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建勳:中國艦船通信事業奠基人

對於一個人來說,最難能可貴的是堅定不移做好一件事,陸建勳院士用自己畢生的行動實踐了這個目標。

陸建勳:中國艦船通信事業奠基人

陸建勳


他是我國艦船通信、極低頻探地等研究事業的先驅和開拓者。他在無線電通信領域不斷精耕新作,不懈鑽研探索,為中國艦船通信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如今91歲的他毅然堅守在國防科研的第一線,踐行著他對國家莊嚴的承諾。

情繫無線電 投筆報家國

1929年,陸建勳出生於北京,祖籍浙江杭州。

讀中學時,一本《業餘無線電愛好者》把陸建勳引入了無線電世界。從此,無線電那充滿無窮奧秘的世界緊緊拴住了陸建勳的心,為他開啟了通信事業的大門。

1947年夏天,陸建勳如願考入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他如飢似渴地學習知識、豐富理論、開拓眼界,同時也有幸得到了當時眾多德高望重的名師指點。

陸建勳回憶說:“進了清華大學學習,不知不覺間就被捲進了嚴格要求而又高速運轉的自強不息的大熔爐裡。”

陸建勳:中國艦船通信事業奠基人

陸建勳筆記本


不久,抗美援朝戰爭爆發,美國第七艦隊開進我國臺灣海峽,跨過“三八線”,無端挑起戰爭,將戰火燒到了鴨綠江畔。

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下,陸建勳決心投身國防,應徵入伍加入中國海軍,出任海司通信處器材科見習機務員。

陸建勳:中國艦船通信事業奠基人

陸建勳參加海軍時的照片

陸建勳是海軍成立以來,通信處分到的第一個大學生,因此同事們都喜歡叫他“司徒琴特”(俄語“大學生”)。

由於陸建勳是通信科班出身,理論和實踐能力都比較強,他解決了很多工作上的疑難問題。

1951年6月,陸建勳參與了打撈“重慶號”船隻的工作,負責航渡途中全程的通信保障。原本順利的打撈工程,卻發生了一個意外。

一個話務員不小心把報話機的耦合電容弄壞了。陸建勳憑著以往豐富的修理經驗,分析了故障原因,用現有設備對故障逐個進行排查,並很快就想到了解決辦法。他將兩根細絕緣導線絞在一起替換了壞掉的電容器,成功修復了被損壞的無線電臺,保證了兩條艦的聯絡通信。打撈任務順利完成。

後來,陸建勳把“重慶號”上的幾十部美式收信機帶回了北京,經過清理和大修後送到收信臺。他的工作收到了報務員們的“好評”。

陸建勳:中國艦船通信事業奠基人

陸建勳榮譽證書


1953年海軍召開第一屆英模代表大會,機務組由於業績卓著榮記集體二等功,陸建勳被榮記一等功。他是那一屆英模大會海軍司令部唯一的一等功臣個人。同年8月,陸建勳經孫希俊和郭文淵的介紹,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

篳路披藍縷 深海傳佳音

1959年4月,陸建勳到蘇聯考察學習。這次考察讓他看到了蘇聯核潛艇配備的瞬間大功率超快速通信系統和其他先進的通信裝備。

在與蘇聯同志的學習交流中,他還接觸到了先進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技術,深感我國海軍通信技術的落後。回國後,他立即組織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大連工學院等幾家單位嘗試探索短波快速通信研究。

1960年,我國引進了蘇聯研製的瞬間大功率超快速通信系統“阿庫拉”。在認真研究該系統的通信體制後,陸建勳發現“阿庫拉”在抗多徑干擾方面存在嚴重缺陷,不宜開展仿製。

同年,蘇聯單方面撕毀協定,撤走專家,中斷了器材設備的供應,使得各項科研試驗一時陷入困境。陸建勳頂住巨大壓力,大膽提出了國內自行研製“潛艇瞬間大功率超快速無線通信系統”的方案,並初步提出代替進口樣機的新技術體制。

最終,核潛艇工程通信裝備——第一代瞬間超快速通信系統(九○○號工程)被國防科委正式批准立項。

陸建勳:中國艦船通信事業奠基人

陸建勳獲得的海軍首屆英模代表紀念章


九○○號工程科研任務歷經了諸多艱難險阻。從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科研組經歷了中國恰逢自然災害、經濟困難、核潛艇“下馬”、文化大革命的衝擊以及不同方案的爭論和技術難關。

1970年,陸建勳團結各合作單位、帶領科研團隊先後攻克超快速通信終端機、大功率短波液壓伸縮天線等難關,完成了核潛艇工程通信裝備研製工作。整套系統測試結果明顯優於蘇聯的“阿庫拉”,達到了當時世界的先進水平,奪取了核潛艇超快速通信系統研製的勝利。

九○○號工程是我國海軍第一代超快速對潛通信系統,為發展我國的尖端武器系統和海軍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在研發過程中也培養出了一批艦船通信科研骨幹。

