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是古代匈奴人的後裔嗎?

黑土邊疆


有部分學者認為,蒙古人確屬於古代匈奴人的後裔,比如已故著名作家柏陽(郭定生)先生在其著作中就曾用隻言片語闡述出這個觀點。而支持他這個觀點的理由可能有二:


一、由於匈奴是一個強大的遊牧民族,雄霸草原數百年,形形色色的小部落都對其俯首帖耳司空見慣。所以,蒙古人的祖先有可能先是依附匈奴,或是被匈奴同化,亦或是一直保持自己部族的特徵和獨立,當匈奴衰落的時候他們趁機脫離匈奴的統治,最後逐漸壯大,發展起來。


二、蒙古人本身就屬於匈奴人的後裔,因為歷史上許多古老民族都經歷了從興起到落沒而不斷演化或是重複繁榮的過程。好比一粒種子,從生根發芽到開花結果,再到枝幹枯萎,然後成熟的種子又會落入泥土,隨著季節重複著生命的渴望與精彩。

而事實上,如果我們理清匈奴人的起源、發展與衰落過程,就會發現蒙古人與其並不存直接的聯繫。

匈奴人演化的簡單歷程

遠古時期的匈奴人被史書稱為“葷粥”,因越界劫掠被黃帝趕到了滿目蕭然的草原深處,所以到了商代他們又被稱為“鬼方”。到了西周時期,史學家又稱匈奴為“獫狁”。當週武王率軍挺進朝歌的時候,獫狁趁機侵佔關中,直到周宣王時期大將尹吉甫才將獫狁人走。之後,獫狁與狄、羌等民族統稱為“戎狄”。戰國時期,匈奴以一個獨立強大的民族出現,“匈奴”這個名稱也一直被沿用。


就在秦始皇統兼併六國的同時,匈奴的第一代單于誕生,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攣鞮頭曼。秦始皇去世後,頭曼單于修築王城,建立政權。當頭曼之子冒頓奪取單于之位後,匈奴帝國發展到了鼎盛。此後,匈奴與中原王朝一直紛爭不斷。西漢末年,匈奴走向衰落,並最終分裂為南北兩部。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南匈奴歸順漢朝。東漢和帝劉肇永元五年(公元93年),北匈奴被徹底擊敗,其中一部分併入鮮卑,另一部分殘餘勢力長途跋涉、踽踽西行,進入歐洲建立匈奴帝國,最終融入今匈牙利。

東漢末年,南匈奴分化成屠各匈奴、盧水胡、鐵弗匈奴及稽胡四部。東晉五胡十六國時期,匈奴人既迎來了新的機遇,也被歷史洗牌。其中,屠各匈奴先後建立北漢、前趙政權,後被後趙所滅,最終融入漢族;盧水胡建立北涼政權,公元439年被北魏所滅,餘部流亡高昌,後來又遭柔然攻擊,最終與當地民族融合;鐵弗匈奴建立大夏政權,同樣被北魏所滅,最後與漢族融合;稽胡經歷五胡十六國亂世的洗禮,部族延續到了唐朝,後歸附唐朝,並融入漢族。


綜上所述,我們很難從蒙古人與匈奴人之間找到蛛絲馬跡般的聯繫。不過,目前還有另一種比較普遍的觀點認為蒙古人是鮮卑人的旁支,而鮮卑的祖先就是東胡,因此可將蒙古人視為是東胡餘脈,而這個被稱為鮮卑旁支的部族叫做“室韋”。實事上,室韋是一個生活在額爾古納河邊叢林之中的古老漁獵民族,與女真人的祖先肅慎(後來的靺鞨)一樣長期保持著自己特有的民族特性。所以,我們有必要尋本求源,再次探尋蒙古人的興起歷程。

蒙古人的起源

蒙古人的祖先叫做室韋,漢語的意思就是森林。顯然,室韋人在額爾古納河畔的叢林度過了漫長的繁衍生息期。公七世紀,室韋的一個分支——蒙兀室韋在孛兒帖赤那(鐵木真先祖)的率領下,離開世代生活的額爾古納河流域西遷到今蒙古的鄂嫩河、克魯倫河及土拉河源頭的不兒罕山放牧。不兒罕山就是如今的肯特山。
(額爾古納河)


