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蘇聯原子城興衰史,美國主動出錢來銷燬


 在哈薩克斯坦北部的荒原上,靜臥著一座被多數人遺忘的城市——塞米巴拉金斯克。冷戰期間,這裡作為蘇聯第一號核試驗基地,是西方情報人員窺伺的目標。

揭秘蘇聯原子城興衰史,美國主動出錢來銷燬

1991年8月29日,在蘇聯爆炸首枚原子彈的紀念日,即將成為哈首任總統的納扎爾巴耶夫宣佈將這座“原子城”廢棄,為國際核安全體系做出重大貢獻。此後20年間,昔日蘇聯大肆核爆留下的創傷未及徹底癒合,美、俄、哈三國圍繞防範核擴散展開的新一輪合作,已然如火如荼地展開。

揭秘蘇聯原子城興衰史,美國主動出錢來銷燬


  二戰末期,當美國總統杜魯門驕傲地將成功造出首枚原子彈的消息告訴斯大林的時候,莫斯科已經花了3年多時間蒐集有關這種超級武器的種種情報,貝利亞是所有這些情報的經手人。到1947年,蘇聯的原子彈研製工作已全面鋪開,一個專門委員會負責核試驗基地的選址工作。最終,他們看上了哈薩克斯坦一塊幾乎荒無人煙的土地。斯大林和貝利亞先後在選址報告上籤下名字,哈薩克斯坦就這樣將一隻“核怪獸”迎進了家門。

揭秘蘇聯原子城興衰史,美國主動出錢來銷燬


  這塊距離最近的居民點也有70公里的無名土地,迅速被從全蘇各地徵調而來的專家和施工人員佔據,克里姆林宮為它取了一個“莫斯科-400”的臨時代號。當然,和其他蘇聯秘密軍事基地一樣,這座小城在普通地圖上是根本查不到的。

  1949年的首次核試驗並非像外界廣泛傳說的那樣,出於保密要求而完全沒有通知當地人預防。一位曾參加此次試驗的老兵詹布拉特·艾內爾對前來採訪的俄羅斯記者稱,他當年的任務便是向居民宣傳躲避核輻射的方法,“遺憾的是,很多人根本沒把警告放在心上,而是在核爆發生時跑到屋外欣賞‘壯觀景色’。他們無一例外地受到了嚴重輻射。”

揭秘蘇聯原子城興衰史,美國主動出錢來銷燬


  據艾內爾介紹,在核爆之前,軍方在試驗點附近擺放了坦克、汽車、動物、植物,以測定爆炸能產生多大破壞力。試驗結束後,許多科研人員來到附近的居民區採集土壤樣本,並對當地居民的體徵狀況進行觀察,其結果都被用於研究工作。他表示,在這次以及隨後多次核爆中產生的放射性煙塵隨風擴散到哈薩克斯坦東部大片地區,造成的汙染十分嚴重。


揭秘蘇聯原子城興衰史,美國主動出錢來銷燬

此後幾十年間,蘇聯在當地進行了300多次核試驗,無論防護措施多周密,都難免給哈薩克斯坦人的身心造成創傷。在2008年10月的第13屆韓國釜山電影節上,哈導演阿布德拉什托夫的《給斯大林的禮物》被選為開幕影片。片中主人公在毫不知情的狀況下直接暴露在核試驗引發的狂風中,這既是對當年那段歷史的重現,也是對如今哈薩克斯坦人內心傷痕的寫照。

  1960年,“莫斯科-400”被改名為“塞米巴拉金斯克-21”城,核試驗仍在這裡不斷進行。某次試驗前,當局提前通知居民撤離。核爆過後,居民們回到村莊內,發現到處都是通體燒傷的家禽,一些僥倖活下來的動物也在短時間內死去。

揭秘蘇聯原子城興衰史,美國主動出錢來銷燬


  上世紀70年代,這座城市終於有了公開名稱——庫爾恰托夫,以紀念為蘇聯原子彈研製做出傑出貢獻的同名核物理學家。在表面的平靜下,城市中至今仍生活著大量因為當年的核試驗遭到輻射,進而患上不治之症的無辜平民。一位名叫尼基塔的18歲青年生下來便無法行走、說話。儘管其父母的身體都很好,但他仍被認為是由於核輻射造成的基因突變而導致先天殘疾。如今,尼基塔惟一的樂趣就是用父母製作的一個特製面具,藉助脖頸的力量操縱一根觸手,在鍵盤上打字寫詩,並將作品發到互聯網上。他因此得到了“螞蟻人”的綽號。

揭秘蘇聯原子城興衰史,美國主動出錢來銷燬


  另一位患者名叫謝爾詹卡里,如今只有10歲。與尼基塔一樣,他的父母也很健康,但是他生下來就先天不全。他的病症是一種奇怪的“骨質疏鬆”,骨頭脆弱到只要稍稍遭到撞擊就會折斷。如今,可憐的謝爾詹卡里只能整天蜷縮在父母為其特製的椅子上勉強生活。

