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的特點和趨勢

新中國的外交事業是成功的,為我國建設發展創造了良好外部條件。外交事業開拓進取、攻堅克難,為維護國家獨立、主權和尊嚴披荊斬棘,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保駕護航,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入新時代接續奮鬥,服務於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復興進程,實現了從鞏固獨立、融入世界到引領時代的歷史性轉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佈局,為我國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時代開啟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徵程,我們必須認真總結新中國外交70餘年來的歷史成就和寶貴經驗,抓住機遇,迎接挑戰,不斷推進中國外交持續發展,開創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

中國外交的特點和趨勢

新中國外交的歷史經驗十分寶貴

中國外交是成功的。在世界大國中,中國外交成就在眾多國家中脫穎而出。《國家間政治》的作者、現實主義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摩根索曾說:“我們處在一個所有人的理智在某種形式或某種程度上都有著缺陷的環境裡。”國家的理性也是有限度的,也無法避免出現失誤。國家間的競爭不在於不犯錯,而在於少犯錯,在於能否克服錯誤並繼續前行。冷戰期間美國發動的越南戰爭、冷戰後發動的伊拉克戰爭,以及蘇聯入侵阿富汗都是犯錯的典型案例。國家消耗了巨大的戰略資源,最終卻未收穫戰略價值,還深陷其中,一無所獲。新中國成立70餘年來,中國從未犯過此類錯誤。儘管我們擁有相應的戰爭能力,但中國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奉行防禦性的國防政策。70餘年來中國外交併未出現重大失誤。

內政決定外交。新中國外交70餘年是內政決定外交、外交影響內政、內政與外交互動與互構的時期。從理論上講,外交是內政的延伸。中國作為一個規模大、人口多、文化底蘊深厚的超大型國家,內政對外交的決定性作用顯得尤為突出。從現實上講,在新中國70餘年的外交歷程中,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二者相互交織、相互交替,共同作用於外交政策。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的近30年,意識形態在外交政策中所起的作用佔比更高,因為在新中國成立之初,需要用先進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來動員人民群眾,這種意識形態一旦形成便具有一定慣性。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利益對於外交的影響更為明顯,意識形態的作用有所淡化。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西方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也滲透進來,意識形態的影響仍然存在。當前影響中國外交的意識形態主要有三個部分:一是新中國成立初期蘇聯的共產主義意識形態。二是改革開放以來滲入中國的西方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三是融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相較於過去偏重介紹西方國際關係理論,近年來,中國國際關係學界開始建構國際關係理論的中國學派,且成果日益增多。其中,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的趙汀陽教授提出的“天下體系”對世界影響較大。“天下體系”提倡包容天下,講求“四海之內皆兄弟”,把整個世界作為一個政治單位去思考分析,超越了現代民族國家的思維方式。西方的基督教文化認為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但對不信奉上帝的異教徒則十分排斥,甚至敵視。而中國的“天下體系”顯然更具有包容性,其蘊含的精神力量和影響更大,因而受到西方重視。

中國外交前途光明。這一判斷基於兩大原因,一是中國外交的糾錯能力很強。中國能夠隨著自身所處的不同階段適時調整對外政策,這在國家間的競爭中尤為重要。二是中國有著強大的工業化能力作為支撐。工業化能力是近代國家的立身之本,當前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工業門類最多和製造能力最強的國家之一,這為中國外交提供了強大的實力支撐。

中國外交成就十分顯著

堅定維護國家主權。新中國成立之初,承受著帝國主義國家的敵視和封鎖壓力,面臨著巨大的生存風險和考驗。但新中國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徹底粉碎了一個多世紀以來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強加在舊中國身上的桎梏,一掃過去屈辱外交的歷史。1954年4月的瑞士日內瓦會議上,新中國首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討論國際問題。6月,新中國分別與印度和緬甸發表聯合聲明,倡議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際關係的準則,在世界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1955年4月的萬隆會議上,新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被世界上更多國家瞭解和信服,新中國以嶄新面貌和獨立姿態巍然屹立於世界舞臺。

