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和惠作諡號為什麼不好?

慶德說法


先說“惠”(由美諡變為平諡)

其實"惠"一開始是作為美諡的,特別是在先秦時代,戰國七雄中,除齊國外,其他六個國家都出現了"惠王","惠"有仁厚愛民之意,也表示這個君王好實惠,在內政外交中喜歡得到利益和好處。這與當時的時代背景關係頗深,當時中華大地並沒有統一,各國戰亂頻繁,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特別是很多諸侯國採用法家學術,先後變法,要知道法家講究嚴酷,崇尚暴力,認為君貴民賤,人民處境更加堪憂,這時候如果哪個國君但凡有一點宅心仁厚的愛民之心,都顯得彌足珍貴,所以這時諡號為"惠"是美諡。

前面說"惠"有實惠之意,表示喜歡佔小便宜。時代在變,到了漢惠帝時,"惠"不再是美諡,而成了平諡,表示這個君王資質平庸,沒什麼能力,不適合做君王。代表君王除了漢惠帝,還有後面的晉惠帝,這兩位君王的事蹟在就這裡不做細訴了。

再說“靈”(惡諡)

“靈”妥妥滴是個惡諡,不勤成名曰靈;亂而不損曰靈;好祭鬼神曰靈;極知鬼神曰靈;不遵上命曰靈;……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漢靈帝劉宏。

首先他帶頭賣官明碼標價,有錢就能買官來做,而正常的好官清官想升職也要交錢,不過可以打折,交一半,沒錢上交辭官行不行?不行!不想升職也不行!要麼貪要麼死。

漢靈帝在宮中命令所有宮女和嬪妃必須穿“開襠褲”,以方便他來感覺了隨時臨幸,不穿開襠褲的宮女立即處死。

中平三年(186年),漢靈帝劉宏在西園修建了一千間房屋。引來渠水繞著各個門檻,到處環流。渠水中種植著南方進獻的荷花,花大如蓋,高一丈有餘,荷葉夜舒晝卷,名叫“夜舒荷”。在這個恍如仙境的花園裡,劉宏命令宮女們都脫光了衣服,赤身裸體地嬉戲追逐。有時他自己高興起來,也脫了衣服和她們打成一片。所以,他就給這處花園賜名為“裸遊館”。

其實漢朝以前諡號都是很嚴格的,一個人生前是什麼樣子,死後他的諡號就給他做了一段總結,給“靈”這種諡號的基本都是亡國之君,可見漢靈帝的臣子到底多恨他!不像唐朝以後各種美諡,一堆臭屁的諡號又臭又長,各種讚美,一點權威性都沒有了。


紅塵小棧


中國諡號制度由西周始,除秦朝因始皇帝認為諡號是“子議父,臣議君”而廢除外,歷朝帝王皆有諡號。帝王死後,根據其生平而議諡號以蓋棺定論。

諡號有不同,有美諡、平諡、惡諡。從最早的經典文獻《逸周書•諡法解》開始歷朝歷代的諡法著述在百種以上,載錄諡字約四百個,每個字都有特殊限定的意義。


《逸周書·諡法解》:“諡者,行之跡也;號者,表之功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

根據《逸周書•諡法解》:“柔質慈民曰惠。知其性。愛民好與曰惠。與謂施”。“惠”為平諡,諡“惠”的帝王大多能力比較平庸,如漢惠帝。

再者“不勤成名曰靈。任本性,不見賢思齊”。“靈”作為諡號是典型的惡諡,歷代諡號為靈的帝王大多行事荒誕,如晉靈公、漢靈帝等。


牧荑


我們先看一下 靈與惠的諡號代表的意思或解釋!靈:不勤成名曰靈;死而志成曰靈;死見神能曰靈;亂而不損曰靈;好祭鬼神曰靈;極知鬼神曰靈;不遵上命曰靈;德之精明曰靈

惠:柔質慈民曰惠;愛民好與曰惠;柔質愛課曰惠;柔質受諫曰惠;施勤無私曰惠;慈仁好與曰惠;愛民好學曰惠;寬裕慈仁曰惠;和而不流曰惠;慈哲遠識曰惠;能綏四方曰惠;子愛睏窮曰惠;儉以厚下曰惠;淑質受諫曰惠;恩能及下曰惠;寬裕不苛曰惠;遺愛在民曰惠;分人以財曰惠;利而不費曰惠;撫字心殷曰惠;興利裕民曰惠;德威可懷曰惠;澤及萬世曰惠;仁恕中存曰惠;慈恩廣被曰惠

單以字面意思看 靈和惠 還真算是好詞!而惠比靈又要好很多!

