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境內的漢長城

酒泉境內的漢長城

  西漢王朝經過“文景之治”後,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國力日漸強盛。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劉徹即位,為了對外抗禦匈奴,鞏固邊塞,對內加強中央集權,安扶百姓,修養生息,保障絲綢之路暢通,漢武帝採取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主動出擊,以攻為守。在軍事進攻的同時,還大規模地修築了長城,將秦時修築的長城相連,據歷史文獻記載,漢朝修築長城大至分為四次。

酒泉境內的漢長城

  《史記、匈奴列傳》載:“其明年(元朔二年)衛青復出雲中以西至隴西,擊胡之樓煩、白羊王於河南,得胡首虜數千,牛羊百餘萬。於是漢遂取河南地,築朔方,復繕故秦時蒙恬所為塞,因河為團。”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當是真正較大規模修築長城的開始。
武帝元狩二年春(公元前121年),為鞏固河西走廊邊陲的安全,漢武帝修築了由今甘肅永登縣至酒泉的長城。關於這次修長城,《漢書·張騫傳》載:“漢始築令居(今甘肅永登)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國。”《漢書·張騫傳》亦載:“令居,縣名也,屬金城。築塞西至酒泉也”。這是漢武帝第二次較大規模地修築長城。

酒泉境內的漢長城

  漢武帝第三次較大規模地修築長城,是元鼎六年(前111年)至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間所築由酒泉西至玉門關段長城。《史記·大宛列傳》載:“遣從驃侯破奴,將屬國騎及郡兵數萬,至匈河水,欲以擊胡,胡皆去。其明年,擊姑師,破奴與輕騎七百餘先至,虜樓蘭王,遂破姑師,……於是酒泉列亭障至玉門。”這裡所說的玉門,指酒泉郡下的玉門縣(今玉門西北)位於敦煌的東面。 同樣此事《資治通鑑·漢紀》載“上遣將軍趙破奴擊車師,破奴與輕騎七百餘先至,虜樓蘭王,遂破車師,因舉兵威以困烏孫、大宛之屬……於是酒泉列亭障至玉門。”又據《史記·驃騎列傳》載“後二歲,(趙破奴)擊虜樓蘭王,復封為浞野候。”又《漢書·張騫傳》載“明年,(趙破奴)擊敗姑師,虜樓蘭王。酒泉列亭障至玉門矣。”等文獻均有記載。這段長城東起金塔縣境內與“令居塞”銜接,經金塔至沙棗園子以西入玉門,沿北石河西行入瓜州,沿疏勒河西行,過三道溝、橋灣、雙塔堡,由三個墩以南入敦煌,過大月牙湖至河倉城,經小方盤城至榆樹泉,即絲綢之路南道上的陽關遺址。酒泉境內的漢長城大多修建於這一時期。
漢武帝第四次較大規模地修築長城,從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至太初四年(公元前110年)間,修築由玉門關至新疆羅布泊的長城。

酒泉境內的漢長城

  從漢長城建築形式看,多因山河形勢,就地取材,採用因地制宜的辦法修築,有的地段夯築了塞牆,有的地段則開挖了壕溝,有的地段純粹是自然屏障,而有的地段則又是簡易的烽臺與欄柵式的防禦工事。酒泉境內的漢長城主要也是以這些方式修築。在建築材料上多采用當地的流沙、散石、黃粘土及沿線的各類植物,如紅柳、羅布麻、蘆葦、胡楊樹等逐層疊壓而成。從現存的遺蹟來看,敦煌、金塔及玉門花海、瓜州的部分長城保存較為完好。

酒泉境內的漢長城

  漢長城沿線,每隔十華里許築有亭障一座。這就是古籍中所寫的“十里一大墩,五里一小墩”的烽燧。小的叫“亭”,大的稱“障”。由候官率領戍卒把守。每個烽燧的人數大約五、六個人左右,少的三人,多的可到三十人左右。烽燧的作用主要是舉火報警,傳遞消息,防備敵軍的騷擾和入侵;其次是保衛屯田、水源;第三是檢查和保護來往的客商,同時也為絲綢之路上往來的使者、商隊補充給養;第四是支援附近的郡縣防務。酒泉境內的烽燧有百餘座,從東向西依次分佈其突出的特點,就是長城和烽燧建築在同一個直線上,長城往往在烽燧北側。長城走向的轉折處也多以烽燧為標記,烽燧多呈上窄下寬的方柱形。築造結構主要有三種:一是用黃膠土夯築而成;二是用天然板土、石塊夾紅柳、胡楊枝壘築而成;三是用土坯夾蘆葦砌築而成。烽燧大都建在較高的地方,一般都高達7米以上。有的殘高10米左右。有的烽燧頂部,四邊築有不高的女牆,形成一間小屋。

