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賈府覆滅惜春卻能獨善其身?惜春的悟道是誤導也是幸運

賈府是一樹繁花,燦爛時可以盛極一時,落敗時只有半世寂寥。“盛極而衰”是大家族都不可避免將會走到的境況,賈府的盛世從榮國公和寧國公而始,走到賈政、賈珍時代已經是窮途末路,“子孫一代不如一代”的讖言揭示了賈府落敗的重要原因。

賈府被抄,賈府中人大都遭到迫害,可為什麼身為賈府四小姐的惜春卻沒有被牽連?也許她獨善其身的冷漠反而成為了她的幸運。

第一,惜春在賈府尚未抄家之前就已經出家,出家之人不為世俗不受牽連

為什麼賈府覆滅惜春卻能獨善其身?惜春的悟道是誤導也是幸運

不知為何惜春從小就有入佛門的意願,所以在見證賈府三位姐姐的命運之後,惜春毅然決然的踏入佛門遠離了紅塵,因此在賈府尚未被抄家之時惜春就已經出家,那麼作為出家人的她恰好就可以不受俗世的人牽連。

在古代好像就有一種默許只要出家為僧為道那麼就可以逃過一劫刑罰,正如上山做和尚的魯智深和武松,好像出家人就能夠對之前塵世的淵源一刀兩斷,能夠得到另一種救贖。

就是在古代大多數崇佛時期,出家也不容易。那時出家要經過皇帝考試,考試及格才頒發文憑,稱作“度牒”。考取度牒之後,你跟哪個道場、哪位法師有緣,就到那裡出家。若沒有度牒就剃度是犯法的,要受國家法律的處分。

惜春是賈府的四小姐,她還從小就接觸佛學,所以她想要通過考試不難,她想要得到一個“度牒”也不難,雖然只是在家廟修行可以惜春已經是一個出家人了。

惜春與佛結緣是意外,因為母親早逝父親為了修道成仙將她放在賈母身邊就不管不顧,因為收到王夫人信佛潛移默化的影響,惜春小時候就愛和小尼姑一塊玩,在她心裡也一直藏了一個出家的念想,後來長大了看到所有的遭遇或許出家為安的念頭更加深植於心,所以惜春不出意外的出家了。

所以惜春出家就好像為自己爭取到一個“護身符”。以後不管賈家經歷什麼樣的變故,她都可以獨善其身,能夠逃過一劫獲得平安。

第二,惜春還是一個涉世未深的小孩子,她沒有參與過賈府的任何事情不應被牽連

為什麼賈府覆滅惜春卻能獨善其身?惜春的悟道是誤導也是幸運

在黛玉入賈府大家開始新生活的時候開始,惜春就一直都是一個小孩子。她雖然比巧姐大可以參加眾人的各種聚會,可是總體上她還是個孩子,賈府的各種事宜都不會讓她參與,她與迎春的被忽略程度基本一致,甚至是在考慮管家的人選時大家都沒有想起她。所以按照這樣的推算,直到賈府被抄家之時她依舊是小孩,她沒有參與過賈府的任何事情所以她不應該被牽連。

惜春有一次很重要的出場,就是她攆走入畫和尤氏說自此開始她和寧國府斷絕任何的往來,從此她和寧府再無關聯,她只能管好她自己。

惜春道:“古人曾也說的,`不作狠心人,難得自了漢.'我清清白白的一個人,為什麼教你們帶累壞了我!"……惜春道:“若果然不來,倒也省了口舌是非,大家倒還清淨。”

這個時候已經是王夫人組織抄檢大觀園了,賈府的動亂都要開始了,惜春冷靜而敏感預感風雨已來。或者說從攆走入畫的這一刻起她已經準備好獨自走向佛門,走向那個孤冷的地方,一個人守著青燈古佛了此餘生。

處在還是孩子的年紀就已經對生活心灰意冷 這樣孤寂不是是一種什麼樣的悲傷。惜春很小的時候就相繼面對母親、父親去世,後來面對家族的覆滅,雖然這一切她都能夠接受,可是內心所收到的創傷或許會是她一輩子的心傷。不懂愛,也不知如何愛人,這種本該是人的本能卻是惜春需要長久學習的東西,很難治癒也無法真的感受家庭的溫暖。

第三,賈芸和襲人等賈府舊僕相救,寶玉出家,惜春四處漂泊

為什麼賈府覆滅惜春卻能獨善其身?惜春的悟道是誤導也是幸運

惜春是否收到牽連,我們真的不知道,因為最後見到惜春四處漂泊出家為尼的人就是劉姥姥,她呼喚惜春的名字,可是惜春假裝不認識她了,惜春的生活已經變了,捨棄過往四海為家,從此惜春已經不再是賈府的四小姐,她只是一個一心向道的人。

惜春能夠或許沒有幸運的躲過賈府抄家的禍患,可是她同賈府其他人一般受到了迫害,可是她們能夠倖免於難也是受到了賈府舊人的相助。賈芸、茜雪、襲人等舊人救急了他們,可是“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大家終究還是要走自己的路。寶玉選擇了出家,惜春也繼續四處漂泊追尋遙不可及的“道”。

惜春的悟道是度己,可是她的道何嘗不是被“誤導”。固然亂世保得住自己是好事,可是一個人的冷漠到了沒有溫度的時刻,這樣的狀態放到哪裡都不好。

總的來說,惜春能夠在賈府被抄之後還能夠得到平安,或許大致有以下三個理由。其一,惜春在賈府尚未抄家之前就已經出家了;其二,惜春終究還是一個涉世未深的孩子,賈府的所有事宜她都沒有參與,於是她也不會受到牽連;其三,惜春等受到賈府舊僕的相助而後各自選擇了自己的路。

惜春從始至終看起來都是一個冷漠無情的小姑娘,可是她從來都沒有被溫暖過,她又怎麼能學會愛別人呢?惜春所求的“道”是救己,是冰冷的,她的理解是淡然的,“求道”也是“誤導”,不是今後經歷人間悲歡的她能夠再有笑顏,能夠找到人生的意義與心靈的自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