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變的信條——謙虛和厚道

春秋時期,衛國人孔圉,謙虛好學,勤奮踏實。他死後,衛國的國君賜給他一個“文”的稱號人們就尊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有個學生叫子貢,也是衛國人。他認為孔圉不像人們所說的那樣,稱他為“孔文子”評價過高了。他覺得不能理解,就去向孔子請教。

子貢說:“孔文子有什麼了不起,憑什麼要賜給他‘文’的稱號?”

孔子回答說:“孔圉聰明好學,勇於向地位和學識不如自己的人虛心請教。而不會感到丟臉,所以要賜給他‘文’的稱號。”

子貢聽孔子這樣一說,頓時感到心悅誠服。古往今來,在為人處事中,忠厚老實一直是不變的信條。

不變的信條——謙虛和厚道


不變的信條——謙虛和厚道


不變的信條——謙虛和厚道


不變的信條——謙虛和厚道


不變的信條——謙虛和厚道


不變的信條——謙虛和厚道


不變的信條——謙虛和厚道


不變的信條——謙虛和厚道


不變的信條——謙虛和厚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