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憋足了勁要和魯迅一較高下,但單此幾個行為,就被甩開好幾條街

李敖憋足了勁要和魯迅一較高下,但單此幾個行為,就被甩開好幾條街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杜甫

曾經在網絡上看到這樣一句話,說的是,越有大才能的人物,在旁人面前越是謙虛,因為他真正見識過浩瀚大海和蒼茫宇宙,所以他非常清楚"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唯有時刻保持虛心,方才不會被時代拋棄。

而那些常常吹噓自己能力的人,則多數是半瓶水晃盪的典型代表,不願意承認自己比別人差,又渴求得到世人認可,便一個勁兒炫耀自己,甚至貶低對手,以此來博取關注。

而後者典例裡,筆者認為李敖其人必須在此中佔據一席位置。他是生活在臺灣的學者,以"評判時事"揚名天下,文筆一如言語,犀利又苛刻,批判色彩特別濃郁。

同時,他又是一位不甘於人後的代表,不只自詡"中國白話文第一人"。而且經常把自己和魯迅相提並論,在不同場合領域抨擊魯迅文筆,企圖超越魯迅。

李敖憋足了勁要和魯迅一較高下,但單此幾個行為,就被甩開好幾條街

但他卻不知道,正是他的這些行為,反而令他在和魯迅的比拼中,絲毫勝算也無。那麼,李敖和魯迅間,又有哪些"恩怨"和"是非"?

01未窺全貌,不予置評

在李敖的世界裡,他一直堅定認為,魯迅的文章深受文言文和日本語法的影響,讀起來晦澀難懂。

這個觀點其實並無錯誤,即便是非常崇拜魯迅先生的讀者,也不得不承認魯迅的此缺點。但偏偏,李敖拿來抨擊魯迅的事例,卻是一段另有故事的趣聞,一下子把他的淺薄和無知暴露出來,讓人瞬間哭笑不得。

這件事是,李敖曾經直言批評魯迅的《戰士和蒼蠅》,用特別長一段話語來不屑魯迅為什麼要用"營營"描寫蒼蠅,既然說是白話文,難道用《紅樓夢》裡便出現過的"嗡嗡嗡"不好嗎?

實際上,魯迅之所以會這麼形容蒼蠅,同他和他的兄弟周作人有關。那個時候,這對親兄弟剛剛鬧翻,周作人寫了一篇叫《蒼蠅》的文章,利用蒼蠅自我比喻,以此來表示和哥哥的決裂。

而在這篇文章的末尾,周作人又引用了《詩經》裡的"營營青蠅,止於樊",說中國人其實並不厭惡蒼蠅。魯迅閱讀此文以後,當即寫了篇上述那篇文章,並用"營營"二字,來諷刺自己弟弟"豈弟君子,無信讒言"。

李敖憋足了勁要和魯迅一較高下,但單此幾個行為,就被甩開好幾條街

至於李敖批判魯迅不懂"嗡嗡嗡"則純粹胡說,因為在這篇文章面世不久,魯迅在另外一篇有關夏蟲的文章裡,即使用了"嗡嗡嗡"來描寫蒼蠅。

所以說,李敖在抓住一個缺點批判魯迅的時候,實際上並未深入瞭解魯迅的作品,他只是像一個突然得到好處的小人,一個勁兒炫耀自己到手的東西,卻不知道這樣的行為反而暴露了他的淺薄和卑劣心思。

反觀魯迅,即便是斥責自己的親弟弟,也不曾使用什麼不道德手段,光明正大從文章上嘲諷他,兩人之中,孰高孰低,一眼便知,不是嗎?

