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張飛多次違抗軍令,諸葛亮都不責罰,為何馬謖犯一次就斬首?

馮開朗


我一個人吃飯旅行旅行到處走走停停……

大家好,我就是那個有時呼之即來;有時不請自來;一直堅持原創和厚著臉皮求贊求關注的小小三國迷——暮雨夜行歸何處,大家也可以叫我歸何處!

在三國時期的蜀漢,為什麼關羽、張飛犯了軍令諸葛亮不斬殺,而馬謖犯了一次就要斬了?



很簡單,殺不殺關羽、張飛,諸葛亮說了不算!

為啥諸葛亮說的不算呢?很簡單啊,擁有軍中生殺大權的是誰啊?是軍隊的統帥啊!

劉備在世的時候,由於前期勢力不大,因此上,基本上每次都親臨沙場,到了事業發展起來了,也多是和關羽分兵而戰,除了關羽和張飛,劉備很少分兵作戰;也就是說,劉備才是軍中說的算的,軍師謀主也有法正和龐統,諸葛亮長於治國理政,因此上,在劉備在世的時候,諸葛亮扮演的是蜀漢大管家。

而且,諸葛亮的地位和權力在劉備在世的時候,更是不如關羽和張飛;因此,這樣一個軍中無實權,地位沒有尊崇到可以掌控生死的份上,諸葛亮根本就說了不算,關羽張飛犯了軍令殺不殺是人家劉備說了算!


揮淚斬馬謖

後來馬謖在諸葛亮面前立下軍令狀去守備街亭,後來卻不聽諸葛亮的話橫路紮營,最終被張郃打敗,失了街亭,使得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收場。

自古而言,“軍令如山”,再加上北伐失敗,將士們又頗多怨言,因此上,諸葛亮這時候必須要殺了馬謖以正軍法,來在一定程度上平穩將士的心,這時候的諸葛亮已是蜀漢真正的軍政一手抓的重臣,更是一軍統帥,自然有生殺大權。

因此上,諸葛亮不殺屢犯軍法的關羽和張飛是因為諸葛亮沒權利殺;馬謖犯了一次軍法,諸葛亮就斬,是因為諸葛亮有生殺大權,而且他由於情勢所迫,也必須要正軍法!


說的不好,希望大家多多指正,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希望大家點一下關注,多多點贊,我會不定期的推送關於三國的小文章,謝謝!


暮雨夜行歸何處


題主這問題問的,正史裡關羽、張飛什麼時候違抗軍令了,而且關羽和張飛活著的時候地位都不再諸葛亮之下,能處理他們的只有劉備。而馬謖被斬首一是因為他丟失了街亭,二是他兵敗以後還畏罪潛逃,所以諸葛亮要嚴懲他。

在正史裡,諸葛亮剛被劉備招攬時只是協助參謀軍政事務,劉備奪取荊州以後,諸葛亮負責管理零陵、桂陽、長沙三郡的地方政務。劉備奪取益州以後,諸葛亮以軍師將軍身份署理政務,劉備率軍出征時,諸葛亮留守成都,負責後勤調度。

諸葛亮總攬軍政大權,是在劉備去世以後,而關羽和張飛還死在劉備之前,諸葛亮從未管理過他們。更何況歷史上並沒有關張二人違抗軍令的記載,諸葛亮是既沒沒權,也沒必要去處理他們兩人。

而馬謖被斬首的原因有兩個:

一、馬謖所犯的錯誤非常嚴重,必須嚴懲。

在第一次北伐時,諸葛亮命趙雲和鄧芝率兵出斜谷吸引魏軍主力,自己則乘虛攻打隴右,隴右三郡響應。諸葛亮命馬謖去守街亭擋住魏軍增援部隊,是希望為蜀軍主力爭取時間,以消滅隴右的魏軍殘餘。繼而依託隴右和魏軍增援部隊決戰。即使魏軍大至蜀軍不敵,那麼也可以把隴右的居民儘可能的遷到蜀漢,以增強自身的國力。

