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清朝滅亡後,很多漢人誓死不剪辮子?

靜夜史


清政府滅亡後,因為新思想的引進,很多進步青年紛紛剪掉拖在腦袋後面的那條辮子,與世界接軌。不過,當時卻也有非常多的人,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紀的人,死活不願意剪辮子。當他們的辮子被一些激進的青年強行剪掉後,他們顯得非常傷心。

(民國時期剪辮子的人)

這件事,不但在當時,就是現在也有很多人不理解。要知道,辮子是滿清入主中原的時候,強行要求漢人蓄起來的。當時很多漢人因為不願意留辮子,被清政府嚴厲處理,清政府為此提出了“留髮不留頭”的口號。可以說,這種辮子在當時的漢人看來,是一種巨大的羞辱。

但是,兩百多年過去了,那些漢人們,竟然不願意剪掉頭上的辮子,這件事,在很多人看來,實在有點好笑。

不過,我認為,清末那些不願意剪辮子的漢人,其實是不該受到嘲笑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一、文化守護。

清末的漢人不願意剪掉辮子,其實是一種文化守護的表現。

什麼是文化?著名學者龍應臺認為,文化就是進入了日常生活的一種習慣。從這個角度來說,辮子在清朝漢人的頭上留了近三百年的時間後,確實早已進入了他們的日常習慣,是他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國是一個有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背景的國家。中國之所以能夠保持這樣的悠久歷史和文化傳統,就在於中國傳承得很好,能夠把歷史和文化積澱傳承下來。用一句很通俗的話來說,就是“不忘本”。

既然辮子已經成為清人的一種文化,而中國人又是“不忘本”的,因此,那時候的清人守護自己的文化,也是並沒有什麼大錯的。

有人說,文化也有精華和糟粕兩種,辮子就是一種“糟粕”文化,守護這種“糟粕”,不是顯得非常可笑嗎?但是,糟粕還是精華,不過是個人的理解不同而已。在那時候的青年人看來,辮子是糟粕。但是在那些上了年紀的人看來,辮子卻是精華。他們守護自己的精華,守護自己的傳統,其實並沒有什麼錯。

(清人舊照)

二、祖宗崇拜。

中國是一個祖宗崇拜的國家。祖宗留下來的東西,是不能隨便動的。祖宗留下來的規矩,也是不能隨便改變的。

有人說,就算是祖宗留下來的規矩,不能隨便改變。那麼,作為清朝漢人的祖宗,應該是素髮的漢人,而不是蓄辮子的清人。要保留規矩,也應該保留漢人的規矩,不能保存清人的規矩。

這個話也對,也不對。

說對,是因為漢人確實有著更悠久的歷史傳承,束髮的歷史更悠久,剃髮明顯要時間短得多。

說不對,是因為那時候不願意剪辮子的,大都是普通老百姓,他們並沒有多少知識文化,對中國的歷史並不是很瞭解。他們認為的祖宗,就是他們的父輩、祖輩、高祖輩。由於沒有家譜,再往上的事情,他們就不清楚了。不清楚,那些事就和自己沒有什麼關係。大漢大唐,也都是從戲文裡學來的。他們只是把大漢大唐當成故事,並沒有把它當成自己的祖先。

且別說那時候並沒有多少文化知識的普通老百姓,就算是現在的很多鍵盤俠們,誰又對我們的歷史有過足夠的尊敬?當我們對歷史上的朝代進行褒貶的時候,我們可曾想過,這些朝代,其實是我們的祖先。

從這個角度來說,清末那些不願意剪辮子的人,反而值得我們尊敬。

(李鴻章舊照)

三、民族融合。

不得不說,清朝末年,很多漢人並不願意剪辮子,是清朝的民族融合政策做得很成功的表現。

滿清入駐中原後,漢化政策做得很成功。因此,他們能夠穩穩地在中原紮根。到了清朝後期,漢人在政治上的地位,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朝廷中最重要的那些大臣,包括曾國藩、李鴻章及左宗棠等人,都是漢人。可以說,漢人事實上和滿人已經沒有什麼區別,而且那時候的滿人,很多都改為了漢姓。滿人漢人已經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了。