但皇帝這個工種畢竟跟平常人還是有區別的 ,我們普通人能做到, 做個好人 同時心懷天下 憐憫蒼生 ,已經是完美無缺了!

可皇帝不行!他們一人系天下 只做到修己身 是不行的,若是在位期間沒有政績,難免會被人安箇中庸的名頭,更別提耽於享樂,

朝政了,當然 有好多時候不是皇帝不想幹事兒,而是天下大勢已經如此 有心治世卻無力迴天!!尤其諡號大都是子議父 臣議君 ,這樣一來只要不是改朝換代 那幾乎沒有惡諡! 所以

靈和惠 這種只夸人品和道德的諡號當然不能算好! 額 ! 應該算是安慰型吧! 意思就是 您沒什麼大功績可做人還是不錯的,!!



費率特


“靈”在諡法中有好幾種說法:不勤成名曰靈。死而志成曰靈。死見神能曰靈。亂而不損曰靈。不能以治損亂。好祭鬼怪曰靈。極知鬼神曰靈。而“惠”,往往代表平庸。

所謂諡號,就是人死之後,後人給予評價的文字。皇帝的諡號呢,一般是在嗣位皇帝參與下確定的,末代皇帝則由下一朝的帝王追贈,或由遺民政權上諡。諡號制度的形成,傳統說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書·諡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諡。全文如下:

惟周公旦、太公望開嗣王業,建功於牧野,終將葬,乃制諡,遂敘諡法。諡者,行之跡;號者,功之表;古者有大功,則賜之善號以為稱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名謂號諡。

