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要少看点“干货”,多看点书了?

因为从小到大学习成绩都不怎么好,所以我一般都不看书,有问题的话就直接上网搜索了,虽然在外面为了面子,或者为在人前留下个好印象,经常会把读书挂在嘴边,但也只是挂着,但事实上基本不读。


为什么说要少看点“干货”,多看点书了?

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很多需要的知识,难题,或者某方面的观点,经验基本上都可以在网络上搜素得到。所以之前的我一直认为,为什么要挨个读书,直接看总结好的 “重点”不就好了直接拿来吸收,不是更节省时间,提升效率。以至于当时狂妄到读书无用,而另一方面,又疯狂追求“干货”,每天刷到一些让我眼前一亮的重点,感觉自己捡到宝了一样。但时间一久,慢慢发现好像这些所谓的“干货”带给我的好像不只是好处,带给我更多的是危害,为什么这么说呢,具体的有以下几点

没有条理,杂乱无章

互联网大环境下 ,咱们所谓在网络上看到的“干货”,其实是非常碎的,看似内容简单明了,但仔细揣摩过后你会发现,但基本是要么都是些皮毛,要么就是一些驴唇不对马嘴的东西。例如之前我我刚开始工作时,职业是室内设计师需要经常用到一些专业的绘图软件,于是就在网上找些资料以及公开课,做进一步延伸我对软件的熟悉,刚开始感觉还不错,过了段时间发现其实所谓的“干货”就是告诉你一些冷门的快捷键,具体的一些图纸规范,从来没告诉你,但其实这些所谓的“干货”的价值只是浮于表面的九牛一毛。其实这跟当下的内容营销的套路也是一样的,总是拿高潮一样的内容来获取你的注意力,再拿系统全面的内容来留住

环境不同,价值不同

我一直坚信一句话,人没有贵贱之分,但一定有层次之别。那么层次区别在哪,万达老总王健林一句,先定个小目标挣它一个亿,这就是区别。眼界的不同,成长环境的不同,看待问题的方式的不同,别人的经验真能帮到你么?别人花1月时间买套房,你可能一年都不行,你觉得相同么?虽然举得例子有点偏激但这就是不同,话糙理不糙。同理你可能看到的是十年前别人成功的经验,放在现在行的通么?,也有可能是一些搬运者,东拼西凑出来的故事。况且大多数人为了故事能在平台上分享,都是经过加工的,真正的经验,大多被鸡汤所掩盖,而你的高度又决定了,你判断事物的能力,然后一味的盲目追求干货,其实,实际上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想起之前的一个老段子,说两个农民在讨论皇帝,看待皇帝生活的角度,只是金扁担挑水,金粪叉捡大粪,左手包子、右手烧饼,可以不用付钱的使劲儿糟蹋。我们在笑话他人的愚昧,自己又何尝不是了?


为什么说要少看点“干货”,多看点书了?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当下大环境,男女老少都依赖于互联网, 不管是什么渠道,其实最根本的就是博人眼球,想法设法吸引用户的注意力,所以有时候信息的对错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看。这时候问题来了,其实你细细想想,你所看到的,听到的,愿意接受的,认可的都是你喜欢看的,比如你喜欢看的会点赞,会评论,那么系统就会大数据匹配类似的信息同步过来。

为什么说要少看点“干货”,多看点书了?

那问题在哪儿了?

在这个快消品时代,你理解到的片面信息,如果是不正确的,那么你所看到的一直会是你认可的,然后形成一个固化的思维方式

所以“干货”是否有价值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喜欢看,而不是现实需要。

“干货”,不一定是捷径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要直接抄答案,你要懂解题的过程和方法,你只了解了答案是怎么样的,但这毕竟是答案,别人真实经历过得东西你是永远无法理解的,哪怕你一时记住,终究不过脑子,哪怕你再怎么强行记忆,没有理解和加深,忘记也只是一个时间长短的问题,貌似轻舟已过万重山,不过只是原地踏步的浪费时间而已。

那说了这么多问题,到底该如何解决呢?

多看点反馈比较好的行业内书籍,

因为行业书籍里,大概率上的知识点都是由点至面的系统知识,系统学习起来才是更有效率的

多关注行业头部人物

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多关注头部人物,及时了解行业走向

学以致用

有机会去练习,才能实在的反馈,“干货”也好,教程也好,反馈它们中的实际价值,尤其是对你自己而言的价值。

​毕竟旁人吹的再好听,对你没用,那就是实实在在的没用。

我是思梵

我没见过你

但是我懂你

思梵依然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