酒泉境內的漢長城

  為準確地掌握全省境內早期長城資源的分佈、規模、構成、走向及其時代、自然與人文環境、保護與管理現狀等基礎資料,建立科學、準確、翔實的記錄檔案,為編制長城保護規劃、開展長城保護工程、加強保護管理和進行科學研究提供依據。2010年甘肅省文物局組織進行了甘肅省早期長城資源對酒泉市境內漢長城及沿線城障、烽燧進行了全面調查,這些長城遺存主要有:

  玉門境內的漢代長城,全長70多公里,保存較完整的一段約20公里。最高部分有2.3米,最低部分只有0.3米。以紅柳層計算,最高部分有7層,最高處約2·5米,最厚處約4米,每層紅柳厚約0·2米,砂石和土層最厚處約2米,紅柳層上下有芨芨草,厚約0.1米,最頂部的積砂層厚約0.4米。是由白粘土、沙礫石加紅柳、蘆葦築成,紅柳根向外、梢向裡,並以這些植物的枝條為地基,上鋪土、砂礫石再夾蘆葦層層夯築,分段修築,相連為牆。它是河西走廊漢代長城遺址中保存最完好的地段之一。上世紀80年代初,中央電視臺《望長城》專題節目組拍攝專題片時,專門到玉門花海拍攝過漢代長城和烽燧的很多鏡頭。

酒泉境內的漢長城

金塔縣境內漢長城,全程達320公里,呈東西走向,這段漢長城與玉門境內的長城相連。從殘存的遺址看,城牆是用砂石加紅柳夯築而成,兩千年後,整體形態和走勢依然清晰,其中一半保存較好,牆體最高處約2米,寬約1米。

敦煌境內的漢長城,在敦煌北湖、西湖一帶,生長著大片紅柳、蘆葦、羅布麻、胡楊樹等植物,修建長城時,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造,就用這些植物的枝條為地基,上鋪土、砂礫石再夾蘆葦層層夯築而成。以此分段修築 ,相連為牆。長城內則低窪地鋪蓋細沙,稱為“天田”,以觀察腳印之用,是一種防禦措施。敦煌境內現存烽隧八十多座,玉門關西湖一帶保存得最為完整

  瓜州境內漢長城,全長約150公里,烽燧70座,城障3處。東起玉門蘑菇灘,沿甘新公路南側,疏勒河北岸,逶迤向西,與敦煌境內的西鹼墩相連。

  這些漢長城及沿線的城障烽燧,雖經千百年來的風雨剝蝕,仍然巍然屹立在戈壁荒漠中。是在中國封建社會中第一次進行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歷史見證。為此後在新疆建立西域都護府、暢通絲綢之路奠定了重要的歷史基礎,也是西漢王朝構建河西乃至整個北方防禦工程的縮影。

酒泉境內的漢長城

  在漢長城及沿線城障烽燧遺址中,還殘留有許多非常珍貴的歷史文物。這些文物最珍貴的當屬漢簡。甘肅出土的漢簡在全國數量最多,時間最早,其中居延漢簡、敦煌漢簡、懸泉漢簡、花海漢簡更是聞名遐邇,特別20世紀30年代以前,敦煌藏經和居延漢簡的發現震驚世界,它們就是被學術界稱為20世紀東方文明四大發現中的兩大發現。

  居延出土漢簡分為舊簡和新簡。舊簡約10000多枚,是當時管理居延都尉和肩水都尉屯兵駐守的軍政系統的歷史檔案。居延新簡的大宗是1972—1974年間在甲渠候官遺址、甲渠塞第四隧和肩水金關三個地點發掘的。甲渠候官(破城子遺址)出簡7944枚,第四隧出簡262枚,肩水金關出簡11000多枚,總共20000多枚。這是居延漢簡的又一次重大發現,數量相當於30年代出土的兩倍,而且內容豐富。居延漢簡中最早的紀年簡為昭帝始元二年(前85年),最晚為東漢安帝永初五年(公元111年),前後跨越200多年,是研究這一時期西北地區政治社會和歷史文化的第一手資料。居延簡的又一次重要發掘是1999、2000、2002 三年間掘獲漢簡500餘枚,其中王莽時期的冊書頗為重要,現以“額濟納漢簡”命名之。

  敦煌漢簡主要包括馬圈灣漢簡和其他地點零星出土的散簡。馬圈灣漢簡出土於1979年10月,其地點在敦煌市西北95千米的漢塞烽隧遺址。所出1217枚漢簡中,最早紀年為元康元年(前65年),最晚為王莽地皇二年(公元21年)。這批簡中關於出入玉門關的資料為探索玉門關的確切位置提供了新證據;王莽用兵西域的記錄對研究新莽政權與西域關係具有重要價值。

