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中《智取生辰綱》一節,烈日炎炎似火燒,押解生辰綱的土兵為何還爭著喝酒?

春日之虎


“智取生辰綱”出自四大名著《水滸傳》中第十六回後半部分。該部分主要講述了楊志與老都管、虞候及眾軍士押解都生辰綱被晁蓋幾人盯上了。他們為了劫了這批生辰綱。利用白日鼠白勝設計下藥迷暈了眾人。這條計策也是被譽為智多星的吳用所設計,他利用酷熱難耐的天氣,知道趕了半天路的楊志一行會口渴,於是設計在酒中下蒙汗藥。果然,軍漢們垂涎欲滴,在看到晁蓋等人飲酒無誤後,楊志一群人喝完了下了蒙汗藥的酒,結果生辰綱被劫。

這段故事主要講了楊志如何與晁蓋等人鬥智鬥勇的過程。但其中有一個細節讓很多人非常感興趣。那就是為什麼在如此炎酷的天氣中,押解生辰綱的楊志一夥沒有選擇喝水解渴,而是搶著喝酒解渴呢?在我們現代人看來,喝完酒後,酒精就刺激加速血液流通,這就導致人會更加的燥熱。所以很多人對楊志一群人喝酒解渴,費解不已。

但事實上古代的酒,和我們現代人的酒是完全不同的東西。或者在名字上他們都統稱為“酒”。但它們之間的差距還是蠻大的。在很多古裝戲中,大家可以看到很多人喝酒,動不動就一罈一缸的整。而且喝完之後並無大礙,頂多去個廁所而已。事實上古裝劇中雖然有些誇張,但也並非沒有道理。由於製作工藝限制,中國早期的釀酒方式,相對如今還是比較粗糙的。

早期的酒相當於醪糟,醪糟的主要原料是糯米,釀製工藝簡單,口味香甜醇美,乙醇含量極少,度數僅僅相對於現在我們的啤酒,甚至酒精度數連啤酒都不如。早期古人釀酒,都是用五穀或者果子來釀酒的,所以釀出來的酒有點類似我們現在的葡萄酒。這種果酒的度數自然也高不到哪去。最多算是帶一點酒精的飲料。

《水滸傳》中,楊志等人喝的也都是糧食酒。其度數較低。古藝手法釀製的純糧食酒,這種酒基本上就相當於現在啤酒。烈烈夏日,用啤酒來解渴不是很正常嘛。現代人夏天燒烤不也都是用啤酒解渴嘛。雖然宋朝時期,釀酒工藝有了很高的提升。但其酒精度數也高不到哪去,雖然楊志等人喝的像是白酒。但實際上其酒精度數也就相當於啤酒。是好久個人喝一桶酒,也就相當於一人喝一兩瓶啤酒。這對於任何人來說都不是什麼問題。更別人在烈日之下,飢渴之時了。

至於為什麼楊志等人不喝水,而選擇喝酒,這個也很好理解。趕路所需要的水楊志等人肯定是攜帶了。之所以在楊志懷疑的情況下,眾人還要喝酒的原因,要麼是水已經喝完了,畢竟酷暑難耐,水肯定消耗很快。要麼就是眾人留著水以備不時之需。再說了,古人都很饞杯中之物。本來押解生辰綱就是一趟苦差事。正當他們酷暑難熬之時,有爽口的美酒解渴,想必他們也會忍耐不住的。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方圓論壇


水滸中《智取生辰綱》一節,烈日炎炎似火燒,押解生辰綱的土兵為何還爭著喝酒?

相信付出愛是讓自己幸福的最好方式,深深地相信,美食是撫慰人心的不二法門,更多美食問答,請關注覓源良食,讓我們給您答疑解惑!