正因為滿人漢人已經實現了很好的融合,因此,剪辮子這件事,就不存在那時候的青年人理解的驅除“文化糟粕”,打破“文化侵略”這樣的意義。

總之,不管從哪個角度,我們都應該對那時候不願意剪辮子的漢人,給予足夠的尊重。


張生全精彩歷史


從今天的觀念看來,清朝被推翻,號召剪辮子,漢族人應該踴躍才是,可是,事實是,很多漢人並不願意把這清朝的標誌剪掉。漢人為什麼不願剪辮子?這既不是漢人傻,也不是漢人痴,而是已經形成了習慣。一個人的習慣一旦形成,要讓他自覺改變是相當困難的。

誰都知道,滿清入關後,為徹底消除漢人對明朝的懷念,從而達到統治的穩定,統治者發佈了“剃髮易服”令,並採取了“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強制措施,因南方漢人絕不剃髮,還發生了“江陰十一日”、“嘉定三屠”、“揚州十日”等大屠殺事件。漢人當年為何如此堅決維護自己的文化傳統?因為聖人曾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可想而知,連自己都不能隨意毀傷的頭髮,竟然要被外族侵略者剃掉,這是莫大的恥辱啊!於是,寧願殺頭也不願剃髮。

不過,在強大的暴力機器碾壓下,怎樣堅強的意志最終都會被摧毀,畢竟真正徹底反抗剃髮令的只是讀書人,大部分的平民見著白刀子進去紅刀子出來的慘烈場面,還是顫抖的。既然無力抵抗,又何必做無謂的抵抗呢?頭髮雖然重要,怎麼也不能與性命相比,就算為了剃髮而死,也無法改變當時洶湧澎湃的歷史洪流。因此,在殺了一大批不聽話的漢人後,南方各地便乖乖地剃髮易服了。

從滿清入關頒佈“剃髮易服”令到清朝滅亡,時間長達兩百多年之久,在這漫長的歲月裡,曾經歷“剃髮易服”時代的人早已作古,即使通過口傳,祖上曾遭受滿清殺戮,那也就如聽一個久遠的故事。後世的漢人雖是漢人,卻早已認同自己作為清朝國民的事實,明朝不過是清朝前的一個朝代,與自己並無什麼瓜葛。

從現在的審美角度看,清朝服飾和髮式,的確是中國曆朝最醜的,但是,又能怎麼樣呢?再醜,通過三百年的習慣,清朝漢人不但不覺得醜,而且感覺不錯,並把它當成了華夏文化的傳承。於是,當辛亥革命推翻清朝,被要求剪辮子時,漢人又想起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豈敢毀傷”的聖人教誨,他們覺得自己是中國人,怎麼能像老毛子一樣不留髮辮呢?於是他們便有意識地保護起那豬尾巴似的辮子來了。


若愚趣談


誠邀,如題。為什麼大清滅亡後有不少漢人寧死不剪辮子?此既非無知亦非愚昧,只是奴性使然罷了

不得不說,滿清統治這276年,別的沒有做好,奴性教育搞得還不錯。自此1644年,吳三桂放清軍入關,滿清八旗倚仗精銳的八旗兵和大批漢奸部隊,以血腥的手法迅速佔領了大明國土。但是入關後,大清深感中華之廣大,地大物博,憑藉滿清這不足30萬的女真人要想坐穩江山無疑是非常困難的,為了穩固控制,滿清控制者推行剃髮易服,說白了就是想培養漢人的奴性,以消除漢人的文明認同,對於滿清統治者來說,他們需要的是奴隸,不是平起平坐的朋友

