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山東只有六個府,為何到清末變成十個府?

陳依德


地級的萊蕪併入濟南後,山東省有16個地級單位。而在三百多年前的清朝前期,山東只有6個府。清朝的山東六府,沿襲於明朝。

明朝設:濟南府、青州府(治今濰坊市的青州縣級市)、兗州府(治今濟寧市兗州區)、東昌府(治今聊城市)、萊州府(治今濰坊市的萊州縣級市)、登州府(治今煙臺市的蓬萊縣級市)。

作為省會的濟南府,轄武定、德州、濱州、濱州、泰安5個州,以及26個縣。範圍包括現在的濟南、泰安、濱州、東營等地級市。

兗州府同樣面積巨大,轄濟寧、曹州、東平3個州,以及23個縣。管轄範圍約今濟寧市、棗莊市、菏澤市。

青州府的面積和濟南、兗州差不多,但行政單位很少,只有1個莒州,13個縣。而與青州府相反,東昌府面積小,但行政單位多,有高唐州、濮州、臨清州,以及15個縣,轄區範圍約在今聊城市。

萊州府名氣不大,但萊州府轄區的東南海邊,有一個國人非常熟悉的城市——青島,當時還只是個漁村。萊州府轄膠州、平度州,以及5個縣。轄區範圍約今之濰坊、青島。

山東最東部的府是登州府,轄寧海州,以及7個縣。轄區範圍包括現在的煙臺市與威海市。

清初上承明末戰亂,時局動盪,人口減幅較大。山東人口相對較少,所以只設6個府,在順治時期足夠用了。但經過康熙六十年的發展,人口增長較快。到了雍正年間,原來的山東六府建置,已明顯不夠用了,必須給六府“減減肥”。

在雍正帝改元的第二年(1724年),雍正帝在山東昇了很多直隸州。說明一下:直隸州其實就是府級行政建置,但一般來說比府略小一些,直隸於省。直隸州,一般是設在設府感覺太大、不設府又不行的地方。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很多直隸州後來都升了府。

比如原隸屬濟南府的泰安州,在劃入新泰縣、肥城縣、萊蕪縣、長清縣後,升為直隸州。十年後,也就是雍正十二年(1734年),泰安直隸州再升為泰安府,將原屬兗州府的平陰縣、東阿縣划過來。一直到現在,泰安還是地級單位。

濟南府原轄26個縣,泰安直隸州划走5個,還是太多,接著拆。武定州升為直隸州後,划走了樂陵縣、海豐縣、陽信縣。 武定直隸州與泰安直隸州同時升為府,是濱州市的前身,以及東營市的一部分。

經過多次瘦身,到了嘉慶年間,濟南府還有十幾個縣,但至少比之前“苗條”多了。

兗州府也太大,同樣要拆分。兗州府西部的曹州升為直隸州,下轄曹縣與定陶縣。雍正帝最後一年(1735年),曹州升府,轄縣不斷擴大。曹州府位於菏澤縣境內,也就是現在的菏澤市區。

往東是濟寧州,也升為直隸州。濟寧直隸州面積很小,只轄嘉祥縣、金鄉縣、魚臺縣。不過,濟寧州的駐地,現在是地級的濟寧市區。而曾經的兗州府,則成了濟寧市下轄的兗州區。

朝廷要保留兗州府,微山湖以東數縣留在兗州,最東部面積過大,要拆。但這裡有個情況。沂州縣原隸屬於兗州府,雍正二年升為直隸州,雍正十二年升為府。沂州府把兗州府東部的費縣、郯城縣划過來後,面積卻有點小。

只能犧牲青州府了。原屬青州府的莒州,以及日照縣、蒙陰縣、沂水縣劃到沂州府。沂州府,就是現在臨沂市(含日照市)的前身。

雍正年間的這次區劃調整,基本上給山東的區劃分佈定了調。之後的乾隆朝,已不需要再對山東“大動干戈”了。只是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東昌府的臨清州升直隸州,轄丘縣、夏津、武城。

