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虹處處話滄桑——走近棗莊的古代石橋

《詩經·大雅》的“造舟為梁,不顯其光”,是我國文學史上較早描寫橋的詩句。千百年來,古代石橋與文人墨客結下了不解之緣。我市地處魯南,自然風光優美,文化底蘊豐厚,在七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先人們建造了數不清的石橋,為後人留下了十分珍貴的建築藝術瑰寶,成為齊魯文化長卷中“有韻的畫,無聲的詩”。

飛虹處處話滄桑——走近棗莊的古代石橋

中陳郝羅鍋橋

薛城區鄒塢鎮的中陳郝村,在古代橋樑眾多,舊有“九廟十橋七十二座磚瓦窯”之說,於今仍留存羅鍋橋、嶧陽橋、泰山橋、漫水橋等幾座形式各異的古橋,為人們所使用。全長30米的羅鍋橋,名清漳橋,橋面微微隆起,高拱的造型便於船隻過往,這和當地曾經發達的水上運輸史是互為印證的。古老的蟠龍河從羅鍋橋下流過,許由洗耳的故事讓人回味無窮,把人們的思緒帶到了遠古的堯舜時代。中陳郝村北舊為瓷器產地,在河兩岸發現了古窯遺址,文物專家在此曾發掘出大量的古代瓷器和碎片。羅鍋橋碑刻毀於“文革”期間,歷代維修情況已不可考,最近的維修也已過去了近八十年。古老的石橋歷盡滄桑而能巋然不動,很好地反映出古代工匠們巧奪天工的工藝水平。

飛虹處處話滄桑——走近棗莊的古代石橋

梨園西倉橋

在薛城區梨園村有古橋一座,叫做西倉橋,當地人又稱之為梨園古橋。該橋南北走向,長約60米,共有五孔,是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橋東有分水牆,上有鎮水石獸,為古橋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西倉橋南北走向,橋頭各立石雕獅子一對,獅子形態逼真,精神抖擻,似在守望石橋,保一方平安。石獅刀法簡潔明快,線條古拙而又不失流暢,是古代石雕藝術中不可多得的精品。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西倉橋是實用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的典範。

《滕縣誌·橋樑》中載:“東倉橋,西倉橋……居民時修,不備述。”西倉橋周圍是平原開闊地帶,南明河與蟠龍河交匯後流經過石橋,向西南而行,投入微山湖的懷抱。在明清時期,西倉橋是連接滕縣和臨城驛的官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其始建年代不詳,由於缺乏碑刻等實物資料,今人無法對它有更深入的瞭解。“長虹飛勝景,村老話河濱。”西倉橋已成為當地極具價值的文化形象,引起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

飛虹處處話滄桑——走近棗莊的古代石橋

山陰通濟橋

通濟橋位於市中區東山陰村西,橫跨小梁河之上,這是一座飽經風雨滄桑的單拱石橋。青年辭賦家韓邦亭《過通濟橋》詩曰:“淡淡梁河水,涵清過野林。雕欄留瑞獸,密樹隱靈禽。影動千秋事,橋通四海人。登臨初悵望,萬象似埃塵。”通濟橋的石欄下雕刻有龍頭,鑲嵌於橋身。龍頭栩栩如生,雙目圓睜,張口朝向河水,作吸納狀,在橋畔綠樹的映襯之下,顯得威嚴而神秘。龍頭的造型包含了什麼樣的寓意,今人不得而知。

由於自然和人為的原因,通濟橋上的文字和圖案已難以辨認。在橋北不遠處有清代殘碑一通,尚留有“重修”的字樣,但其始建年代則已不可考,有待於相關專家、學者做進一步的考證。陶然詩社社員李海洋先生遊覽後感嘆到:“滄桑通濟望古今,車馬喧喧惹舊痕。”青年詩人、篆刻家鄭偉先生也飽含熱情地創作了《過秦樓·通濟橋》一詞,並治印多方詠唱通濟橋,其詞曰:“夜色如紗,月華同水,厭剪小燈如豆。竹軒影亂,花徑香薄,正是暮春時候。無寐悵對溪橋,獨弄幽琴,寄懷別後。望星河漸遠,墟煙還杳,悴容消瘦。尋客路、倦眼悽迷,蓬頭鬆散,把盞盡酣新酒。題詩更在,驚夢仍留,燕子去來依舊。飛絮徒增黯然,催老堤楊,凋傷洲柳。念都門帳飲,豈忘長亭佇久。”表達了自己懷古頌今的情懷。

飛虹處處話滄桑——走近棗莊的古代石橋

嶧城孺子橋

孺子橋在嶧城西門外大沙河之上,橋體用青石築成。《嶧縣誌·橋樑》中說:“孺子橋,縣西水上,始建無考,明弘治間知縣許承芳重建,嘉靖時知縣龔汝勤、陶汝弼,崇禎七年間知縣喬侖先後修廣之”。孺子橋全長90米,高2.6米,橋面寬6.8米,中部刻有分水獸。橋的西首原有碑刻數通,自上世紀70年代後不存。橋墩刻鯉魚15條,其中7條頭向上,8條向下,蓋取“七上八下”之意思,這和古人的象徵性審美情趣是相符的。據傳古時嶧縣老鄉在外地相見,常問“李(鯉)家兄弟咋樣了?”只要答曰“七上八下”,那肯定就是老嶧縣人。孺子橋的名字和陶姓知縣的附會有關,成為歷史上的一個笑談。始建於元代的孺子橋,到明代弘治年間得以重修,時間已過去了近二百年,後代經歷過多次維修。孺子橋處在“古嶧八景”之一——“承水環煙”的核心區域,明代楊起鳳曾賦詩以頌其美。

