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遭原子彈轟炸後,當地很快就住滿人了,但為何切爾諾貝利至今無人敢住呢?

K896067043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階段,日本不願接受戰敗的現實,提出了所謂的“1億玉碎”想要在島內頑抗到底。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向日本本土投放了兩顆原子彈,這兩顆原子彈分別在廣島和長崎爆炸,共造成了超過十萬人死亡,數十萬人受傷。很多人都知道原子彈是一種高輻射性的物質,被原子彈輻射過的地區,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會保持一定的輻射性,然而令人奇怪的是日本的廣島和長崎被原子彈轟炸後並沒有廢棄,而是建設成了現代化的大城市。



與之相反的是蘇聯的切爾諾貝利亞諾貝利核電站,在發生核洩漏後,切爾諾貝利地區立刻成為了人類的活動禁區。時至今日,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周圍依然沒有常住人口居住,只有一些科學家時不時的去附近測量一下核洩漏汙染的情況。廣島和長崎以及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區域都遭受到了核輻射的汙染,然而兩地的處理方式卻完全不同,那麼究竟是因為哪些原因導致了日本和蘇聯在處理方式上的差異呢?


出現這種差異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點:遭到核汙染的的方式不同,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屬於核洩漏汙染,廣島和長崎屬於核武器攻擊,核武器攻擊在一瞬間的殺傷力比較大,但是在能量釋放完之後,造成的汙染相對較小。而核洩漏造成的損害主要就是輻射和長時間的汙染,因此核洩漏雖然不能當場造成數萬人的死亡,卻能夠長期的汙染環境。而遭到核爆炸的地區,雖然當場會有很多人死亡和受傷,然而長久看來,造成的汙染反而不如核洩漏嚴重。


第二點:切爾諾貝利核洩漏事故,發生在核能開發水平較高的時期,而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爆炸的時候,核武器剛剛被髮明出來,核原料的純度和威力都不如切爾諾貝利時期更高。實際上廣島原子彈參與裂變的核原料不到1千克,而且切爾諾貝利核洩漏的時候,洩露的核原料高達8噸,因此切爾諾貝利核洩漏的死亡人數雖然不如廣島和長崎,但是所洩漏出來的核輻射物要遠高於廣島和長崎。

第三點:日本和蘇聯的國土情況差異,前蘇聯的土地是日本的50多倍,人口只有日本的兩倍,而現在的俄羅斯人口和日本相差不大,國土面積是日本的40倍,因此俄羅斯有足夠的土地區安置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地區的人口,而日本則不同,日本本身土地面積狹小,人多地少,所以即使有一定的汙染,日本依然不會放棄任何一塊土地。換句話說如果廣島和長崎是俄羅斯的領土的話,即使只有一丁點的汙染量,這兩個地方也不會再去住人。而日本最缺乏的就是土地,因此之在輻射量可以接受的前提下,日本也就毫不猶豫的重建了這兩座城市。


軍武小咖


1945年8月,美軍在日本廣島和長崎分別投下了“小男孩”、“胖子”兩顆原子彈。經統計,兩個城市共死亡25萬人,傷殘14萬人。廣島、長崎被徹底摧毀,成為一片廢墟。然而七十四年過去了,這兩個城市並沒有人們想象的成為死城,卻發展的欣欣向榮,生機盎然。現如今兩個城市的輻射早已消失殆盡。這是為什麼呢?

咱們先說說這兩顆原子彈的構成。

  • 小男孩

這是第一代原子彈。原理是用兩塊小於臨界質量的高濃縮鈾235進行碰撞,撞到一起後,質量超過臨界質量,發生爆炸。如下圖所示,小男孩為槍筒結構,兩顆鈾235(次臨界質量核裝料)放置在槍筒的兩端,通過常規炸藥引爆,使兩顆高濃縮鈾發生撞擊而爆炸。

這種引爆方式非常原始,看似兩塊鈾可以快速結合,實際上速度依舊很慢,在沒有完全結合時,由裂變引發的爆炸就已經發生了,小男孩的爆炸威力大概是14000噸TNT當量。一公斤鈾爆炸的威力為18000噸TNT,小男孩大概有15公斤左右的高濃鈾,所以實際爆炸的效率極低,也就是說大部分高濃鈾沒有參與反應,直接炸散,飛到空氣中。爆炸產生的輻射物質只在幾個星期內會產生嚴重輻射,時間一長就會衰減。有人可能會問,高濃縮鈾235一樣會輻射啊?鈾235的輻射量非常輕微,只要不抱著睡覺,就不會發生問題,而且15公斤對於整個廣島而言,可以忽略不計。

  • 胖子

“胖子”核彈採用內爆式結構。將高爆炸藥做成環形結構,把鈈239製作成低於臨界值的小球,分佈在環形高爆炸藥中。通過雷管將炸藥的各點同時起爆,產生一個向內的爆炸波,使四周分散的鈈239聚攏在一起超過臨界值,產生爆炸。這種方式的爆炸效率比槍筒高,但效率依舊很低,大概20%左右。約5公斤鈈239散落在長崎市。相比較城市而言,這麼少的鈈也可以忽略,而且鈈元素並沒有太強的輻射能力,不吞食就問題不大。