奴性教育導致漢人對於清廷十分忠心

因而到了清末,很多漢人反倒以為金錢鼠尾和長袍馬褂便是漢人的傳統,他們現已完全習慣和習慣了辮子。當然也的確有一部分人是由於既得利益的原因留有辮子。這些人以此思念清朝或許思念清朝時的特權,甚至抱有大清復辟的幻想,不過更多的是,小編以為還是深根於大清的奴性為主,說白了,辮子長在了人的心裡,剃刀又怎麼能剃掉呢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歷史的餘光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當時清朝最後被滿族所統治著,當朝的皇帝要求國內的男子將頭髮給剃掉,可這是大部分人都無法接受的舉措。但又由於朝廷勢力太過於強大,於是平民們沒法反抗就只能聽從了,畢竟不服從的話,是很有可能被殺頭的。後代等到清代塊衰亡時,西方的不少思想都穿進京城,因此才會有那麼多人受其影響剪髮的。緊接著時代也變了,很多平民也就能理解了,之所以會這麼說,主要是因為期間不少新事物流入國內,人們的生活模式也在變化,因此對於新進來的思想也就不再反駁了。

但是實際上,相對來說滿人還是比較容易接受的,畢竟她們和漢族的文化不同,雖說那個時候依然有大部分人不同意剪髮,可時間一長,不斷的被傳染和壓迫,也就只能答應了。

其實在我看來,總的來講之前漢族人們的觀念還是太過於封閉了,之所以會這麼講。主要是因為我覺得要想生活得更好,就要做到學習新事物不是,更新自己觀點,這才有更好的發展。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越女留香


這個問題的出現其實是很諷刺的,因為最初滿清實行剃髮易服制度的時候,漢人寧可死都要反抗到底,在當時的歷史中發生了很多壯烈的事蹟。比如有一個縣城,為了反抗剃髮易服,男子全部戰死,女子全部抱著孩子自盡而亡,這種行為在歷史上是非常少見的。

清朝滅亡之後,開始剪辮子,人們卻不樂意了,在當時有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滿族人都是非常痛快的剪了鞭子,溥儀更是帶頭剪辮子。漢人百姓們不樂意了,開始大規模的反對,最後逼的孫中山沒辦法了,強制讓警察上街,抓人開始剪辮子。

歷史往往就是這麼有意思,一開始寧願砍頭不剃髮,後來成為了寧願砍頭不剪辮子,孫中山都專門發佈了剪辮令。當時的歷史環境中,還發生了這樣一件有趣的事,辮子剪掉之後,有人會把辮子拿回去,自己死後讓人把辮子放入棺材,算是完完整整的離開人世。

有人為了躲避剪辮子還藏入了深山,很多人可能覺得不可思議,不用驚訝,真實的歷史的確如此,那麼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原因很簡單,清朝統治了中國將近三百年,剃髮易服的制度是清軍剛剛入關便實行的。三百年後百姓的思想中,辮子才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絕對不能剪的。

說白了就是長期的受這種思想的影響,大家就認為這才是對的,剪了就不對了,並且中國古代的時候非常喜歡說這是祖宗留的怎麼怎麼樣,既然祖宗都有辮子,到自己這裡給剪了,那可是大不敬,他卻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祖宗本來就是沒辮子的。也可以理解為一種習慣,習慣本來就是很難改變的,如果有人強行要你改,肯定會下意識的產生牴觸心理。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這恰恰說明了滿清統治的成功,成功改變了民眾的思想。

清朝建立以後,為了破壞漢族人的民族認同感,下令強制要求漢人們必須遵循滿清的民族特色,改變自己的服飾和髮飾。

這在當時引起巨大反對,許多漢人百姓寧死不從,寧可掉頭可不想剃頭。特別是在山東,河北等一些地區甚至造成了漢人們的集體造反。而當時統治者為了壓制漢人,直接選擇武力鎮壓,幾十萬的漢人橫遭劫難。