助力國家經濟發展,尤其是實現了工業化。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在現代社會中,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的具體表現之一就是工業化實力決定國家命運。工業化是新中國成立70餘年來取得的偉大成就,而外交在促進國家經濟發展,特別是助力實現工業化方面功不可沒。新中國成立初期與蘇聯正式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這樣就便利我們放手進行國內建設工作”,進而奠定中國工業化的基礎。改革開放以後,中國逐漸融入世界,向西方發達國家學習工業化的先進經驗,從此走上了經濟高速發展的快車道。如今,中國的經濟規模僅次於美國躍居世界第二位。工業能力的提升進一步推動中國外貿增長,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增強了中國在國際社會巍然屹立的底氣與定力。

較好維護海外利益。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不斷加大對海外中國同胞和機構權益的保護力度,努力打造遍佈世界的海外民生工程。雖然外交系統的公務人員數量有限,但是中國外交全力為海外中國同胞和機構撐起了全天候的安全傘,從2011年的利比亞撤僑,到2018年的泰國普吉島遊船傾覆事故,可以說中國同胞走到哪裡,中國外交人員就跟到哪裡。2018年,中國內地居民出境近1.5億人次,涉及中國同胞的領事保護案件達8萬件。中國外交官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忠誠、使命、奉獻”的核心價值觀,成為中國外交全力打造的海外中國平安體系的生動縮影。

積極推進全球化進程,參與全球治理。隨著國家實力的增強和國家地位的提高,中國外交在參與全球治理的過程中,不斷從旁觀者、追隨者,發展成為領導者和倡議者;從參與國際組織,到全方位融入乃至創建國際組織,中國在全球治理問題上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中國外交圍繞著世界需要什麼樣的全球治理、全球治理為了誰、如何推動全球治理改革和建設等重大問題,提出了一系列中國主張和中國方案。以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為開端,中國積極融入全球化進程,先後發起成立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絲路基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國際發展知識中心等,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豐富了全球治理的體制機制。此外,中國還主辦了北京APEC會議、G20杭州峰會、“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等主場外交,積極推動上述全球治理方案機制化,形成了由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環境、安全等多層次、多方面內容構成的全球治理體系方案。

有力維護地區穩定。中國周邊外交環境十分複雜,鄰國數量多、類型差異大,並有著形形色色、相互交織的複雜矛盾。但是,中國外交以極大的忍耐和剋制積極謀求地區和平和穩定,為中國的經濟建設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在朝鮮半島問題上,中國鼓勵和支持朝美雙方繼續開展對話並取得積極成果,推動朝美及其他各方沿著“雙軌並進”思路探索前行,早日實現半島完全無核化並建立半島永久和平機制。在維護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緬甸若開邦問題以及阿富汗、敘利亞、巴勒斯坦等問題上,中國積極發揮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在維護世界和地區的安寧、穩定方面持續發揮積極作用。

積極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經過多年的探索,中國逐漸走出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這是一條現代化新路,它的理論價值不僅在於它當前在全球經濟中的重要性,更在於它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發展提供了一種可借鑑的經驗。中國外交在其中發揮了極其積極的作用。

中國外交的發展階段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將新中國的發展梳理成為三個階段,即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按照匯率計算,2018年中國的GDP為13.7萬億美元,而美國為20萬億美元,中國是美國的64%,僅有1/3的差距。另外,2018年中國的人均GDP已經接近1萬美元,這對於擁有14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而言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面臨著強起來的歷史重任。由於衡量強起來並沒有一個絕對量化的指標,這一歷史任務應當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

一個新生國家基本上都要經過這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尋求安全,第二個階段是尋求發展,第三個階段是尋求尊嚴。總體而言,新中國外交的發展階段同國家的發展階段是完全對應的,新中國外交所追求的目標也同該階段的國家目標相一致,並且總體上都完成了相應階段的歷史任務。這一成就來之不易。

中國外交的特點和趨勢

中國外交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當前國際形勢紛繁複雜、亂象叢生。貿易保護主義和排外主義不斷抬頭,反全球化和民粹主義現象層出不窮。西方陣營內的國家間也經常陷入貿易爭端。伊核和朝核問題遲遲得不到有效解決,美國在傳統熱點問題上顯得力不從心。反而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中國依然高舉自由貿易的大旗,堅持開放和多邊主義。