兩顆原子爆炸點均距離地面幾百米,對地面汙染相對小一些。8月份,來自太平洋海域的東南季風吹向日本,大氣中的輻射粒子被風吹向了韓國,落在地面的輻射物質被雨水沖刷進大海。所以,原子彈造成的核汙染微乎其微,現如今廣島長崎輻射量僅0.8msv/a。

  • 反觀切爾諾貝利核洩漏就沒這麼幸運了。

切爾諾貝利核洩漏,是核工業史上最嚴重的事故。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等國家在恢復過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至今,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地區依舊荒蕪人煙,遠一點的周邊有少數人生活,但承受著高劑量的輻射傷害。

1986年4月26日,因操作人員失誤,將控制棒減少為7支,使4#反應堆核反應加速,導致爆炸。約6-8噸放射性核素釋放出來(放射性碘和銫)。在爆炸和大火下,約1650平方公里被汙染,這個劑量是廣島的400倍,而且實實在在的落在土地上,沒有雨水、大海的幫助,只能自行消化。距離核電站30公里的城市—普里皮亞季,緊急疏散,至今還是死城。核電站30公里內成為禁區。據統計,經過事故照射4-10年間,甲狀腺癌的發生率明顯增加。

災難還不止如此,雖然用“石棺”將反應堆封閉,但依舊是定時炸彈,裡邊有200噸放射原料,再堅固的混凝土也無法抵禦歲月的侵蝕,地下水脈會逐漸滲透,就像定時炸彈,指不定什麼時候就爆發。

更可怕的是,甚至保加利亞、德國等歐洲地區也被汙染,保加利亞籍國腳佩特羅夫因此患急性白血病。距離很遠的其它地區受害尚且如此,所以切爾諾貝利周邊幾乎沒人居住。


弘毅說歷史


1、首先,是因為兩者的核原料當量不是一個數量級;

美軍投放到廣島和長崎的核武器,是第一代核武器,雖然其威力已經相當驚人了,瞬間就帶走了幾十萬人的性命。但是,當時的核武器的不論當量還是裝藥量,其實遠沒有現代核武器的可怕。

比如:投放到廣島的原子彈“小男孩”才1.7萬噸當量,裡頭只有64千克的鈾。其中,只有不超過1000克的鈾參與了核裂變,而真正轉化成能量的物質更是隻有0.6克。

可切爾諾貝利事故就可怕得多了,當時的爆炸使核電站內的機組完全被炸燬,反應堆內的8噸強輻射物質被洩露。這個輻射量相當於廣島原子彈的400倍。

大量的外洩強輻射物質隨風飄散,蘇聯西部的大片地區(包括今天的俄羅斯、白俄羅斯以及烏克蘭等許多地區)都遭受到嚴重的核輻射汙染。不僅如此,切爾諾貝利的核輻射物質,還不斷飄散至東歐地區、北歐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地區,其輻射範圍之廣,可想而知。

2、不僅輻射量差距巨大,核汙染的方式也截然不同;

美軍在廣島和長崎投放的是核武器,其核汙染形式是“核爆炸”,持續性不長。當時,核彈爆炸所產生的巨大蘑菇雲,帶動核輻射的塵埃上升到平流層,而平流層有著相當平穩的氣流,可以將這些放射性物質大量的吹走。

但切爾諾貝利的核汙染形式屬於“核洩漏”,如果蘇聯當局不是不惜一切代價、不計犧牲的完成切爾諾貝利核石棺,堵住核汙染源,核洩漏將會不斷持續。

因此,切爾諾貝利事故的可怕程度,是相當驚人的。而它也因此成為首例被國際評為第七級事件的特大核事故。(另外一例是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這就是為何日本遭原子彈轟炸後,當地很快就住滿人了,而切爾諾貝利一帶卻至今仍無人敢住的原因所在!



這些歷史要讀


先來看看老美在腳盆雞家種下的蘑菇蛋。1945年8月6日一架B29在廣島相生橋上空9,400米投下核彈“小男孩”。

早上8時15分在550米高度爆炸,爆炸當量1,3000噸。

別看核彈這麼大一個,小男孩才裝填了64千克的鈾-235,而幾天後長崎上空的“胖子”看起來更粗短,但是核裝藥卻更少,才6.4千克鈈。

而核彈爆炸時極少量的核裝藥參加鏈式反應,大量的放射性核素在被裹挾在蘑菇雲中進入大氣環流,只有極少數核素殘留在地面。所以幾年之後殘餘核素所剩無幾,要居住也是沒什麼大問題的。再說日本地少人多,廣島長崎核爆炸完了這地就不要了?廣島長崎人去西伯利亞挖土豆去?