有變化的,主要是原來的直隸州,換個名頭,稱為府。在清朝滅亡前夕的宣統元年(1909年),山東共有十府:濟南府、泰安府、東昌府、武定府、東昌府、登州府、萊州府、青州府、曹州府、沂州府。三個直隸州:臨清州、濟寧州,以及剛劃出來的膠州直隸州(轄高密縣、即墨縣)。

進入民國後,府級建置撤銷,取而代之的是“道”。由於局勢的劇烈變化,民國時的山東區劃,非常的複雜。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地圖帝


清朝初年,山東一共有六個府,分別為,東三府西三府,西三府是濟南府東昌府和兗州府,東三府是青州府、登州府及萊州府,省會為濟南。

清初行政區劃基本繼承製明朝,但也有變化,最主要的變化就是府州越來越小,明朝時期,州分直隸州和散州,均下轄縣,到到了清雍正以後散州就不再轄縣了,成為與縣平級的單位,降低了層級,加強了統治。

清初六個府就是直接繼承自明朝,說是清初,實際上順治康熙年間均為這種建制,清軍入關80年後的雍正年間這六個所轄的散州相繼升為直隸州。

比如濟南府所轄泰安州武定州,青州府所轄莒州,兗州府所轄東平州、濟寧州、曹州、沂州等相繼升為直隸州。

清末山東山東所轄十個府中除了明朝就存在的六個府,其餘的四個府泰安府、武定府、沂州府、曹州府均來自於這些直隸州。而這些散州升為府花費了多少年呢?

清朝設立的四個府,均為雍正二年由散州升為直隸州,到雍正13年這四個府已經全部成立。

山東十府的建制維持到了清末,雍正之後府未變化,只增加了幾個直隸州。

這一變化主要就發生於雍正年間,不得不說雍正是一個非常勤政、控制慾非常強的皇帝。

可以說,清朝山東政區劃分與現山東行政 已經非常接近了,如濟南,濱州,聊城,菏澤,臨沂,泰安,濟寧等地市清朝時就都為府或直隸州了。


滄海桑田史海沉鉤


在清初時期明末戰亂,當時的社會很混亂,社會上人口少了很多,所以只設立了六個府,在剛開始的時候設立六個府方便管理,但是經過了康熙時代的發展,人口增長了很多,到了雍正繼位的時候,以前六府明顯管理起來太困難了,於是雍正在山東設立了很多直隸州,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的直隸州慢慢都升成了府。

剛開始屬於濟南府的泰安州划走了其中5個縣,後來武定州升成為直隸州以後,還划走了濟南府的三個縣,武定直隸州與泰安直隸州同時升為府,就是濱州市的前身,還有東營市的一部分。


柳暗花明又一村668866


官多了,地就不夠分了。。。也可以說分的地方越細小,越便於統治階級管理。。。


Khargha


清朝的山東六府,沿襲於明朝。明朝設:濟南府、青州府(治今濰坊市的青州縣級市)、兗州府(治今濟寧市兗州區)、東昌府(治今聊城市)、萊州府(治今濰坊市的萊州縣級市)、登州府(治今煙臺市的蓬萊縣級市)。

作為省會的濟南府,轄武定、德州、濱州、濱州、泰安5個州,以及26個縣。範圍包括現在的濟南、泰安、濱州、東營等地級市。

兗州府同樣面積巨大,轄濟寧、曹州、東平3個州,以及23個縣。管轄範圍約今濟寧市、棗莊市、菏澤市。

青州府的面積和濟南、兗州差不多,但行政單位很少,只有1個莒州,13個縣。而與青州府相反,東昌府面積小,但行政單位多,有高唐州、濮州、臨清州,以及15個縣,轄區範圍約在今聊城市。

萊州府名氣不大,但萊州府轄區的東南海邊,有一個國人非常熟悉的城市——青島,當時還只是個漁村。萊州府轄膠州、平度州,以及5個縣。轄區範圍約今之濰坊、青島。

山東最東部的府是登州府,轄寧海州,以及7個縣。轄區範圍包括現在的煙臺市與威海市。

清初上承明末戰亂,時局動盪,人口減幅較大。山東人口相對較少,所以只設6個府,在順治時期足夠用了。但經過康熙六十年的發展,人口增長較快。到了雍正年間,原來的山東六府建置,已明顯不夠用了。

