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瘟病導致減產20%-80%,甚至絕收,如何有效防治?注意以下4點

生薑,又稱姜,也稱黃姜,別名地辛,是姜科姜屬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根狀塊莖,既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重要調味品,又是傳統的中藥材,生薑藥食兩用的特點使其具有很高的經濟利用價值,加上生薑產量高,可以給農民帶來可觀的收入,種植積極性高。

我國生薑栽培面積和總產量居世界首位,主要分佈在我國西南部、中部和東南部,著名的品種有四川的“竹根姜”、湖北的“鳳頭姜”和山東的“片姜”等。

近幾年,隨著生薑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姜瘟病的發生與為害也逐年加重。姜瘟病是生薑種植區普遍發生的一種毀滅性土傳病害,其病原物為青枯假單胞桿菌,通過種姜、肥水、土壤等途徑傳播侵染植株,一旦發生病情傳播迅速,減產幅度達20%-80%,甚至絕產,且該地塊3-5年內不能種植生薑,造成農民用地成本增加,經濟效益下降。腐爛的生薑中還含有黃樟素,可使肝炎病人的肝細胞發生變性、壞死,從而誘發肝癌,因此姜瘟病嚴重影響著我國生薑的產量和品質。

農民防治姜瘟病,一般是採取化學藥劑防治的方法,而且藥劑使用單一,不僅成本高,效果也不理想,而且造成的農藥殘留還會汙染環境,威脅人們健康。今天我們從姜瘟病發生的病原、發生症狀、傳播流行特點以及有效防治方法,4個方面進行闡述,希望能夠指導農民生產,控制和減輕姜瘟病的發生與蔓延,降低農民生產風險,增加生薑生產效益。

一、姜瘟病病原菌及其特點

引發姜瘟病的病原主要為細菌性青枯假單胞桿菌。青枯假單胞桿菌單細胞的菌體短桿狀,兩端圓,單生或雙生,並極生1-3根鞭毛,革蘭氏染色陰性。最適生長溫度為28-30℃,在這個範圍內隨著溫度的升高,致病性加強。最低溫度為4℃,最高溫度為40℃,熱致死溫度為52℃,10分鐘。

姜瘟病導致減產20%-80%,甚至絕收,如何有效防治?注意以下4點

圖1 青枯假單胞桿菌

在土壤及種姜內越冬的病原菌,一般可以存活3年以上,在合適的溫度和溼度下,鞭毛借水分遊動擴散,通過脂多糖識別寄主,通過傷口或由莖、葉侵入維管束,產生大量胞外多糖造成維管束阻塞,影響和阻塞植物體內的水分運輸,同時分泌胞外蛋白酶降解細胞壁,造成組織崩潰和腐爛,導致寄主植物快速萎蔫而死亡。

二、病害症狀

姜瘟病主要侵害姜的根部、地下莖和地上莖,多在莖基部先發病。地下莖感病時初為水漬狀,黃褐色,失去光澤後,內部組織逐漸軟化腐爛,僅留殘存外皮。

姜瘟病導致減產20%-80%,甚至絕收,如何有效防治?注意以下4點

圖2 侵染後0-10天根莖變化圖

剖開根莖或莖基部,可見維管束變褐色,用手擠壓可從維管束溢出汙白色的菌膿,而後內部組織逐漸軟化腐爛,皮層也逐漸變色,後期產生惡臭。被害根部也呈黃褐色,終至全部腐爛。

姜瘟病導致減產20%-80%,甚至絕收,如何有效防治?注意以下4點

圖3 根莖姜瘟病症狀

地上部分在發病初期出現葉片萎縮、下垂、無光澤,葉片自下而上變枯黃色,邊緣捲曲。莖呈暗紫色,內部組織變褐腐爛,殘留纖維,嚴重者全株枯黃腐爛。

姜瘟病導致減產20%-80%,甚至絕收,如何有效防治?注意以下4點

圖4 莖葉姜瘟病症狀

三、發生流行特點:

姜瘟病的發生與流行,與病原、氣候和栽培管理等方面密切相關。

1、病原

一般病原可在土壤內存活3年之久,

是近距離傳播的主要途徑。有研究表明,在土表以下2-20cm的深度內,青枯勞爾氏菌的密度最大,所引起的作物幼苗發病率最高,累計病株率高達45%-66%;而帶菌姜種則是遠距離傳播的主要途徑,帶菌種姜育成的姜苗是田間中心病株,隨灌溉水、地面流水、雨水和地下害蟲不斷向外傳播蔓延,造成全田發病,蔓延十分迅速。

2、氣候(溫度、溼度)

日均氣溫 20℃左右時姜瘟病即可開始發生,土壤表層地溫在 25℃以上時,病害較易流行,此時一旦降水則會加劇病害的暴發可能性。

一般6月下旬田間可見零星發病,7月-8月為該病多發期,因為這一時期溫度高、雨水多,為病菌的擴展侵入和繁殖提供了有利條件。所以,遇高溫多陣雨年份,往往短期內就造成該病大流行,危害嚴重。進入9月份到10月上旬,為該病的發病盛期,此階段田間可見成片的黃褐色病株,嚴重田塊導致全部死亡。10月中旬後,氣溫下降,發病逐漸減輕。

3、栽培管理(水肥、輪作等)

施肥不足或追肥過量,特別是氮肥過多時發病重;施有機肥(農家肥)、茶枯、豆餅肥為主,姜瘟病發病最輕,施土雜肥次之。施茶枯或豆餅肥姜瘟病始發期晚,發病率低,而以施化肥為主始發期早,發病率高。

發病始期灌水過多,特別是長期灌水的田塊往往發病重,而且如果前茬為番茄、茄子、辣椒、馬鈴薯、花生的土壤黏重、地勢低窪以及排水不良田塊,因菌原量的積累,此病一般會偏重發生,而水旱輪作的田塊,則有利於病害的減輕。

此外,人工培土、除草、施肥造成機械損傷,及地下害蟲危害造成的蟲傷,有利病菌從傷口侵入,易誘發病害,發病重。

姜瘟病導致減產20%-80%,甚至絕收,如何有效防治?注意以下4點

四、高效防治技術

姜瘟病的傳播途徑多,發病期長,防治較為困難。目前尚無理想的藥劑,應以農業防治措施為主,輔之以藥劑防治,切斷傳播途徑,儘可能控制病害的發生和蔓延。

1、農業防治

採用無病田留種,新窖貯藏,最好將種姜和食用姜分窖貯藏,並及時消毒。生產上選擇種塊肥大、芽眼飽滿、重量約為50g/塊的姜塊作種。要求實行2-3年以上的輪作,茬口以水稻、豆科、百合科作物為好,也可與番茄、辣椒、茄子、馬鈴薯等茄科作物實行套種或輪作換茬。生薑要求在地勢高燥、排水方便、前茬無病、最好是未種過姜的農田種植,發生過姜瘟病的地塊10-20年內不宜種姜。實行配方施肥,慎用農家肥,使用時應充分漚制,配以硫酸鉀複合肥作基肥,建議配施腐熟的大豆。嚴格整地,開好四周的排水溝,並做好窄廂畦。

栽培前可利用晴好天氣晾曬選好的姜塊,時間為7天左右。

起壟種植,並覆蓋遮陽物。姜種下地出苗後,儘量免中耕或少中耕,避免根部產生傷口。注意灌溉方法,最好選用井水,不宜用河、溝、塘水,以早晨或傍晚進行為宜,嚴禁姜田串灌、漫灌,乾旱時以人工澆灌為宜。

