖了清東陵周邊,驅逐了陵寢衛兵,隨即用炸藥破壞了陵寢入口,展開了有組織的瘋狂盜墓行動,包括乾隆、慈禧等多個陵寢被盜,裡面珍貴的隨葬品被洗劫一空。

而遠在600多里之外的清西陵地區卻躲過了這一場劫難,事實上,除了光緒皇帝的崇陵,清西陵地區的其他陵寢幾乎沒有收到任何的盜掘和破壞,較為完整的保存到了今天,這些足可見當年雍正和怡親王胤祥的眼光。


實際上,雍正的泰陵的吸引力是真的比不上乾隆、慈禧等人的陵寢。

雍正是出了名的“節儉”,同葬在清西陵的嘉慶、道光和光緒,都是清朝江河日下時候的皇帝,並且也都是不愛鋪張的,相對於清東陵的康熙、乾隆、慈禧這幾位的陵墓,清西陵幾位皇帝的陵墓必然顯得十分寒酸,吸引力遠不及清東陵,因而像包括孫殿英在內的盜墓賊都將主要精力放在了清東陵。

而在清朝時期,皇帝的陵寢都有專門的人負責看守,守衛森嚴,即便是到了民國時期,根據袁世凱與清廷的協議,清朝皇帝的皇陵也是由民國政府派人進行保護,所以有著衛兵把守的清朝皇室陵寢也就不會有盜墓之人關顧了。至於“東陵盜墓事件”,也是1928年孫殿英藉由軍事行動的名義,封鎖了清東陵周邊,驅逐了陵寢衛兵,才開始進行盜墓活動的,衛兵是盜墓活動不得不面對的一道重要阻礙。

當然,也還有中國古代一直以來對於盜墓,這種違背傳統道德與傳統文化的行為的一貫反對態度,因而造就了社會輿論的影響,這也是對於皇帝陵寢的一種保護。特別是在孫殿英盜取清東陵之後,鋪天蓋地的反對聲音也讓之後再也沒有出現大規模的盜墓行動,包括清西陵在內的許多帝王陵寢都得以安穩的保存到現在。


雍親王府


清朝時期最有名的三位皇帝便是康乾盛世的締造者:康熙、雍正、乾隆。雍正位於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之間雖然在位的時間很短,但是卻將清朝也是打理的僅僅有條,不得不說雍正也是一位非常的有治國之才的皇帝,可惜英年早逝讓雍正並沒有太多的施展的空間。

清西陵

在雍正死後便被葬在了皇家陵地的清西陵,這裡一下葬了四位皇帝:雍正、嘉慶、道光和光緒。我們知道古代的不論是古代還是民國時期,盜墓都是非常的猖獗的,但是清西陵除了光緒皇帝的陵墓被盜之外,其他皇帝的陵墓還未曾被光顧。但是清朝剩餘的大多數的皇帝和皇后嬪妃的陵墓都被葬在了清東陵。

清東陵相比較於清西陵而言就沒有那麼好的運氣,除了順治皇帝的陵墓之外,其他所有的陵墓被已經被一掃而空。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在軍閥混戰的時期,慈禧和乾隆皇帝的陵墓被軍閥算電影給洗劫一空,當時大量的珍貴文物都已經流失。

雍正的陵墓為何保護的好呢?

我想最大的一部分的原因就是當時雍正的陵墓也應該放在清東陵的,可是雍正實地考察之後,發現那裡的土質鬆軟,容易滲水,於是便改變了自己的下葬墓地,來了現在的清西陵。當然原因肯定不止這麼一個,慈禧生前的生活是如此的驕縱淫奢,在她死後陪葬的寶貴物品自然也是相當的珍貴,若是能從裡面得到一件便可衣食無憂,這也是慈禧墓遭到別人惦記的原因。而雍正皇帝便生性低調,死後陪葬之物也是稀疏平常,也就不會有人惦記。

可是無論是富麗堂皇的大墓也好,簡陋寒酸的小陵墓也罷,這些都是我們中國歷史上所保留下來的文物,實在是不行該遭受破壞。


司徒歷史


雍正的泰陵並非無人敢動,只是沒有成功而已。

因雍正死因成謎,人們都想打開其陵墓,看看雍正是不是傳說中的地宮內僅有金頭一個?

1980年經國家批准,相關部門在已有盜洞的基礎上進行挖掘,後發現最深的盜洞距地宮封土還有兩米多,這意味著泰陵並沒有被盜,國家文物部門下令停止了發掘。

滿清朝入關後,順治、康熙將自己的陵寢建在了河北遵化的清東陵地區,雍正原計劃也將自己的陵寢建造在清東陵地區的九鳳朝陽山,但動工時發現該處土壤疏鬆,易塌方、易滲水。最終,怡親王胤祥為雍正在河北易縣選中了現在的清西陵,稱其為“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匯合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

泰陵是雍正帝、皇后孝敬憲、敦肅皇貴妃的合葬陵墓,始建於1730年,佔地8.47公頃,是清西陵中建築最早、規模最大,體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

雍正的泰陵被盜沒有成功,主要是以下原因:

一、孫殿英盜取乾隆和慈禧墓穴,天下譁然

1928年,孫殿英借軍事演習之名,利用炸藥炸開了清東陵的乾隆和慈禧的墓穴,並將墓內奇珍異寶洗劫一空,天下譁然,清朝遺老如喪考妣,上書要求嚴懲盜墓賊,在全國輿論的壓力下,國家加大了對清東陵的大力保護力度,同時其他的軍閥也有所顧忌,盜墓賊一時不敢再盜墓,所以清西陵無人敢動。

二、雍正崇尚節儉,估計皇陵中陪葬寥寥。

盜墓賊費盡周折盜墓就是為了錢,而雍正是以勤政廉政而聞名,不遊山玩水,不貪圖女色,勤儉節約,要求御膳房按需配飯,寧願少做,也不多做,穿舊龍袍等等,如此艱苦樸素的皇帝,想必他的皇陵內陪葬的奇珍異寶也是寥寥可數的。

三、清帝退位,與當時臨時政府有約定,派兵保護清陵。

1912年2月12日,清廷退位,袁世凱承諾對清帝宗廟陵寢永遠奉祀,民國政府酌設立衛兵保護好清朝陵園,而清政府的一些遺老也一直在對陵園進行看管,所以民間盜墓者就算在民國初期這樣最混亂的年代也不會有人光顧。

四、清西陵所處位置

清西陵地處保定市,保定市當時是河北省政府所在地,是河北的政治中心,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西陵,畢竟在省政府的在地利用炸藥炸陵墓,這得多在的膽子?並且清西陵地處丘陵,相對高度不超過200米,要想盜墓極易被人發現。

綜上,在以上四方面的綜合因素作用下,雍正帝的泰陵才得到保全,如今像清西陵這樣完好無損的陵寢已經為數不多,而墓內的寶物都是集歷史文化於一體的精華,更應當好好保護,也為我們為子孫後代留下來寶貴的遺產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