而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則是1986年4月26日蘇聯二毛子家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第4單元發生爆炸,完全摧毀了反應堆,大量核燃料發生側漏。

反應堆爆炸的時候,第四單元反應堆至少有180-190噸高濃度核燃料(二氧化鈾)被噴射出來。(但是這只是反應罐裡邊很小一部分核原料,其他的去哪裡了只能手動滑稽)

這個劑量遠遠超過了廣島長崎上空那兩顆原子彈的核裝藥量,以至於切爾諾貝利上空空氣核輻射強度峰值達到了廣島核爆炸後峰值的四百倍。

而高濃度核廢料散落一地並且隨風飄散到蘇聯各個加盟共和國

而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在事故前長時間正常核反應時生成的其他高濃度放射性核素如碘-131 銫137和碲-322等又是極毒,極強致癌的。擴散面積極大,清理起來又很難。

(銫137瀰漫了整個歐洲)

因此切爾諾貝利除了用來搞變異動物,拍鬼片再好不過了。


瘋狗的輕武


關於這個問題,我看了樓下很多大咖回答,但是無一例外的長篇大論,沒有很通俗簡要的回答問題的重點!那麼,不才就以最通俗易懂的方式來再次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要理解這個問題的朋友們必須具備一定的物理知識,認識原子彈的爆炸原理,否則,不才也只能是對牛彈琴。眾所周知,原子彈的爆炸原理說白了就是利用高濃度TNT烈性炸藥去引爆高純度的鈾235和鈈237(純度達到百分之九十以上,以下用放射性元素來表述),在TNT炸藥沒有引爆之前,放射性元素是穩定的,並且分公的母的,當TNT炸藥爆炸的一瞬間,強大的高溫高壓衝擊這對公和母的放射性元素,公母一瞬間碰撞結合在一起,一瞬間達到臨界狀態,產生強大的中子射流,中子射流一瞬間轟擊彼此的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導致原子核破裂,這就叫核裂變,裂變即產生能量,這就是原子彈爆炸,這一系列動作都是一瞬間發生的,放射性元素都是在一瞬間同時做功的,所以,爆炸過後殘留的核輻射少之甚少,民間傳說的所謂原子彈爆炸過後的地方几十年都不能住人,那純屬扯淡,是以訛傳訛的謠言,各國政府也有類似說辭,無非是怕敵國份子進入該區域去研究探測其引爆的原子彈的具體參數所散播的謠言而已!看看日本廣島和長崎就是例子,爆炸過後人們還是生活在核爆區域內,也不見得有什麼不妥!

相反,前蘇聯切爾洛貝利核電站發生爆炸以後周邊因受到放射性汙染的居民大多數得癌症或者變異而死亡。這就跟它為什麼爆炸的原因說起。首先,核電站反應堆所使用的放射性元素純度非常低,只有百分之幾的含量,遠遠達不到武器級原子彈的純度,記住,是遠遠達不到。它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放射性材料公的母的放在一起,彼此自然產生的中子射流去轟擊彼此的原子核,導致原子核發生裂變,產生熱能,熱能把鍋爐裡的水加熱成蒸汽帶動汽輪機發電,要想停止它的裂變反應很簡單,只需要在它們之間放下控制棒進行中子射流的阻隔,裂變反應就會停止,這就是可控核裂變。那麼,也就是說,核電站爆炸並不是反應堆的裂變爆炸,而是由於發電用的高壓鍋爐或者其他設備失靈了,導致爆炸,把反應堆保護殼給炸壞了,放射性元素暴露在空氣當中,持續的放射出中子射流轟擊原子核不斷的進行核裂變,這種裂變由於沒有外部更強有力的爆炸去引爆,所以只能是持續緩慢的經進行,並不是一瞬間完成,這種持續的過程可以達到數百年甚至上千年。對所有生物的放射性影響是一直持續的,直到放射性材料自然衰減為止!從這裡大家可以理解兩者的分別了吧,原子彈是核材料受到TNT炸藥的高溫高壓引爆,一瞬間完全產生核裂變!而核電站僅僅是由於事故安全殼被炸壞暴露在空氣中持續產生放射性。兩者的區別就是核電站沒有足夠能夠引爆核材料的大爆炸!所以,但目前為止,還有一批老一輩的前蘇聯物理學家主張在切爾洛貝利核電站反應堆附近引爆一枚原子彈,利用原子彈爆炸產生的高溫高壓來引爆核電站反應堆裡面殘留的核材料(注意,這個爆炸需要產生的高溫達到幾十萬度,壓力達到上億兆帕才能夠引爆反應堆殘留的核材料),這也是目前人類科技能夠唯一一個清除切爾洛貝利以及福島核電站的唯一方法。但是,因為人類還沒有嘗試過用這種方法,雖然在理論上被公認可行的,但是科學家心裡也沒底,不敢貿然去實行。目前也只能是利用混凝土去覆蓋!

好了,不知道大家看明白沒有。不才文化有限,只能表達成這樣了,如有疑問請自行腦補!



廚妖路小福


日本兩大城市遭受原子彈襲擊之後,很快就重新住滿了日本居民,他們絲毫沒有受到輻射影響,而核洩漏的切爾諾貝利為何至今無人敢住呢?

絕大部分人對核的態度,都是談核色變。這種態度有利於和平,但也阻礙了民眾對核武器以及放射性物質的正確認識。為什麼日本城市被核武器襲擊之後很快就住滿了人,而俄羅斯的核洩漏卻至今依舊讓人恐懼呢?