對於題主的這道片問答題,我先從我自己的感受說起;

武漢的夏天,非常的炎熱,特別是中午時分,烈日炎炎似火燒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樹蔭下吹過來的風都是熱的,記得高考的那年夏天,學校的教室是沒有空調的,只要風扇,我們在教室裡複習功課,現在想起,真的是熱,最嚴重的的是,老師還要要求我們每天中午在學校午睡,現在想想,也夠艱苦的;

不過,比起街上的環衛工人、來城裡打工的建築工人、交警等工作人員,真不算什麼,但是,由於天氣炎熱,出汗多,所以就需要大量喝水,體力勞動的人,中午也有喝酒解乏的習慣,我是遇見過這樣的場景;

那年的夏天,某天外出辦事,到了午飯時間,就找了一個小飯館打算隨便吃點,重要的是歇歇腳,休息一下,實在太炎熱,就想喝點飲料找個地方坐坐,由於周邊有建築工地,一下來了好多的務工人員,一人買一份盒飯,來一瓶冰鎮啤酒,對於重體力勞動的人員來說,除了補充食物,最重要的是,喝點冰鎮飲料讓心裡涼快一下,冰鎮啤酒這時就變成他們最美味的飲料,帶著一點點酒精,吃完飯後,找個陰涼的地方,睡個午覺,在酒精的作用下,還可以舒緩身體的疲勞;

對於題主的疑問,押解生辰綱的土兵為何還爭著喝酒?我想,我是這樣解讀的?

1、我們從頭說起,水滸傳發生在北宋宣和年間,大約是1119年至1121年前後,靖康之變發生在1127年,這是書中真實的歷史背景;

2、在北宋宣和年間,整個社會,喝的酒都屬於發酵酒,大多都是十幾度左右的米酒,在那個年代,酒是除了水和茶之外的第三大飲品,加上酒精度不高,所以,那時的人們多少都喜歡喝點;

3、水滸中《智取生辰綱》一節,白勝在黃泥崗賣給眾軍人的米酒是按桶買的,一桶酒5貫錢,按照書中的描寫,酒的價格不算貴,但是,大家對這酒的品質卻相當滿意;

4、天氣炎熱,押解生辰綱的軍漢,肩調重擔,酷熱難熬,一路走來都惆悵不已,而且烈日當頭還要趕路,口渴難耐,黃泥崗也算是荒山野嶺的地方,能遇見賣酒的,眾人的心情想必是開心不已,加上楊志的阻擾,晁蓋一群人的激將,導致眾軍漢認死理,非要喝不可,這是書中的描寫;

5、喝酒在黃泥崗的當下,並不會讓軍漢內心火燒火燎,相反可以解渴,最重要的是可以讓疲憊的身體得到舒緩,有解乏的效果;

6、喝酒除了能解乏之外,還同楊志有關,就是要同你對著幹,實際上是對楊志的抱怨;

7、白勝賣的酒實際上相當於現在的啤酒,想必酒精度數也不會太高,畢竟那個年代最高的都是十幾度,所以,他銷售的米酒,在晁蓋等人品嚐之後,越發讓眾軍漢覺得非喝不可;

寫到最後,還想囉嗦幾句,在北宋年間,整個的社會風氣是那樣的,酒在普通百姓心中,就相當於現代人喝的眾多飲料一般,大家都愛這一口,而且對於常年在外服役的軍漢來說,喝酒才是他們人生中最大的快樂;

加上北宋宣和年間,整個社會,喝的酒都屬於發酵酒,大多都是十幾度一下的米酒,所以,除了口感比較平和,大家在黃泥崗都會有這樣一個判斷,就一桶酒,大家一人一勺也就喝完了,大家也就是想解渴解乏,這時是真熱真渴,真對楊志有抱怨,所以,在多方原因之下,大家才非喝不可;

最後感謝大家的閱讀,大家可以在評論區給我們留言,聊一聊您的看法?分享帶來快樂,我們在評論區等您;


我們儘量做到恰如合適、通過原創圖文,在文字與圖片之間為您分享一道道菜餚,它們美味、漂亮、營養,您要什麼樣的美食,在這裡希望我們能夠給您!

覓源良食


其實大家有個習慣性的誤區,總覺得水滸裡面大家喝的都是白酒,這當然是越喝越熱,但其實只要大家把它想象成冰鎮啤酒就簡單多了^_^。

當然了,紅塵君只是舉個極端的例子,那個年代啤酒還沒發明出來呢,那他們喝的是什麼酒呢?