然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無奈。為了生存,但凡走出來的人們都要另一番的披荊斬棘,方能爭取到一方立錐之地。但是當時的蒙兀室韋很弱小,遠沒有強大到縱橫捭闔、所向披靡的地步。因此,在不得已之下,他們被迫接受了一個又一個草原帝國的號令,先後成為突厥、回紇、黠戛斯、契丹的附庸,如一顆小草一樣,只能聽從大風的招喚,並得到了一個“蒙古”的名稱。“蒙古”在突厥語中意思是“天”,蒙古語解釋為永恆之火,當然還有部分學者認為是“銀”及“勇士”的喻意。勇士的命運就是在戰鬥中現實自我的價值,恰如英勇無畏的蒙古人一樣,並不是一味的逆來順受、抱殘守缺,只要給他們機會,整個世界都會為之顫抖。


蒙古人的發展與崛起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但人類繁衍生息的節奏不會被打亂。公元10世紀時,蒙古部衍生出乞顏、扎答蘭、泰赤烏等比較強大的氏族。而其周圍也是部落林立,諸如塔塔兒部、翁吉剌部、汪古部、三姓蔑兒乞部、斡亦剌惕部、克烈部、乃蠻部等如雨後春筍一般爆發出勃勃生機。其中,塔塔兒部分佈在今黑龍江省呼倫貝爾市南部及錫林郭勒盟北部一帶;翁吉剌部分佈於呼倫池東南、貝爾湖至哈拉哈河一帶;汪古部靠近長城腳下;三姓蔑兒乞部分佈於色楞格河下游、貝加爾湖以南;斡亦剌惕部分佈於中尼塞河上游;克烈部則分佈在杭愛山與肯特山之間;最後靠近泰山的是乃蠻部。


此時,蒙古諸部雖聲勢赫奕,但仍是群龍無首、一盤散沙,各自為戰。公元11世紀時,為了對抗遼國的壓制,各部建立了一個以塔塔兒為首的“反遼聯盟”。塔塔兒的別稱是韃靼,所以韃靼又成為草原各部的統稱。公元12世紀,反遼聯盟土崩瓦解,蒙古部在合不勒(鐵木真曾祖父)的帶領下異軍突起,並使用“可汗”尊稱,號令所有蒙古人。當時金國已經取代了遼國草原霸主的地位,金國當然不會坐視蒙古的崛起,於是採取“以夷伐夷”策略,在塔塔兒部與蒙古部之間煽風點火,橫挑事端。所以,蒙古部當下並沒有劍指金國,而是掃除頑強的塔塔兒。

合不勒去世後,其弟俺巴孩繼承汗位。後來,俺巴孩在與塔塔兒部的戰鬥中被俘,並被對方獻由金國,最終被金國釘死在木驢之上。之後,俺巴孩侄子忽圖剌也在對塔塔兒的戰鬥中犧牲。此時,蒙古部如一片秋天的樹葉,隨時可能凋零而逝,整個部族都在祈禱出現一位真正的英雄。南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秋,蒙古孛兒只斤部乞顏氏族誕生了一個男孩,父親也速該為其取名“鐵木真”,意為精剛。1206年,鐵木真統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帝國,稱成吉思汗。從此,蒙古鐵騎開啟了縱橫天下的征程。



結語:如果說蒙古人是古代匈奴人的後裔,勢必有些牽引,好比將柔然、突厥、契丹、女真、回鶻、韃靼等遊牧民族一樣,他們雖然都曾在茫茫草原上赫炟一時,也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般的雜糅融合,但各自之間又都保持了鮮明的民族特徵。更何況,一部分遊牧或漁獵民族至少是在其童年時期一直過著怡然自若的生活而不被外面的世界所幹擾,蒙古人的祖先室韋就是這樣一個“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古老部族。滄海桑田,彈指千年,如今的蒙古族同漢族一樣,是一個拋棄狹隘自我、主動擁抱世界的偉大民族,相信各兄弟民族的明天會更加輝煌。

感謝朋友點贊、關注!歡迎發表其他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