關鍵就在於,核武器爆炸之後並不會遺留放射性物質,而核洩漏造成的放射性物質殘留卻一直在破壞生態環境。

核武以及輻射到底是什麼?

核武器就是一個大型爆炸物,它和一般的炸彈並沒有任何區別。唯一有威脅就是,核武器的爆炸原料是具有輻射的放射性物質,也就是鈾。

簡單來說,核武器的原理就是將濃縮鈾的原子結構打亂,以此釋放出巨大的爆炸力。關鍵在於,帶來輻射的鈾,在爆炸之後就完全消失了。因此,核武器爆炸之後,並不會對當地的生態環境帶來曠日持久的傷害,而是爆炸結束就徹底告一段落。

前蘇聯甚至用核武器挖水庫,就是因為核武器並不會造成放射性物質殘留(儀器檢測甚至顯示,核武器爆炸引燃自然中存在的微微量鈾物質,使得爆炸場所的鈾含量遠遠地低於自然狀態之下)。

日本城市發生的是核爆炸,具有放射性的濃縮鈾已經在爆炸中被引燃了,因此當然可以重新居住;而切爾諾貝利發生的核洩漏,放射性物質鈾依舊存留於當地並放出輻射,因此當然不能重新居住。

當然,當時的核技術並不成熟,襲擊日本的原子彈並沒有完全燃燒,因此還是造成了少量的輻射和汙染,但與核洩漏相比依舊是天差地別。

核武器確實非常危險,會在一瞬間之內釋放出巨大的爆炸力,但正是由於這一點,核武器在爆炸時已經完全點燃了其保存的放射性元素鈾,因此並不會造成持久性的核輻射。

希望本文有助於科學認識核武。


垂垂老馬


發生核洩露事故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與遭遇原子彈轟炸的廣島、長崎存在本質上的區別,所以不能籠統的作為一種核汙染看待。而且其中包含的並不僅僅是核輻射的技術問題。相信老王能帶給你不一樣的解釋。

上圖.廣島原子彈留下的“球塔原爆樓廢墟”,這裡當年是“廣島縣產業獎勵館”。當時原子彈在它東南160米處爆炸,形成了每平米35噸的高壓、440米每秒的風速和3000℃的高溫。

廣島與長崎原子彈,使用材料為“曼哈頓計劃”中製取的濃縮鈾和鈈,分別採用了磁分離技術和氣體分離技術。這兩顆“初級”的核彈都只有2萬噸級的當量,爆炸時威力甚至不夠兩萬噸。

上圖.“小男孩”模型

拿鈾彈“小男孩”來說,它的鈾235裝量為60公斤,佔核彈的全重比率非常小,這枚重達4噸的槍式原子彈內部裝填的最多物質是炸藥。

上圖.小男孩和胖子的比較,這是兩顆不一樣的原子彈

而鈈彈“胖子”更精簡,4.5噸的大塊頭,鈈裝藥6.2公斤,炸藥裝填量約為2.2噸。核材料藥罐的體積也就一顆柚子那麼大,

上圖.兩顆原子彈炸成的蘑菇雲。扔在日本的核彈總體還比較原始,不要對等於氫彈等熱核武器

實際上,這些早期原子彈的爆炸效率很低,“小男孩”的60公斤濃縮鈾中,只有約1公斤產生了鏈式反應,但這1公斤裂變物引發了1萬3千噸的爆炸當量,造成了一次標號2萬噸,實際1.5萬噸的核爆。

上圖.“小男孩”的內部結構原理

我們知道,核爆炸的威力來自於爆炸衝擊波、高溫輻射、光輻射、放射線輻射、電磁脈衝以及放射性沾染,其實本題討論的就是放射性沾染的問題。而放射性沾染現象,其源頭其實就來自於核彈不完全的爆炸。

上圖.無論是鈈彈還是鈾彈,裝藥都極為有限,總共造成的危害很低

完全的鏈式反應雖然會造成大量的射線粒子流,但其本身也會因為徹底的釋放而消散。核彈燃燒的越充分,它也就會變得越“乾淨”;真正造成核爆作用後放射性沾染問題的元兇,來自於那些未來得及反應便被炸散的濃縮原料。

上圖.廣島原子彈的爆炸示意圖,空爆核彈將本就不多的放射性物質拋灑得更遠,但反而降低了汙染濃度

這些濃縮鈾、鈈在熔渣效應下,被核爆炸的衝擊波揮灑向四方,甚至進入了大氣循環中,隨著風、雨飄得到處都是,一部分被大氣帶走,一部分則沉降下來,形成大面積的輻射廢土。不過這些沉降廢土其實是可以挖走丟棄的,只要不是像福島核電站那樣形成深層次滲透,汙染到地下水,都可以通過人工剷除和清洗消除。

上圖.原子彈的煙塵極“髒”,但如果真正的進入大氣環流,反倒會變得“環保”

1946“十字路口行動”中,最髒的反而是被放到水下核爆的核彈,大量被憋住的放射性物質為試驗艦船造成了非常嚴重的沾染,以至於第三次試驗被迫取消。

得益於大氣的幫助,核裝藥本就不高的原子彈其實沒人想的那麼恐怖,被帶走的放射性物質越多,核爆區也就變得越“環保”;放射塵都勻給大自然了,哪還真能剩下多少?鈾和鈈的熔渣再隨著時間被環境不斷覆蓋、沖刷、搬運,能造成的影響也就越來越小了。