在雍正帝改元的第二年(1724年),雍正帝在山東昇了很多直隸州。說明一下:直隸州其實就是府級行政建置,但一般來說比府略小一些,直隸於省。直隸州,一般是設在設府感覺太大、不設府又不行的地方。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很多直隸州後來都升了府。

比如原隸屬濟南府的泰安州,在劃入新泰縣、肥城縣、萊蕪縣、長清縣後,升為直隸州。十年後,也就是雍正十二年(1734年),泰安直隸州再升為泰安府,將原屬兗州府的平陰縣、東阿縣划過來。一直到現在,泰安還是地級單位。

濟南府原轄26個縣,泰安直隸州划走5個,還是太多,接著拆。武定州升為直隸州後,划走了樂陵縣、海豐縣、陽信縣。 武定直隸州與泰安直隸州同時升為府,是濱州市的前身,以及東營市的一部分。

兗州府也太大,同樣要拆分。兗州府西部的曹州升為直隸州,下轄曹縣與定陶縣。雍正帝最後一年(1735年),曹州升府,轄縣不斷擴大。曹州府位於菏澤縣境內,也就是現在的菏澤市區。

往東是濟寧州,也升為直隸州。濟寧直隸州面積很小,只轄嘉祥縣、金鄉縣、魚臺縣。不過,濟寧州的駐地,現在是地級的濟寧市區。而曾經的兗州府,則成了濟寧市下轄的兗州區。

朝廷要保留兗州府,微山湖以東數縣留在兗州,最東部面積過大,要拆。但這裡有個情況。沂州縣原隸屬於兗州府,雍正二年升為直隸州,雍正十二年升為府。沂州府把兗州府東部的費縣、郯城縣划過來後,面積卻有點小。

只能犧牲青州府了。原屬青州府的莒州,以及日照縣、蒙陰縣、沂水縣劃到沂州府。沂州府,就是現在臨沂市(含日照市)的前身。

雍正年間的這次區劃調整,基本上給山東的區劃分佈定了調。之後的乾隆朝,已不需要再對山東“大動干戈”了。只是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東昌府的臨清州升直隸州,轄丘縣、夏津、武城。

有變化的,主要是原來的直隸州,換個名頭,稱為府。在清朝滅亡前夕的宣統元年(1909年),山東共有十府:濟南府、泰安府、東昌府、武定府、東昌府、登州府、萊州府、青州府、曹州府、沂州府。三個直隸州:臨清州、濟寧州,以及剛劃出來的膠州直隸州(轄高密縣、即墨縣)。

進入民國後,府級建置撤銷,取而代之的是“道”。由於局勢的劇烈變化,民國時的山東區劃,非常的複雜。


小草根學歷史


1912年清帝遜位時,山東省共有十府三直隸州(直屬省的州),這十三個府州,與現在的地級市地位相當。而伴隨著鐵路、港口的發展,山東省內一批新興城市開始崛起,很多老牌城市逐漸沒落,到1992年,山東省正式形成了現在十七地市的格局,而這其中,只有三個地市還是當年十府三州的名字,今天就盤點如下:

濟南府:濟南市。漢代置濟南郡,這是濟南第一次成為地名。此後,濟南一直是州郡級別的城市,唐代開始廢郡設府,北宋正式設立濟南府,明清因之,濟南還成為了山東省會。清代的濟南府,其實並沒有府城,府治設在了歷城縣縣城,歷城縣也因此成為濟南府的附郭縣。

清代濟南府管轄的範圍比現在的濟南市大,不僅涵蓋了濟南市的轄地,還管轄今天的德州市以及淄博市西部地區。1913年,民國廢府設道,1914年正式設立濟南道,道伊駐歷城縣。1928年,民國開始撤道設市,1929年,歷城縣縣城析出,設立濟南市。到了今天,濟南市不僅是省轄市,還是副省級城市。而濟南這個名字不僅傳承兩千多年,還一直是地級行政區的名稱,確實不容易。