然而馬謖違背諸葛亮的部署,失了街亭,導致魏軍援兵輕鬆進入隴右,蜀軍只能倉促撤退,最後只撤走了西縣的千餘戶居民,損失大而獲得小,這都是馬謖造成的,必然要加以嚴懲。

二、馬謖違背命令以後畏罪潛逃,是被抓回來的,這也加重了對他的處罰。

在《三國演義》裡,馬謖戰敗以後自己回營請罪。但是根據《三國志·向朗傳》所述,馬謖兵敗以後畏罪潛逃,向朗“知情不舉”,被諸葛亮撤職。

馬謖違反軍令導致大敗以後還畏罪潛逃,這種情況下諸葛亮不可能再寬恕他。實際上當時馬謖手下的張休、李盛、黃襲、王平等將諸葛亮也是區別對待的,張休、李盛被處斬,黃襲等人被免職,而在馬謖大敗時“鳴鼓自持”,虛張聲勢,以疑兵之計將張郃嚇退的王平,反而得到了諸葛亮的獎勵。

所以諸葛亮在處理馬謖等人時,並非簡單的一刀切,而是根據每個人在此戰中的表現和罪責輕重區別對待,處理的非常公平,這也是他處理事情一貫的風格。也正是因為賞罰分明,做事公平,所以被他處罰的人也是心服口服。


不沉的經遠


我覺得這個問題要多角度去分析:

首先,從能力這個維度來看,關羽、張飛位列蜀國五虎上將之列,二人都有萬人敵的稱號。關羽、張飛在之前雖有違抗軍令的行為,但建立的功勳非常之大,有功勞的底子,諸葛亮不可能因小失大。馬謖則不然,能力上較關張遜色不少,馬謖這樣的人才於蜀漢還比較豐盈,故而斬之以立其威。

其次,從關係這個維度來看,關張二人與主公劉備桃園結義,是最早的創業創始團隊。關羽為了尋找失散的劉備,放棄曹操的高官厚祿,千里走單騎,只為尋找哥哥,這情義是何等的義薄雲天。而張飛對劉備也是忠心耿耿,為了劉備鞭打高郵,喝斷當陽橋而退曹兵,可以說沒有關張,就沒有劉備。這等關係,諸葛亮如何因為一點小事而斬之,這樣對於自己的主公是大大的不給面子。馬謖進入團隊時間較晚,是從荊州時入的夥,在整個團隊中缺少大靠山,如此這般只能區別對等了。

再次,從面子角度來看,馬謖其人可以說是有才氣的,他經常和諸葛亮探討軍事,因此深得諸葛亮的賞識。但劉備在臨終時曾說過,馬謖言語浮誇,超過實際才能,不可委任大事。在諸葛亮親率大軍出征之時,軍中有魏延、吳壹等人可為前鋒,但諸葛亮卻偏偏力排重議而起用了馬謖,結果馬謖失街亭,讓諸葛亮對他的信任變成了一個莫大的諷刺,此時如果不斬馬謖必被它人彈劾為群黨衣帶關係,為不落口實,必須斬之,也算失卒保車之舉。

綜合來看,諸葛亮想給馬謖一次建功立業的機會,也算是對自己人的一種拉攏和培養,但馬謖卻因為能力不足足而讓諸葛亮失了顏面,導致出征的失敗,面對敗局,馬謖被斬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華豎


這個問題有點扯蛋,這些傻“豬粉”們怎麼會把諸葛亮當成可以有資格隨便斬殺關羽張飛的角色呢?關羽張飛是劉備的創業夥伴,是蜀漢集團的股東,他們跟劉備即是君臣又是夥伴,在蜀漢集團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崇高地位,對於劉備之外的所有蜀漢文武百官,他們是半個主子,諸葛亮在關羽面前說話都要小心翼翼,如果不小心惹怒了關羽,有可能大耳光就扇過來了,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可以裝神弄鬼,捧著劉備的印劍發號施令,而在真實的歷史上,劉備不僅從來沒有讓諸葛亮參與過任何軍事行動,而且諸葛亮的地位,權力也遠在關羽張飛之下,他在赤壁之戰前後連個職務都沒有,僅僅是相當於劉備的秘書,劉備任荊州牧的時候,諸葛亮僅僅是一個區區的“軍師中郎將”,負責零陵,桂陽,長沙三郡的賦稅徵收,而關羽已經是蕩寇將軍,侯爵了,並且兼任臨近曹魏前線的襄陽郡太守,按照漢朝的官制,中郎將上面是禆將軍,偏將軍,雜號將軍,關羽比諸葛亮高了三級,而且諸葛亮一直都是從事內政後勤方面的工作,相當於劉備的後勤部長兼稅務局長,根本無權過問軍事行動,更沒有行軍法的權力,更不用說管到位高權重相當於副總司令的關羽頭上了。


