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 3 種信號,是愛情長久的標誌

如果兩個人已經交往了一段時間、彼此正式要考慮是否有長久下去的可能、甚至到了談婚論嫁的階段。這個時候,要怎樣判斷眼前的人是否合適做終身伴侶呢?


今天,我們就來討論“長久穩固愛情” 的三大信號。


這 3 種信號,是愛情長久的標誌

“你要是沒做虧心事,就給我看看手機吧”

怎樣的信任,才算純粹?


你會允許自己的另一半查看自己的手機嗎?


有部電影,叫做《婚前試愛》。這電影光看名字就夠有意思的:結婚前,要試什麼呢?愛是需要練習和嘗試的啊,婚姻就更復雜了。不多試試,怎麼知道自己行不行、要不要,眼前的人對不對、好不好?


果然,男主阿澤和女主阿琪,雖然都以結婚為認真相處的前提,但試著試著,真就試出問題來了 —— 信任危機。


阿琪懷疑男主所謂的 “總是公務繁忙沒法一直陪她”,其實是把工作當藉口、實則在外面沾花惹草。


為了驗證她的懷疑是真是假,某夜阿琪趁阿澤睡著、偷偷在他手機上安裝了一款通過 GPS 悄咪咪跟蹤位置的 APP。


這 3 種信號,是愛情長久的標誌


裝備到位,阿琪踏上了追蹤之旅。她的方法簡單粗暴:先打電話給阿澤,問阿澤在哪裡,然後打開 APP 追蹤驗證真假。第一次,阿澤沒撒謊;第二次,也沒撒謊;第三次…… 阿澤剛接到阿琪的電話,才說了一句 “我在工作的路上”,突然手機沒電了,APP 記錄下的是手機斷電前剛好不巧經過的地點:某家酒店。


好了,聯繫不上阿澤,APP 上顯示的又是自己的男友在某家酒店待著不動…… 你覺得阿琪會怎麼判斷呢?


很快,兩人大吵一架、鬧掰分手。


作為觀眾,這樣的劇情看著都累。但從觀眾的身份回到現實生活,不妨審視一下:我們在自己的親密關係中,又能清醒到何種程度?


有不少人都覺得 “我有權利檢查對象的手機”。


你查什麼?—— “微信聊天記錄咯、通話記錄咯”,無非就是這些吧?


你憑什麼查?—— “要是 ta 沒做什麼虧心事,就根本不怕查!我們之間那麼親密,知道點小秘密又咋樣?還能增進彼此瞭解呢~ 查一下,如果 ta 真沒騙我,我就放心了;但倘若 ta 真的騙了我,我也好早點醒悟、離開這個人!”


看起來有理有據,但其實在我看來,這是詭辯。


有想要查的意願,這本身足以說明:信任已經出了問題。


阿琪的那種做法,其實根本不是想要證明阿澤是清白的 —— 她一而再、再而三的檢查,已然成了是在證明自己的猜疑是對的、女人的第六感是準確的。


那麼問題來了:怎樣才算真正的信任?不是 “我們互相把手機密碼都放心交給對方”,也不是 “我們都知道對方的銀行卡密碼”…… 這些都是很表面的東西。


如果真的不再信任,即便有了手機密碼,也會懷疑對方還有另一臺手機;即便有了銀行卡密碼,也會懷疑對方是不是把一部分錢轉到了另一張銀行卡上……


真正的信任,是信任對方做事的決策方式、判斷對錯的標尺、以及衡量好壞的原則:


“Ta 如果對我說了一句謊話、隱瞞了一件事情,一定有 ta 的道理。哪天我知道了,ta 只要說清楚,我們就一定能達成理解。”


—— 這才是真正的信任:彼此理解、默契十足、又尊重個人空間。


你可以用下面 4 個問題自查:你和 ta 的關係中,是否存在這般純粹的信任?


Ta 離開我的視線一段時間後,我是否會為 ta 可能做出什麼傷害我、欺瞞我的事情而感到擔憂?


我是否有想要掌控對方行蹤和其他私密信息的衝動?


為了查明一些所謂的 “真相”,我是否動用了、或是打算動用一些不道德、甚至違法的手段?


