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年味,望不了的親情,操不完的心,《過年》成為一種期盼

今年春節有點早,在陽曆1月下旬,所以元旦剛過幾天,83歲的高老太太就在保姆的陪同下,帶著女兒準備好的禮品去給93歲的表姐拜早年了。提前拜年送禮,不知啥時候成了這座小城百姓約定俗成的規矩。


回不去的年味,望不了的親情,操不完的心,《過年》成為一種期盼


  高老太的女兒寧依然每天晚上下班後首先要到母親這裡看一眼才回自己家,多年來幾乎雷打不動。女兒一進門,高老太的話匣子便迫不及待地打開了:“我今天去看你姨媽了,老太太大不如秋天時候了,聾得厲害,每天也不出屋……元旦時兒女們都來了,春節大家就不再回來了,保姆不走……她太操心了,除了女兒其他孩子都過得不太好……這麼大歲數了還惦著她那兩個同父異母的弟弟妹妹……”聽著母親堂音十足的“車軲轆”話,望著她氣色還算不錯的面孔,在單位忙碌了一天、有些疲憊的寧依然既無奈又欣慰,選擇了默默傾聽。隆冬的北方,天黑的早,寧依然從母親家出來,馬路上已經華燈閃爍,但還沒啥過春節的氛圍,厚厚的羽絨服抵擋不住凜冽的西北風,天真是冷,心也有點冷。

  寧依然記得去年姨媽也是和保姆過的春節。除夕中午,小表哥兩口陪老太太吃過午飯就回自己家了,好像說第二天要去看外地的女兒。姨媽是老幹部,有三兒一女,年齡最大的70多,表姐最小57歲。三個表哥原來都是有點級別的國家公職人員,表嫂們也都退休建在;表姐最能幹,管理過企業,自己也開過公司,最有經濟實力,後來打工也是拿年薪的,美中不足的是離異,至今單身。除了小表哥其餘人都在外地。寧依然已過了知天命之年,對於生活有著自己的感悟,物質需求無止境,家庭和睦最重要。在寧依然眼裡表哥、表姐都生活得不錯,她也能理解表哥和表姐的做法,甚至有些羨慕,不禁想:自己可以像他們那樣做嗎?


回不去的年味,望不了的親情,操不完的心,《過年》成為一種期盼


  回想自己近十幾年度過的每一個春節,寧依然五味雜陳。寧依然有一個哥哥,一家人先是定居京城,然後又移民海外。她實在記不起最後一次與哥哥一起陪父母過春節是哪一年了,時間好像有點久遠。兒子上初中那年,父母開始去海南島“貓冬”,寧依然就帶著兒子去三亞陪父母過年,一直到兒子高考,記得最初兩年哥哥和侄兒也在;她丈夫則回他自己父母所在地陪老人過年,雖然他從未抱怨過,但多年的夫妻,彼此的心思都清楚,只是心照不宣而已。接下來的五年,一家人三處過春節,兒子出國留學回不來,丈夫依舊去看望自己的母親,寧依然則在家陪年事已高且多病、再也去不了海南島的父母。最近三年的春節,一家人倒是團聚了,丈夫家的老人都已去世,兒子也畢業回國在京城工作,可寧依然仍有一些糾結,因為她多病的父親去世了(她和父親的感情很深);母親晚上不敢一個人睡覺,保姆要回家過年;老人身體雖然沒啥大毛病,但不大會做飯,也走不了長路,還暈車,一家三口出去玩一天都成問題……不止一次她真想再高價僱個臨時保姆,可是最終自己心裡還是有些過意不去。寧依然清晰地記得父親生命的最後幾年,每次哥哥一家回國,老人說過的話:“不管你們啥時回來,在我就是過年。”

  春節是中國最重要、最隆重同時也是最富特色的傳統節日,據考證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它傳承著中國人的社會倫理觀念—感恩、敬祖、孝悌、和合、祈福、天人合一等等……多年來,寧依然雖然像絕大多人一樣,在春節期間陪伴父母、拿著禮品走親串友,給晚輩壓歲錢,請客吃飯、給同事們送祝福,發紅包,卻從沒有更多地認真地思考中國年的深層意義所在,難免內心滋生出些許麻煩、厭倦情緒,直面內心,有多少人與她有著同樣的感受呢?


回不去的年味,望不了的親情,操不完的心,《過年》成為一種期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