孺子橋緊傍古嶧縣西門,是古時嶧縣通往臨城驛官道的必經之地,解放初期的著名電影《車輪滾滾》曾在此拍攝,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年來孺子橋附近為集市,橋頭處常有藝人在此說書,當年著實是一大景觀。惜前些年該橋被埋到地下,河道被填平,在石橋的原址處建起了金牛市場,孺子橋和“承水環煙”不復存矣。

飛虹處處話滄桑——走近棗莊的古代石橋

南園古橋

南園古橋位於市中區齊村鎮南園村西,文物部門定為清代建築,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但有專家據石橋的建築風格分析,該橋的建設年代可能還要早許多。另據附近村民介紹,幾十年前曾在橋東出土一通有著“大清重修”字樣的石碑,這也說明該橋的建設年代可能要早於清代。

南園古橋造型古樸,全部由數噸重的的青石砌成,這在古代沒有吊裝設備的情況下建成,實屬不易。橋上有數道很深很寬的車轍溝痕,由此也可見證該橋建設年代的久遠。齊村鎮在古代也是一座制瓷的大鎮,要將燒製好的瓷器及時運出,肯定需要交通先行,該橋的建設應該與此有關。

飛虹處處話滄桑——走近棗莊的古代石橋

陶莊魯封橋

魯封橋位於薛城區陶莊鎮魯橋村西的薛河南支流上,青石結構,全長近百米,寬4.2米,高約5米。橋兩邊有石欄板,橋面石板上有著很深的車轍,可見該橋在人們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性,目前該橋仍被使用。

魯封橋據說和千山頭道士劉玄陽成仙的故事有關。據說明代道士劉玄陽愛教愛國,心繫百姓,但死後被歹人所誣陷。兗州府魯王奉旨前來查訪審理此事,開棺後劉玄陽羽化成仙,隨風而去,魯王遂封劉玄陽為“神仙”。後為方便當地百姓到千山頭燒香求神以及生產生活,魯王撥銀子並號召當地人捐資,修建了這座“魯封橋”。因為這一代土地肥沃,在橋的東頭住戶逐漸增多,形成了大的村莊,稱為“魯封橋村”,後簡稱為“魯橋”。

飛虹處處話滄桑——走近棗莊的古代石橋

邳莊濤溝橋

據孫桂儉主編的《棗莊古代史綱》一書介紹:“濤溝橋又名桃花橋,始建於道光年間,位於今臺兒莊區邳莊鎮濤溝橋村東,與江蘇省邳州市接壤。濤溝橋全長177米,橋面寬4.5米,橋的中央有兩頭石雕水獸,獸頭伸向上游,獸尾伸向下游,首尾各伸出橋0.6米,兩獸相距6.6米。全橋26孔,22個橋墩,該石橋宏偉壯觀,堪稱古代石橋的精品。”

濤溝橋在古代是連接山東江蘇兩省的紐帶,極大的方便了兩岸人民的生活,但每遇大水,這座石橋就成了一座漫水橋,車輛行人無法通行。現在,一座現代化高標準的水泥大橋早已矗立在濤溝橋的南面,和石橋遙相呼應,濤溝橋已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人們再也不會被河水所困。

飛虹處處話滄桑——走近棗莊的古代石橋

滄浪淵石拱橋

山亭區鳧城鄉的滄浪淵橋是一座單孔石橋,修建年代無從考證。橋上石縫中長出一棵參天大樹,堪稱奇觀。每年的滄浪淵廟會,多有遊人流連駐足於此。橋下有泉水緩緩流過,流向下游的滄浪淵。青年辭賦家韓邦亭在《滄浪淵賦》中寫道:“匯長源於遠岫,磨畫鏡而云翔。斯水可資吟詠,可潤農桑。護迎人之綠樹,凝照眼之朱光。於是臨古柏,過山房。不見其底,莫睹其長。勢幽深而草盛,波瀲灩而風涼。其深也,則為魚蝦藏跡之奧所;其遠也,則有花木揚葩之幽芳。閒集萬壑之清音,方能去穢;靜納千秋之秀色,在乎隨常。是故萬象榮滋,不出天造;一溪宛轉,未若心忙。”將滄浪淵的美景描繪的清幽絕美。除了滄浪淵橋,山亭區還有萬莊古橋、觀承橋、靈泉橋、利涉橋、劉家橋等古代石橋,均有數百年的歷史,其中觀承橋等在《嶧縣誌》中有記載。古代石橋為秀麗的山城增添了動聽的音符,與青山碧水合奏出一曲曲動人的樂章。

“駐馬西橋上,回車南陌頭。”漫步在古代石橋之上,吟誦著前人優美的詩句,令人不禁浮想聯翩。古人在自己的生產生活中,憑藉著超凡的智慧創造出這麼多的橋樑藝術精品,也許他們不會想到,這些橋樑會成為後人讚歎不已的傑作。人們面對青石頂禮之時,也會虔誠地向那些無名的民間藝術巨匠們致敬。

(孔浩 韓邦亭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