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州升級為“直隸州”,清末山東半島區劃的一次大變動

明清時期,山東半島的行政區劃一直比較穩定,長時間維持登、萊、青三府的結構,史料多稱之為“東三府”,後來設置道臺,各取首字,稱“登萊青道”,在膠東這個概念沒有普通使用之前,登萊青大致就是廣義上的“膠東”代名詞。這一情況,到了清末才發生改變,“登萊青道”變成“登萊青膠道”,“膠”字指代的膠州,從萊州府轄下的屬州,升級為“直隸州”,名義上的地位開始與登萊青三府平起平坐。

膠州升級為“直隸州”,可謂清末山東半島區劃的一次大變動,其影響深遠。因為在歷史上,膠東半島的政經重心長期在北部(萊州府、登州府駐地,乃至後來的煙臺商埠,均在北),而位於半島南部的膠州升級,標誌著重心開始南移。此為後話,暫且不提,下面首先要介紹的是,膠州是如何升級的?

膠州升級為“直隸州”,清末山東半島區劃的一次大變動

(清末山東半島示意圖)

關於膠州升級的經過,後來修撰的《膠州市志》記載較為簡略,稱:“1904年膠州升為直隸州,直屬於山東布政使司,轄高密、即墨二縣。”

1904年為清光緒三十年,因此,膠州“直隸”一事,在光緒朝實錄中有較為詳細的記載。史載:“山東巡撫周馥奏,膠州為沿海要缺。衝繁倍於往昔。請改為直隸州以資治理……下所司議。尋政務處奏,膠州改為直隸州。應準如所請。膠州原設州同一缺。應改為直隸州同。其登萊青道。並改為登萊青膠道。”民國時期修撰的膠志(膠縣縣誌也收錄有周馥的奏摺),與上文相近。

膠州升級為“直隸州”,清末山東半島區劃的一次大變動

(膠志中關於膠州升級為直隸州的記載)

文中提到的周馥,原籍安徽,與李鴻章為同鄉,早年隨之辦理洋務,宦海屢有沉浮。庚子事變之後,他調任直隸,為布政使,之後升任山東巡撫,膠州升級,就是在他的任上。

在奏摺當中,周馥認為膠州應該升級的主要原因就是:“沿海要缺,衝繁倍於往昔。”沿海要缺好理解,清代中期,靈山衛裁撤併入膠州之後,膠州灣之天險,大半在膠州轄內,南船北來,為必經之處。而到了清末,隨著德國勢力的侵入,膠州的衝要地位就更加彰顯。

膠州升級為“直隸州”,清末山東半島區劃的一次大變動

光緒二十四年,德人強佔膠澳。膠澳租界雖然主體位於原即墨縣境內,但即墨位於膠澳之東,山東內地(省府)位於膠澳之西。德人未來打主意,重點在西而不在東,清廷防範的重點,也在膠不在即,對於山東內地而言,膠州可謂“門戶、咽喉”,因此,重要地位逐漸彰顯。

在庚子事變以及膠濟鐵路修築期間,德國軍隊多次侵入膠州,使得清廷產生危機感。據《清史稿》記載,“初,德人在山東修造膠濟鐵路,因高密民聚眾阻工,先後由青島派兵赴膠、高保護鐵路。山東巡撫袁世凱派員查辦議結,駐膠德兵旋即撤回青島。既,拳匪滋事,德人又派兵分駐膠州,並於城北車站旁價購民地十四畝,修造兵房。”

此後,清廷屢次與德人交涉,終於在光緒三十一年,德國撤退膠州、高密兩處兵隊。是時,膠州已於前一年升級為直隸州。交涉期間,膠州升級,顯然有一定的政治象徵意義。

當然,膠州升級不僅有單純的“軍事”意圖,經貿的發達,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即奏摺中所說的“繁”。