濟南府

泰安府:泰安市。泰山,自古以來就是帝王將相、平民百姓所崇敬的神山,封禪泰山乃國之大典。也正因為泰山的重要性,泰山腳下逐漸形成了一座城市,這就是泰安。泰安因泰山得名,象徵國泰民安。到了金代,正式設立泰安州,明代,泰安先是屬東平府,後東平撤府,泰安又改屬濟南府。到了清代雍正年間,升泰安州為泰安府,也是沒有府城,府治設在泰安縣縣城,這是清代山東省唯一一例府縣同名。

清代的泰安府與現在的泰安市管轄範圍大體相當,只不過,後來萊蕪成為地級市,平陰、東阿也不再屬於泰安。民國成立後,泰安府被撤,泰安縣改隸濟南道。1958年,泰安縣改製為縣級泰安市,1985年,縣級泰安市升級地級市,泰安這個名字就這樣從泰安府沿用到泰安市。

泰安府

濟寧州:濟寧市。說起濟寧來,最神奇的地方在於:算不上老牌城市的濟寧,居然管轄曲阜、兗州、鄒城這種有深厚底蘊且在全國也赫赫有名的老牌城市。濟寧因元代京杭大運河改走濟寧而崛起,明清時,濟寧與臨清這兩個沿運河城市,成為山東省最繁華的城市。明代設立濟寧州,清代濟寧州直屬省,成為濟寧直隸州,領魚臺、金鄉、嘉祥三縣,濟寧州管轄的範圍可比今天的濟寧市小多了。

濟寧另一個神奇所在,就是清末沿運河城市都開始沒落,而濟寧的政治地位反而得到了加強,這是因為清末到民國,周邊並沒有新興城市崛起,來挑戰濟寧的地位。1983年,濟寧地區改為地級濟寧市,管轄範圍大體上是清代的濟寧直隸州及兗州府北部地區,濟寧這個名字也就這樣從濟寧直隸州沿用到濟寧市。

濟寧直隸州和兗州府

剩下的十個府州,簡單說一下現狀:登州府管轄今天的煙臺、威海地區,府治在蓬萊縣,因為煙臺的崛起,該地區的中心由蓬萊移到了煙臺,蓬萊現在只是煙臺代管的縣級市。萊州府管轄今天的青島除萊西以外的所有地區和濰坊市區及濰坊東部地區,府治設在掖縣。掖縣後來改名為萊州,只是煙臺代管的縣級市。膠州直隸州,1905年,膠州從萊州府脫離,直屬省,領即墨、高密二縣,今天青島所有市轄區,均在膠州直隸州管轄範圍內。1913年,膠州降為膠縣,現在的膠州,只是青島代管的縣級市。

萊州府和膠州直隸州

青州府,管轄今天的東營市區、濰坊西部、淄博東部地區和安丘、諸城,府治設在益都縣。益都後來改名為青州,只是濰坊代管的縣級市。沂州府,管轄今天的臨沂、日照地區,府治設在蘭山縣,蘭山現為臨沂市區,可以說,臨沂市基本傳承了沂州府,只是名字沒有保留。武定府,管轄今天的濱州以及東營部分地區,治所設在惠民縣。後來武定府地區的政治中心移到了濱縣,地區名字也改為了濱州,惠民現在只是濱州管轄的一個縣。

臨清直隸州,自清末大運河北段廢棄以來,臨清逐漸沒落,現在是聊城代管的縣級市。東昌府,管轄今天的聊城除臨清之外的地區,府治設在聊城縣。作為附郭縣,聊城實現了逆襲,成功取代了東昌府的地位。曹州府,管轄今天的菏澤地區,府治設在菏澤縣。與聊城一樣,作為附郭縣,菏澤也實現了逆襲,成功取代了曹州府的地位。兗州府,管轄今天濟寧北部地區以及棗莊市,府治設在滋陽縣。滋陽後來改名為兗州,如今是濟寧的市轄區。


