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為何太原講方言的年輕人逐漸減少了?

其實大家不知道的是,太原在解放初期從全國各地分來、遷來很多畢業生、單位。來自五湖四海、各行各業的人們之間交流基本都用普通話,並慢慢形成一個相對固定的圈子。

時間久了,他們的子女也都是講普通話,無論標準與否。甚至都影響到與他們交往的、土生土長的當地人。例如深圳講普通話人比例就蠻高,不也是建立特區之初各地人奔深圳所形成。流動人口多的地方,普通話普及率就高一些。


太原作為山西的省會對山西其他地區人口具有吸引力,很多人口都是從山西各地流入的,決定太原方言的正是這些移民。而山西本地各地區方言差距太大,不像河南、四川、陝西等地方言內部差異那麼小,山西就算是相鄰縣間人們都難以交流。所以在太原生活的人們之間的交流便偏好使用大家都懂的普通話,也會保留一些晉語公共的特點,於是太原話就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如今為何太原講方言的年輕人逐漸減少了?

本地方言消失其實這也是大城市共有的趨勢,可能太原由於以上原因進展會更快些。山西方言的多樣性與山西的地形很有關係,山西表裡河山,內又有幾大盆地,地理的封閉性給內部方言的分異提供了條件。


多山也造成了與外界的地理隔離,使得晉語是北方唯一的非北方官話語言。晉語不僅限於山西,還包括陝西、河南、河北、內蒙部分地區。就現在太原中心城區所謂的方言就各有不同。自身也很難形成自己相對統一的方言。


太原在城市框架形成及人口最初大規模遷入是伴隨著大型重工業企業的建設發展。當時一次性遷入人口數量較多,分佈相對集中,人員來源地域相對較分散。比如現在太原北城以太鋼為代表,河西的太重,西山礦區等。一次性人口遷入之多之集中,各自語言差別之大之豐富,加之這些當年相對獨立分佈地當時以村莊較多,本地人口對如此巨大的遷入人口影響可見微乎其微。自然普通話就是大家最好的選擇了。

近十幾二十年太原城市進一步發展 擴大各區域在發展中也逐步連片,期間有再多的外來人口遷入這種普通話就是本地話的大環境以無法改變。


但其實很多人並不是不會,而是不精通罷了,本身太原話與普通話就相似,最大差別可能是語音語調,很多太原人在外地雖然說普通話,但別人總會覺得是說話上揚,其他人的情況也是如此,這也是太原口音給我們留下的烙印。方言有其重要性也有其侷限性,不用過於看待太原話與其它方言的熟知度的比較,可能會的人其實很多但人家只是不想說而已。


但實際上太原的方言地域特徵沒那麼明顯而已,太原往南走走到榆次(其實就是晉中),再往南去太谷,再往南去祁縣、平遙。你讓這幾個地方的人講講話,就聽出味道來啦。太谷的方言,周邊縣市的估計很少聽懂的。十里不同音的樣子。另外中國大多數地區都是西南官話的變種,聽習慣了,差異都很小。


最後,還是希望這些方言能有更多的人來傳播,畢竟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