情結系科研 初心永不忘

1983年底,陸建勳被任命為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第七研究院院長、後又兼任黨組書記。任職期間,陸建勳肅清體制陰霾,整頓科研秩序,統攬全局三線搬遷促進發展,解放思想大膽嘗試推進改革,開啟了研究院發展的新篇章。

陸建勳一直在積極思考艦船科研如何納入國民經濟主戰場的問題。通過敏銳的判斷,他發現面對石油測井系統可以發揮七院系統工程組織的特長。綜合考慮七院及各研究所的技術儲備和攻關能力,他毅然決定推動七院科技開發從艦船領域跨界進入石油測井行業,成為推進先進石油測井設備國產化的先行者。

1988年9月,電纜傳輸數控測井系統的研發成為首批國家級“火炬計劃”項目。

在當時,一千萬的科研投入,三千萬的結算,這筆費用相當於天文數字,更不敢想象如何收回成本。當大家都在懷疑科研產品民用這條路是否可以如期產生效益時,陸建勳經過詳細的調查研究,力排眾議,決定啟動項目。

在他的帶領下,科研人員充分發揮軍工優勢,發揮各研究所專長,頂著外界各種非議的聲音,突破了一個又一個難關。

當系統研製成功後,科研經費1300餘萬元經費摺合成儀器成功交付,使一大批的技術人員瞭解並掌握該技術,石油鑽井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完工之後的第二年,七院簽約的合同額高達4700萬元,經濟效益顯著。

當年他成立的七院龍頭企業,年產值3億多,研製生產的系列產品銷售到伊朗、越南、俄羅斯等國際市場。特別是與美國合作的核磁成像測井儀,推動了國內石油測井的技術上跨越。

老驥尤伏櫪 圖強再奮進

70載的科研人生,陸建勳還參與組織開展了一系列型號研製、預先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等多項科研任務,取得了眾多科研成果。

他對科學的熱情與堅守激勵著他一次次開拓新領域。

在“七一八工程”技術攻關中,他堅持了十年,成功了,推動了我國遠程通信技術的進步;

“九二〇工程”,他堅持了十多年,成功了,為海軍綜合電子信息系統發展積累了經驗;

“國防973項目”,他又堅持了十多年,也成功了,由此開闢了我國艦船通信新的研究領域……

1994年,陸建勳從院長位置退下來,但他仍為艦船通信科研事業奮力前進。1995年,76歲的陸建勳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他熱情參與中國工程院組織的活動,後來又以學部副主任、主任及中國工程院主席團成員的身份熱心投身中國工程院及學部的建設發展中,同時在這一新的平臺上繼續進行探索,實現了自身研究領域的拓展。

陸建勳:中國艦船通信事業奠基人

極低頻探地WEM工程通過了國家驗收

極低頻電磁波能夠穿透較厚的地層和較深的海水,可以用於地層結構、地下資源和海底資源的探測、地震預測等領域的研究和應用,工程取得的成果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極低頻探地(WEM)工程,從2000年開始申報到現在,陸建勳聯合馬宗晉院士開展利用極低頻/超低頻無線電波進行地震預報及地下資源探測系統的方案論證和諮詢工作已走過20個年頭。

陸建勳率領一支極低頻電磁技術研究和攻關團隊,圍繞總體設計論證、電波傳播、數據反演等開展了地質探測、地震預測、大陸架探測、地質災害遙測、四季噪聲統計等前沿和基礎性研究,獲取了重要科學實驗數據和科研成果。他們申請發明專利30多項,軟件著作權20餘項,專著3部,公開發表論文150餘篇。

2020年1月8日,極低頻探地WEM工程通過了國家驗收。該項目是在沒有國外同類項目可供參考的情況下推進的,是國家“十一五”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其工程技術成果原創性強,整體技術性能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他說:“項目驗收通過,標誌我國又一項創新科學平臺誕生。”

陸建勳:中國艦船通信事業奠基人

2009年,陸建勳參加國慶大閱兵觀禮

“創新工作是我最大的樂趣,攻關的勝利是我最大的快樂。”

回顧自己走過的人生道路,他說:“創新很重要,現在好多科學研究都跟著國外走,要打破束縛,走中國自主創新之路,因為只有創新才能生存,創新才能推動生產的進步和社會的進步,創新是歷史賦予科技工作者最重要的使命!

如今,已經91歲高齡的陸建勳,鶴髮童顏,精神矍鑠。那雙慈愛的眼睛,總是閃爍著睿智、犀利的光芒;那清瘦的身體裡躍然升騰著的精氣神兒,總能讓你感到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力量。

若問這是為什麼?因為:追求,源自於對心底的執著;使命,源自於對祖國的責任;創新,源自於理解與感悟;堅持,源自於認真與執著;不捨,源自於放不下的科研人生。他把希望寄託在青年人身上,希望年輕人將他的信念薪火相傳。

陸建勳

(1929.9-)

通信工程專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


採集工程項目辦公室/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


參考文獻:

1.《艦船通信事業的拓荒者:陸建勳傳》,老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研究報告

2.《解放戰爭時期清華校友足跡 | 陸建勳院士:弄潮逐浪七十載 唯願祖國海疆平 》,中國科學報

3.本文圖片來源於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中國科學家博物館(網絡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