上圖.“十字路口”核試驗,證明了空爆核彈比憋住輻射雲的水下核爆乾淨很多

而且,原子彈爆炸後,許多輻射汙染都由放射性同位素造成,比如碘-131。美軍就曾經在1946年的“十字路口”核試驗中,因為碘-131沾染導致不少士兵受傷,甚至為此放棄了歐根親王號戰艦。

上圖.試驗中被炸翻飛行甲板的“獨立號”航母,試驗後隨即就上人了,它經過洗消作業後拖往軍港修理,幾年後成為靶船

然而,放射性同位素雖然大大提高了核彈的連帶殺傷能力,卻擁有著極短的半衰期。通常碘-131的半衰期只有8天,8天后輻射減半,16天后減為1/4...只消大半年,就基本沒多大事兒了。

上圖.核爆過後日本投降,許多人反倒放鬆了,迅速的開始恢復家園

你想想,戰後的日本是怎樣的情形?餓殍遍野、疾病橫行,人心惶惶、民不聊生。人們忙著從戰爭的廢墟中苟活,哪還會關注這些本就被稀釋的核輻射?

上圖.核爆將廣島爆心範圍1公里夷為平地,3千米房屋大部吹倒,但這反倒方便了後期人們的重建和清理,廢土被推進河川,直接就衝進瀨戶內海

上圖.航空俯瞰爆炸地點,顯然並不算變態的威力與河川水網幫助了日本人的戰後恢復

上圖.“相生橋”一直被使用,不過現在的橋是1983年重建的,日本核爆的輻射受害者總數與切爾諾貝利相當,初期的放射性沾染殺傷了相當多的人,但持續性的沾染卻很快消失,或者說壓根被人為忽略了

上圖.一位叫高野的倖存者1977年繪製了這張圖,她當時準備乘坐有軌電車,但突然天暗了,高野本能的跳下軌道,把手帕含在嘴裡,捂住眼睛和耳朵趴在地上。事後他還以為核爆是“燃燒彈攻擊”,當時許多人的生活並沒有受到影響,反正爆心附近都炸爛了,沒人去。

上圖.傑克·C·羅傑斯和T·米勒1963年民防辦公室報告《核武器熱威脅調查》中的表格文件,顯示了廣島、長崎和東京燃燒彈的殺傷對比信息

廣島當時總人口34萬餘人,歷經多次大規模疏散,剩餘市民28萬人,另有萬餘鄉下來的“義勇隊”和2萬駐紮軍和2萬轉道分流的士兵。這些人被原子彈直接炸死了約7萬,許多人逃散到鄉下和親友處。到1945年10月,廣島剩餘市民15萬。原子彈毀壞了爆心3公里範圍的大部分建築,廣島共計損壞建築約7萬棟。

上圖.廣島核爆區的人們當時就聚集了起來,被燒傷的人們在軍人的帶領下,從附近陸軍糧草倉庫弄來了食用油醫治燙傷,他們還取用了城市鐵路的機車變壓器油。因為美軍實施的“李梅火攻”,日本人對燒傷和燃燒彈毀滅攻擊並不陌生。

1.5萬噸的“小男孩”並沒有真正帶來“毀天滅地”的神效,甚至爆心300米內還有2位年輕女性生存了下來,一位死於同年,一位活到現在。

上圖.廣島西南翠町的一家理髮店,這裡距離爆心2.7公里,由松重美人的妹妹一家經營。第二年松重的妻子純江在這裡生下了二胎女兒,至今這裡仍被松重妹妹家的後人繼承。松重美人拍攝了相當多的廣島核爆照片

此時的原子彈還不夠後世那些動輒上千萬噸熱核武器的威力,美軍1946年“十字路口”行動中,使用了與廣島、長崎原子彈同型的2.3萬噸原子彈,讓50多艘艦船連挨兩爆,結果加上裝原子彈的船一起,也不過沉沒了9艘船而已。

上圖.51年8月3日的廣島爆心附近,名為吉川清志的核爆受害者在販賣紀念品

廣島市在戰爭結束後的第二個月,即1945年10月就開始了重建,但這並非大規模的全面清理,僅對沒有被徹底破壞的市區進行了清理,恢復了供電、供水等基礎設施和交通,次年恢復了煤氣燃料供應。得益於原子彈的“獻祭”,日本整體的國計民生並沒有遭到真正的破壞,相反因為和平的到來,通過建設潮引起了戰前都不曾有過的多行業興旺。

上圖.廣島縣工商經濟會4樓屋頂拍攝的畫面,這裡相當長的時間裡被日本政府“消極應對”,一部分作為私產被川本商會清理了出來,另一部分在70年代修成了“和平公園”