發現病株要及時拔除並深埋,翻開其周圍的土進行曝曬,同時撒石灰進行滅菌。為防止姜瘟病傳播,澆水時宜避開病株。在姜苗生長期間,輕施、巧施追肥,嚴禁用灶灰和人糞尿。

2、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仍然是目前防治姜瘟病最常用的方法。播種前半個月,可用3000倍液農用鏈黴素浸種6小時,晾乾後種植;或40%甲醛(福爾馬林)100倍液浸種15分鐘,使用甲醛浸種的要經清水漂洗2-3遍後才能催芽。整地前,應對土壤消毒,以防治地下蟲,可撒施1%辛硫磷顆粒劑30-45kg/hm2;滅除土壤中姜瘟病菌,可撒施代森錳鋅粉劑45 kg/hm2左右。

採取預防性施藥,宜早不宜遲。一旦發病,很難防治,1 株發病可導致整個田間暴發。

早期施藥預防,在株高約30 cm、抽出4條苗以上時,施第1次藥,以後每隔15- 20天施1次,連用3次。

田間始見病株(葉片出現萎蔫)立即用藥,當發現病株立即連土挖除深埋,病株周圍50釐米左右的健株也要一併連土挖除,帶出地塊,並對病穴重施石灰和硫磺粉(50∶1)混合物。採取全田施藥封鎖,隔7天 用藥1次,連用2-3次,防止病害蔓延擴散。

交替使用46%氫氧化銅水分散粒劑500倍液、姜瘟淨水劑(黃芪多糖、小檗鹼、紫草素≥ 2.8%)500倍液、45%代森銨水劑600倍液、72%農用硫酸鏈黴素可溶粉5000倍液、3%克菌康可溼性粉劑600倍液、20%噻菌銅懸浮劑500倍液、40%噻唑鋅懸浮劑800倍液、53.8%可殺得幹懸浮劑1200倍液,兼治其他真菌性病害。可在上述藥劑中加入苯醚甲環唑或甲基硫菌靈、多抗黴素混合噴施。講究施藥方法,確保施藥質量。防治姜根部病害,宜採用灌穴方法,應根據苗大小,每株灌250-500 ml藥液。

姜瘟病導致減產20%-80%,甚至絕收,如何有效防治?注意以下4點

3、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既可限制病原菌青枯假單胞菌的生長,又增加了根際有益微生物的數量和抑菌物質的含量,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大量研究表明,部分細菌、放線菌是較理想的生薑青枯病拮抗菌。孫彩雲等篩選到一株木黴菌株SMF2,發現其胞外分泌的木黴素是抑制姜瘟病的主要物質。楊合同等從生薑塊莖周圍的土壤中篩選到產芽孢細菌Bl30,以Bl30為主要成分製成複合菌劑姜瘟靈能顯著降低青枯病菌的群體數量。王學海等研究發現菌株 JT-9 對姜瘟病的防效最好,防病效果高達74.2%。雖然已經發現不少可防治姜瘟病的菌種,但是,這些實驗室表現良好的生防菌株在進行田間試驗時,出現拮抗效果不穩定的現象。這主要與生防菌在作物根際的定殖能力、競爭作用及外界環境影響等因素有關。

小結

姜瘟病傳播途徑多,傳播速度快,危害大,一旦發生,很難防控,是生薑生產中具有毀滅性的土傳病害。目前還未能找到防治姜瘟病特別是已發病姜田治理的有效方法,因此,

加強以防為主的綜合防治是青枯病防治的有效措施

由於目前尚不存在抗姜瘟病的品種,因此大家需根據當地的氣候栽培條件,選擇合適的品種進行栽培。建議在農業生產中,農民除了高壟栽培,合理輪作外,一定要從選種開始,各過程進行防控,採用有機肥和無機肥配施的原則,多施有機豆餅肥,磷鉀肥,提高生薑本身的抗病能力。有研究表明,施用腐熟大豆餅能夠增強改善生薑根際應用,增強生薑植株生長勢 、增厚葉鞘、明顯降低姜瘟病的發病率。在使用化學藥劑防治的過程中,一定不要使用單一的藥劑,可以多藥劑復配或交替使用,以提高防治效果。

此外,隨著現代分子生物技術的發展,通過篩選抗性品種和應用轉基因技術選育具有遺傳穩定性的高抗性甚至免疫性品種,以及高防效生防菌的篩選,也為姜瘟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