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哲學上看,愛的本質是什麼?

幽谷山水


生理需求產生愛。從哲學角度看愛是矛盾的統一體,家庭是愛的載體。


李居易先生


這是關於愛即倫理道德的哲學探求!

首先,德國哲學家尼采,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心中充滿愛時,剎那即為永恆。這是關於人生價值與人性道德的解釋。這句話與中國先哲老子思想不謀而合,老子認為人性善惡糾纏,博弈,反思,沉澱而認為,世俗人生沉淪於主觀財權色慾,終其一生亳無價值與意義。

因為,人的這種是非不分,善惡不明的媚俗生活方式,與自然其他動物無異。

財權色慾只是維護昇華生存發展,情感責任的工具與方式而已,絕不是絕對的結果與目的。

善來緣於情義,親情,友情,愛情,道義與正義。

惡來緣於財權色氣賭的貪嗔痴。

如果愛的本質從哲學的角度去解釋屬於精神的範疇。

精神,是相對積極慣性意識思維形成的意念與行為。

追求相對真善美過程的形式,或形式的過程。

愛是人性善良的有效延伸,

而人之所以為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是善良。

那有人就會抬槓說,人不善良就不是人了嗎?

惡能轉化為善,善也轉化為惡。

一切事物都是其特定時間環境前提條件下的度數。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一個客觀事實,

這個世界上沒有所謂絕對的好人和壞人之分。

每個人站在認知好壞善惡的角度不同,對好壞善惡的理解方式就不同。

有的人簡單粗暴地為了生存而搶劫偷盜,就是絕對的壞人嗎?

從法律法規的角度肯定是,但從社會人文道德來說,也不是絕對的壞人,生存權是與生俱來的,任何理由不能剝削,這不單是他一個人的錯,而是他家庭,社會,國家,乃至世界,文化文明,教育秩序等等共同的錯。

因為,他為了活下出愛自已的角度出發。

人們往往在追求不到,或認知侷限的前提下,才會棄善行惡。

還有一點是必須澄清的,

世俗化的生存發展,情感責任,愛恨善惡,是非對錯都是相互交叉,交替糾纏,博弈沉澱,調節提煉,成長,承載,成熟的過程。

財權色慾世俗化的生存是善惡於胸,對錯於行,喜憂於得,美醜於外,福禍於心。

發展是不斷淡化,轉化,承載原生態相對平衡侷限,差異矛盾過程,

不斷形成新的侷限差異與矛盾的過程。

愛是個抽象邏輯思維的概念。

首先,從愛的層次來解釋,

相對狹義的愛即小我的愛,如親情,友情,愛情的愛,可以概述為情感。

相對廣義的愛即大我的愛,如社會,事業,理想,國家,世界等等的愛統稱為義務責任。

因為,個人,家庭,社會,國家,世界是一個相輔相成的整體。

只有在五層次中尋求並實現個人最大化的和諧與統一,成長與成熟。

首先,從個人對愛的意義與價值來解釋。

愛,是個人面對人生生活的原動力。

主觀上人是為生活的財權色慾活著,客觀上是為自我價值,親情情感,社會理想,國家情懷,等等元動力而活著。

也就是為自己和他人更好地活著而活著,活著因為一切,一切也因為活著。成人達己,達己為人。

人生的價值與意義是自己與他人相輔相成的過程中體現的,

而不是片面的自我中實現的。

試問,一個從小孤兒,到孤獨終老有何動力創造價值。

當一個人走到終點以後,所認識的人能說一句,他是個好人,你的價值就體現那個人的認知中。

所謂的精緻私己主義者,不過是軟弱且無知,膚淺且狹隘的表現。

如果單純地為財權色慾而活著,只會淪落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與家庭,社會,國家越行越遠。