意大利炮


地級的萊蕪併入濟南後,山東省有16個地級單位。而在三百多年前的清朝前期,山東只有6個府。清朝的山東六府,沿襲於明朝。

明朝設:濟南府、青州府(治今濰坊市的青州縣級市)、兗州府(治今濟寧市兗州區)、東昌府(治今聊城市)、萊州府(治今濰坊市的萊州縣級市)、登州府(治今煙臺市的蓬萊縣級市)。

作為省會的濟南府,轄武定、德州、濱州、濱州、泰安5個州,以及26個縣。範圍包括現在的濟南、泰安、濱州、東營等地級市。

兗州府同樣面積巨大,轄濟寧、曹州、東平3個州,以及23個縣。管轄範圍約今濟寧市、棗莊市、菏澤市。

青州府的面積和濟南、兗州差不多,但行政單位很少,只有1個莒州,13個縣。而與青州府相反,東昌府面積小,但行政單位多,有高唐州、濮州、臨清州,以及15個縣,轄區範圍約在今聊城市。

萊州府名氣不大,但萊州府轄區的東南海邊,有一個國人非常熟悉的城市——青島,當時還只是個漁村。萊州府轄膠州、平度州,以及5個縣。轄區範圍約今之濰坊、青島。

山東最東部的府是登州府,轄寧海州,以及7個縣。轄區範圍包括現在的煙臺市與威海市。

清初上承明末戰亂,時局動盪,人口減幅較大。山東人口相對較少,所以只設6個府,在順治時期足夠用了。但經過康熙六十年的發展,人口增長較快。到了雍正年間,原來的山東六府建置,已明顯不夠用了,必須給六府“減減肥”。

在雍正帝改元的第二年(1724年),雍正帝在山東昇了很多直隸州。說明一下:直隸州其實就是府級行政建置,但一般來說比府略小一些,直隸於省。直隸州,一般是設在設府感覺太大、不設府又不行的地方。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很多直隸州後來都升了府。

比如原隸屬濟南府的泰安州,在劃入新泰縣、肥城縣、萊蕪縣、長清縣後,升為直隸州。十年後,也就是雍正十二年(1734年),泰安直隸州再升為泰安府,將原屬兗州府的平陰縣、東阿縣划過來。一直到現在,泰安還是地級單位。

濟南府原轄26個縣,泰安直隸州划走5個,還是太多,接著拆。武定州升為直隸州後,划走了樂陵縣、海豐縣、陽信縣。 武定直隸州與泰安直隸州同時升為府,是濱州市的前身,以及東營市的一部分。

經過多次瘦身,到了嘉慶年間,濟南府還有十幾個縣,但至少比之前“苗條”多了。

兗州府也太大,同樣要拆分。兗州府西部的曹州升為直隸州,下轄曹縣與定陶縣。雍正帝最後一年(1735年),曹州升府,轄縣不斷擴大。曹州府位於菏澤縣境內,也就是現在的菏澤市區。

往東是濟寧州,也升為直隸州。濟寧直隸州面積很小,只轄嘉祥縣、金鄉縣、魚臺縣。不過,濟寧州的駐地,現在是地級的濟寧市區。而曾經的兗州府,則成了濟寧市下轄的兗州區。

朝廷要保留兗州府,微山湖以東數縣留在兗州,最東部面積過大,要拆。但這裡有個情況。沂州縣原隸屬於兗州府,雍正二年升為直隸州,雍正十二年升為府。沂州府把兗州府東部的費縣、郯城縣划過來後,面積卻有點小。

只能犧牲青州府了。原屬青州府的莒州,以及日照縣、蒙陰縣、沂水縣劃到沂州府。沂州府,就是現在臨沂市(含日照市)的前身。

雍正年間的這次區劃調整,基本上給山東的區劃分佈定了調。之後的乾隆朝,已不需要再對山東“大動干戈”了。只是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東昌府的臨清州升直隸州,轄丘縣、夏津、武城。

