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決農產品滯銷的難題?

None______


2014年5月,福建平潭3000畝海帶爛海里。

2014年7月,甘肅榆中縣菜農將菜花餵羊。

2015年1月,河南新鄉奶農用牛奶澆田。

2015年6月,甘肅蘭州市花農銷燬玫瑰花瓣。

2016年6月,甘肅蘭州青筍滯銷,農民將大量青筍傾倒河溝。

2017年1月,山東濱州藕農拿蓮藕餵羊。

2017年2月,雲南嵩明菜農因蔬菜滯銷砍掉地裡上千噸蔬菜。

2017年5月,河南開封市蒜薹滯銷,農民將蒜薹傾倒河中。

2018年10月,廣西百色芒果滯銷,熟透的芒果無人問津。

2019年3月,山西呂梁大紅棗滯銷,大紅棗壓彎枝頭,掛在樹上無人問津。

可以肯定的是,目前很難解決,但不是沒有辦法。

……

農產品滯銷一直是農業未能解決的歷史難題,每年都會有大量農產品滯銷導致倒掉,難道他們不能以很便宜的價格進行銷售嗎,顯然其中的難處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農產品滯銷一般的處理方式有3種

  1. 直接爛在地裡或者耕地的時候耕在地裡,這種情況一般是農產品可以作為肥料進行使用並且沒有種子存在,採收成本遠遠大於銷售價格,如果採收就會導致虧本更多的情況,比如大白菜,如果大白菜每斤成本低於5分錢,每畝地銷售小於500元,就會超過採收成本,那就不值得采收,直接爛在地裡等來年耕地直接變成肥料,這樣每畝地白菜可能會虧本1000-2000塊錢。

  2. 免費讓人採收,既能節約人工成本,又能防止留在地裡汙染土質,有些農產品不能留在地裡,防止來年汙染土地,只能請人去清理,如果又不想出多餘的人工費,那就可以讓人免費採收走,一般會有蔬菜採購商出人力物力去採收或者發動社會人士去幫忙採收。比如以前蒜薹價格極低的時候,就只能請人免費收走,蒜薹是長在大蒜上面的,不採收蒜薹慧營銷大蒜生長,只能採走保證大蒜能夠有所收穫。

  3. 最後一種就是自己採收然後倒掉,那有些人會問了,既然都採收了,為何不賣掉卻要倒掉?這種情況一般都是以為供嚴重大於求的情況,且產品又不能長期保存,產品市場價格又低,採購商不能完全顧及所有地區的農產品採購,即使採購又不能銷售出去的情況,就是所謂的白給別人都沒人要的情況,又不能爛在地裡,只能自己收了倒掉,既廢了人力,又虧了成本,這種事最痛苦的情況。

那近幾年有些人想通過電商的方式去解決這些問題,能不能行得通呢。首先,並不是完全行不通,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消化一部分,但是還是隻能解決表面,不能解決本質問題。

農產品滯銷原本是一個市場供求問題,是因為市場嚴重供過於求,本來市場價格就很低,即使經過每一道中間商,到達最終消費者手中價格也不會很貴,電商反而會成本要更高,我們一般認為如果農產品每斤的價格低於2元就不太適合做電商了,以為電商每單除去原產品,本身成本就要在10元左右,一般以3公斤和5公斤的包裝為一個單位,平均每斤的其他成本價格就要佔到1-2塊錢,這可能會遠遠高於市場價格,且不具備直觀購物特點。

舉個栗子:假設白菜產生滯銷,地頭收購價0.1元/斤

蔬菜收購商地頭收菜0.1元/斤,人工收菜成本0.05元/斤,運損10%,運費0.1元/斤,加上利潤,賣給二級批發商,每斤至少要0.3-0.4元,二級批發商賣給零售商,每斤要在0.5元以上,零售商賣給顧客每斤0.7-1.5元不等,也就是在地頭0.1元的蔬菜到消費者手中變成了1元左右。

如果是電商,地頭收購直接快遞發貨。每箱10斤,白菜成本1元,包裝人工加材料成本5元,運費按照每天1000單的運量算,7元/件,不算電商運營成本,總成本已經超過13元,到消費者手中,每斤白菜價格1.3元每斤,在市場上買白菜可能1元每斤,還可以挑選,還可以只買一顆3斤的,很少會有人傻到從電商這樣買白菜。

再舉個栗子:如果產品零售價格高於2元/斤,我們再來計算一下,以地瓜為例

假設地瓜地頭採購價0.7-0.8元/斤

收購商收購地瓜人工成本0.05元/斤,運損5%,運費0.1元/斤,進行分級,加上利潤,中等級貨物賣給二級批發商1.1元/斤,二級批發商賣給零售商1.3-1.5元/斤,零售商賣給消費者2.0-2.5元/斤。(菜價貴的情況下每一級銷售商利潤相對提升)