  懸泉漢簡懸泉簡是1990—1992年在敦煌懸泉置遺址發掘的。該遺址共出木簡35000多枚,有字簡23000多枚,出土地點在敦煌市以東64千米的一處漢晉郵驛遺址。由於數量多,簡牘內容又多為郵驛資料和中西交通方面的記載,所以習慣上稱之為“懸泉漢簡”。簡上最早紀年是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最晚為東漢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主要反映這218年及其前後的有關史實。整體內容以中亞西域、郵驛交通、民族關係、絲綢之路、河西地區的歷史地理和經濟發展為其特色。

  還有玉門“漠河灣”出土的漢簡(考古界把這次發現的漢簡稱為“花海漢簡”),發掘木簡、秭片91枚,無字素簡12枚,和一件七面稜形觚。木簡內容有詔書、簿籍、甲子表、書信以及小學字書《倉頡篇》等。這批漢簡的內容當屬漢代酒泉郡北部都尉的文書檔案,特別是"武帝遺昭"與《倉頡篇》等的發現為研究漢代歷史及文書學增添了新的資料。

酒泉境內的漢長城

 (花海漢簡)


酒泉境內的漢長城

(敦煌漢簡)


  這些漢簡的出土是研究河西地區軍事防禦和漢匈關係的第一手資料;是研究絲綢之路的路線走向和沿途國家、地區的歷史資料;是研究兩漢郵驛制度的歷史標本;還是研究書法發展歷史的寶貴資料。漢簡的新材料為我們揭開了一個個歷史的謎團。

  漢長城全長約1萬多公里,它西起新疆,東止遼東。歷史悠久,建築完美,氣勢宏偉,它不僅是中華民族偉大力量的象徵,也是中國幾千年歷史的不朽結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人類歷史文化遺產。但漢長城的歷史作用又是什麼呢?我認為突出表現在以下幾點:

  1.保護農耕。酒泉境內漢長城的首要作用是阻遏北方少數民族(主要是匈奴)的襲擾,《史記·匈奴列傳》載“築長城以拒胡” 這是作為軍事設施的根本作用,在冷兵器時代它保護了河西地區及新疆部分地區的安定,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2.促進文化的交流。漢長城不僅是軍事設施,同時還促進了東西文化、漢民族和少數民族、農耕和畜牧文化的交流,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漢武帝不僅修築長城,還大規模進行軍屯、民屯,有組織的進行農牧業生產。酒泉地區在那時得到了發展,可稱為酒泉地區第一個發展的重要期。

  3.促進邊疆地區城市的發展。城市是文明的象徵,漢武帝在酒泉設置多個郡縣,這些郡縣多沿長城建置,這就是早期的城市,酒泉地區在漢代設置有酒泉郡、敦煌郡及酒泉郡下祿福、表是、樂涫、天依、玉門、會水、池頭、綏彌、乾齊等九縣和敦煌郡下敦煌、冥安、效穀、淵泉、廣至、龍勒這些地方不僅是河西軍政要地,同時更是物資經濟貿易交流中心。

酒泉境內的漢長城

  4.建立了快捷的信息和交通系統。通過設立驛站、建設烽燧,使信息快速傳達,這在當時是世界最先進的信息傳導系統。圍繞長城還修建有許多直道和馳道,大道小道交相分佈,形成了便捷的交通網絡,特別是“絲綢之路”的打通,在文化交流、經濟交流等方面建立了不朽的貢獻。

酒泉境內的漢長城

  5.華夷交融的紐帶。漢長城是聯繫漢民族和西域各少數民族的紐帶,首先,它不僅保護了河西地區先進的生產方式,鞏固了生產力發展水平,還促進了社會文明的持續發展和積累。其次,漢長城的彙集性有利於農牧經濟、文化相互依存,聯為一體。第三漢長城的中介區位促進了民族的融合和認同。第四漢長城是中華民族共同締造的。秦漢以後,多個少數民族政權也相繼修築長城。

  6.孕育了邊塞文化。漢長城不僅蘊含著卓越的軍事思想,軍事科學,還吸引了歷代大批的文人墨客創造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文化產品。形成了邊塞詩、長城文學等。如李白的“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王之渙的“黃河遠上白雲間……春風不度玉門關”等,都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裡最燦爛的奇葩。

酒泉境內的漢長城

  漢長城歷經2000多年的風雨剝蝕、風沙掩埋、人為破壞,有的被夷為平地,蹤跡無尋;有的頹為埂溝,隱沒於井田;有的面目全非,失去了往日的風采。惟有那些殘垣斷壁,向人們訴說著漢塞的滄桑與歷史。使我們有機會領略到漢長城的風姿。目前,漢長城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之一,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雖經千百年的風雨侵蝕,仍屹立於戈壁風沙之中,蔚為壯觀,實為我國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觀。

酒泉境內的漢長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