且聽紅塵君細細道來。

那時候的酒,還只是米酒或者黃酒

在宋朝的時候,由於蒸餾技術還沒有,所以大部分的酒都是黃酒或者米酒,就和如今許多江南地區自釀的那種一樣。

這酒度數本來就不高,如果再加一些類似枸杞,金銀花,紅棗之類的味道就更甜美了,差不多就和飲料似的,所以武松才能一口氣連喝十八碗,真要是換成白酒,哪怕是低度的,也要出人命了。

所以楊志他們大日天裡汗如雨下,這才想要喝酒,一方面是解暑,另一方面也是補充體力。

二斤牛肉三角酒,才是好漢標配

看過水滸的朋友們都已經習慣了,基本上每個好漢進了酒店,都是豪氣干雲的大喊一聲:“小二,先打三角酒,切二斤牛肉來吃,少發一併算錢給你。”

不管是武松,魯大師,還是阮小七兄弟,甚至就連看起來甚為斯文的林沖也都不例外,風雪山神廟那會兒吃喝了一回還不夠,還讓人家再上,最後甚至還打包帶走。

所以這好漢可以不打架,不練武,吃喝的豪氣是萬萬不能少的,離開了酒,似乎好漢的分量也輕了不少。

紅塵君說

其實,這些好漢們更多代表的是咱們普通百姓,大家也沒多高的追求,就是一天忙完了,叫上三五好友,撕上兩隻燒雞,切上半斤豬頭肉,再來一紮啤酒,吃吃喝喝聊聊天,亦是人生樂事。

以上


在下紅塵君,一個不正經的喜歡歷史的攻城獅,尤其喜歡分享水滸故事。諸位若是喜歡我的文章,敬請點贊關注轉發——這樣就能自動收到更多紅塵的文章啦,更歡迎留言聊天,紅塵君承諾每條必看必回,再次鞠躬感謝!(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紅塵如鏡


主要是因為宋朝沒有蒸餾酒,只有釀造酒。這樣釀造出來的酒,最高度數不超過十五度,一般度數在六度左右,比白酒的度數低得多,而且酒都很渾濁,所以有把酒稱為“瓊漿”的說法.當時主流的酒有糧食酒(米酒)、果酒(葡萄酒)、黃酒.酒精度大約在12-13度,和現在的啤酒度數差不多(當然那時候沒有啤酒),所以才能多喝。



歐埋雷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薩沙記得也就是90年代初期,當時還沒有酒駕的說法。

南京的夏天很熱,很多司機中午去吃飯,都要喝幾杯冰啤酒。

今天這就要拘留,但那時候都當做飲料一樣,沒什麼了不起的。

而水滸那個宋代,生辰綱的土兵爭著喝酒,是因為那個酒同啤酒差不多。

我們喝的烈酒,白酒,叫做蒸餾酒,是元代才開始在中國普及的。

一說元代蒙古人喜歡喝烈酒,所以下面拍馬屁的多,發展了蒸餾酒技術,出現了今天高度數的烈酒。

蒸餾酒最低度數也有20度,最高可以達到60度。

二戰中,蘇軍甚至勾兌醫用酒精喝,度數最高可以達到75度,很容易喝出人命。

但元代之前,中國基本都是釀造酒,度數都不高。

釀造酒就是今天的米酒、黃酒之內,度數都在10度以下。

大家注意水滸裡面就都是釀造酒,而且也分品種。

比如皇帝賞賜的御酒,度數都比較高,可以達到8到10度。

而鄉下酒店裡面的釀造酒,水平比較低,很多隻有2到3度,按照今天標準就是帶酒精的飲料。

而武松喝的三碗不過崗,應該屬於鄉下比較好的酒,度數在6到8度,同今天的歐洲啤酒差不多了。喝三碗,差不多就是今天的2瓶,因為還要爬山過景陽岡,不能再多喝了,會影響趕路。

而武松喝了18碗,相當於今天12瓶瓶酒,等於喝了一打。雖說誇張,但薩胖極限就能喝10瓶啤酒,慢慢喝而已,沒什麼大不了的。武松肯定比我壯得多,12瓶還是可以喝的,他也確實躺到了。

道理也是一樣,楊志上了黃泥崗,他們十多人買一通酒,每個人也就是喝個一二碗,還不到1瓶啤酒,又有什麼大不了的。


薩沙


想想一下:

烈日炎炎,遠處的空氣似乎變成了透明的煙,緩緩上升,腳下的路面滾燙,汗流浹背的你抹了一把汗,甩到地上,滋滋作響,瞬間化作蒸汽……

這時候,你的好朋友束髮小姐姐突然打開一個白色的冰箱,喊了句:

“這裡有冰涼的啤酒和甘甜的酒釀!快來喝呀!”