有變化的,主要是原來的直隸州,換個名頭,稱為府。在清朝滅亡前夕的宣統元年(1909年),山東共有十府:濟南府、泰安府、東昌府、武定府、東昌府、登州府、萊州府、青州府、曹州府、沂州府。三個直隸州:臨清州、濟寧州,以及剛劃出來的膠州直隸州(轄高密縣、即墨縣)。

進入民國後,府級建置撤銷,取而代之的是“道”。由於局勢的劇烈變化,民國時的山東區劃,非常的複雜。


孤城影隨


清初上承明末戰亂,時局動盪,人口減幅較大。山東人口相對較少,所以只設6個府,但經過康熙六十年的發展,人口增長較快。到了雍正年間,原來的山東六府建置,已明顯不夠用了。

在雍正帝改元的第二年(1724年),雍正帝在山東昇了很多直隸州。直隸州其實就是府級行政建置,但一般來說比府略小一些,直隸於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很多直隸州後來都升了府。

濟南府原轄26個縣,泰安直隸州划走5個,還是太多,接著拆。武定州升為直隸州後,划走了樂陵縣、海豐縣、陽信縣。 武定直隸州與泰安直隸州同時升為府,是濱州市的前身,以及東營市的一部分。

到了嘉慶年間,濟南府還有十幾個縣。

兗州府西部的曹州升為直隸州,下轄曹縣與定陶縣。雍正帝最後一年(1735年),曹州升府,轄縣不斷擴大。曹州府位於菏澤縣境內,也就是現在的菏澤市區。

濟寧州,也升為直隸州。濟寧直隸州面積很小,只轄嘉祥縣、金鄉縣、魚臺縣。不過,濟寧州的駐地,現在是地級的濟寧市區。而曾經的兗州府,則成了濟寧市下轄的兗州區。 朝廷要保留兗州府,微山湖以東數縣留在兗州,最東部面積過大,要拆。但這裡有個情況。沂州縣原隸屬於兗州府,雍正二年升為直隸州,雍正十二年升為府。沂州府把兗州府東部的費縣、郯城縣划過來後,面積卻有點小。原屬青州府的莒州,以及日照縣、蒙陰縣、沂水縣劃到沂州府。沂州府,就是現在臨沂市(含日照市)的前身。

雍正年間的這次區劃調整,基本上給山東的區劃分佈定了調。只是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東昌府的臨清州升直隸州,轄丘縣、夏津、武城。

在清朝滅亡前夕的宣統元年(1909年),山東共有十府:濟南府、泰安府、東昌府、武定府、東昌府、登州府、萊州府、青州府、曹州府、沂州府。三個直隸州:臨清州、濟寧州,以及剛劃出


茶餘飯後話歷史


明朝置山東省,後改山東布政使司,衙門駐濟南府,此後,濟南一直為山東省會。山東布政使司下轄6府15州89縣,大部分縣名沿用至今。這6府是:濟南、東昌、兗州、青州、登州、萊州。此外,河間府、大名府的部分縣也在今山東境內。

清朝時山東布政使司改為山東省,行政長官稱為巡撫。省下分道、州(府)、縣。山東省有三道,分別是濟東泰武臨道、兗沂曹濟道和登萊青膠道。另外,直隸的慶雲縣、寧津縣、東明縣也屬於今山東。

清朝下轄十府、三直隸州,共計八州、九十六縣:


