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員案例研究:美國海灣戰爭中的應急生產和維修保障

上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局座對海灣戰爭動員進行了專門的研究,撰寫了大量研究報告和學術論文。選擇其中一些內容進行連載,供大家參考借鑑。

裝備和軍用物資的擴大生產及加速生產

海灣戰爭由於投入大、進程快,要求有關的軍事工業迅速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生產速度。例如“愛國者”導彈在作戰中大出風頭,美國防部立即安排該裝備的加速生產,並緊急部署至以色列、土耳其等國。為解決運送重型裝備的大型載重汽車數量不足的問題,一家汽車生產廠在兩週內趕製出20輛載重量70噸,可運送M1坦克的拖車。為完成空軍的“快速響應計劃”,有關公司為各種飛機加速生產了72項10398件產品。

動員案例研究:美國海灣戰爭中的應急生產和維修保障

(來源:Joseph A. Lambach, U.S. Marine Corps)

有些軍工企業因平時產品用量有限,規模受到限制,例如自備式神經毒劑注射器由於平時根本不使用,每年只有850萬美元的經費,且國防部僅允許保留兩個承包商和小規模的生產基礎,但海灣戰爭中通過動員,使該產品的生產很快由月產6萬激增到71.1萬個。


在戰爭期間美政府充分調動常備軍工的生產潛力,原有的1500個軍品主承包商的6000多條生產線加速完成了4000多項合同,生產了25億美元的產品。除常備軍工外,民用工業也受到動員,由於擔心伊拉克會使用化學武器,國防部在戰爭爆發之前緊急訂購防化裝具,僅防化服的月產量便從3.3萬套增加到20萬套、沙漠戰靴和沙漠迷彩服的月產量則分別由零猛增至15.7萬雙和37.6萬套。

戰時應急擴產和生產新產品

在此方面工業生產和動員所開展的工作主要涉及加速完成研製新裝備,改裝現有裝備和開展新的產品生產三類工作。

1、加速完成新裝備的研製。由於海灣戰爭與原來的對蘇作戰預案有很大不同之處,因此不少裝備是在戰爭爆發前甚至進程中才完成研製投入使用的。例如,美陸軍的E-8A聯合監視目標攻擊雷達系統飛機原是為支援美陸軍在中歐地區進行空地一體戰而研製的。


海灣危機爆發時,該機尚未完成試飛,也沒有進行評估,但是根據該型機1989年在歐洲舉行的“縱深打擊”演習中試用的情況,該機的承包商(格魯曼航空空間公司)加緊完成了對該機的完善和試驗,使2架E-8A飛機在“沙漠風暴”行動開始前兩天部署至海灣,戰爭期間,這2架E-8A飛機共出動54架次,在航率超過80%。

動員案例研究:美國海灣戰爭中的應急生產和維修保障

實施工業動員,使軍工企業能迅速為作戰創造性地提供新型、適用裝備的另一突出例子是GBU-28型激光制導鑽地炸彈。由於伊拉克構築了堅固的地下工事,使美軍和多國部隊的空襲效果大大降低,根據作戰計劃部門的建議,工業界從2月初開始與空軍共同研製能深入地下工事攻擊的鑽地炸彈。


經過17天的努力,完成了這型重2130公斤,能穿透6米厚水泥的制導炸彈從設計、生產到試驗的一系列工作,並生產了50枚,2月27日正式投入使用,在攻擊伊拉克堅固的地下掩體方面發揮了作用。

2、緊急改裝現役裝備。開闢生產新產品的第二個方面是及時根據戰場情況和作戰需求對現役裝備進行加裝或改裝。由於作戰對象和作戰環境的變化,海灣戰爭中通過工業動員而在短時間內完成裝備快速改裝、加裝的實例很多。