就這樣,漢人被殺怕了,最後迫於生命危險而選擇剃髮留辮。不僅如此,當時清朝統治者們為了防止漢人死灰復燃,下令將過去所有相關漢人文化的服飾和髮飾等書籍都通通封殺了,一律視為禁書。甚至在史官編寫的《明史》裡也不敢提到一個關於髮飾的文字。就這樣,這種潛移默化的奴化教育一直延續了近三百年的時間。

久而久之,漢人們覺得留辮子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自己的辮子就像過去漢人對待自己的髮飾一樣,認為這是自己的民族的象徵。你們可以想象一下,這種從根源上開始抹殺漢人思想的行為是多麼的可怕。以至於,在清朝滅亡之際,漢人們從一開始寧死不願意剃頭到被強制剪去辮子後,一個個如同失去了親人般痛苦。

這種前後強烈而鮮明的對比,讓我們看到了洗腦教育的可怕。它讓所有人都忘記了漢族人本來的樣子,都潛意識的認為漢人就是應該留辮子的,乃至到最後甚至不惜用生命來捍衛這個本就不屬於自己民族的東西。

這樣成功的思想改變,也保障了滿清數百年的統治地位。


婁南散客


清代建立初期,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這種殘酷的高壓措施和改變漢族人髮飾的政策,激起了江南士紳集團很大的暴力反抗。

但不到三十年,到了康熙年間,中國老百姓是一種順從的性格,基本已經習慣了留著髮辮生活了,大部分人對留辮子已經不反感了。乾隆時期發生的叫魂案件,就與剪髮辮的蔓延息息相關。因為,是否留髮辮是滿清政治合法性的象徵。一旦有人試圖剪去髮辮,那麼這種行為就會被看作挑戰政治權威和叛亂的側面表徵。

有人剪頭髮逐步演變為一種政治恐慌,有髮辮代表著安全與政治正確。故而,留髮辮是政治正確這種歷史記憶不斷強化和延續,逐步成為一種慣性和制度化的理念而存在。晚清西方勢力湧入,留髮辮被看作不衛生,中國人散漫,不精神,不利於工作勞動,甚至是愚昧不文明的象徵。剪去髮辮的呼聲越來越強烈。


關河南望


一大多數人當時未必瞭解辮子和民族壓迫有何關係(或許這種所謂的“壓迫”只是革命黨的想象與刻意宣傳);

二來是因為漢人本就有蓄髮的傳統,即使其當年反抗清軍,也只是反對薙髮(即剃去前額頭髮),並不是整個反對蓄髮,而辮子只是一種髮型,之前則是將長髮打包或塞入帽子。


三是習慣,當時的國人從小就蓄髮留辮子,一旦剪去,反而不習慣,這是一種慣性。更何況,剪與不剪純屬個人自由,強迫剪辮以象徵支持革命的做法,本身就和當年的剃髮令無本質區別。

四是審美,現在的人覺得一百多年前的辮子其醜無比,但當時的國人早已習慣了辮子,並不覺得留辮子醜,反而覺得剪了辮子頭光禿禿的難看無比,因為當時只有犯人才被剪成這樣。


不過就安全方便而言,還是剪了辮子的好。如金啟孮在《談北京的滿族》中說的:

民國改元后,年輕人的辮子剪得快是因為打架方便,最開始剃光頭,全是禿子;中年人剪得慢,老年人則很晚才剪,因為怕冷。即使剪,後腦勺一般也留一圍頭髮,以御早寒。堅決不剪辨的,是營房裡的山東人。

相對而言,民國後北方仍留辮子的人相對更多,如山西、陝西等地,留辮子和仍纏足的現象十分普遍,甚至到二三十年代,仍有不少地方保持此陋習。

如蔣經國1940年在贛州搞幹部訓練班時,也曾看到一個船伕仍舊留著辮子,當時他派了兩個學員去勸他將辮子剪去,但船伕卻說,今天日子不好,到明天再來剪,並答應剪了後去專員公署給蔣經國看。但此事似乎又沒有了下文。