有些文章稱之為“5年廣島即基本重建”,實際上,被原子彈爆炸直接轟炸的“本町區”當時並沒有得到修繕,這裡被放棄了,後來逐漸發展成為犯罪橫行、汙水橫流的貧民窟。

上圖.廣島1947年就恢復了軌道運營,核爆的影響被人高估了。許多人只知道原子彈炸日本,但炸成什麼樣並沒有概念,大多看到的是慘景。實際上原子彈未波及區域相當多。

根據日本的1968年的統計,“本町區”的“原子彈貧民窟”中住有居民三千戶,人口總數8694人,其中受原子彈轟炸而流落於此的倖存者為1347人。

當時的廣島人相當厭惡這個地區,避之唯恐不及,稱之為“有礙觀瞻的疥瘡”。貧民窟的人大多沒有什麼正常的生計,擁擠在34公頃的國有土地和河堤用地上苟活。許多人帶有不同程度的放射病和後遺症,生活非常艱辛。

上圖.河岸邊的河川敷貧民窟被日本人視為外國,是不忍直視的眼中釘

這還不算完,太田川和瀨戶內海旁的這個“疥瘡”是全日本火災案最高發的地區,這裡面有棚戶區本身的消防問題,還有“憤青”企圖“蕩平疥瘡”的人為縱火。當政府考察人員60年代末進入貧民窟時,最記憶猶新的就是四處遍佈的火災焦痕。

直到1969年,日本政府以建造高層公寓的理由開始對核爆區進行翻建,建設工作進行到1975年,才階段性完成了貧民窟的居民遷徙和舊區改造。當時日本面臨著人口向城市集中的問題,廣島本町區的“核爆貧民窟”改造還成為了“高層公寓樓”居住方式的樣板工程。

上圖.1958年,日本人已經開始了露大腿的歌舞昇平,本就沒受到什麼重創的本島迅速的民生回暖。這得益於美國人的大規模解禁和扶持,而同期中國連進口橡膠種子都被全西方和東南亞封鎖

可以說,廣島市的核爆區並不像人們認知的那樣“安然無事”,但日本人為了無縫銜接西方陣營,選擇了“擱著明白裝糊塗”的沉默應對法,所以它被撂了許多年才被人真正面對。而這期間核輻射隨著人類活動與自然變化,又能真的剩下多少呢?也許其中的問題只有日本綿延至今的20萬輻射受害者自己清楚。

上圖.切爾諾貝利被燒燬的4號反應堆

核電站洩露則是另一回事兒,雖然在核燃料的濃縮度上和電站不如核武器,但核電站對核燃料的需求個相當大的數字,通常數以噸計,多的可以達到幾十噸。一座100萬千瓦的核電站,年消耗低濃縮鈾約30噸,切爾諾貝利核電站裝機容量為1000兆瓦(1兆瓦=0.1萬千瓦)。

上圖.蘇軍的米-17直升機在冒死盤旋,想辦法滅火併封堵住缺口

上圖.俄軍米-26直升機在拋灑一種黏性物質,它們能促使放射塵儘快降到地面,避免被大氣帶到更遠的地方。之後直升機部隊又拼死往缺口中丟下了2400噸鉛。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為早期技術的水冷石墨堆,總共有4臺機組,出事的是其中的第4號機組。4號機組當時堆放了包含廢料在內的190噸的二氧化鈾,因為堆芯熔化燃燒,大量的煙塵隨著高溫火焰濃煙噴薄而出,這些持續不斷的濃煙將約8噸強放射性物質帶到了外界,隨著大氣循環往附近擴散出去。

上圖.核電站長達一週的燃燒,將100多噸放射性物質瀰漫得到處都是,僅白俄羅斯就遭受了60%的放射性沾染,比肇事的烏克蘭慘多了

事後根據清理4號反應堆的Karpan博士所言,190噸的二氧化鈾實際只剩下了5%-10%,反應爐內基本都空了。1100公里外的瑞士Forsmark核電站工作人員在衣服上檢出了放射性微粒,當時嚇得還以為是自己的電站鬧鬼。

上圖.1996年,工作人員在四號反應堆被混凝土掩埋的“墓土”中測驗射線強度,此時的讀數為每分鐘800倫琴。醫學上用CT作掃描時,皮膚最大吸收劑量為不超過60倫琴。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這種高溫煙塵散逸,直接將極為細小的強輻射顆粒以懸浮顆粒的方式彌散到了周圍。並且因為燃燒的時長問題,反應堆遲遲得不到“封棺”,大量的輻射塵對周圍進行了覆蓋式的汙染,乃至通過大氣影響到了歐洲和全球。

上圖.36小時後,普里皮亞季的居民被緊急撤出

不過,蘇聯政府也為此做出了相當大的努力,除了那些拼命衝進核電站搶險的軍人、消防員、直升機駕駛員外,他們還遷移了周邊輻射汙染區的135000人。在隨後的時間裡,被撤走安置的達到35萬人。

上圖.在普利皮亞特用鏟子清理廢土的工作人員

之後核電站30公里內被劃為輻射禁地,幾萬“清理人”負責監控和維護周圍的環境,這些人不斷被輪換,大約有6萬人產生不同程度的輻射病和疑似輻射病。

1986年當年,蘇聯專家在剛建起的“石棺”前測驗輻射水平,此時是災難4個月後

災難發生後,仍然有人幾百萬在輻射區附近生活,儘管不斷有各種各樣的新生兒畸形、血液病報告,但時至今日也沒有真正形成翔實的統計學報告。歐盟在此後20年也開始不斷為切爾諾貝利地區的農產品解禁,危機已經逐漸過去。