如果是電商,地頭收購直接快遞發貨。每箱10斤,地瓜成本8元,包裝加材料成本4元(地瓜比白菜包裝箱小,成本壓縮1元),快遞成本7元/件(依然是每天1000件的快遞量),綜合成本19元/件,售價超過20元以上就有利潤,基本可以達到與與市場零售價格平衡的水平,加上地瓜屬於耐存放農產品,顧客就有從網上買10斤的可能性。

所以市場售價在2元/斤以上的農產品,且是耐運輸,耐存儲的情況下,消費者選擇網購的可能性是比較大的,如果是市場價格本來就低,那即使滯銷也很難從網上進行消化,畢竟,消費者還是會衡量價格的。

農產品滯銷一直是農業歷史性難題,隨著電子商務進農村和智慧農業的發展,以及計劃農業的進行,相信會慢慢緩解,同時有些地區在進行區域品牌化打造,能一定程度上提升到底農產品的知名度,帶來銷售價格上的提升,從而拉動消費者認知購買區域產品的積極性,能夠優先得到銷售,從而解決當地供求的緊張度,但是從全國大的層面來講,如果恰逢豐收年,國內種植面積又過大的話,依然會有些地區面臨滯銷,所以,當地驅動農業品牌化,搶佔農產品銷售先機,才是真正能夠提高農產品價值,降低滯銷損失的正確道路。


戰戰戰戰國策


農產品滯銷存在很多因素,1、生產過剩,市場供過於求 2、農戶缺乏銷路,銷售渠道單一 3、農產品本身缺乏優勢競爭力等

如何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1、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持,提高農產品的流動效率,降低農產品運輸成本,鼓勵、扶持集中成本大量土地的“家庭農場”減少勞動力的流失。2、樹立品牌意識,建立當地特色農產品品牌。3、線上線下相結合,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線下體驗店,超市、各大飯店餐館、農貿市場批發;線上利用無線互聯網,通過各電商平臺進行宣傳推廣。

無論是什麼方式方法,都要把關產品質量,金盃銀盃不如口碑,這是一個長期持續發展的事情,不能為了眼前利益而丟掉好口碑。


棲雲小鎮


看到這樣的題目,就想起了瓜農倒瓜,奶農倒奶。那些一幕幕不忍看到的場景實實在在出現在一些農牧地區。這需要地方政府必須解決的大問題。

農民辛辛苦苦種地不容易,一年來的收益也只有在這一車車賣不出的瓜瓜菜菜中,所以,當你在行走在一些地方,看到農民自己出售的農副產品,就買點,也許百八十元就是您的一個快餐錢,但對於農民那就是一家人的一週的開銷費用。但這樣點點滴滴的出售方式完全不能解決大批量的滯銷產品,怎麼辦?

首先,需要農民自己改變種植思想,不能跟風種植,不能去年誰家種了大蒜賣個好價錢,而今年自己大規模的種植,最後導致滯銷。所以,有計劃並順應市場需求來種植。

其次,精品化種植。如今城裡人的生活越來越追求品位,買菜也要挑精裝品,所以,在種植時可不能只求數量,要講求質量。種植土豆要個頭均勻、皮色一致,這樣的精品,顏值高、賣相好,就會有一個好的收益。

第三,線上線下起發力。如今是一個互聯網時代,不出門就能買到世界上一切物品。如今的農民不會使用現代工具,必將淘汰,也會讓自己的農產品滯銷。所以,咱要成為一名新型農民,就要有互聯網+的思路。自己種的那一大棚吊瓜,放在網上讓世界人民知道你的瓜是怎樣的甜,你的瓜是怎樣的汁多皮薄,這樣足不出戶,便能讓產品有了市場。

最後,希望相關部門能將精準扶貧真正落實到實處,農民自己賣出去的產品,咱扶貧部門幫著賣,也是不能讓滯銷的瓜菜倒掉。也希望村委會幹部主動幫助農民找銷售路子,別讓農民的辛苦全部白廢。

以上是我一些初露的想法,誰還有好的點子,都到這裡說說吧。


新華融媒新消費


記得上初中的時候,老師跟我們講西方社會的弊端,其中最主要的一條讓我記憶猶新,那就是西方社會的生產無計劃性,生產的產品經常過剩,牛奶廠的牛奶賣不出去就往河裡倒。當時聽來覺得十分可笑,給人喝的牛奶怎麼會往河裡倒呢?

我上初中的時候正是70年代,我們農村地區溫飽問題都沒有解決,憑我們當時的想象力,怎麼也想不透,這個世界上還有將牛奶往河裡倒的事件發生。因為書上是這樣說的,我們的社會是按計劃生產,需要多少就生產多少,不會出現產品過剩。

而現實情況是,我們的計劃生產能力滿足不了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雖然產品不會過剩,但產品短缺卻非常嚴重。一晃40年過去了,我們的生活中也出現了大量農產品賣不出去經常爛到田間地頭的現象,看來這種現象是市場經濟中不可避免的事情啊!

