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戲劇之一,甘肅天水是秦腔的發源地


秦腔,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於西周,成熟於秦。具有8000年文明史的天水,是秦腔的發源地。秦腔又稱亂彈,流行於中國西北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寶雞的西府秦腔口音最為古老,保留了較多古老發音。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因為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

傳說,當時秦穆公很喜歡聽歌謠和傳說,就廣為蒐集當時的好聽的歌曲,但他都不滿意,後來,有個天水的送馬人叫禺餮的就把流傳在天水的民間小調和說唱故事情節的說唱人,帶到了當時的國都咸陽。

秦穆公聽了很高興,並且經常讓他們為他說唱,禺餮看見國王喜歡,就組織了一個更大的說唱團隊來到了秦國,還組織聰明的說書人繼續為他編唱。由於宮廷的暢行.這種不成熟的藝術也就流到了民間。到了唐朝,李世民在長安看到起源於天水的秦腔後也感覺很好,由於他的先祖也是天水人,他的父親李淵出生在天水,據說是在今天的皂郊梢子坡。


秦腔以關中方言語音為基礎,特別是涇河、渭河流域諸縣的語言發聲為“正音”。因周代以來,關中地區就被稱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當古老的劇種之一。

秦腔的臉譜講究莊重、大方、乾淨、生動和美觀,顏色以三原色為主,間色為副,平塗為主,烘托為副,所以極少用過渡色,在顯示人物性格上,表現為紅忠、黑直、粉奸的特點,格調主要表現為線條粗獷,筆調豪放,著色鮮明,對比強烈,濃眉大眼,圖案壯麗,寓意明朗,性格突出,格調“火暴”,和音樂、表演的風格一致。

咸陽秦腔唱腔,分板式和彩腔兩部分,每個部分均由“苦音”和“歡音”兩種聲腔體系組成。苦音腔是秦腔區別於其他劇種最具有特色的一種唱腔,演唱時激越、悲壯、深沉、高亢,表現出悲憤、痛恨、懷念、淒涼的感情。歡音腔則歡快、明朗、剛健,擅長表現喜悅、愉快的感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