就在膠州升級的當年,山東還有一件大事,那就是膠濟鐵路通車(民國版膠志大事記將兩事寫在一起,稱“光緒三十年,膠濟鐵路成,升膠州為直隸州”),除了兩端的青島和濟南之外,中間比較大的站點還有膠州、濰縣、周村等,膠州作為出青島後的第一個大站(膠志稱,膠州為鐵路西來首站),商賈流通自然會比以前更為繁華。

膠州升級為“直隸州”,清末山東半島區劃的一次大變動

(膠濟鐵路)

實際上,早在膠澳開埠之後,膠州在經濟上的特殊性就已經顯現出來。《清史稿》載:“光緒二十五年,設膠州關。”

這裡的膠州關,是否人們常說的青島“膠海關”,暫不確定。不過,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史料中的說的膠州關,更強調當時膠州的區劃範圍。根據清廷與德國人的商議,“海運進口之貨不徵稅,若膠州界口運赴內地,徵進口稅,惟無海關準單不準出膠州界”,也就是說,膠州區劃,也就是徵稅的分界線,沒有完稅的貨物,只能在膠州範圍內流通,不能進入山東內地。在這種情況下,膠州自然“衝繁倍於往昔”。

另外還有一點,青島開埠之後,膠州僅在咫尺,涉外事務明顯增多。如果按照原有體系,膠州為萊州府屬州,有事需先報至府(路程超過兩百里),然後由府再逐級上報,程序較為冗長。而升級為直隸州之後,有事可直接上報至省,相對便利。民國版膠志中提到的也主要是這個原因。

於是,在諸多因素的促使下,山東巡撫周馥奏請將膠州升級為直隸州,清廷也很快同意。

膠州升級為“直隸州”,清末山東半島區劃的一次大變動

(清代膠州城東門圖)

膠州升級為直隸州,最直接的變化就是級別。按照清代制度,州分為直隸州和屬州,雍正乾隆之前,屬州還可管轄若干的縣,但後來都逐漸剝離。到了清代後期,屬州視縣,直隸州視府,也就是說,由府管轄的州,相當於縣級州,直隸布政司的州,相當於府級州。

不過,因為直隸州的面積通常比較小,因此品級相對於知府略低。知府的品級為從四品,直隸州知州品級為正五品,屬州知州的品級更低。膠州成為直隸州之後,知州、州同的品級自然也相應提高。

此外,在管轄區域方面。明代和清前期,膠州一直管轄高密、即墨兩縣,中期後兩縣由府直管。等到清末膠州升級之後,高密和即墨又重新劃到膠州轄下,新成立的膠州直隸州,管轄原膠州、高密和即墨三邑。

之前提到,膠州升級,對山東半島的區劃格局也產生深遠的影響。首當其衝的,當屬萊州府。

膠州升級為“直隸州”,清末山東半島區劃的一次大變動

(萊州府與膠州直隸州大致示意)

萊州府駐掖縣,明清時期,長時間為半島的區域重心(登萊青道駐地)。煙臺開埠之後,登萊青道移駐煙臺,算是對萊州府的一次衝擊;膠州升級直隸州,算是對萊州府的另一次衝擊。而且後者的衝擊更為明顯一些,因為相對於登州府(管轄十州縣)而言,萊州府管轄的縣本來就不算太多,只有掖縣、平度、昌邑、濰縣、高密、膠州和即墨(史料多稱為萊屬七邑)。膠州升級之後,膠州、高密和即墨劃出,萊州府只剩下掖縣、平度、昌邑和濰縣,如果除去附郭的掖縣,實際上只轄三縣,規模大大縮水,存在感也明顯減弱。

膠州直隸州存在的時間並不長,從光緒末算起,大概不到十年時間。民初,隨著“廢府存縣”的推行,登州府、萊州府、青州府和膠州直隸州一同裁撤。但膠州升級昭示的“重心變化”卻一直沒有停下,原來的“萊州府”,重心後來逐漸完全南移至青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