你還不得連滾帶爬哭爹喊孃的跑過去跪下……

水滸中《智取生辰綱》一節,就是這麼個情況。

我們現在喝的白酒,是中國特有的一種蒸餾酒,是世界八大蒸餾酒之一,味道獨特,層次分明,度數也比較高,從32度,34,36,38,42、52、58度不等,高度白酒還有90度以上的。

這種白酒當然不是《智取生辰綱》裡面賣的那種,賣酒的要是在大熱天賣這個,生辰綱不僅拿不到,被那些當兵的揍幾乎是肯定的。

那他們喝的是什麼酒水?

山東社科院研究員王賽時在其所著《酒史》中指出,宋朝酒度數其實不高。以武松在景陽岡喝的“三碗不過岡”的村酒為例,那種酒接近於現在的黃酒,酒精度數在10度左右。這一點可以從店小二的描述可見一斑:“我這酒,叫做‘透瓶香’;又喚作‘出門倒’:初入口時,醇濃好吃,少刻時便倒。”醇濃、後勁大正是黃酒的特點。

可以推斷出,楊志他們一行人走到黃泥崗,又熱又渴,正好前面有個冷飲攤子,大老爺們吃什麼冰淇淋!吃什麼冰淇淋!

冰冰的啤酒來5箱!

老闆白勝一抬頭:“不賣!”

這不完犢子了嗎?

晁蓋(宋朝奧斯卡影帝)等人又一擁而上,先喝了一箱,大呼過癮!

軍漢們急了,楊志你丫行不行啊,就這麼幾箱你再買不到,兄弟們非得渴死!

這樣,欲擒故縱之下,老闆白勝最後一瓶冰冰的啤酒裡下了一點點藥(蒙汗藥)。

白勝欲擒故縱,立刻表示不賣了。然後由晁蓋等人過來先吃掉一桶,一則表明此酒無藥,讓楊志放鬆警惕,二則借舀酒作掩護,前一瓢裝做要佔便宜,後一瓢下藥。

說到這裡,讀者朋友可能也明白了,《水滸傳》裡的英雄好漢們大碗吃酒,那個酒,度數一般般。

武松到了景陽岡,一口氣喝了十八碗大酒:

酒家道:“我這酒叫做透瓶香,又喚做出門倒。初入口時,醇香好吃,少刻時便倒。”武松道:“休要胡說!沒地不還你錢,再篩三碗來我吃!”酒家見武松全然不動,又篩三碗。武松吃道:“端的好酒!主人家,我吃一碗,還你一碗錢,只顧篩來。”

武松道:“休得胡鳥說!便是你使蒙汗藥在裡面,我也有鼻子。”店家被他發話不過,一連又篩了三碗。武松道:“肉便再把二斤來吃。”酒家又切了二斤熟牛肉,再篩了三碗酒。……酒家道:“客官,你要吃酒時,還有五六碗酒哩!只怕你吃不的了。”武松道:“就有五六碗多時,你盡數篩將來。”……再篩了六碗酒,與武松吃了。

這種酒一般人喝了就會頭暈,可是武松不會,身體好,酒量大,但是這種酒度數有多高呢?
8-10度。

紅酒都12度了……

換算成今天的酒,可能也就是酒釀(醪糟),還得是一半水一半酒,因為酒釀的度數是15-20度……

然後武松大哥一口氣喝了18碗兌了水的醪糟,然後上山把老虎打死了(這個不能黑,確實猛)。


束髮


這其實也解釋了水滸傳裡的另一個章節,武松為何能在進入景陽岡之前,在一家酒館裡狂喝18大碗白酒,光憑著酒碗的數量,這白酒完全是當成飲料在喝,而在黃泥崗的這次喝酒過程中,押送生辰綱的廂軍們也反覆對楊志強調天氣太熱,想買一桶白酒喝來解渴!難道北宋時代的男人們的酒量都如此強勁嗎?難道那個時代的白酒是用來解渴的嗎?



事實上光看到這種喝法就可以斷定,北宋時代的白酒根本不是我們這個年代的白酒,辣嗓子嗆人燒心這才是我們這個年代白酒的特徵,而在1000多年前北宋時期的這些男人們如果用這種飲品來解渴,那他們燒的不是心,而是自己的腦袋!

