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真能吃下二斤牛肉、喝下十八碗酒嗎?

沸騰的靈感火花


【別說武松了,隨便一個工地的民工大哥吃2斤牛肉,喝18碗酒都和玩一樣】

首先先說一下武松的情況,他是一個武者,這天天習武強身的人有一個巨大的缺點,就是胃大費飯,而且他當年在打虎的時候正處於壯年,所以晚上在客棧吃上二斤牛肉簡直太easy了,要知道那些開自助餐火鍋的老闆們,最害怕的就是工地的大哥來消費,他們幾乎個個都可以吃上二三斤的牛羊肉,涼菜無數,再加上冷飲水果糖品,感覺他們的胃都好似無底洞一般,這個感覺筆者也是親歷過的,相當的理解那種幹了很多活後,胃部對食物的渴望,當時在大學期間和一個網絡公司做網絡工程,一直幹了小一天,樓上樓下穿牆打眼挖坑真是什麼累活都幹了,到了晚上竟然吃了五碗米飯和居多的燒菜菜勉強有飽腹感。所以武松吃2斤牛肉是非常正常的食量了。

其次說說武松喝的18碗酒,筆者在這裡強調一下,中國古代並沒有如今類似二鍋頭65度的高度白酒,武松當年喝的都是米酒,度數很低的,幾乎和現在的啤酒差不多,所以就算一碗有半斤,那18碗也就9斤而已,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炎熱的盛夏,一堆男人在街頭擼串,那些能喝的哥們基本都是踩箱喝,一箱子12瓶,一瓶600毫升或者500毫升,大概核算下喝一箱就有12斤了,所以,綜上所述,武松喝18碗米酒簡直是相當容易了。

而且我覺得武松當年的打的老虎很可能是未成年的老虎,如果您在動物園中看到過成年老虎的話,它們的那體格子pk人類幾乎就是秒殺,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


老豬的碎碎念


根據個人經驗,宋朝時的武松吃二斤牛肉,喝十八碗酒是沒問題的。

三十八年前,我十九歲,剛到部隊一年。由於出生農村,從小就沒吃過一頓好飯,吃肉要等到過年。因此,雖然是十八九歲的年齡,其實身體並不強壯,一旦得著大米飯,一頓要吃三四大碗。我們部隊是幹基建工程的,早上起來出操完畢吃飯,吃完飯還要到建築工地施工建房,勞動強度很大。十七八歲正是長身體的年齡,消耗大,飯量相當驚人。

在一個星期六,晚飯是吃包子,連隊根據具體情況,按每人五個包子數量分發,我班有幾個戰友探家和外調,只剩6個人,炊事班就給了我們30個包子,包子是韭菜豬肉餡的,每人5個包子吃完不到三分鐘,幾乎沒人吃飽,而我更是覺得肚子裡最多填了三分之一,一點也不得勁。心想,要是誰能再給我哪怕一個包子也好,可是,大家都是年輕人,都是長身體的時候,5個包子不會有剩餘的。沒辦法,我只能走到炊事班廚房前,看著來來往往的戰友從窗口端出一盆一盆的包子。

一會兒,十二班的戰友到窗口領包子,領包子的戰友對炊事員說,“你多給我兩個吧!這些包子不夠吃的。”炊事員說,“每人5個,沒多的,還有十六班沒領呢!”嘻嘻!真是喜從天降啊!我們班就是十六班啊!我們已經領完包子了,炊事員卻沒記住,看來,天無絕我之意啊!包子是有多餘的。我非一般跑回吃飯的雜物間,拿起飯盆,直奔炊事班窗口,對炊事員說,十六班剛下班,炊事員說,就等你們班了,說著,迅速的把撿了30個包子給我。我看案板上的蒸籠裡,也就剩十個八個包子了。

我端著30個包子跑到雜物間,喊來最要好的一個老鄉,兩個人便慢慢享受起這“意外之喜”來,吃到最後,我們兩人竟然吃掉了20個包子,加上之前每人吃的5個,每人就吃了15個包子。今天想起這件事,我都在懷疑是不是自己的經歷,要是現在,我最多也就吃三個那麼大的包子。