狼的影子716


演義的話,關羽張飛在諸葛亮最初來到劉備陣營時候對諸葛亮不屑一顧,諸葛亮得了劉備的劍後想要以關張不聽號令為由斬了,劉備在旁邊嚇了一跳,趕緊求情才沒斬了。我想,如果劉備不在旁邊,諸葛亮還真可能會斬殺關張以立軍威。所以,演義諸葛亮沒有不敢斬關張。

三國志的話,諸葛亮在劉關張三位大佬在世時從來沒摸到過軍權。而且從官職身份而言,諸葛亮與關羽張飛差距不小,關羽張飛能隨便斬殺諸葛亮,而諸葛亮無權斬殺關羽和張飛。所以說,諸葛亮根本斬不動關羽張飛。

至於馬謖這邊,無論演義還是三國志都算是揮淚斬馬謖。其實馬謖死的很冤枉,要知道勝敗乃兵家常事,馬謖是劣勢兵力下被張頜打敗的,所以也不算是什麼嚴重的用兵失誤。而且街亭又不是諸葛亮的北伐軍的命門,重要性也不算高。在這麼一個小戰役中輸了就得被斬的話,以後誰還敢帶兵打仗?更不用提馬謖作為諸葛亮按照接班人培養的身份,一次失敗就要斬殺實在說不過去。相信,諸葛亮不得不斬馬謖的最大原因還是為了堵住成都中反對諸葛亮的那一群人的嘴。馬謖變成了替死鬼。


金晶林


歡迎走進文史工作坊!

歷史學界對諸葛亮為何執意處死馬謖的問題是存在爭議的。

整飭軍紀

諸葛亮斬馬謖,主要是諸葛亮為了殺雞儆猴,整頓軍紀。馬謖街亭大敗,主要就是因為指揮官馬謖在戰爭的關鍵時刻違抗諸葛亮的正確命令,諸葛亮是為了嚴明軍紀,明法正信。

犧牲逃罪

此時劉備已經去世,掌管蜀國的是後主劉禪。諸葛亮與馬謖的交情是不錯的,按道理馬謖未曾立過大功,不該掌此位置。但既違背眾意而破格提拔了他,打了敗仗,無法向後主交代。於是,為了敷衍上層,安撫眾心,所以只好拿馬謖的人頭做交待了。關羽張飛可不是諸葛亮提拔的。馬謖犯錯誤的源頭出自諸葛亮的用人失誤。

派系鬥爭

還有一個比較新的最近的學界觀點:

劉備去世後,蜀漢內部各派系間的鬥爭更趨激烈,以諸葛亮為首的“荊襄派”逐漸佔據上風,把持了朝中政權,但以李嚴為代表的“東州派”、以魏延為代表的“部曲派”等仍在軍隊中佔據著重要的位置。鑑於“荊襄派”在蜀漢軍中的力量尚顯不足,自己力薦的先鋒馬謖又大敗於敵軍,故而諸葛亮不得不在馬謖戰敗後對其施以極刑,同時自身也上疏謝罪,貶三等,以確保“荊襄派”於蜀漢政權中的優勢地位不失。


文史工作坊


“未出茅廬卻便知三分天下”和“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的典故,我們都被諸葛亮的足智多謀吸引。“桃園三結義”讓我們瞭解到了張飛,關羽。我們都知道在古代如果違抗軍令隨時會被殺頭。但是張飛關羽多次違抗軍令,諸葛亮都不處理,但是馬謖犯一次就被斬首了。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背景方面

