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中興:張居正差點將中國帶入資本主義

導語:

當我們想到明朝中後期,我們常常會想到皇帝昏庸無道,宦官弄權,特務橫行,人民餐不果腹、苦不堪言的場景,然而事實就是我們所想像的那樣嗎?萬曆年間的經濟發展水平,綜合中國古代史來看,僅次於北宋年間。那麼為何在封建社會逐漸沒落的時期,古代中國的經濟發展竟然還能取得如此的成就?眾所周知,萬曆皇帝雖不為昏君,但是怠於朝政,無論是有心還是迫不得已,他最長的一次竟然罷朝28年,然而他也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這種管控相對鬆弛的情況下,客觀上給張居正、申時行等人的改革提供良好條件。

萬曆中興:張居正差點將中國帶入資本主義

張居正畫像

張居正的改革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多個方面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尤其是經濟,給當時的大明朝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世界角度看,明朝經濟出於當時世界的首位,其經濟實力位於英國之前位。對於當時的英國社會來說,封建制度成為經濟發展的絆腳石,資產階級便聯合起來推翻了封建政府,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而當時明朝的經濟更是強於英國,對於中國來說,封建制度更加不適合當時社會的發展,更理應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但事實上,當時僅僅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封建制度又苟延殘喘了幾百年。至於為什麼沒有走上自資本主義道路,筆者在此不再贅述,將會在文末進行具體分析。

一、張居正改革的背景

(一)政治背景

明英宗之後,皇帝怠政,宦官弄權,操縱朝政,官風不正,宦官和錦衣衛依侍自建立起的獨特職責和特權,欺壓百姓甚至官吏,他們索賄受賄,卻無人可以制止!許多官員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與身家性命,不得不討好這些牲畜,但當時官員俸祿極低,他們迫不得已只能依靠貪汙腐敗來行賄,剎那間,

貪汙腐敗之風席捲全國,既腐蝕稅基,也激起了民憤。嘉靖皇帝痴迷於修道,任性到二十年不理朝政,不關心人民死活。至隆慶年間,首輔之爭劍拔弩張,六年的時間,首輔先後由三人擔任,平均一人任期兩年,可見大臣之間傾軋多麼嚴重。

首輔之爭給整個官場帶來不好的影響,朝臣爭權奪利,互相傾軋,“官以賂計,罪以賂免,輦轂之下,賄賂公行,郡縣之間,謀求無忌。”為了保證明朝各種制度、法律的執行,開國之初便建立了錦衣衛、東西兩廠為代表的特務監察制度,在這種相當變態、嚴酷的監察制度下,皇上們做著社稷延續到千秋萬載的春秋大夢,但事與願違,廠衛制度經不起金錢的考驗,官僚體系變得十分腐敗,至萬曆年間,吏治腐敗、官風不正等惡象已經相當嚴重。

當時,“吏部考察之法徒為具文,而人皆不自顧惜,撫按之權太重,舉劾唯以賄是視,而治頹廢”。此時,國家的行政效率甚是低下,詔令下達以後,很少認真執行,更甚者,無人審查政令。而宗室對上求親獻媚於皇帝,對下欺凌官府、魚肉百姓,更是加劇了社會矛盾。張太嶽憂國憂民,作文曰:“生民之骨血已磬,國用之廣出無經,......一旦或有饑荒盜賊之事,何以應之?”國家之難日益危急,非改革可以救此朱王朝!

萬曆中興:張居正差點將中國帶入資本主義

明朝錦衣衛無人可以制止

(二)經濟背景

明朝中葉,經濟上,兼併土地的現象已經十分嚴重,富者阡陌連橫百頃,輕者無立錐之地,皇帝帶頭掠奪地產,設置大量皇莊,官僚和士紳跟風模仿,突出表現為皇族、王公、勳戚、宦官利用政治權力,以投獻、清訖、奪買等手段,大量搶奪土地,衛所屯田也逐漸破壞。明朝徵稅的土地從明初的八百五十萬頃,到宣德以後只剩四百二十萬餘頃,全國納稅的土地,依據數據來看,超過半數的土地被地主私佔,拒不納稅,嚴重的影響了國家的財政收入。