要麼短缺、要麼過剩,無論實行什麼經濟制度,按照目前的科技發展水平和人們的心理道德水準,想做到社會物資的供需平衡,幾乎是不可能的了。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受傷害最大的總是社會的弱者,糧農、瓜農、菜農、果農,這些帶農字的都是無一例外。

目前我們所看到的農產品滯銷除了極少數運氣好的,通過媒體宣傳得到了外銷之外,多數情況是眼睜睜地看它們爛掉,尤其是蔬菜瓜果這些不便於儲藏的時令農產品,能有什麼辦法?市場經濟就有這個陣痛或者說是弊端。


山人的生活感悟


本人所在公司種植1200畝地址,我負責水果銷售,蔬菜果批發生意也有見聞,可以做一些經驗看法:

1.農產品滯銷,本質上是跟風種植和盲目擴種,其中最重要的是一些承包土地的大戶,看到去年蒜頭行情好,今年就馬上承包幾千上萬畝來種植,而且這樣的大戶很多。拿水果來說,廣西的沃柑,從2012年引進廣西后,便以每年超10萬畝的速度擴種,到2018年預計廣西沃柑種植面積已經超過100萬畝。這還只是沃柑一個品種,同樣瘋狂的還有沙糖桔等。

對於這種非理性的投資,個人認為不值得同情與可憐,都是有錢人的遊戲。但苦了那些最早種植的小農戶,他們本是本分種植,才豐收一兩年,市場就被這些資本家搞爛,而水果種植不同糧食,很多水果需要種植1-3年才開始有收成,原本能持續投產8-15年,市場被搞爛,砍樹捨不得,不砍,投入產出不成正比也是虧錢。

2.另一方面,還有一種情況,某些地方政府,好心辦壞死,盲目引進新品種引導農民種植,更有甚者為政績,打造地方特色農產品,大興擴種單一品種。可惜對長遠市場瞭解判斷不足,導致出現管種不管賣,農產品滯銷便難以避免。

3.至於怎麼避免農產品滯銷,我個人認為農民最重要的是不要盲目跟風,切忌一個貪字。如果實在看好一個品種,也不要把種植面積做得那麼大,普通農民種植一個品種50畝以內還是相對安全的,而且面積不大,管理起來也更能管出好品質。只要你的品質好,即使碰到滯銷爛市,你品質好的產品肯定也比品質差的更容易銷售出去。畢竟再滯銷市場還是要銷售的,只是產量太多賣不完而已。既然市場始終要銷售,那同樣的價格,你品質好的產品肯定更受經銷商歡迎,不至於爛在地頭。





懂果帝


近幾年,新聞報道中經常出現農產品滯銷的現象,蔬菜、水果成片成片的爛在地裡,著實讓人心疼,一邊是農產品一文不值,農民欲哭無淚,另一邊是市場價格高,消費者想買便宜的買不到,這就是供需之間的矛盾。



按道理說,現在是市場經濟,農產品的生產銷售和其他任何行業一樣,風險由生產者自擔,但對於中國農民來說,抵禦風險、承擔風險的能力太低,往往經受不起這樣的打擊,所以對於農產品滯銷,往往得采取多種措施,藉助外力。秭歸也曾發生過幾次臍橙滯銷,特別是08年冰凍災害,導致大量臍橙凍壞,無法銷售。



對於應對滯銷,我有幾點膚淺認識。

1、政府部門推動。對於一個地區的產業未來,政府部門面對滯銷問題不能袖手旁觀,一方面政府部門擁有廣泛的信息發佈渠道,另一方面政府部門有較好的信譽度,能更好的促成市場與農產品的對接和聯繫。但面對滯銷,農民可以尋求政府部門支持,政府部門積極尋求市場和企業介入,秭歸歷史上就多次有主要領導幫忙賣柑的事。但歸根結底滯銷不能讓政府買單,他只能起到一個牽線搭橋的作用。

2、尋求公益組織和社會媒體幫忙。農產品滯銷對農民的生活造成威脅 這本來就是一種新聞素材,如果大量農產品滯銷,可以試著尋求公益組織和媒體幫忙發佈需求信息,再通過讀者、愛心人士的宣傳發動,對緩解滯銷作用很大。經常在報紙網站甚至主流媒體上會出現幫助農民吆喝的例子。



3、自身擴寬渠道。現在的媒體社交平臺這麼發達,可頭條、微信、QQ等平臺上發佈廣告,向全國朋友宣傳農產品,現在農村原生態種植的蔬菜水果應該很受消費者歡迎,有需求的朋友就可以通過平臺去取得聯繫,建立買賣關係。