也與個人人生意義與價值漸行漸遠。

社會越是發展,對個人判斷調節承受是非對錯,愛恨善惡,人性孤獨的要求越高。

愛的魅力在於,不單在於得到什麼,更在於堅守,承載了什麼,

比如,人格尊嚴,正直善良,勤勞勇敢,堅強智慧等等。

回到剛才尼采的一句話,心中充滿愛時,剎那即為永恆。

因為,人生是一個過程,所謂結果(死亡)的價值與意義是活著時的每一分,每一秒所決定的,而不是單純的死亡以後的結果來決定的。

活著時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唯一。不可重來。

如果沒有熱愛生活,價值理想,親人親情,沒有責任擔當,付出奉獻,人生便會痛苦迷茫,無聊禿廢。

單純那一段時光就毫無意義地虛度了。

如果,心中有追求責任,有正直善良,勤勞勇敢,堅強智慧等等積極的精神意念,那麼你的人生就有價值與意義。

愛給了我們在生活中對中去錯,善中去惡的勇氣與力量。

再平凡脆弱的生命,也需要愛的精神去支託,再偉大強悍的精神也需要昇華超越。

而愛是本我到超我的橋樑。

愛是生命生生不息的本源,

走過平淡與苟且的方向。

愛是一種奉獻犧牲,付出以後才可重生。

愛是一種以已之心及人之心的善良,敬畏,厚重,付出等等

正是愛的善良,敬畏,厚重,付出等等才會讓你的人生有價值與意義。

從道德上講愛的意義,

福雖未至,禍已遠離。

只有愛自己及他人的,道德上約束自己,

法律才會是懲罰別人的。

只有愛,才能讓我們不追求並感知幸福快樂,成長承載。

愛是根植於內心的,可以用溫暖別人,也可以用來滋養自已,並能美生活與世界一種強大的力量。

愛是靈魂深處閃爍的萬丈光芒,璀璨而耀眼,愛是人精神高處的唯美境界,曠達而放遠。

只有愛才是創造一切美好的源泉,

但丁說:愛是美德的種子。

泰戈爾說:愛是理解的別名。

愛是人生成功的動力,

愛是打開別人心扉的鑰匙。

愛是人生旅行中最有效的通行證。

愛像一把尺子,丈量著人類靈魂的高度和深度。

愛像一支溫度計,測驗著人性的冷漠與善良。

一個人有愛,才會有善良道德。

一個人有愛,才會有原則希望。

愛可以潤物無聲地細微,也可以是大慈大悲地闊遠。

人之所以高出了動物的境界,

就是因為,人能比動物更高明,是意與法的邏輯思維形式來支付愛,來接受愛。

智慧的最高層次是愛,

愛的最高層次是責任。

唯有愛,可以讓靈魂相互取暖。



王若之020


“愛,是對生活充滿的那種喜悅感和對生靈的理解。”

題主,你的問題有好幾個掰扯點:1哲學的界定;2愛的定義;3怎麼定義“本質”。最後才能回答愛的本質是什麼。

一、先說哲學是什麼。哲字,以口折,可大可小的只有“道”。中華文明傳承的“道”之一詞是整體思維模式代名詞,本身含世界觀和方法論。

西學東漸之時,日本人借用了這個漢字,梁翻譯時又偷了個懶,結果混淆了概念!西方哲學一詞源於希臘語“愛智慧”:不斷思考提問這叫愛智慧,屬於思辨,思辨是方法論,不是世界觀。甚至你可以明確地搜一下西方有沒有世界觀,並沒有。西方沒有哲學

就是說,能稱得上哲學一詞的只有中華文明傳承的醫治之道,大道統陰陽。

二、愛是心靈的牽引,從人體說起。因為人類以神志氣為用,護體生存之用,人和人之間氣機相合決定了相互間的吸引力。……輪迴有點遠,不說那個,就說這一世。

如果你有認真地思考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你會發現,有些吸引無關任何物質條件、肉體也在物質的範圍之內。就是說人和人之間的緣,無關現世物質生活,但是分是兩個人的選擇。愛本身是美好的,希望對方快樂,“愛是光”這個說法也沒錯。不過愛進入現實生活階段時是要物質基礎做保障的,不能脫離物質,而且愛本身就是氣機的交換交融,也是有性需要的――從這兩方面來說,愛是需要行動表達出來的,身體力行。完全跟物質綁架在一起的感情叫買賣,那不是愛。

這裡說說大愛和小愛的區別。平等而待,是平等而愛、仁愛、“泛愛眾”,從這個角度來說愛是給予精神上的幫助:教育和引導,培養,等待著成長。但是,無論公私都有個資源配置的問題,平等資源配置才是真愛、仁愛。

綜上,愛是精神物質並進的,文體兩開花。單一的精神支持是愛,但對於人類來說的愛一定有物質支持跟上。就像人體本身,氣機與肉體是相合的,這就是愛。

三、本質是什麼?哲學的本質以人為核心,道的核心是以人的心神主行。所以我說哲學本身是包涵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是思維體系的架構,是對行為的指導。行為不到,神志氣運行不完整,感悟缺失意味著知見不足。所有人類社會的問題,涉及到本質與內核的時候都與人的精神和行為兩方面相關。哲學是形而上,但形而上都是能落實到行為的;不能具體實施的空談不成為哲學,完整的哲學體系指導人生叫思想,但是不能實施的想法只是提出問題不能稱為“思想”。那麼,“本質”其實是道義,道是思維框架,義是為之付出的行為。

從哲學上看,愛的本質是人類對生靈的理解、對生活充滿喜悅並以接納一切為目標進行行動實施,這種從心靈到行為的完整表述,是愛。


節度使95


從哲學上看~

看,還能從哲學上或者不從哲學上看?這從哲學上或者不從哲學上看,有什麼區別?從哲學上看,跟不從哲學上看,看的東西還不是一個東西?你這哲學上看,是個濾鏡還是曲面透鏡?

愛,就是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就是通心之友。


長風浩蕩


本質是無條件的付出哪怕生命,所以,婚姻跟愛情不是一回事。

前者就是帶著盲目性,後者就是太接地氣。

前者就是短暫,終將清醒。後者就是持久,終將妥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