根據我個人的這次經歷,我認為,宋朝時期的武松一頓吃二斤牛肉,喝十八碗酒應該是輕鬆搞定。首先,武松年齡是二十幾歲,又是練武之人,身體消耗很大。其次,在武松的時代,人民生活水平並不高,因此,才出現農民起義的事情。武松出生於普通的農民家庭,生活肯定不比我小時候的生活好,因此,在得到可口飯菜時,也是如打牙祭一般,吃二斤牛肉也就是吃個飽。至於喝十八碗酒嘛!古代的酒,類似於南方少數民族釀造的米酒,度數很低,吃肉喝酒,也就當喝飲料了。所以,本人覺得,《水滸傳》中武松吃二斤牛肉,喝十八碗酒,應該並不誇張。


若愚趣談


現在的人可能覺得難以想象,一個人吃二斤牛肉,喝十八碗酒有點誇張!但事實是,我的堂哥在七八十年代吃一盤子棋盤肉根本不夠,那時候棋盤肉只有在紅白喜事的時候才能吃到,太貴了,平時老百姓是吃吧不上的,那時候肉貴,誰家也不會花錢做一份棋盤肉來吃!棋盤肉顧名思義就是做好了像棋盤一樣,為紅白喜事的一道主要菜,其做法就是用上好的五花豬肉(大約一公斤)家作料放鍋裡篦子上蒸,蒸出來的肉好看,聞著也香,但是一般人不敢吃,太肥了。就是這麼肥的肉,我堂哥都能吃兩份。喝酒就更不在話下了!再說那時候的碗都小,陶泥碗,黑色的,十八碗酒也就是現在的二斤多酒吧!按過去人幹體力活的消耗,應該輕而易舉的就完成了。我年輕的時候還吃過二斤餃子呢,外加一瓶啤酒!

最傳奇的就是我們村一個地主會親家,地主家娶兒媳婦,兒媳婦家裡窮,其父人高馬大,有過人之力。會親家的時候,地主專門請的廚師,各種酒肉宴席,都是最高規格。女方父親來到後,不吃菜不喝酒,只說自己喜歡吃饅頭,地主趕忙讓人抬來兩籠饅頭,親家也不多說,抓起饅頭就吃,一口氣吃完兩籠饅頭,大概有三十個,地主問:親家你吃飽了沒有?其揉揉肚子:不吃了不吃了,頭一次見面不好意思多吃,就這樣吧!當時地主就哭了,才知道親家這輩子從來就沒有吃飽過。三十個饅頭大概有五六斤吧!反正我知道過去的人都特能吃,飯量大!但是能吃的人真的能幹。


故鄉的紅棗樹


武松吃二斤牛肉、喝十八碗酒毫不費力,輕輕鬆鬆。古時候的人很多情況下都需要重體力勞動。比如出行就是個很消耗體力的活。那時候出行不便沒有汽車、飛機、輪船、高鐵,這些出行工具都用雙腳代勞了。像武松這樣的英雄好漢、武林高手並不是普通百姓整天呆在家裡,武松是要經常遠行遊走四方的,再加上他本身高大威猛,每天還要練功,消耗的體力就更大了。在這種情況下吃二斤牛肉是常規操作。

別說是武松,在我的記憶中我的父輩那一代吃飯都是海量。我家是農村,那時候是七八十年代,我父親那代人能吃苦純粹是重體力勞動,那時候機械化程度很低,農田裡的活全靠人力,真正是當牛當馬來使用,哪像現在的人就是整天躺床上啥也不幹還嫌累。我親眼見過我們村一個壯漢在勞作之後吃了七個玉米窩頭,外加兩碗燉大白菜。普通人尚且如此,要放到武松身上,兩斤牛肉又算得了什麼呢?至於武松喝的十八碗酒肯定不是現在的白酒。如果喝上十八碗茅臺五糧液,強如武松也得把命搭上。中國的酒歷史非常悠久,據說在四千多年前的夏朝就開始喝酒了,但真正的蒸餾酒技術則是出現於元朝。北宋時期還沒有蒸餾工藝,那時候的釀酒技術落後稱之為榨酒,度數不高,我的理解是武松喝的十八碗酒相當於喝了十八瓶啤酒。喝十八瓶啤酒對現代人來說是有不少人可以做到的。
綜上所述,武松吃二斤牛肉喝十八瓶啤酒是完全可信的。