  • 濟南府
    • 下轄:歷城縣(附郭)、章丘縣、鄒平縣、淄川縣、長山縣、新城縣、齊東縣、濟陽縣、齊河縣、德州、德平縣(1724年之前屬德州)、平原縣(1724年之前屬德州)、禹城縣(1729年—1734年屬高唐直隸州)、臨邑縣(1729年—1734年屬高唐直隸州)、陵縣(1729年—1734年屬高唐直隸州)、長清縣(1724年—1734年屬泰安直隸州)。
  • 東昌府
    • 下轄:聊城縣(附郭)、堂邑縣、博平縣、清平縣、茌平縣、莘縣、冠縣、館陶縣(雍正前屬臨清州)、高唐州(1729年—1734年為高唐直隸州)、恩縣(1729年前屬高唐州)。
  • 泰安府,1724年從濟南府劃出設直隸州,1735年設府
    • 下轄:泰安縣(附郭,1735年設)、新泰縣、萊蕪縣、肥城縣(1734年之前屬濟南府)、東平州(1729年之前屬兗州府,1729年—1735年為東平直隸州)、東阿縣(1735年之前屬東平州)、平陰縣(1735年之前屬東平州)。
  • 武定府,1724年從濟南府劃出設直隸州,1734年設府
    • 下轄:惠民縣(附郭,1734年設)、陽信縣、海豐縣、樂陵縣、青城縣(1734年之前屬濟南府)、商河縣(1724年—1734年屬濟南府)、濱州(1724年之前屬濟南府,1724年—1734年為濱州直隸州)、利津縣(1734年之前屬濱州)、沾化縣(1734年之前屬濱州)、蒲臺縣(1734年之前屬濱州)。
  • 臨清直隸州,1776年從東昌府劃出
    • 下轄:丘縣(雍正末至1776年屬東昌府)、武城縣(1729年之前屬高唐州,1729年—1776年屬東昌府)、夏津縣(1729年之前屬高唐州,1729年—1776年屬東昌府)。
  • 登州府
    • 下轄:蓬萊縣(附郭)、黃縣、福山縣、棲霞縣、招遠縣、萊陽縣、寧海州、文登縣(雍正前屬寧海州,1734年合併威海衛、靖海衛)、海陽縣(1734年改大嵩衛設)、榮成縣(1734年改成山衛設)。
  • 萊州府
    • 下轄:掖縣(附郭)、平度州、濰縣(雍正前屬平度州)、昌邑縣(雍正前屬平度州)。
  • 青州府
    • 下轄:益都縣(附郭)、博山縣(1734年分益都縣設)、臨淄縣、博興縣、高苑縣、樂安縣、壽光縣、昌樂縣、臨朐縣、安丘縣、諸城縣。
  • 膠州直隸州,1904年從萊州府劃出
    • 下轄:高密縣(雍正末至1904年屬萊州府)、即墨縣(雍正末至1904年屬萊州府)。
  • 兗州府
    • 下轄:滋陽縣(附郭)、曲阜縣、寧陽縣、鄒縣、泗水縣、滕縣、嶧縣、汶上縣(1729年之前屬東平州,1776年—1780年為濟寧直隸州)、陽穀縣(1735年之前屬東平州)、壽張縣(1735年之前屬東平州)。
  • 沂州府,1724年從兗州府劃出設直隸州,1734年設府
    • 下轄:蘭山縣(附郭,1734年設)、郯城縣、費縣、莒州(1729年之前屬青州府,1729年—1734年為莒州直隸州)、蒙陰縣(1734年之前屬青州府,1729年—1734年屬莒州直隸州)、沂水縣(1734年之前屬莒州)、日照縣(1734年之前屬莒州)。
  • 曹州府,1724年從兗州府劃出設直隸州,1735年設府
    • 下轄:菏澤縣(附郭,1735年設)、曹縣、定陶縣、單縣(1735年之前屬兗州府)、城武縣(1735年之前屬兗州府)、鄆城縣(1729年之前屬濟寧州,1729年—1735年屬兗州府)、鉅野縣(1729年之前屬濟寧州)、濮州(1729年之前屬東昌府,1729年—1735年為濮州直隸州)、範縣(1735年之前屬濮州)、觀城縣(1735年之前屬濮州)、朝城縣(1735年之前屬濮州)。
  • 濟寧直隸州,1724年從兗州府劃出設直隸州,1729年歸屬兗州府,1776年再為直隸州
    • 下轄:金鄉縣(1780年之前屬兗州府)、魚臺縣(1776年之前屬兗州府)、嘉祥縣(1729年—1735年屬曹州,1735年—1776年屬兗州府)。

歷史在記錄


大泗水到2000年有什麼大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