農產品種植也要有自己的發展規劃,切莫跟風大量發展,滯銷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某一個時期,某農產品價格高,然後大量農民瘋狂的擴張規模,導致產品供給大量增加,大於消費者的需求,沒人買了,自然就滯銷了。

(個人觀點,歡迎指導)


熊二是個二貨


農民為什麼種地不掙錢,我們以玉米為例來拉拉。

一畝地按一千斤玉米收成,八毛一斤八百塊;種子兩袋加播種五十元,農藥滅草兩次五十元;澆地兩遍二百元,收玉米人工或機收一百元;運輸五十元,脫粒入倉人工一百元,耕地一畝一百元,一畝地一袋化肥一百五,其它人工按三天三百,成本合計一千一百元,等於一畝地賠三百元,坑爹不坑?


沂蒙山二大爺


通常,農民在收成之前都盼著大豐收。然而很多農民在大豐收之後又遇到了農產品滯銷的情況。農產品滯銷的原因有很多,這裡不能一一展開細說。好的產品沒有銷路太浪費了,如今互聯網不斷進步,能不能用科技的手段改變農產品滯銷的情況呢?

農產品應當借力新零售

新零售是比較新的詞彙,在2016年由馬雲首先提出。什麼是新零售?簡單解釋一下,就是在互聯網技術的升級、消費者需求升級,這樣的大環境下,產業的線上以及線下融合發展的新業態。

  如果您還不懂,可以這樣理解:傳統的線下零售商(比如賣農產品的店)往線上走,而傳統的電商(電商大家都懂)往線下走,實現線上線下的融會貫通。相信新零售的意思大家都懂了,那麼農產品如何借力新零售?

以盒馬鮮生為例,因為它是如今農產品新零售的一個典範吧。盒馬鮮生的定義?它是超市?不是的。是便利店?不是的。是餐飲店?也不是。那是菜場嗎?也不是。但它卻具有超市、便利店、餐廳、菜市場應該有的功能,甚至還有外賣服務,可以說是一個“超市+便利店+餐飲店+菜場+電商+物流”的綜合體。

新零售固然好,但農民到底要怎麼做?

1、做好品牌建設

顯然,無論是基於農村資源的整合需要,抑或是基於農業發展現狀,“品牌興農”是非常重要的,應該用品牌化去引導需求,品牌就是品質和價值的保證,新時代打造品牌只要開始就不算晚。沒有品牌農業,就一定沒有現代農業。生產方具體可以宣傳農產品的產地、人文價值、生產過程等等。

2、實現線上與線下一體化

這幾年,線上流量的成本已經升高非常多,所以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注重線下的流量,然而線下消費者和線上消費者的消費習慣肯定不一樣,所以兩者都不可以錯過。

在新零售的背景之下,線上不再具備對線下一邊倒的優勢,線上和線下各有各的優勢,而且兩者的界限將逐漸模糊,最終消失。無論什麼行業的新零售,線上與線下真正實現一體化正是其顯著特點。


聚米為谷運營部


農產品的滯銷現象越來越普遍,隨著農業的規模化和產業化種植。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種植經濟作物的大潮中,但這樣一來必然會導致供大於求的現象。而今年的西紅柿、辣椒、洋蔥、土豆都一度傳出堆積如山的現象。那麼有什麼解決農產品滯銷的好辦法嗎?

1.電商渠道

通過電商開展自己的店鋪,同時利用價格上的優勢來帶動促銷。而城鎮中農產品的價格一般都比較貴,因此電商渠道還是有一定的發展潛力的。但目前來說冷鏈物流的成本比較貴,普通的快遞因為時效和運輸問題容易腐爛。所以電商只能在附近的省份中交易。

2.成立合作社

現如今國家針對合作社的項目有著很高的政策補貼,農產品的買賣交易中也免除了增值稅,以保障合作社的發展優勢。在這樣的情況下農戶可以成立一個合作社,以吸引農產品加工企業和市場之間的合作。同時也可向附近的各大超市和學校食堂供貨。

3.廣告效應

不管是什麼項目,只要打上廣告,那自然會吸引很多人的注意。而大家完全可以和本地的電視臺進行合作,訴說自己的訴求。以促進城鎮居民下鄉採購農產品,進行農業的深層開發,這樣就會得到更多的社會人士幫助。

4.成立自己的品牌效應,並和政府部門尋求幫助

由政府機構將本地的農產品打造成專門的品牌,並建立一個完善的品牌機制,成立多種形式的農家樂、休閒觀賞等服務。只要前期的宣傳做得好,後面的品牌效應自然帶動起來。

農產品的滯銷主要就是產業供應鏈系統的不完善,建立市場和農產品的直接通道。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待這種現象呢?


惠農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