民無能名曰神。不名一善。

靖民則法曰皇。靖安。

德象天地曰帝。同於天地。

仁義所往曰王。民往歸之。

立志及眾曰公。志無私也。

執應八方曰侯。所執行八方應之。

賞慶刑威曰君。能行四者。

從之成群曰君。民從之。

揚善賦簡曰聖。所稱得人,所善得實,所賦得簡。

敬賓厚禮曰聖。厚於禮。

照臨四方曰明。以明照之。

譖訴不行曰明。逆知之,故不行。

經緯天地曰文。成其道。

道德博聞曰文。無不知。

學勤好問曰文。不恥下問。

慈惠愛民曰文。惠以成政。

愍民惠禮曰文。惠而有禮。

賜民爵位曰文。與同升。

綏柔士民曰德。安民以居,安士以事。

諫爭不威曰德。不以威拒諫。

剛彊直理曰武。剛無慾,強不屈。懷忠恕,正曲直。

威彊敵德曰武。與有德者敵。

克定禍亂曰武。以兵徵,故能定。

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

誇志多窮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窮極。

安民立政曰成。政以安定。

淵源流通曰康。性無忌。

溫柔好樂曰康。好豐年,勤民事。

安樂撫民曰康。無四方之虞。

合民安樂曰康。富而教之。

佈德執義曰穆。故穆穆。

中情見貌曰穆。性公露。

容儀恭美曰昭。有儀可象,行恭可美。

昭德有勞曰昭。能勞謙。

聖聞周達曰昭。聖聖通合。

治而無眚曰平。無災罪也。

執事有制曰平。不任意。

布綱治紀曰平。施之政事。

由義而濟曰景。用義而成。

耆意大慮曰景。耆,強也。

布義行剛曰景。以剛行義。

清白守節曰貞。行清白執志固。

大慮克就曰貞。能大慮非正而何。

不隱無屈曰貞。坦然無私。

闢土服遠曰桓。以武正定。

克敬動民曰桓。敬以使之。

闢土兼國曰桓。兼人故啟土。

能思辯眾曰元。別之,使各有次。

行義說民曰元。民說其義。

始建國都曰元。非善之長,何以始之。

主義行德曰元。以義為主,行德政。

聖善周聞曰宣。聞,謂所聞善事也。

兵甲亟作曰莊。以數徵為嚴。

叡圉克服曰莊。通邊圉,使能服。

勝敵志強曰莊。不撓,故勝。

死於原野曰莊。非嚴何以死難。

屢徵殺伐曰莊。以嚴釐之。

武而不遂曰莊。武功不成。

柔質慈民曰惠。知其性。

愛民好與曰惠。與謂施。

夙夜警戒曰敬。敬身思戒。

合善典法曰敬。非敬何以善之。

剛德克就曰肅。成其敬使為終。

執心決斷曰肅。言嚴果。

不生其國曰聲。生於外家。

愛民好治曰戴。好民治。

典禮不愆曰戴。無過。

未家短折曰傷。未家,未娶。

短折不成曰殤。有知而夭殤。

隱拂不成曰隱。不以隱括改其性。

不顯屍國曰隱。以閒主國。

見美堅長曰隱。美過其令。

官人應實曰知。能官人。

肆行勞祀曰悼。放心勞於淫祀,言不修德。

年中早夭曰悼。年不稱志。

恐懼從處曰悼。從處,言險圮。

凶年無谷曰荒。不務耕稼。

外內從亂曰荒。家不治,官不治。

好樂怠政曰荒。淫於聲樂,怠於政事。

在國遭憂曰愍。仍多大喪。

在國逢□曰愍。兵寇之事。

禍亂方作曰愍。國無政,動長亂。

使民悲傷曰愍。苛政賊害。

貞心大度曰匡。心正而用察少。

德正應和曰莫。正其德,應其和。

施勤無私曰類。無私,唯義所在。

果慮果遠曰明。自任多,近於專。

嗇於賜與曰愛。言貪□。

危身奉上曰忠。險不辭難。

克威捷行曰魏。有威而敏行。

克威惠禮曰魏。雖威不逆禮。

教誨不倦曰長。以道教之。

肇敏行成曰直。始疾行成,言不深。

疏遠繼位曰紹。非其弟過得之。

好廉自克曰節。自勝其情慾。

好更改舊曰易。變故改常。

愛民在刑曰克。道之以政,齊之以法。

除殘去虐曰湯。

一德不懈曰簡。一不委曲。

平易不訾曰簡。不信訾毀。

尊賢貴義曰恭。尊事賢人,寵貴義士。

敬事供上曰恭。供奉也。

尊賢敬讓曰恭。敬有德,讓有功。

既過能改曰恭。言自知。

執事堅固曰恭。守正不移。

愛民長弟曰恭。順長接弟。

執禮御賓曰恭。迎待賓也。

芘親之闕曰恭。修德以蓋之。

尊賢讓善曰恭。不專己善,推於人。

威儀悉備曰欽。威則可畏,儀則可象。

大慮靜民曰定。思樹惠。

純行不爽曰定。行一不傷。

安民大慮曰定。以慮安民。

安民法古曰定。不失舊意。

闢地有德曰襄。取之以義。

甲冑有勞曰襄。亟征伐。

小心畏忌曰僖。思所當忌。

質淵受諫曰釐。深故能受。

有罰而還曰釐。知難而退。

溫柔賢善曰懿。性純淑。

心能制義曰度。制事得宜。

聰明叡哲曰獻。有通知之聰。