鄭非夢妙文


當然能了,就算是現在也有人吃得下!先說二斤熟牛肉,我們農村人大多數人能吃下!就是我也能吃下!因為我一餐飯總量也差不多兩斤了,多吃幾口沒問題!至於十八碗酒大家看映視劇就可見到那酒碗是專門喝酒用的,那碗並不是大碗還很淺跟碟子差不多了!再看那碗裡腰下是原白色上面鈾色,酒是倒到鈾色的地方就算一碗了,這樣一碗酒有多少?最多也就一兩多!這十八碗酒充其量也就二斤岀頭!再說當時的酒只是十度幾度的跟啤酒差不多!這麼算來也就是現在的兩瓶啤酒!很多人都能喝下的,我二O一一年在岑溪割松脂時看到貴州朋友四個人喝了4箱啤酒呢!每箱12瓶,每瓶一斤二兩裝的!順便說下我爺爺,聽我媽說當年我爺爺一餐飯能吃下差不多一臉盤!武松吃的二斤熟牛肉和十八碗酒跟我爺爺都比不上!😂😂😂


戀花蝶87


武松吃二斤牛肉和十八碗酒肯定沒問題。理由,一、肉,就上海現在一個人能夠吃二三個蹄膀的多的是。過去也看到有人吃湯圓,過去那個放湯圓的竹匾,可以吃裡外兩圈,至少有四斤多。二、酒,我在婚禮上看到過,一個人從中午喝到晚上喝了十八瓶黃酒。黃酒的度數肯定比宋朝時候的米酒度數要高的多,現代人行,古代武松應該沒有問題。三,合起來一起吃,七十年代有人婚禮上白酒一斤,吃其它菜不算,吃到最後能夠再加吃掉一隻雞外一個蹄膀的人也不乏其人,不稀奇的。所以我認為武松沒問題,況且武松畢竟不是凡夫俗子,是一個連武的人,再加上他餓了,所以能夠吃掉。再說打虎,武松打的虎肯定是華南虎,華南虎體型並不大,一個壯漢是有可能把它打死的。六十年代有一個叫何廣位打虎英雄,靠赤手空拳就擒獲過許多老虎。他行,相信武松也行!雖然這種人比較少見,但是正因為少所以就流傳開來了。武松打虎不虛。


大漢天子3327


我來回答一下武松能不能吃下二斤牛肉,喝下十八碗酒的問題。

答案是能。我解析一下:

首先說在武松本來人高馬大,身材健壯,而且正是二十多歲。人在二十多歲時是最能吃的時候。

其次在景陽崗武松長途跋涉,體力消耗了許多,正是飢腸轆轆時。

再者,店家上的牛肉不一定是足斤足兩的,尤其是那麼偏僻的地方,不是黑店已經不錯了。

所以武松能將店家端上來的二斤牛肉都吃光。

再說十八碗酒的問題。古代喝酒的海碗都是比較廣口,比較淺的,就像我們現在喝酒的玻璃杯一樣,越來越小。有的人一張嘴就吹:我喝了六杯,其實是小杯而且度數低。古代店家和現代店家的心裡是一樣的,迎合一些誇海口人的誇張心理,所以故意用淺一些的海碗,好讓那些人出去吹牛:今天我喝了二十碗白酒!

另外,店家賣酒論碗收費,每碗少倒一些就可以多賣一些,就像現在的缺斤短兩一樣,古人經商也是缺斤短兩。無商不奸嘛!

再加上武松的酒量的確是比一般人大。這很正常,我親眼見過一個大個自己喝一瓶45度白酒又喝4瓶啤酒啥事沒有的。

綜上所述,武松吃二斤牛肉,喝十八碗白酒上景陽岡就很正常了,不過書中也說了,武松也醉意朦朧了。





君子也愛財888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二斤牛肉,十八碗酒很多嗎?

不多的。



雖然說藝術來源於生活,並高於生活。作為四大名著的經典文學作品,也不會太離譜。

兩斤牛肉如果是生牛肉,做熟的話,基本上也就是一斤多一點的量了,經常做飯的都知道,一部分營養跑到湯汁裡去了。



如果是熟牛肉,兩斤也真的不算多,讓武松這樣的習武之人,又走了不少路程,所以食量大增,吃兩斤肉還是沒問題的。

再說說十八碗酒的事。



首先要知道,這十八碗酒不是白酒,因為大宋時候還沒有高度數的蒸餾工藝燒酒,只能喝酒麴發酵的黃酒,這種黃酒的度數,大概十度左右(俺河南老家做黃酒,純正養生黃酒,有需要的可以私信聯繫),我親自喝黃酒做過實驗,水滸中經常出現的那種陶碗,我喝個三四碗沒事,再多喝會有點暈(黃酒喝醉很難受,吐不出來,別輕易嘗試)。



老家自己做的黃酒,老給力了

正如店家所言,一般人喝幾碗就可以趁著暈乎,洗洗睡了。

要說十八碗酒,肚子也需要個地方乘啊,確實如此,但是也不要低估了人的肚子。東北人拿啤酒當飲料成箱喝的時候,一般人也會驚呼,難道啤酒不漲肚子嗎?