上圖.切爾諾貝利附近活動的狐狸。因為人類的遠離,這裡反倒“生機勃勃”起來,狼、鹿、猞猁、海狸、鷹、野豬、麋鹿、熊都有分佈

上圖.切爾諾貝利的海狸鼠一家。這些重達5-17公斤的生物成了某些傳說中“輻射巨鼠”,然而它們雖然受到一點銫-137的影響,卻並沒有發生什麼變異。相反科學家們還發現這些海狸鼠在不斷啃掉樹木的同時,能促進森林的代謝,讓輻射更快的消失

實際上,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並沒有因為事故關閉,這座核電站經過升級後,已經具備了“安全殼”的配置。1、2、3號反應堆至今仍在工作,許多電站人員常駐其中,為烏克蘭國家生產著能源。時至今日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依然在正常的工作,4號反應堆被塞進了厚厚的“石棺”封閉,隔些年還會專門加固一下。

上圖.“石棺”已經老舊,所以現在興建了新的棺材板重新封裝四號堆。

得益於蘇聯當年的清洗和事故處理,核電站的主要範圍很早就不存在強輻射,大部分區域並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恐怖,只要不亂跑亂碰,時刻注意蓋革計數器的讀數,按照固定的範圍活動是一點問題沒有的。

上圖.核電站一直在運行,工人們在這裡上班下班,包括從四號堆門前過

而周圍地區之所以被放棄,大多是因為人們不願再過多的進行重建工作。比如緊急遷徙了5萬居民的普里皮亞特鎮,它的居民並沒有多到廣島那種程度,很輕易地就分散安置了。蘇聯儘管出動了大量人員常年進行放射性沾染清洗,卻並不熱心於將一塊無用的廢鎮清理出來,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工作區域、極重汙染區和人員容易接觸的區域。

上圖.核電站的30公里“禁區”內仍然有人在生活,他們當初就拒絕離開,在這裡種地、放牧。截止2016年的統計,約有300人以上

沉降的放射性同位素主要為碘-131和銫-137,我們上面已經瞭解到碘-131的半衰期為8天,但銫-137的半衰期為30年。所以,烏克蘭政府敢開放禁區,核輻射大大降低也是主要原因。

再說了,蘇聯擁有廣袤的領土,西伯利亞被放棄的“隱身城市”都一票一票的,一個普利皮亞特算個啥?後來烏克蘭官方雖然宣佈“切爾諾貝利2萬年內無法居住”,但顯然這只是個投入和成本考量問題。另外許多環保組織也極力渲染“核輻射危機”,以推動反核電站的事業。

上圖.普利皮亞特已經成為了“旅遊勝地”,其實它當年已被蘇軍“掃”了一遍

切爾諾貝利事件顯然因為地緣因素和當年冷戰政治原因,被添加了太多的關注。時至今日這都是西方拿來唾罵“邪惡蘇聯”的最佳資料之一。而日本的原子彈爆炸,卻因為長期的悶聲建設與其海島隔絕的性質,被人為拋到腦後了。

上圖.1986年,蘇軍在普利皮亞特進行清掃工作,門窗較為完好的室內其實是安全環境,放射性沾染主要在室外。當然,時間會逐漸讓這裡的一切發生變化,核輻射並不是“死的”

上圖.曾是核電站工作人員的“留守者”Lenar Sagidulin。許多老居民不願離開生活或工作過的地方,最後又固執的回到了切爾諾貝利

即便是日本自己,也是1980年代以後才開始越來越興盛的年度核爆祭祀。然而他們也不敢過分的去調查或公佈當年的數據,以免妨害了“日美親善”,引起雙方的尷尬。

上圖.1957年日本人抗議英國核試驗,但是美國在馬紹爾瘋狂進行數百次核試驗卻從無表示

所以,被放射性沾染過的土地,其實並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無奈和無法處理,更不是某些添油加醋文學中的“恐怖廢土”。我們需要正視核輻射的強烈危害性,但也不要非理性的將危害無限腦補。

日本與蘇聯的不同結果,除了核輻射本身性質的區別,還有對核輻射土地不同的處理態度,然而又並不僅僅是態度問題,其中還包含了歷史、文化、地緣、政治等許多因素,你說是不是這樣呢?


王司徒軍武百科


核能可以說是人類能源歷史上一項最偉大的發明。核能可以說是一把雙刃劍,人類在獲取其能源的同時也對核洩露所造成的放射性汙染有著很深的敬畏。



眾所周知人類有史以來最著名的兩次核汙染事件,它們分別是1945年美國對日本戰爭的原子彈投放事件,以及俄羅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洩露事件。有心人已經發現了,這兩次核汙染事件都給環境帶來了不可挽回的巨大破壞,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兩邊卻呈現出不同的景象。一邊開始日漸繁華恢復生機。一邊卻是荒無人煙無人敢問津。這是為何呢?