事實上由於北宋時期特殊的生產技術條件,那個年代的白酒釀製也與我們有著很大的差別,當時所謂的白酒就如同現在的米酒,度數並不高,甚至現如今的江浙地區仍然流行這樣類型的米酒,度數一般在5到10度有的甚至更低,因為度數不高且用純米釀造,因此米酒的口感極佳,也適合大量飲用。所以白日鼠白勝在黃泥崗賣酒的時候,酒並不是按杯按瓶去賣而是按桶去賣,可見他所賣的米酒小容量喝起來根本不過癮,只適合大容量飲用。而武松在經過景陽岡之前的那次喝酒中,店小二也多次強調,並不是這家酒館的酒有多醉人,而是害怕客人過於貪杯隨後容易在景陽岡裡遇險。



所以這個問題也迎刃而解,北宋時代的米酒,實際上就是一種解渴的帶有一定度數的飲料,與我們現在的啤酒和米酒相差無異,在那種烈日炎炎的天氣下,楊志的部下吵著想買酒喝這也就成了情理當中的事,以至於最後喝酒的時候,連一直保惕警惕心的楊志也忍不住喝了一瓢,因為他心裡很清楚,這種酒喝個一瓢兩瓢根本喝不醉!只是沒想到裡面參加了蒙汗藥!

但相信在這個環節上很多人也會產生這樣一個疑問,楊志和這支生辰綱押送隊伍規模可謂不小,又是長途運輸,難道隨身連最起碼的水源都沒有攜帶?以至於來到了黃泥崗口渴之下不去喝水,而非要去買酒?即便水滸傳的原著也沒有交代當這支隊伍來到黃泥崗的時候,他們隨身攜帶的水瓶是不是空的,但結合他們一路運送的實際情況,當白勝挑著米酒從他們旁邊經過的時候,長時間的憋屈也會讓他們對著兩桶米酒產生想法,進而中了圈套。

話說這次遠程物流的目的是什麼?當然是為了把梁中書的賀禮順利送入東京,考慮到一年前已經遭遇到一次搶劫,這一次有著帶罪之身身份的楊志自然不敢懈怠,在此次押送過程中幾乎將自己的手下當成了犯人,在楊志當時的概念裡,只要能將生辰綱順利押送東京,任何代價也在所不惜,因此在一路行進過程中,出於安全考慮楊志的指揮也完全沒有固定性,今天夜裡走路明天白天走路,為了確保安全楊志幾乎每天都不斷變換押送隊伍的行進路線和行進方式,按照現在的話來講生物鐘被顛倒,又得不到充足的休息,運輸隊的成員們早已經苦不堪言,想在這一過程中喝酒吃肉?楊志表示你們這小夢做的挺嗨!



所以一群長時間沒有沾過葷腥的人,突然在這一天的黃泥崗裡看到了白酒,就好比一個長時間沒條件喝酒的酒鬼看到有人在喝酒,那接下來怎麼樣還用問嗎?自然會對白勝的那兩桶米酒產生想法。難道他們不害怕會在這裡遭遇到強人嗎?隨行的老管家的一句話已經做了足夠的解釋:哪裡有什麼歹人?由於這支押送隊伍並沒有經歷一年前的那次遭遇,甚至老管家等人長期在王府裡養尊處優,大家根本就缺乏這種危險意識,老管家甚至認為一年前的遭遇只是偶然,今年在如此保密之下根本不可能在二次遭遇同樣的事,更別說在一路的壓榨之下眾人對楊志早已產生不滿,一路折騰使喚我們也就罷了,現在連喝酒竟然都不讓,那我們還就偏要跟你頂著來!與其說大家想喝這桶酒,倒不如說大家想組團跟楊志嘔氣,而最後的結果恰恰也是黃泥崗八人小組最想看到的結果!

而楊志在這一刻也選擇了鬆懈,畢竟他也知道他自己的行為太過於粗暴,能夠安全護送生辰綱縱然是大功一件,可畢竟自己未來還要在梁中書的府邸裡混,低頭不見抬頭見也不適合與老管家等人鬧掰,適當的給點面子也在情理當中,反正一桶白酒也喝不醉人,倒不如索性賣的這個面子,可這不經意的疏忽,卻也在最後時刻出賣了自己!


