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殘人性的印度童婚,為何屢禁不止?

早在英殖民印度時期,英國政府就曾宣佈童婚非法。而獨立後的印度政府也曾做出表態——禁止童婚,並且不斷地提高男女結婚年齡。然而,這種現象卻屢禁不止。主要原因就是印度社會長久以來的男女不平等關係,而這種關係無法得到改善的原因又是印度根深蒂固的宗教——印度教。

摧殘人性的印度童婚,為何屢禁不止?

據2001年數據統計,印度教佔印度總人口的80.5%,可以說大部分人都信印度教。而印度教起源於婆羅教,而婆羅教又起源於吠陀教。一般認為,印度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之間,形成於公元2世紀左右。

本來古印度女性的適婚年齡是16歲,而自公元前4世紀起,結婚年齡越來越低。而由婆羅門教祭司根據《吠陀經》制定的《摩奴法論》甚至明確記載著:

三十歲的男子應該娶十二歲的迷人姑娘,或者二十四歲的應該娶八歲的;當法受到影響的時候,他應該立即娶。不及時嫁出女兒的父親應該受到譴責。

作為印度教的重要經典之一,教徒們往往“趨之若鶩”,而裡面的規定更是嚴格遵守。即使在當今的印度,這部法典的權威仍堪比法律。除了《摩奴法典》,其他印度教經典也有如“女孩四歲以後可以結婚”的記載。

摧殘人性的印度童婚,為何屢禁不止?

在阿拉伯帝國統治時期,印度教父母為了保持血統的純正性,更是將女孩早早嫁出去。到了英國殖民統治時期,縱使殖民政府規定不允許童婚,仍屢禁不止。而在所謂上層婆羅門人中,童婚盛行,女孩的婚齡甚至在三四歲。

現在,印度婦女結婚年齡普遍在14至25歲,猶以17至19歲居多。這在全世界範圍內,無論是與發達國家還是與發展中國家相比,都較低。

為此,印度許多進步人士做出了很多努力來改變這種局面。但仍屢禁不止,甚至許多官員都流行童婚。為何?

經濟原因

與中國不同,印度十分重視嫁妝一說,而且男方還可要求女方的嫁妝一直延續到婚後。甚至,只要男方要求,女方就得滿足。

摧殘人性的印度童婚,為何屢禁不止?

一些比較窮苦的家庭,往往承擔不起如此高額的費用。如何解決呢?童婚,因為童婚往往不會支付高額的嫁妝。一位印度婦女曾說:

童婚不受嫁妝拖累,只要花費五千盧比就行了,錯過了這個機會,等以後再結婚就得花上兩萬盧比。

新娘越小,父母所需支付的嫁妝錢就越小。而如果阿卡蒂節上為子女舉行集體婚禮的話,雙方的開銷都會更小。所以貧困地區的父母往往會參與集體童婚,這樣對雙方都有好處,可以省下一大筆開銷。而中產階級也是如此,對於很多人來說,女孩彷彿就是攫取家庭財產的“累贅”。據一位印度公民說:

將一個未出嫁的女孩留在家裡就像是胃裡面有一個火球,在這個女孩兒結婚之前人們不能正常呼吸。

另外,童婚還可以給家庭帶來額外的收入。對於很多貧困農民來說,兒童可是他們的重要的經濟來源。童婚往往可以帶來更多勞動力,而印度兒童11歲就可以掙工資。雖然印度政府做出很多努力,但童工現象仍然很嚴重。

種姓制度

印度有著嚴格的種姓制度,按等級先後順序來說依次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

摧殘人性的印度童婚,為何屢禁不止?

其中,高種姓可以娶低種姓的女子為妻,相反的則為“逆婚”,是不被允許的。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高種姓還是低種姓的女子都深受其害。低種姓的自不用多說,而高種姓的父母往往會因擇婿範圍狹窄(低種姓女子可以嫁所有種姓男子)而“搶佔先機”,早早地就把女兒的結婚對象選好,儘快地安排結婚。

傳統觀念

前文也已經提到,印度有著眾多的印度教教徒,而印度教又主張“早婚是父母對兒女的基本義務”。如果在女兒11歲之前,若父母還沒有把女兒嫁出去,將會影響到其在宗教中的地位。

而印度教也鼓勵“多子多福”,他們認為“一個男人去世時,如果有他的女兒和一個孫子在他旁邊祈禱那麼,這個男人的靈魂由於有多次生兒育女的痛苦而會得到拯救。”印度老人也普遍有“四世同堂” 的願望,而童婚既滿足了老人的心願,也是履行教義的表現。

摧殘人性的印度童婚,為何屢禁不止?

印度人長期重男輕女的錯誤觀念,導致其很重視所謂“貞潔”。在印度教經典裡有“讓女兒在來月經之前結婚,父母可以昇天”的記錄,而在女童月經之前將其嫁出,恰恰是保護她的貞潔。

結語

印度長久以來的童婚,無疑是對女性的一種殘忍迫害。許多人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並且為之努力。但是,這還遠遠不夠,幾個人的覺醒如何能行?更恐怖的是,在許多印度婦女眼裡,一切都是順理成章的,好像就應該是“男尊女卑”,而男性也絲毫不覺得有什麼不妥。而這在文明社會里,顯然是不能容忍的。

人人生而平等,不該有貴賤之分。童婚,這個落後腐朽的習俗,顯然該被廢除。然而,對於印度社會來說,這又何談容易?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印度的大國之路還任重而道遠。

摧殘人性的印度童婚,為何屢禁不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