動用這些手段之後,我自己也等於是做了瞞著 ta 的事情,無論最終查明的真相到底如何,我的這種做法都難以啟齒,今後要如何誠懇地面對 ta 呢?


這 3 種信號,是愛情長久的標誌

如果說你們原本來自不同世界

現在的你們,兩個世界重合了嗎?


關係心理學裡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


「共享現實(shared reality)」。


我們每個人都帶有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獨特認知,這是我們作為這個世界上獨特的、唯一的存在,最好的證據。這種獨特當然也包含了我們的三觀: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由此還衍生出金錢觀、愛情觀等等。


這些觀念,從小在我們的原生家庭中、後來在學校和社會中慢慢形成,指導我們的言行、影響我們對自身言行所造成後果的解讀、也左右我們對他人言行的理解。


人都是主觀的生物,說的就是這一點。我們眼中的現實,其實都是按照我們自己的觀念構建出來的現實,而非客觀的、對所有人都通用的現實。


假設我們遇上一個和自己的主觀現實完全匹配的人,人生就近乎圓滿啦:

我說的話你都懂、你說的話我都懂,甚至兩人話不用說都能心照不宣。


除了你說的話,你的動作、神態、眼神、肢體語言和表情,我都能準確解讀。發生了什麼事情,我們能很快找到彼此都認可的解決方法。


做選擇和下決定的時候能輕鬆達成共識!萬一有天無法達成共識,也能理解對方的原因和思維,然後迅速校準。


這世上不存在兩個剛一碰上、就發現彼此主觀現實能完美重疊的人,但共享現實是可以靠雙方的共同努力來創造的。


我們在剛開始和一個人相處時,都會重視彼此的相似點、縮小不同點;會放大自己的優點,掩飾自己的缺陷……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會發現彼此的不同點、會發現自己對缺陷的掩飾變得越來越難、會發現自己對對方的一些細節越發難以捉摸……


這時候,你和 ta 各自所處的世界,會開始慢慢相背而行,共享的重疊部分也就會慢慢變小,誤解增多,理解變少。


怎麼辦?需要開誠佈公地交流,把共享現實的重疊面積增大。


交流什麼呢?生活中任何事情都可以,重點是:把每件事的客觀部分先抽離出來,然後互相交換主觀的感受和思考。


舉個例子 :

你和 ta 約好了週五晚上要去看電影,票都買好了、電影之後的燭光晚餐也定好了,突然外面下了傾盆大雨,道路交通癱瘓,於是你毫無懸念地錯過了電影的開場。


好不容易趕到電影院,電影已經放映過半;你渾身溼噠噠的,自己已經很不舒服了,但對方在電影院白白等了你很久,ta 沒做錯任何事、卻要陪著你一起承擔電影看不完整的後果……


這個時候,與其兩個人在電影院冷言冷語或是爭吵,不如找個地方坐下來開始 “分享現實” 的練習。拿出 120 分的尊重和坦誠,先把誰對誰錯放到一邊,我們先來找出這個場景中完完全全不帶主觀色彩的客觀現實:

大雨

你的遲到

Ta 的等待

至少半場電影的錯過

你的渾身溼透


好,然後我們要彼此溝通:這每一個客觀現實,你的主觀感受和思維,然後交換意見。以 “錯過半場電影” 為例,這裡的主觀解讀可以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意味著什麼?

對你來說,也許錯過半場電影,等於錯過整場,此時再進影廳已毫無意義,這樣不僅自己看不盡興,也會打擾到其他觀眾。


此時此刻的你是什麼感受?

你很感激,感激 ta 的耐心等待。你也很抱歉,給 ta 造成了不好的感受。你依然很期待,因為今晚和 ta 可以一起共度的時光、包括此時此刻的溝通交流,都有意義,你們二人,也都在彼此身邊。


誰來承擔後果?你有計劃二嗎?

你表示這是自己的錯,電影票由你承擔,併為了表示歉意,下週再來看同一場電影,還是你請客。現在可以直接去餐廳,喝碗暖暖的熱湯。


提出計劃二的理由?