就過程而言,辮子大約在民國十年內陸續消失,但這是一個過程,而非辛亥革命一爆發或民國政府一成立就完成了這一進程,更不代表當時的國人熱切於此事。纏足也是一樣,其過程拉得更長,真正廢除辮子和纏足,是1949年後的事了


我們是鈉梨子


在所有的侵略中,最徹底也是最隱蔽的侵略,莫過於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化和精神傳統的破壞和扭曲。

1895年佔領中國臺灣後,日本就強制推行日語,對臺灣人實行“心性同化”,輸入日本文化,取締和根絕臺灣原有的文化,企圖使臺灣人成為日本民族的一部分。看下當前臺灣的亂像,不得不承認“皇民化運動”的成功。

再看下大陸;“九一八”事變後,關東軍司令部命令所有學校一律停辦,並下達“排日教材要斷然剷除”的密令。中國人不能說自己是中國人,孩子們從小學開始就被強制學日語,到中學時,日語課時已超過“滿語”,大學裡則全部都是日語講授。

在各級學校裡,日本都規定學生們要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在學習“建國精神”,恭敬“天照大神”,盡忠誠於“天皇陛下”,與日本“一德一心”。並通過每天向日本天皇皇宮遙拜等,向學生灌輸“建國精神”的內容。

從1933年到1935年,侵略者還主持出版22種39冊“國定教科書”和23種29冊“審定教科書”‘,供各類中等學校採用。從閻崇年之流、再到現在的“內亞論”、“新清史”……那樣不是日本人搞出來的妖蛾子?

文化和知識對侵略者來說是危險的,他們需要的只是愚昧而順從的勞動者。滿清從入關之始就大搞文字獄,通過剃髮易服給漢族打上奴隸的標籤,再通過奴化、弱化、愚化國策從思想毒害。二百多年下來,中國的民族性成了什麼樣子?

再說就現在又有多少人心中的小辮還在?


華夏一老卒


衣冠服飾,對漢族來說,是千百年來的禮制,是區別“華與夷”的重要體現,也是孝道的象徵。漢人在過去幾千年所接受的觀念也教育中,即主張“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男子成年後就不可剃髮。

所以,清朝入關後的“剃髮令”是對漢族數千年來禮法的徹底顛覆,因而激起了極大的牴觸和反抗,嘉定三屠、江陰抗清皆因此而起。可以說,漢人把剃髮令視作一種屈辱和對祖先的辱沒。

那為什麼清朝滅亡後,人們又不願意剪掉辮子了呢?

辛亥革命以後,南京臨時政府頒佈《大總統令內務部曉示人民一律剪辮文》,全國由南向北掀起剪辮熱潮。但就如同清朝入關之初下達“剃髮令”時一樣,“剪辮令”居然也遭到了不少人的強烈抵制。

究其原因,大體有兩種情形:第一種是對革命黨不信任,擔心一旦剪掉辮子,他日帝制復辟,會導致殺身之禍,因而持謹慎觀望態度,不敢剪掉象徵臣服的“鼠尾辮”;第二種情況就有意思的多了,與清初抵制“剃髮令”的原因一樣:祖宗之法不可改。這些人認為,辮子是祖宗留下來的,豈能輕易剪掉?

這其中還出現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場景:滿人認為辮子這種醜陋的東西是從漢人那裡學來的,因而紛紛剪掉,反倒是不少漢人覺得這是我們祖先傳下來的髮式,堅持不剪。

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還得從清朝的專制統治說起。從晚明到清末,是我國專制主義的頂峰,皇權加強,思想禁錮,特別是文字獄興起之後,作為清朝治下的百姓,根本無法接觸和了解到控制之外的世界。所以,他們理所當然的認為,我們幾千年來一直是留著辮子的樣子,甚至不知道“揚州十日”這個歷史事件。

周星馳電影《大話西遊》中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臺詞:“我是男人怎麼做奶媽?孩子是我們帶大的,你不跟他說,他怎麼知道男人不能做奶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