習近平總書記對當今及未來的國際格局作出了重要判斷。他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當前,國內外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複雜的變化,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戰也十分嚴峻。”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進一步指出,當前中國處於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些判斷高瞻遠矚、深謀遠慮,科學把握了轉型過渡期的國際形勢演變規律,指明瞭歷史交匯期我國外部環境的基本特徵,對全面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可以說,當前我國處於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同時,做好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對外工作具備很多國際有利條件。

應當說,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對中國而言是一個最為難得的歷史機遇。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工業能力決定國家命運。近代國家能力的形成跟工業革命密切相關,以三次工業革命為跳板實現了從農業走向工業的發展。而在這三次工業革命中,英國和美國先後佔據主導地位,這也使得英美兩國先後佔據了人類長達三百多年的發展先導地位。

中國與前兩次工業革命失之交臂。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們通過獨立自主地建設,把第一、二次工業革命的短板補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追趕第三次工業革命,在計算機主導的信息化時代,中國取得巨大成就,這也是中國得以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國的內政外交努力將會使我們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當中拔得頭籌。

在網絡時代,中國取得了兩項領先世界的巨大成就。第一是網絡的硬件設備生產。全世界範圍內,一半以上的網絡基站由中國製造並搭建,而由中國生產的、作為移動通信終端的手機和電腦佔比更高。第二是應用軟件和網絡技術的經濟領域應用。中國已在電商和電子支付領域遙遙領先,中國的網絡硬件設備製造和網絡經濟應用均已成為世界第一,並開始創造中國獨有的商業模式。這為中國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佔據了有利地位。近年來,人類開始逐漸進入5G時代,2019年工信部已給中國聯通、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廣電4家運營商發了5G牌照。中國在5G領域已經領先世界,甚至引起了美國的警惕,為了防止中國在未來國際競爭中搶佔先機,美國開始不斷對中國高科技企業如華為等強力施壓。

目前,人類開始進入網絡時代之後的下一個階段,即5G基礎上的物聯網時代。物聯網則是以計算機和手機為指揮中心,將工作和生活中的電器都連接起來,即“萬物互聯”。從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中國很可能在這一階段處於領先地位。但5G基礎上的物聯網仍然是計算機網絡革命的深化,即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一個階段,並非第四次工業革命。當然國際上也有人認為,5G基礎上的物聯網就是第四次工業革命,這個觀點的持有者是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的建立者施瓦布教授,持這種觀點的是少數。

真正決定人類命運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大體會在五個方向上產生,第一是新材料石墨烯,第二是基因工程,第三是人工智能,第四是量子技術,第五是核聚變。從目前的情況看,美國在這五個方向的技術相對而言都是最先進的,中國、歐洲、日本、以色列、韓國、印度和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各有所長。但是,在這五大方向的投入將是巨大且可能沒有回報的。從綜合國力來講,只有綜合國力強大的國家才能夠做到,因此,第四次工業革命可能會演變成大國之間的競爭。雖然美國的優勢在於創新能力極強,但美國有一個根本的缺陷就是產業能力很弱。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再好的技術,如果永遠只是停留在理論上,不能產品化,不能變成市場上暢銷的產品,那麼,這樣的技術最終也只是一張廢紙,無法轉化為生產力。

中國的優勢在於具備先進的工業產業能力,工業門類非常齊全。新中國成立後的幾十年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工業體系,為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實現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雖然中國的產業水平還有很大進步空間,但是中國完備的工業化基礎能夠滿足社會發展的基本需要,並且還處於不斷髮展的過程中。此外,中國擁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技術轉化能力,這也是中國發展的一大優勢。

總之,中國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存在競爭優勢。未來中國外交應把為中國進行第四次工業革命開闢良好的外部環境作為重要任務,通過30年的努力,牢牢把握第四次工業革命機遇。如果2030年至2050年中國率先實現突破,在第四次工業革命處於領先地位,中國將會擁有世界上最好的生產力佈局以及最先進的技術和產業。技術強則國強,產業先則國富,中國離現代化的目標就會越來越近,中國外交也將在“兩個一百年”的偉大征程中繼續書寫輝煌燦爛的新篇章!


作者:金燦榮,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冰若,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主任科員

本文發表於《前線》雜誌2020年第1期

版式:山中石

監製:李愛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