然而農民的賦稅負擔卻有增無減,嘉靖時,有的農民只有一畝田,卻要交八十畝的稅;家只有一個壯一丁,卻要負擔一百七十個丁的徭役,農民為了逃避賦役被迫四處流亡,四海為家,明朝的稅源迅速減少,但開支卻十倍於明初。嘉慶七年,太倉僅年入一百三十萬兩,而支出卻達二百四十萬兩之多。隆慶元年,尚書馬森報告:“太倉存銀一百三十五萬四千五百六十二兩。歲支官軍銀一百三十五萬有奇,邊餉二百三十六萬有奇,補發年例一百八十二萬有奇,通計所出須得銀五百五十三萬有奇。以今歲抵算,僅足三月。隆慶二三年間的預算,每年國家收入支出卻高達四百萬餘兩。

萬曆中興:張居正差點將中國帶入資本主義

明朝中葉,有農民土地面積銳減

雖然明王朝通過賣官鬻爵和瘋狂加稅來斂財,但還是無法彌補財庫的巨大虧空,皇室奢靡之風盛行,興建行宮,皇帝、皇族的個人消費支出急劇增加,致使國庫虧空,皇帝面臨財政窘境。與此同時,為了穩固明朝的統治,國防支出也大量增加,明王朝在改革前的經濟無法支持國家機器的運行,大明江山已是岌岌可危。

(三)社會背景

談到大明朝的社會背景,我們可以從國家內部與外部背景來談起。

首先說外部環境,蒙古軍隊幾次南犯,直逼京郊,所到之處,殺戮四起,哀嚎遍野,京師竟然三次戒嚴。

嘉靖、隆慶年間的倭患尤為嚴重,嘉靖年間的抗倭情況可以從徐渭的詩中可以看出,島夷歲歲理舟航,入寇三吳與浙江。分向沙洲知幾道將軍著處駐油墥。縣尉卑官祿米微,教聽黃綬著戎衣。賊中何事先寒膽?海上連年未解圍。短衣隨槍暮合圍,寒風吹雪著人飛。朝來道上看歸騎,一片冰紅冷鐵衣。紅油畫戟碧山坳,金鏃無光入土消。冷雨悽風秋幾度,定誰拾得話今朝。無首有身只自猜,左啼魂魄右啼骸。 旗裹金瘡碎朔風,軍中吮卒有吳公。更教廝養眠營灶,自向霜糟喂鐵驄。總的來說,國家邊疆並不穩定,時常受到外來侵略,而中國當時武備廢弛,使得國家的發展環境並不穩定。

然後是內部環境,土地兼併日益嚴重,賦稅徭役的無尺度加重,超過了民眾的忍耐程度,貧者已無立錐之地,仍有重稅加之,以何與之?忍無可忍,無須再忍,階級矛盾日益加深,農民起義不斷髮生。以隆慶年間作例:隆慶元年,廣東起義爆發,其中最大的一支是以曾一本為首的一支,時人亦稱之為海盜,活動地區為閩粵兩省;隆慶二年六月,曾一本進攻廣州,殺掉知縣劉師顏,後來轉戰福建;隆慶三年,陝西農民起義,第二年轉戰四川;隆慶六年,肇慶恩平十三村陳金鶯等,與鄰邑苔村三巢羅織清等以及藤洞、九徑十三寨黃飛鶯等,各自發動起義,互通聲氣;惠、潮一帶,山險木深賴元爵等率眾起義,各自據險結寨,連地八百餘里,起義人員達到數十萬。總而言之,起義已各地四起,到萬曆年間,明朝已經是國勢衰頹,積病已久,非改革不可救之也。

萬曆中興:張居正差點將中國帶入資本主義

嘉靖倭患

張居正對明王朝潛藏的危機可謂洞然明瞭。二十四歲時,他以翰林院編修的身份上《論時政疏》,指出“宗室驕恣、庶官瘝曠、吏治因循、邊備未修、財用大虧“五大弊病。二十年後,在《陳六事疏》中,他又向隆慶皇帝力陳“省議論、振紀綱、重詔令、核名實、固邦本、飭武備”諸事。張居正看清了王朝的病症,蓄力二十五載,終於在萬曆小皇帝登基之後,得以施展抱負,大展手腳。