何況十八碗,不是每一碗都倒的滿滿的,小二加酒加得次數多了,難免不耐煩,手一抖,少倒點也尚未可知。再者,喝的爽的時候,邊喝邊撒,不顧衣襟沾溼,不亦快哉。所以號稱十八碗,其實估計也就十幾碗的樣子。

老家裡論碗喝的自釀養生黃酒,需要可私信聯繫

綜上可知:武松的十八碗酒,兩斤牛肉。沒有太大的問題,就算是有誇張,也不是很大的誇張。


更多歷史文化類原創,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可以。

首先武松人高馬大,身高八尺,又是習武之人,運動量大,飯量自然不會小了。況且當時武松走了幾日的山路,當時又正好是中午時分,他早以飢腸轆轆,口渴難耐,這區區兩斤牛肉對於武松來說自然不在話下,並且那家店只有牛肉,肚子餓的情況下當然能吃完。

然後是酒,在南宋之前的時期,中國的釀酒技術比較落後還不會做蒸餾酒,釀不出高純度的酒來,大多數的酒都是用糧食釀的,酒中含有大量糧食沉澱物,酒色不純淨,度數低。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水滸傳裡經常能聽到他們說吃酒,而不是喝酒的原因。

既然酒的度數低,而且當時武松也口渴難耐,這種情況下喝下十八碗酒也是可以的。還有當時的碗表面看上去大,但是它裡面不深,也就裝不了多少酒了,作為酒店的老闆自然懂得其中的門道。

最後是老闆的激將法,我覺得這是一種營銷手段,飢餓營銷法,故意跟你說我這酒度數高,只能喝三碗,不能多喝,喝多了怕你走不了,拐著彎懷疑你的酒量不行,武松又是性情中人被店老闆這麼一激,咕咚咕咚十八碗酒就喝下去了。





無偽雜談


《水滸傳》中,描繪比較多的還是好漢們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場景。行走江湖的好漢們動輒就讓店家切幾斤熟牛肉,武松在景陽岡上就要了二斤牛肉,還要了十八碗酒,他真能吃得了這麼多嗎?

說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在《水滸傳》所處的宋代的背景下,大口吃牛肉有無可能。

實際上,中國古代是一個農業社會,在農耕經濟條件下,耕牛是極為重要的生產力工具,對於普通的小農家庭來說,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官府對牛同樣有很高的重視,牛是絕對不能私自宰殺的,偷牛也是違法的,也要被判刑,就連自然死亡的牛也都是要上報官府的。最高的祭祀品級“太牢”的規格,也僅僅是牛、羊、豬各一頭。

由此可見,要是宋朝的酒家像《水滸傳》裡一樣提供牛肉,還是幾斤幾斤的,那他的腦袋早就不知道掉多少回了。

那《水滸傳》為何總是描繪好漢們吃牛肉的場景?

其實原因很簡單,眾所周知,《水滸傳》是一部描述農民起義的小說,而農民起義的精髓是“反抗”、是不服。你不讓我吃牛肉,我偏要吃,還要大快朵頤。好漢吃牛肉,正是反抗精神的體現。

再回到我們的話題,武松能否吃下二斤牛肉、十八碗酒?

其實,這點東西對武松來說簡直是小菜一碟。一般體形魁梧的人飯量都很大,武松一個身長八尺,體重幾百斤的壯漢,飯量肯定沒的說。更何況,武松行走江湖、跋山涉水消耗了很多體力,吃的也就會更多。現在從事體力勞動的人飯量也都很驚人,就是這個道理。

再來說說這個十八碗酒,我們都知道,只有蒸餾技術才能釀造出高度數的白酒,普通糧食發酵的酒度數都不是很高,最多也就十幾度。而蒸餾酒的最早普及是在元代,宋代雖然有記載蒸餾酒的出現,但一般酒店肯定不會普及,它們所用來待客的也還是溫軟的米酒、黃酒。十八碗酒,也就差不多是十瓶啤酒,在座的代謝能力強、酒量好的基本都能做到,武松也就更不必說了。

所以,《水滸傳》中對武松吃二斤牛肉、喝十八碗酒的描繪完全有可能實現,在座的各位也可以去嘗試。

我是江暮雲,願同大家一起遙望遠去的歷史薄雲互寄共識,歡迎大家關注、評論交流,祝您愉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