1、首先二者核能的含量(放射性物質的多少)不同。原子彈是武器,它注重的是炸彈爆炸瞬間產生的超巨大能量。這些能量瞬間釋放有著極為巨大的殺傷力。而爆炸後的核輻射汙染只是它的附帶傷害而已,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能夠較快的恢復。



2、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在發生核能洩露事件之後,電站會持續性的釋放放射性物質,其中一些半衰期長的放射性物質,有非常長的衰變週期,它們會長時間的影響當前地區的生存環境!



3、有報道稱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反應堆至今都還在工作著,所以說很長的一段時間該地區都無法達到人類居住的條件,當前的輻射濃度依然也遠遠超出我們人類能夠生存的極限。科學家們還表示在電站的反應堆結束工作之後,大約還需要100年的時間才能消除,核輻射對人類的影響。



最後引用《切爾諾貝利:一部悲劇史》的作者,哈佛大學烏克蘭史專家沙希利·浦洛基所說的一句話:“當它安然無恙時,核能是世界上最潔淨的能源;一旦事故發生,核能又是世界上最骯髒的能源。”朋友們,你們認為呢?


彈指千年


魂舞大漠覺得網友把這事看輕了。廣島和長崎至今方圓四十公里內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核汙染。我們知道日本地理空間有限,不重建怎麼辦?廣島和長崎,當時死亡24萬人,只是大致的數字,後續死亡多少,實難統計,大約20萬人,因受汙染而患上各種疾病。儘管兩顆原子彈威力比較小,又是在上空引爆的,地面沾染不大,也是實事,但不是如人們估計得那麼小,我們知道颱風和暴雨有助減弱核汙染,廣島重建時來了颱風,跟著暴雨,長崎就沒那麼幸運了。作為世上第一個遭受原子彈攻擊的國家,從1945至今天,為了減少核汙染,日本一直在小心弈弈地應對。1986年發生在烏克蘭基輔州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則不同,核爆炸發生在地面,估計有6-8噸放射性元素被釋放,是投放到廣島“小男孩”的400倍,汙染面積達到1650平方公里,方圓400公里內成為隔離區,而且於今還封存著200噸核原料。

核汙染。原子彈的危害大,主要是放射性物質,就是用於核裂變的材料,其長衰變週期相當長,有的長達幾百年,受到汙染以後根本無法處理。如切爾諾貝利造成的汙染將是長期性的,網上有圖當地還有人居住,只是艱難生存,個例而已。既然被國際上定為七級特大核事故,影響應判為永久性的,被沾染的一切物質,對生命的危害都是致命性的。

核安全。隨著地球資源缺乏的加劇,核能正在成為清潔能源,核電站,核動力等日益普及。核能是好,然由此帶來的核安全問題也變得日趨嚴重,如丟失的核彈頭,核廢料的處理等。2011年發生的福島核電站洩露事件,影響深遠。因老化嚴重,加之地震引發核洩露,由於沒有技術措施,日本政府自2005年發生核洩露後,就採取隱瞞和欺騙的方式,受到國際社會一致譴責。


魂舞大漠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堪稱是世界上最嚴重的一次核洩漏事故,直接和間接造成了數萬蘇聯人民的死亡。根據科學家推測:切爾諾貝利100多年後人類也無法正常居住。而當年日本核爆的地點不僅建起了博物館,日本人在那裡也生活的好好的。其實蘇聯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和原子彈爆炸並不相同,換而言之核電站的事故有時候比原子彈更可怕。就不說切爾諾貝利了,2011年日本的福島核事故,日本政府至今仍沒有完全消除核輻射,放射性物質現在還向太平洋源源不斷的洩露,對於整個地球造成的負面影響是難以估量的。

核電站的洩露為啥比核彈爆炸還厲害呢?首先就是核裝填量有著重大的不同,1945年美國在日本投下的兩枚原子彈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把原子彈應用於實戰,當時的原子彈技術並不成熟。原子彈的當量相比後來用新型技術研製出來的原子彈是無法相比的,廣島原子彈的濃縮鈾的含量不過60公斤,而切爾諾貝利的輻射物則高達8噸!因此輻射量也不可同日而語。

其次就是美國當年在空投原子彈的時候為了對更大的殺傷日本城市,在半空中就引爆了原子彈。美國人認為如果把原子彈扔到地面上引爆,原子彈爆炸產生的衝擊波可能會被阻擋。在半空中引爆核彈雖然殺傷力大,但是核輻射擴散的速度也非常快,爆炸之後很快就消失了。但是核電站就不同了,一旦發生洩漏,其中的核輻射就會源源不斷的向周圍擴散。

最後就是製造原子彈和核電站使用的放射性物質不同,核武器追求的瞬間能量的最大化,而核電站則追求的是“細水長流”。原子彈爆炸的時候放射性物質段時間釋放了巨大能量發生了裂變,最多半年的時間核輻射就會衰退到正常水平。但是切爾諾貝利使用的輻射物質可比就不一樣了,它儲存了大量的核原料,都沒有經過核裂變,要想讓這些輻射物在自然條件下慢慢消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此外日本畢竟是一個島國,受到海洋季風的影響,核輻射能夠很快消散,而切爾諾貝利則是一個內陸地區,核輻射的擴散也比較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