大明江山已經快下線了,但是這時候張居正老爺子取得首輔之位後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挽國民於水火之中,就讓我們來看看他採取的那些經濟上的舉措,助推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

二、張居正改革的經濟舉措

(一)、重視水利工程建設

張居正大力支持治黃治淮,萬曆六年,他任命右都御史兼工部左侍郎季馴督修黃河,萬曆七年工程,黃河不再南流入淮,漕船亦可直達北京。這一方面保證了黃河流域和淮河流域的農業生產和人民的生命安全,也促進了南北商業往來和人員流動,客觀上也為全國範圍內商品流動打下了基礎,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

萬曆中興:張居正差點將中國帶入資本主義

黃河故道

(二)、丈量土地

這是張居正頒行的重要經濟政策,張居正看到當時國匱民窮的根本原因是豪強兼併土地和貪吏剝削農民。抱著“強公室,杜私門”的目的,不顧豪強地主和勳戚的反對,毅然於慶曆八年十一月下令各省清量土地,任命戶部尚書張學顏主持此事,並頒行清丈條例,除補足餘額外,全國土地總額大概有七百餘萬頃,比弘治年間的土田數還有所增加,還清出一些浮糧,一定程度上打擊了豪強地主。這次清丈土地絕大程度上揪出地主隱瞞土地,將土地分給農民,一方面擴大了稅收徵收面,增加了國家賦稅收入,充實財庫;另一方面,有助於提升農民生活水平,促進農業發展;緩和社會矛盾,促進社會穩定。

(三)賦役制度改革

慶曆九年,張居正又在此基礎上,把嘉靖以來在浙江、江西等地區實行的一條鞭法,在全國範圍內推廣實施,他當政期間到他逝世後,是一條鞭法最盛行的時期,也是經過長期的時間後,對這一役法的某些環節不斷加以揚棄、揚長避短,使之真正造福於人民、國家。它規定

按照丁、糧派役,將一部分差役逐漸轉入地畝之中,使一部分無地或者少地的農民,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丁役的負擔。又規定把賦稅和差役合編為一,各級官吏難以偷稅加稅,也有助於農民瞭解賦役政策,這就簡化了賦役的名目和徵收的手續,使官吏和豪強地主不易剝削農民;還讓農民交納代役銀,然後由政府僱役,解決了一部分人的就業問題,促進社會穩定與工程進度的正常進行。

萬曆中興:張居正差點將中國帶入資本主義

張居正一條鞭法

繳納代役銀也適應了白銀流通的需要和白銀流入貨幣更新的要求,促進實物稅向貨幣稅轉變,平衡了稅收分攤,促進了稅負公平,簡化了稅制,降低了徵稅成本,徵收方式上民收民解轉變成官收官解,客觀上減輕了民眾的負擔,同時也提高了行政效率。這種折役制度的確立,促進了明中葉以後商品經濟的發展,使農民對封建國家的人身依附關係有所鬆弛,農民可以合理安排生產,併為農民脫離土地進行商品交換創造了條件,為城鎮手工業的發展提供充足的勞動力提供了可能,也為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打下基礎。

(四)商稅

張居正主張減免商稅,強調農商並重,此思想與當時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形式相符合,貫徹於他實行的通關市、減少織造龍袍料和推廣一條鞭法等措施中,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張居正實實在在將明朝挽救於水火中,將明朝的壽命又延長了六十多年,使國庫積銀達六七百萬兩之多,那麼他是如何推動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了?