遼寧資深球迷


炎炎烈日,按理說將士們都應該口乾舌燥才對,水滸傳中《智取生辰綱》一節,為何押解生辰綱的士兵還要爭著喝酒呢?難道他們不怕酒精讓他們更加酷熱難耐嗎?他們當然怕,但是他們喝了那些酒並不會酷熱難耐,反而會神清氣爽。


這就要說古代的酒和現代酒的差別了,雖然同為酒,但是酒精度是完全不同的。現代的白酒大多都是40多度到60多度,而且在這個區間之中酒精度高點酒反而更好喝。不過喝了白酒之後很容易導致口乾舌燥,而且身體明顯會由於精酒作用而酷熱難耐,所以白酒在寒冷的冬天來喝是再好不過了。

現代的白酒是禦寒的好東西,但是在古代可不一樣,若是在冬天喝酒的話必定要熱一下再喝的,因為古代的酒並不能禦寒,反而可以解暑,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物質。


如果說古代的白酒相當於現代的什麼的話,那可能就是啤酒吧,或者說一些添加微量酒精的飲料,酒精度絕對不會高於10%。就這也是保守的說法,可能古代的酒酒精度也就3%以內吧,所以古代的大俠喝酒可以大碗大碗的喝,看似酒精很大,其實和現代人差不多。

現代人喝啤酒能喝十幾瓶的大有人在哦,可能比古代那些動不動喝十幾大碗的大俠酒量更勝一籌的哦!所以不必因為酒量而崇拜小說中的那些大俠們,他們的酒量不過稍大一點而已,並不能說明他們就比現代人能喝。


唐朝的長老


古代酒的度數很低,一般研究認為,不會超過十度。

“李白斗酒詩百篇”,一斗酒有多少?一斗等於十升,一升相當於0.001立方米,一升水重一千克,一斗就是十千克。

不考慮三代“升”“鬥”衡量標準的變化,一斗酒,大約十千克,二十斤。喝二十斤白酒,還沒醉死?真是奇蹟。

但如果考慮度數的問題,低度酒,相當於啤酒的度數,一瓶是一斤多。喝十幾瓶啤酒,還在可接受的範圍之內吧。

回到《水滸傳》中來,赤日炎炎,土兵們看到賣啤酒的,就想喝點,是不是比較合理了?


棲鴻看紅樓


智取生辰綱,是水滸傳裡面,重要的開篇內容,因為有了生辰綱的鋪墊,才有後來的一系列故事。智取生辰綱",寫的是楊志押送生辰綱去往東京,在途中(黃泥崗)被晁蓋吳用等用計奪取的經過。而"智取生辰綱"則是起義農民的集體行動,是梁山泊英雄聚義的開始。

智取生辰綱,不只是反映晁蓋等人,截取進貢的物資,也反映當時宋朝的貪腐現狀是多麼的嚴重。老百姓生活困難,官府卻搜刮民財,上敬朝廷,而不怕惹起民怨。

在楊志他們押解生辰綱的時候,正當烈日炎炎似火燒,土兵為何還爭著喝酒?這要從現實的情況來分析。


因為天氣炎熱,押解生辰綱的官兵們,隨身帶水的已經喝完,口渴難耐,看到白勝挑擔賣酒,禁不止要喝上一口解解渴。過去的白酒,不像現在的白酒度數那麼高,大多是10度以下的米酒,解渴自然很好。

拒查:從南宋到元代的酒都是發酵酒 , 度數最多不高過二十 ; 大多是十度以下的米酒 , 發酵後就過濾而得,像武松過景陽岡喝的那十八碗酒都是二十度以下的,甚至是十幾度左右。


口渴難耐的士兵們,遇到有挑擔賣酒的情況,自然是歡欣鼓舞,爭先恐後的要去爭酒喝了。

白酒是宋元以後才逐漸流行起來的,其學名叫蒸餾酒,又因為白酒可以點燃,所以也叫燒酒。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近時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麴釀甕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

明代李時珍寫的《本草綱目》中,有一段關於白酒釀造法的記載:人們將濃酒和酒糟放入蒸餾容器裡面,容器下面加熱後,水汽蒸騰上升,遇冷後,就會凝結成水珠,水珠彙集起來就是白酒。並說白酒“其清如水,味極濃烈”,意思是說白酒清澈如水,味道又非常濃烈。所以看電視劇,大碗喝酒的都是元朝以前的。如果看見一個清軍大碗大碗的喝酒,那是不要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