例如,工業界依據國防部的要求,在100天內把38輛M728工程車改裝成掃雷車;在預計要突破伊軍防線之前,在兩週內不僅裝配了800輛M1A1坦克的備用履帶,而且為通過雷區而生產了一批(59部)耙雷架,為M551A1空降突擊偵察車(70輛)生產並加裝了熱成像系統,使之具備先進的夜視能力,提高了對伊作戰的靈活性。


為解決因敵我識別而引起的友鄰誤傷問題,國防部高級研究規劃局在20天內評審了60多起由敵我識別引起的誤傷實例,探索了熱、紅外、可見光、激光和無線電五類技術的44種敵我識別器方案,最後選定紅外信標“達帕燈”型識別器,並在戰爭結束前向戰區提供了190部,提高了部隊協同能力和作戰安全保障。

動員案例研究:美國海灣戰爭中的應急生產和維修保障


3、短期將新產品投入大規模生產。此類工業動員主要涉及部分作戰防護裝備和後勤給養物資等,並且其中相當一部分動員對象是平時以生產民用產品為主的非專業化軍工企業。例如,長期以來,美軍一直把主戰場放在歐洲,對沙漠作戰準備不足,自1986年以來便沒有采購過沙漠作訓服,因此有相當一部分軍隊是穿著叢林地服裝赴海灣作戰的,為適應美軍作戰需求,有關企業從解決適用布料開始,在30天內,接受了美軍300多萬套沙漠迷彩服的生產訂貨。


食品供應方面的情況也類似,自海灣兵力部署開始,有關的工業部門便投入方便食品的生產,其中相當一部分(如T類口糧等)都是非商業性食品,具有專門的軍用要求,隨著投入兵力的增加,需求量迅速由每月300萬份激增到1600萬份,整個戰爭期間共生產快餐1.08億份。

支持戰場的維修保障

由於大量高新技術裝備高強度地投入作戰使用,使裝備的維修支援工作壓力極大,在此方面,美國軍事工業通過動員、與軍方有關裝備部門和後勤保障部門協作,而給予了比較有力的支持。例如,60多個承包商的1000多名軍工企業技術人員與陸軍器材司令部共同負責對陸戰兵器進行適應性改裝。


655名航空系統承包商與國防部人員一起執行“戰區飛機維修計劃”,為作戰部隊提供全面的維修補給支援以及技術協作等。航空航天制導與度量衡中心派出技術支援與保障人員,並從1991年9月間便向戰區派出了一個執行野戰支援保障的“機動校正實驗室”,以便對完成修理後的每一種飛機和精確制導武器的制導系統精度進行檢測和校準,確保作戰效能。格魯曼公司為2架提前6年服役的E-8A飛機派出50名技術人員保駕。


海灣戰爭期間,美國的100多家公司共向海灣戰區派出1萬多名技術人員,由裝備承包商負責或協助完成維修保障的裝備不計其數,有效保證了戰場需求,提高了裝備的利用率。

海灣危機和戰爭中,針對國際社會的全面禁運和多國部隊高強度的空襲,伊拉克主要採取了以下三項動員措施:

一是不惜重金,竭力開拓工業品來源渠道。多國部隊在海上封鎖時,伊利用空中通道從也門、利比亞進口部分工業原材料。當空中通道被堵死後,伊便利用伊約、伊伊邊境的走私路線,以幾倍於平時的價格購入部分工業品,以打破多國部隊的封鎖。

二是將消費品生產轉向軍品生產。其轉化措施主要是集中財力和工程技術人員。為了彌補外籍技術人員撤走後的空缺,伊統一組織和調整所有工業部門的工程技術人員,充實軍工部門。集中機器零配件和原材料,投入軍品工業的生產。

三是將部分重要工廠遷進山溝、山洞,防止敵人轟炸,保障工業生產不間斷。美國對伊拉克的重要工廠,特別是軍工廠和煉油廠,幾乎無一例外地作為攻擊目標。但是建在伊拉克中部巴吉煉油廠以北約9英里處一個山洞中的煉油廠卻完好無損,戰爭中,其每天可以處理原油約1萬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