三、張居正改革與資本主義萌芽的關係

根據吳承明先生所言,資本主義萌芽需要具備三個要點,第一,資本主義萌芽是資本主義發展過程的發生過程,具有兩面性和過渡性;第二,資本主義萌芽是一種生產關係和社會關係,而不是單獨的、孤立的例子;第三,資本主義萌芽代表了一種全新的、先進的生產關係,應該具有延續性。我國資本主義萌芽最早產生於棉紡織業部門。

在張居正改革以後,農業、商業、手工業均有較大程度的發展。張居正在賦役制度改革和清丈土地以後,大大促進了農業的發展,農業總產量和單位面積產量的提高為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提供了物質前提。

但商品經濟的發展是資本主義萌芽的歷史前提,其中較為重要的是長途運輸。張居正改革以後,長距離運輸貿易漸漸為滿足民眾的市場需求為目的,並逐漸形成規模化、專業化的運作方式,是大規模貨幣積累的重要途徑。在吏治方面的整治,促進了政治清明,官風剛正,商稅的減免,以及張居正農商平等思想的支持,客觀上優化了營商環境,減少了貪官汙吏向商人索要大量

“保護費”的現象,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張居正改革以後,隨著農業和商業的發展,國內外市場日益擴大,為手工業生產的擴大提供了良好的市場條件。農業產量的提高為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原料,一條鞭法的實施,為了繳納銀兩,農民、手工業者必然把大量的農產品投入到市場之中,促進了商業的繁榮,也使得農民的人身依附關係有所鬆弛,為手工業的發展提供僱傭勞動力,為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提供人員基礎。從外部環境來看,張居正改革時期,海禁政策比較鬆弛,在民間與以西班牙為代表的歐洲國家的貿易往來中,賺取了大量白銀,為中國帶來了大量收入,白銀的流入適應商品交易規模擴大的需求,促進商品貿易的發展,客觀上也為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提供了大量資金。

萬曆中興:張居正差點將中國帶入資本主義

清官張居正資本主義萌芽的引路人、締造者

不可否認,明中後期的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與張居正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就算說成,張居正是資本主義萌芽的引路人、締造者也毫不為過。

然而他最多隻是資本主義萌芽的引路人,擔負不起發展資本主義的歷史重任。張居正改革從其性質來看,就是為了維護大明江山的統治而採取的舉措。作為封建皇帝和封建制度的忠實“走狗”,他不希望也不允許資本主義的發展。事實上,在封建制度的侷限下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無法發展為資本主義,從這次改革來看,在措施中也有無法超越的極限,使得無法發展為資本主義。

雖然改革使得農業產量和單位面積擴大,但農業生產率低下卻是無法逃離的“魔咒”,落後的農業生產模式無法適應資本主義的需要。

在封建制度下,重農抑商政策貫穿始終,這種政策它直接阻礙了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具體表現為官府對商業、手工業徵收重稅;限制人員流動從事於商業和手工業;長久以來形成的五民觀念也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人們汲汲於功名,鮮有人從事商業。 在張居正改革時期,白銀大量流入,但受“官本位”等封建落後思想的影響,大量資本被用於購買官爵和田產,很少資本用於外延式擴大再生產,阻礙了小手工工場規模的擴大。

在重商主義政策的影響下,科技的發展受到極大的制約,技術革新動力不足,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缺乏技術條件,就算技術革新,由於思想束縛,新技術也難用於生產之中,而僅僅被束之高閣,小手工工場很難有突破性發展,使得資本主義發展僅僅停留在萌芽階段。

萬曆中興:張居正差點將中國帶入資本主義

重商主義政策,工業,商業的停留

總結:

首先,通過研究古籍與古代文物,可以得知萬曆年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在整個古代史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當時的世界中同樣位於世界前列。可見張居正改革推動萬曆中興此盛世的出現做出瞭如何的成就,真乃成功改革之一。

其次,從其本質來說,這次改革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統治而展開的一次自救運動,缺乏對腐朽的封建制度顛覆性改革的動力與毅力,具體實行過程中以維護地主階級利益為目的,以增加國庫稅收為目標,從而很大程度上損害了普通百姓的利益,他的一條鞭法還被稱為‘殘民一條鞭’。因此,這次改革不能真正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僅僅是追求封建時期的腐朽的富強,故此次改革最多促進產生資本主義萌芽,絕對不會也不能允許發展資本主義,這是由中國的社會性質和思想觀念決定的。

最後,看待一個人要全面看待,綜合張居正的成就與其改革之弊端,其開創萬曆中興之盛世,可謂才能卓著,筆者認為他無愧為中國古代第一改革家,資本主義萌芽的催化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