02虛懷如谷,井底之蛙

對於李敖來說,他常常認為,世人都說魯迅的文章很厲害,可這樣厲害的人物,卻在生前身後,從未躋身於能代表世界文壇地位的諾貝爾文學獎的領獎臺上。同時,他又喜歡用魯迅未曾寫過長篇小說來嘲諷魯迅,覺得魯迅不如自己。

可李敖的長篇小說又有什麼?筆者覺得,當中最知名的肯定是《北京法源寺》。為什麼說這一本?當然是和李敖的自傲自大有關。

李敖憋足了勁要和魯迅一較高下,但單此幾個行為,就被甩開好幾條街

他曾經企圖用這本書申請諾貝爾文學獎的評比,只是結果出乎意料,連初選都未通過便被退回。這件事令李敖非常氣憤,不只用托爾斯泰自比,而且直白抨擊世界不懂中國作品。

然而,魯迅當真未曾有機會登上諾貝爾文學獎的領獎臺嗎?

其實不然,早在一九二七年的時候,便有一位來中國的瑞士探險家親自出面,通過劉半農想要說服魯迅參與諾貝爾文學獎的競爭,可是,魯迅先生卻說,世上比他厲害的作家不知凡幾,他們都未曾獲得該獎項,自己又有什麼資格去爭奪?

一番自謙話語,和李敖的自大形成鮮明對比,兩人在文學和處事上的人品高低,當即有了清楚評判。

李敖憋足了勁要和魯迅一較高下,但單此幾個行為,就被甩開好幾條街

所以說,為什麼李敖未能如自己所願,在文學地位上超過魯迅?不只是因為他的小心眼,也是由於他沒有魯迅這般廣闊心胸,於百川之間,常常感慨自己的渺小,始終保持謙虛態度,從未輕視他人。

03生命將逝,身後名聲

倘若說健康的李敖是自大又苛刻的,那麼面對死亡的李敖,則延續了自己的狂傲,同時又似乎多出幾分真誠和坦白。

他在得知自己生命無幾以後,曾公開表示,願在臨死前同自己的仇人們再見上一面,因為他想要用最後一面來改變世人對自己的看法,想要用一個不一樣的自己,和這個世界告別。

如此做法,從大體上來說,並無明顯過錯,畢竟厭惡和喜歡,皆是生前之物,人死以後,全部化為虛無,因而若想自己不留遺憾,便把一切都在生命逝去前做個了斷,是無可厚非的事情。

李敖憋足了勁要和魯迅一較高下,但單此幾個行為,就被甩開好幾條街

但偏偏,當這樣的李敖同他一貫視為對手的魯迅先生再次擺放在一起比較時,他在死亡面前的所有籌謀瞬間就被襯托成了刻意作秀,讓人再次明顯感受到了他對名利和身後名的苦苦追求。

魯迅又是如何面對死亡的?他在臨去前,曾對自己的家人說,"趕快收斂,埋掉,拉倒。不要做任何紀念的事情",又表示"不得因為喪事,收受任何人一文錢"。

短短數句話,把一個生死看淡,不追求任何身後名的文人形象完全展現在世人眼前,令後人不禁對這位學者生出深深敬佩情緒。

同時,魯迅先生在對待自己昔日仇敵的態度上,同樣非常堅決。他說,自己絕對不會由於死亡,而對那些人產生任何寬恕情緒,即便他們在自己離開人世後,也仍然不能放下對自己的怨恨,那麼便讓他們怨恨去吧,自己並不在乎。

李敖憋足了勁要和魯迅一較高下,但單此幾個行為,就被甩開好幾條街

如此"小心眼"和直白,和李敖的"假惺惺"又一次形成鮮明對比,但平心而論,各位讀者是否更加偏愛魯迅先生此種選擇?

故而,不是李敖比不上魯迅先生,而是他根本沒有資格同魯迅先生相提並論。無論人品、人格,又或者文筆,魯迅先生無需自己吹捧,旁人便主動認可他的成績,但李敖,筆者回想片刻,卻不曾從記憶裡翻找出一篇出自他手,能令世人驚豔、感慨的文章。

而時間,則是一位非常嚴格的老師,它會用最殘酷的事實告訴世人,究竟誰才是真正的文學大師,不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