  更悲慘的是,尼基塔和謝爾詹卡里都是時隔多年之後才發病,不符合哈薩克斯坦當局制定的國家賠償標準而無法獲賠。類似的例子據信還有許多。

  如果說核試驗造成的悲劇可以被視為日漸模糊的回憶,那麼核材料流落到恐怖分子手中的可能性便是近在眼前的威脅。

  從一片荒無人煙的土地到蘇聯最重要的核實驗基地,塞米巴拉金斯克的人口一度達到數萬人。在莫斯科因為經濟停滯而出現供應緊張的時候,這裡的人們卻在享用全國最好的香腸、美酒乃至“特供”的百事可樂。當蘇聯解體、基地最終關閉時,數萬名軍人從這裡撤出,整座城市一度只剩下500名哈薩克斯坦士兵來守衛。可是,俄羅斯軍人的消失並不意味著這裡已經徹底人去樓空,大量的放射性物質仍存放在原處,成了核擴散的巨大隱患。

  正是對這一問題的擔心,促成了美國、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之間最初也最成功的合作。美國拿出一大筆錢,將這些放射性物質銷燬或者轉移到俄羅斯境內保存。1992年,獨立不到1年的哈薩克斯坦簽署了關於不擴散和逐步拆除並運出導彈核武器的《里斯本議定書》,承擔了不擁有核武器的義務,並宣佈自己的領土為無核地區。1993年,美國同哈薩克斯坦簽署協議,幫助後者解決裁減核武器所需的技術和經濟支持。1995年,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的軍事工程部隊成功地將哈薩克斯坦境內所有戰略和戰術核武器運回了俄羅斯境內。此後幾年間,類似行動重複了數次,哈薩克斯坦成了第一個主動放棄核武器的國家。

揭秘蘇聯原子城興衰史,美國主動出錢來銷燬


  然而,跨國恐怖勢力對核材料的覬覦又成了令各方緊張的苗頭。即使流傳於國際核黑市上的原子彈製造技術不靠譜,單單幾枚簡易“髒彈”也會讓所有國家吃不消,因此,防範核擴散遠不限於避免核彈本身流失,防止核材料被盜同樣是重點。塞米巴拉金斯克的“庫存”自然處在被嚴密監控之列,非但如此,連那些曾經被汙染的土壤也屬於敏感目標——頻繁的核爆讓塞米巴拉金斯克的土壤中含有濃度極高的放射性物質。分析顯示,這些土壤甚至可以直接用來製造“髒彈”。於是,美國人出了一個主意:用2米厚的鋼筋混凝土石板將受汙染地區的土壤蓋上,避免被不法之徒拿走。這一煞費苦心的做法被稱為“土撥鼠行動”。

 不僅是土壤,存留在眾多地洞中的核物質也讓各方頭疼不已。蘇聯於1963年簽署了《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此後便根據該條約將所有核試驗都改為在地下進行。而按照專家們的測算,一次地下核試驗往往只能消耗部分核物質,剩下的就長久地留在了為試驗而修築的地洞裡。這些核物質如果發生洩漏,後果同樣不堪設想。

揭秘蘇聯原子城興衰史,美國主動出錢來銷燬


  為此,美國人再次決定用封存法預防核洩漏。他們嘗試用技術手段將這些地洞統統密封起來,這項工程耗費了幾年時間。1999年,美國印第安納州參議員理查德·盧佳爾一度宣佈,美國已經將地洞全部封死。但沒過多久人們就聽到風聲,當地拾荒者居然用土辦法將地洞重新打開了,並從裡面偷取設備賣錢。至少有10名拾荒者因為接觸放射性物質而死。

  隨著這些工作的深入,俄羅斯也顯示出越來越高的積極性。在三國合作之初,莫斯科一直不願與其他兩國共享蘇聯留下來的、有關塞米巴拉金斯克核設施的秘密檔案。其考慮自然是不希望美國通過在塞米巴拉金斯克的工作,過多地獲取俄羅斯核武器方面的機密。眾所周知,俄羅斯的“家當”都是從蘇聯繼承下來的。不過,隨著三方互信的增強,莫斯科最終決定將這些材料拿出來共享。

揭秘蘇聯原子城興衰史,美國主動出錢來銷燬

如今,在塞米巴拉金斯克的廢墟間,早已成為無人區,在一些重要地段仍然可以看到“不宜久留”的警示牌,有的地方乾脆不讓外人靠近,除了科學家和軍人,只有一些民間大膽的遊客來這裡探險。重溫那些曾經輝煌又伴隨著灰暗的往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