對你而言,無論做什麼、無論發生什麼,只要還有時間,和 ta共處才是最重要的。電影可以彌補,大雨也不會每週都有。


這個交流沒有對錯,只有匹不匹配;以及在發現了不匹配的地方之後、兩人是否有彼此成全的意願。


無論怎樣,這樣的溝通都能幫助你們雙方、在既定的客觀現實面前、瞭解並試圖磨合彼此的主觀感受,營造共享現實。


其實我們都知道,兩人相處一段時間後,爆發矛盾是必然的。


好好利用這些矛盾,把每一次小摩擦都當成是校準彼此頻道、擴大共享現實的機會,你們的努力一定不會白費。


這 3 種信號,是愛情長久的標誌

“你們是彼此的好朋友嗎?”

心理學家眼中的完美愛情


三項心理研究顯示:44%的 CP 在確立戀人關係以前、至少做了 4 個月以上的朋友;88%的已婚人士認為,自己生命中最好的朋友就是自己的老公老婆;那些把彼此當作是最好朋友的已婚人士,婚姻質量更高。


心理學家告訴你,這背後的道理其實是:友情是愛情的基礎。


這是為何?因為交朋友、從開始一段友情、到維繫一段友情,都是我們從小到大需要學習和實踐的一項重要技能。這項技能具體包含以下 6 個方面:


  • 彼此接納
  • 信任
  • 尊重
  • 保密性
  • 理解
  • 自發主動性

這 6 項建立和維繫友情的能力,是一段戀愛關係能夠長遠穩固的基礎。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凡是缺乏這 6 項交友技能的人,都很難維繫和穩固愛情的三大要素。


這裡我們需要特別提到一位愛情研究大師:美國耶魯大學心理教授,羅伯特·斯坦伯格(Robert Sternberg)。斯坦伯格認為:人與人之間的愛情,由三個組成要素,這就是著名的“愛情三角理論(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斯坦伯格認為,愛情的三個要素是:

激情(passion):情緒上的著迷,也可以簡單理解為生理上的性慾


親密(intimacy):兩人在愛情中靠近對方、給彼此帶來的舒心和溫暖


承諾(commitment):開始愛一個人的決心(短期承諾)、以及長遠經營天長地久的一種至死不渝(長期承諾)


然而,並不是所有走入一段愛情中的人,都擁有這三個要素的。


三個要素彼此都可以是 “有” 或者 “沒有” 的狀態,由此可以組合出 7 種不同的 CP 戀愛模式。


在斯坦伯格看來,真正的愛情,必須做到三要素完全滿足。


他把既有激情、親密無間、又在短期和長期都為對方許下承諾的愛戀,稱為“完美愛情(consummate love)”。


如果無法同時擁有這三個要素,那你和你的 ta 必須是、也只能是以下 6 種關係中的一種:

① 喜歡式愛情(Liking)—— 只有親密


在一起感覺很舒服,但是覺得缺少激情,也不一定願意廝守終生。


② 迷戀式愛情(Infatuation Love)—— 只有激情


認為對方有強烈吸引力,除此之外,對對方瞭解不多,也沒有想過將來。


③ 空洞式愛情(Empty Love)—— 只有承諾


缺乏親密和激情,如純粹的為了結婚的愛情。


④ 浪漫式愛情(Romantic Love)—— 親密+激情


這種沒有承諾的“愛情”,崇尚過程,不在乎結果。


⑤ 伴侶式愛情(Companionate Love)—— 親密+承諾


這種缺乏激情的愛情,跟上面的空洞式愛情差不多,好比一段四平八穩的婚姻,但只有夫妻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卻沒有感覺。


⑥ 愚蠢式愛情(Fatuous Love)—— 激情+承諾


缺乏親密的激情,頂多是兩人生理上的衝動,而沒有親密的承諾不過是空頭支票,愚蠢至極。


不妨自查一下:你和ta,把彼此當作好朋友嗎?你們之間也相處一段時間了,親密、激情和承諾,能達成幾個?若是兩人再繼續一年,彼此的承諾會更明朗嗎?親密和激情的感覺會消褪嗎?


退一步講:如果你不追求完美的愛情,你的另一半和你能達成共識嗎?你們的這種愛情模式,是存在上面說到過的、彼此的 “共享現實” 中嗎?如果是,那麼這樣的相處也未嘗不可。


無論如何,記得要愛,學會感受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