前面我們所提到的“桃源三結義”因為關羽、張飛他們有劉備這麼好的好兄弟。他們雖然不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是他們卻有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可見他們之間血濃於水。這也是我們好多人無法比擬的。更是我們好多人所向往的。同時諸葛亮對張飛和關羽的這種感情也是讚歎不已。當關羽張飛多次違抗軍令時,無論看自己還是劉備他都不願意執行軍令。但是如果放在馬謖身上事情就大不一樣,因為他在在蜀漢無依無靠。

二、在戰略失誤方面

關羽、張飛所犯的錯誤大都是可以彌補,沒有造成太大損失的。無論從戰爭和趨勢來說都微不足道。但是馬謖因為個人原因痛失街亭,直接促使第一次北伐失敗,準備了數天的北伐就這樣泡湯了,導致無法彌補的局面,無論他自己甚至諸葛亮我覺得都是難以原諒的。

三、在歷史功績方面

關羽、張飛曾多次立下赫赫戰功,但是馬謖所在的位置,卻沒有任何的成就。關羽、張飛儘管也有的時候違抗軍令,但是他們對於戰爭走勢、局勢變化可謂影響很小,他們懂得大的原則和禁忌;而馬謖痛失街亭直接導致辛辛苦苦準備了很長時間的北伐泡湯,此罪在諸葛亮看來無法饒


李陽陽陽


在三國裡,張飛,關羽多次犯軍令。諸葛亮不斬他們,為何馬謖犯一次就斬了?

阿呆認為,有以下幾方面來看。

1、斬與不斬,要看原因看後果。

《三國演義》中最明顯的一處違反軍令,就是關羽華容道的捉放曹。儘管這只是演義。但是,從諸葛亮的本意來看,安排關羽到華容道,是個一箭三雕的計策。一是,達到了放走曹操的目的,曹操不能死。二是,達到了降服關羽,殺關羽傲氣的目的。三是,讓關羽賣個人情給曹操,還當年的恩情。

也就是說,關羽只是個道具,一切都是安排好的。關羽沒有錯。軍法執行,只是演一場戲而已。

2、斬與不斬,要看這個人的後臺。

儘管是違反軍令該斬的,那也要看看後臺。俗話說,打狗看主人。張飛、關羽那是蜀漢創業的元老,是集團股東。諸葛亮只是個職業經理人,對股東的處罰,是要報老闆劉備同意的。諸葛亮要是私自執行,會有篡權奪位的嫌疑了。

3、斬與不斬,要看後果和效果。

斬的目的是維護軍法,維護法律的威嚴。對其他人起到威懾作用。也為以後的執法起到表率作用。

張飛,關羽多次犯軍令,一是沒達到嚴重的後果,沒必要斬。二是,諸葛亮沒權力斬這兩人。

馬謖為什麼要被斬:

一、第一次北伐的失敗,需要有人承擔責任的。其實第一責任人是諸葛亮。諸葛亮必須找個人來背黑鍋。馬謖是最好的人選。

二、馬謖嚴重違反軍令,沒有按照指示進行佈防,造成街亭失守。馬謖是有重大過失的。

三、馬謖的後臺儘管之諸葛亮,但諸葛亮需要自保,沒有能力保住馬謖。

四、斬了馬謖,是個最好的方案。1、諸葛亮自保成功。2、堵住了成都方面的壓力和攻擊。3、給後來清除其他兩派勢力做了鋪墊。4、樹立諸葛亮大義滅親的光輝形象。

結果真的是這樣。

諸葛亮斬了馬謖,請求自降三級,保住了自己的軍權和政權。

諸葛亮通過斬馬謖這個事情,為後來處理李嚴,打擊東江派勢力,起到了鋪墊作用。

所以說,諸葛亮是很聰明的,是深謀遠慮的,不得不佩服。


阿呆夢話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對於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人我們已經耳熟能詳,提起馬謖可能人們比較熟悉的就是馬謖失街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在三國演義中馬謖大意失街亭讓本來具有很大優勢的蜀漢瞬間變成劣勢,讓此次北伐前功盡棄,因為馬謖曾立下軍令狀,諸葛亮只能含淚處斬馬謖。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一生曾經處理過多次違反軍令狀的事情,為何關羽、張飛多次違抗軍令諸葛亮不責罰,馬謖犯一次就被斬首呢?

