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古建築會說話,照母山節孝牌坊,將為你講一個悽美的故事

說道牌坊時常讓我們想起餘秋雨先生的散文《牌坊》,用優美的語言,巧妙的暗示和貼切的比喻,來表現作品主人公的清苦單調的生活狀態和孤寂悽苦的心態。而在這篇文章的開頭就是一句“童年的時候,家鄉還有許多牌坊”。把人們拉回來遙遠的往事中,而在我們重慶也有很多牌坊,他們大多是封建帝王或者是當地的達官貴人為一些忠孝之人而立的。

如果古建築會說話,照母山節孝牌坊,將為你講一個悽美的故事

而在重慶最古老的牌坊要數照母山上的節孝牌坊,據說這個牌坊最早修建於南宋時期,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了。而關於最後這座牌坊的來歷,重慶人有兩種不同的說話,一是說在上古時代,大禹為了治理水患,駕馭著群龍,翻小龍坎,過九龍坡,穿龍門浩,越朝天門,劈開長江三峽,使長江水得以暢通東海,創下了治水奇功、造福萬代的神話。在東歸途中,一條小青龍對故鄉念念不忘就從東海逆流而上,回到嘉陵江邊大竹林,被東海老龍王察覺,將它化成了這條蜿蜒起伏的小山脈。就形成了今天的照母山。

如果古建築會說話,照母山節孝牌坊,將為你講一個悽美的故事

如今的照母山已經成為一座大型的森林公園,山上被人們種植成千上萬種植物,植被順著山脈延綿起伏,像一條綠色的巨龍游走在藍天之下。順著綠色的植被往過去,可以聽見山間的泉水敲打著岩石的聲音,聽說這一口山泉是南宋的時候留下來的,叫作孝母泉水,聽老人們說,這裡的泉水清潤甘甜,小的時候經常爬到照母山上來打泉水喝。他們說這裡還有一個關於照母山的傳說。在南宋時,馮時行與岳飛同朝為官的狀元郎,因為受到奸臣秦檜陷害,被貶黎州作官。

如果古建築會說話,照母山節孝牌坊,將為你講一個悽美的故事

出行的時候帶著母親和妻子,途經大竹林,看見這座山脈翠綠成蔭,正好有遇到自己的母親染上重病,便與自己的妻子在這座山上定居;等母親病好之後再行出發。誰知道母親的病如此嚴重,竟臥床不起,已達三月無好轉,時行焦急萬分,而母親與妻子深知時行王命在身,不能久留,義勸其赴任。時行狀元百感交集,既不忍母子離別,更被妻子的深明大義感動,便將結廬而成的山莊取名為照母山莊。其母不久去世,其妻在山莊後院墓地守護三年。公元一一五九年,宋高宗恩准狀元郎回鄉守孝。就回家守孝三年,日夜照母守孝,兼著書立說,表述他憂國憂民,不忘老母養育深恩照。

如果古建築會說話,照母山節孝牌坊,將為你講一個悽美的故事


這也是照母山與其他山脈的不同之處,孝文化也成為了座山脈的文化底蘊所在。在照母山腳下仍然保留著明清時代的“節孝牌坊”,這座以石頭修建而成的牌坊,是仿照木牌樓的結構建成的,整個牌坊有四部分組成,分別為底座、立柱、額枋及花板、樓組成。因為年代久遠,原來的牌坊經不過歲月的腐蝕,已經變成了殘垣斷壁,後經過維修,成為了上照母山的必經之路。整個牌坊都是以“孝”為主題,在牌坊的柱基上的“孝”自陰文刻寫而成的,蓋在牌坊頂上的青瓦上也刻有“孝”字,與下面不同的是,該孝字是用陽文篆刻的小篆。

如果古建築會說話,照母山節孝牌坊,將為你講一個悽美的故事

除了牌坊體現孝文化以外,其他各個地方都以楹聯的形式來宣揚 中華文化中“孝”與“ 愛”。他們的心態各異,有的為甲骨文,有的是鐘鼎文,還有的是行書或者草書,不僅讓人看了之後感嘆道中華文字的博大精深。

如果古建築會說話,照母山節孝牌坊,將為你講一個悽美的故事

隨著時間的推移,無論是青龍對故土的依戀,還是馮時行對自己母親的孝順。在這綠山峻嶺之中,不斷的回想起母親和故鄉的呼喚,看見那些屹立在石階上的的節孝牌坊古拙樸實,肅穆莊重,山頂之上的照母山莊依山而建,蜿蜒起伏的山莊院牆,灰瓦白壁圓洞給人古樸親切的家園之感。而山下的濗布,泉水般終年累月涓涓長流,彷彿慈母的恩澤湧流,讓整座山終年青翠欲滴,湖水秀美,堪稱城郊的天然氧吧。

如果古建築會說話,照母山節孝牌坊,將為你講一個悽美的故事

照母山最高處的攬星塔簷下鈴鐺,風一吹就清鈴鈴地響。那彷彿是慈母的呼喚,也彷彿是兒女深情的呢喃。這一切人文景觀賦予了這座山慈孝人文內涵,而這座山,傳播了慈孝文化更顯厚重。願文脈如山脈,慈孝相長,永遠相習相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