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春讀書匯#我覺得銀行業要重新調整業務的導向。經過四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銀行業有了非常大的進步,尤其是在創新、技術應用方面,可以說走在世界的前列。但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就是業務導向有了偏差,更注重發展速度,更注重業務規模,更注重單純的盈利目的。在這種導向下,發展速度建立在資本緊運行的脆弱基礎上,為

#劉曉春讀書匯#我覺得銀行業要重新調整業務的導向。經過四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銀行業有了非常大的進步,尤其是在創新、技術應用方面,可以說走在世界的前列。但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就是業務導向有了偏差,更注重發展速度,更注重業務規模,更注重單純的盈利目的。在這種導向下,發展速度建立在資本緊運行的脆弱基礎上,為了規模造成部分的資金空轉,創新有時難免犧牲安全,為了控制風險業務管理簡單化,從而導致銀行與客戶之間難以保持長遠、綜合的戰略性關係。我認為近年來出現的一些風險,與這樣的導向有關,企業對銀行的詬病也與此有關。銀行需要應用新興科技,需要數字化轉型,但那是工具性的,不是根本的。我也不主張三天兩頭這個化,那個型,華而不實的新名詞帶來的是無效浪費甚至是充滿風險的瞎折騰。銀行改革,是要建立與客戶形成長遠、綜合的戰略性合作關係為基礎的穩健經營機制。只有這樣,迴歸本源、服務實體經濟才能落到實處。這是從銀行自身來講的。另一方面,是監管方式、監管理唸的轉變,也是銀行改革的重要一環。銀行改革,需要內在的動力,也需要外在的壓力。這方面,我在書中談了不少看法。關於外資銀行的引進,就現在的情形來看,我們可以以平常心來看待。首先,在中國市場上,外資銀行已經不可能對中資銀行形成威脅。在資本約束條件、規模上,外資銀行沒有這個能力。其次,在創新能力、科技應用上,至少不需要仰視外資銀行。第三,從最近二十年的情況看,總體上,外資銀行的決策體系、風控體系、營銷方式等還不適應中國市場。第四,隨著互聯網等現代科技的發展,外資銀行面臨著網點、網絡和科技投入的侷限性。第五,由於規模小,客戶少,業務種類單一,人才的成長和發展缺乏空間,所以,也面臨著培養人才、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侷限性。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外資銀行有值得我們學習的方面。首先是他們的管理理念、管理體系,特別是他們許多管理制度的內在邏輯。說句實在話,我們有時候學習外資銀行的一些做法,往往只是學了表面,並沒有搞清楚那些做法的內在邏輯和機理。比如,社區銀行、事業部制、審貸分離、部門協同與分潤等。其次,隨著利率市場化、匯率市場化,在金融市場業務、衍生品交易業務方面,可能會對中資銀行形成壓力。這方面,中資銀行在規模上雖然可以碾壓外資銀行,但在產品創新上、交易技術上、應對市場的經驗上,與他們恐怕還有不小的距離。第三,在財富管理、私人銀行市場,外資銀行相對具備比較強大的競爭力。金融對外開放,與其他行業不同。其他行業主要就是招商引資,引進機構、引進資金。金融開放,光引進機構和資金是不夠的,需要有相應的業務及相配套的市場。所以,金融的對外開放,要超越招商引資的理念和方式。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著力建設各類對外開放的金融產品市場;二是相應改革監管理念、監管政策和監管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