在蜀國,違軍令並不算一件稀奇的事情,最起碼在馬謖之前,張飛與關羽就屢次違反軍令。關羽那就不容說了,在華容道上,遇見了慌忙逃命的曹操。但素來講義氣的關羽沒能對曹操下手,反而放他離開。諸葛亮自然要按照軍規斬關羽,沒想到劉備抹著眼淚站出來,說這個人是我的兄弟,大家說好同生共死的,無論如何也不能斬了他。

劉備是諸葛亮的頂頭上司,這點面子自然是要給的,諸葛亮有奈無奈,放過了關羽。事實上,在諸葛亮剛出山不就,關羽和張飛都不是很服氣這個突然冒出來的年輕人,自然不會事事依照他說的去做。大方向或許沒犯什麼錯,但在一些小事上,兩個人沒少給諸葛亮為難。對於這兩個人,諸葛亮肯定不能強來,畢竟人家倆喊劉備都是哥哥,而諸葛亮喊劉備卻是主公。誰親疏,其實一目瞭然。只要諸葛亮對這兩個人不客氣,劉備嘴上不說,心裡也會對諸葛亮的印象大打折扣。

所以諸葛亮不驕不躁,用自己的才學實力,以及為劉備要的寶劍、印信搞定了這兩個人。但馬謖就不一樣了,此時諸葛亮已經掌了大權。此時劉備已死,劉禪不過頂著一個名號。諸葛亮的權力越大,盯著他看的人也就越多。

馬謖這件事上,所有人都在等他的決定。尤其是那些早有小心思的臣子,但凡諸葛亮徇私了,他們就知道諸葛亮不過是一個嘴上厲害的人,這些人此後必定會有些小動作。諸葛亮自然年也明白這一點,所以就算在不捨,也要拿馬謖開到。畢竟此時他身上的責任太大,一點點失誤都可能會為蜀國的安穩帶來動亂。

這也是為何關羽、張飛能逃得過去,但馬謖卻逃不過追究的根本原因。


黑白格聊娛樂


關羽張飛多次違抗軍令,諸葛亮都不處理,馬謖犯一次就斬首的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背景方面:關羽、張飛都是劉備的好哥們、好兄弟,不看僧面看佛面,所以不敢妄加用刑,而馬謖在蜀漢無根基;在戰略失誤方面,關羽、張飛所犯的錯誤大都是微不足道的,而馬謖痛失街亭,直接導致第一次北伐失敗;從歷史功績方面,關羽、張飛立下赫赫戰功,而馬謖指揮街亭一戰之前毫無建樹。

在社會中,每個人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有的隱忍,有的張揚,其實都是跟他們所處的環境、性格和能力息息相關的。

在三國時期的蜀漢,諸葛亮對待關羽、張飛和馬謖的態度差別很大,特別體現在違抗軍令,貽誤戰機上,之所以會出現如此區別是因為:

背景方面

關羽、張飛兩兄弟的背景可謂無人能及,就連諸葛亮也望塵莫及,這要追溯到桃園三結義的時候,這樣的感情是血濃於水的,也是馬謖所缺失的。

戰略失誤方面

關羽、張飛儘管也有的時候違抗軍令,但是他們對於戰爭走勢、局勢變化可謂影響很小,他們懂得大的原則和禁忌;而馬謖痛失街亭直接導致辛辛苦苦準備了很長時間的北伐泡湯,此罪在諸葛亮看來無法饒恕。

歷史功績

關羽、張飛所立下的功勞,可謂戰功赫赫,可圈可點;而馬謖在之前只是以獻策的角度來進行,只是紙上談兵,在這一點上,諸葛亮也認識到此人沒有大才,不如藉此殺掉,以免再犯錯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