知質有聖曰獻。有所通而無蔽。

五宗安之曰孝。五世之宗。

慈惠愛親曰孝。周愛族親。

秉德不回曰孝。順於德而不違。

協時肇享曰孝。協合肇始。

執心克莊曰齊。能自嚴。

資輔共就曰齊。資輔佐而共成。

甄心動懼曰頃。甄精。

敏以敬慎曰頃。疾於所慎敬。

柔德安眾曰靖。成眾使安。

恭己鮮言曰靖。恭己正身,少言而中。

寬樂令終曰靖。性寬樂義,以善自終。

威德剛武曰圉。御亂患。

彌年壽考曰胡。久也。

保民耆艾曰胡。六十曰耆,七十曰艾。

追補前過曰剛。勤善以補過。

猛以剛果曰威。猛則少寬。果,敢行。

猛以彊果曰威。強甚於剛。

彊義執正曰威。問正言無邪。

治典不殺曰祁。秉常不衰。

大慮行節曰考。言成其節。

治民克盡曰使。克盡無恩惠。

好和不爭曰安。生而少斷。

道德純一曰思。道大而德一。

大省兆民曰思。大親民而不殺。

外內思索曰思。言求善。

追悔前過曰思。思而能改。

行見中外曰愨。表裡如一。

狀古述今曰譽。立言之稱。

昭功寧民曰商。明有功者。

克殺秉政曰夷。秉政不任賢。

安心好靜曰夷。不爽政。

執義揚善曰懷。稱人之善。

慈仁短折曰懷。短未六十,折未三十。

述義不克曰丁。不能成義。

有功安民曰烈。以武立功。

秉德尊業曰烈。

剛克為伐曰翼。伐功也。

思慮深遠曰翼。小心翼翼。

外內貞復曰白。正而復,終始一。

不勤成名曰靈。任本性,不見賢思齊。

死而志成曰靈。志事不□命。

死見神能曰靈。有鬼不為厲。

亂而不損曰靈。不能以治損亂。

好祭鬼怪曰靈。瀆鬼神不致遠。

極知鬼神曰靈。其智能聰徹。

殺戮無辜曰厲。

愎很遂過曰刺。去諫曰愎,反是曰很。

不思忘愛曰刺。忘其愛己者。

蚤孤短折曰哀。早未知人事。

恭仁短折曰哀。體恭質仁,功未施。

好變動民曰躁。數移徙。

不悔前過曰戾。知而不改。

怙威肆行曰醜。肆意行威。

壅遏不通曰幽。弱損不凌。

蚤孤鋪位曰幽。鋪位即位而卒。

動祭亂常曰幽。易神之班。

柔質受諫曰慧。以虛受人。

名實不爽曰質。不爽言相應。

溫良好樂曰良。言其人可好可樂。

慈和遍服曰順。能使人皆服其慈和。

博聞多能曰憲。雖多能,不至於大道。

滿志多窮曰惑。自足者必不惑。

思慮不爽曰厚。不差所思而得。

好內遠禮曰煬。朋淫於家,不奉禮。

去禮遠眾曰煬。不率禮,不親長。

內外賓服曰正。言以正服之。

彰義掩過曰堅。明義以蓋前過。

華言無實曰誇。恢誕。

逆天虐民曰抗。背尊大而逆之。

名與實爽曰繆。言名美而實傷。

擇善而從曰比。比方善而從之。

好更改舊曰易。

名與實爽曰繆。

思厚不爽曰願。

貞心大度曰匡。


一笑堂雜記


《諡法》中記載:

靈:不勤成名曰靈,死而志成曰靈,死見神能曰靈,亂而不損曰靈,好祭鬼怪曰靈,極知鬼神曰靈
柔質慈民曰惠;愛民好與曰惠;柔質愛課曰惠;柔質受諫曰惠;施勤無私曰惠;慈仁好與曰惠;愛民好學曰惠;寬裕慈仁曰惠;和而不流曰惠;慈哲遠識曰惠;能綏 四方曰惠;子愛睏窮曰惠;儉以厚下曰惠;淑質受諫曰惠;恩能及下曰惠;寬裕不苛曰惠;遺愛在民曰惠;分人以財曰惠;利而不費曰惠;撫字心殷曰惠;興利裕民 曰惠;德威可懷曰惠;澤及萬世曰惠;仁恕中存曰惠;慈恩廣被曰惠

從中可以看出來,“靈”字確實是一個不好的諡號,“惠”字也只能說是個安慰獎,那麼為什麼現在看起來褒義的詞古代作為諡號是貶義呢?這個只能說古代和現代的理解不一樣,諡法來源於《逸周書·諡法解》,據說是西周時期周公制諡,但近代以來,王國維等根據金文考釋得出的結論諡法應當形成於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階段,這一說法現在得到廣泛認同。周王室和春秋戰國各國廣泛施行諡法制度,直至秦始皇認為諡號有“子議父、臣議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廢除了。直到西漢建立之後又恢復了諡號。

“靈”字在古文中作為名詞的意思多指女巫,神靈,死人等,所以在古代,靈字作為惡諡是沒有問題的。在現代多作為形容詞使用,意指聰明機靈等。

所以說文字的含義也是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改變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一直是處於變化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