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黃龍山紫砂礦區分佈詳細介紹「資料」

宜興黃龍山可謂是紫砂之源,據有關資料,紫砂形成於3.5~2.6億年間。在風力和水波的作用下,風化的原始巖礦顆粒層層堆積,經過長期的地質變化,最終形成了石英、莫來石、雲母、長石等。


黃龍山礦區是一座高60米左右的黃石山,石根均在水平線以上,是主要的夾泥和紫砂泥的產區。黃龍山主體礦區,即今天的南山、水塘及其周邊,主要是東南西三方。


宜興黃龍山紫砂礦區分佈詳細介紹「資料」

黃龍山礦區分佈圖


宜興黃龍山紫砂礦區分佈詳細介紹「資料」


1.一號井


位於主體中心水塘的西南部,1958年由紅旗宕改擴建而成,為單井筒設計。1965年就停止開採,遺棄宕口在2002年底被露天開採時毀掉。


宜興黃龍山紫砂礦區分佈詳細介紹「資料」

一號井


2.二號井


位於主體水塘的南面偏東,1965年按國家對小型礦山的設計要求,由距一號礦井東約30米早期宕口重新設計改造,改變原來的獨頭井為主副井筒。


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停止開採,礦井於臺西村露天開採時被毀。


宜興黃龍山紫砂礦區分佈詳細介紹「資料」

二號井


2號井紫砂礦種比較豐富,有紫泥(部分是底槽青)、本山綠泥、本山段泥、紅麻子、黑墩頭出礦,其中底槽青有紅色和紫色兩種。


3.三號井


位於主體水塘東面,2號井的東北面,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由早期宕口改建,為單井筒設計。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結束開採,今井口已平沒於地下。


宜興黃龍山紫砂礦區分佈詳細介紹「資料」

三號井


4.四號井


大名鼎鼎的四號井,是唯一不在黃龍山主體部分的礦井,1972年在黃龍山西側新建四號礦井,主井標高24米,副井標高11米,副井向東與主井相隔約200米。有最出名的四號井底槽青,四號井本山綠泥等!


四號井宕口,就在紫砂之源公園旁邊,與寶山礦區只有陶都路之隔。紫砂之源公園和此段陶都路修建的時候,降坡泥問世。


宜興黃龍山紫砂礦區分佈詳細介紹「資料」

四號井


出產優質的底槽青和本山綠泥,1997年10月,四號礦井因生產成本過高等諸多因素而停止開採。


5.五號井


位於主體水塘的東面,1979年8月,按照四號礦井的設計要求,在黃龍山東面北側新建五號礦井。該礦井為主、副井筒並行排列設計。


由於五號礦井本身處於臺西村範圍內,五號礦井的開採與當時臺西村多個承包經營者的宕口處於混亂狀態。到1993年,五號礦井因多種原因無法正常開採。


同年11月底五號礦井被轉讓給臺西村,由臺西村管理繼續進行開採。直到1999年因地下水大量滲透等因素,關閉停止開採。


宜興黃龍山紫砂礦區分佈詳細介紹「資料」

五號井


6.南山礦區


翻過主體水塘南面山坡,就進入南山礦區。南山區的南山紫泥很有特點,礦呈紅紫,燒成品黃顆粒明顯。


7.降坡礦區


位於四號井與黃龍山之間,現在為紫砂之源公園和陶都路。


宜興黃龍山紫砂礦區分佈詳細介紹「資料」


宜興黃龍山紫砂礦區分佈詳細介紹「資料」

降坡礦區


2005年基本建設時,這裡挖出了一種別緻的團泥,數量很多,燒成品紅裡泛黃,黃顆粒明顯,因為是新發現品種,就被稱為降坡泥。


8.半坡礦區與野山礦區


位於黃龍山主體水塘西邊(南面為野山礦區),蘊藏團泥,種類較多。 


宜興黃龍山紫砂礦區分佈詳細介紹「資料」

半坡礦區


半坡南面,就是野山礦區,野山礦區以前只出產一種泥料,但是很著名、很獨特,這就是野山紅皮龍。


9.寶山礦區


寶山礦區今天被一些丁山人稱為龍頭(大水潭稱為龍尾),因寶山工業園區(實際上是寶山別墅區)而得名。


寶山礦區出產紫砂礦歷史比較悠久,今天依然有古宕口。紫砂礦料以團泥為主,其中以紅黃泥最為著名。


10.大水潭礦區


屬於蠡墅,位於黃龍山東南面的山腳處,是歷史上盛產優質紫砂礦料的宕口。


宜興黃龍山紫砂礦區分佈詳細介紹「資料」

原黃龍山大水潭礦區


後來因挖通地下水脈而被淹沒,形成了一個水潭。現在大水潭周圍還掩埋著一些早期採掘留下的暗宕。


陶土資源主要分佈在這些山區裡,在丁蜀鎮周邊的湖㳇,洑東,川埠等鄉鎮均存在大量的紫砂礦源。


宜興黃龍山的紫砂泥料是最好的,從封礦到限制性開採,已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這些地區的泥料被大量開採使用。

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好多地貌發生了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