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把陽氣往下引?肚臍涼,腳冷夏天都不出汗?

紅旗飄飄144891397


你既然用了陽氣一詞,說的那就是中醫了。

在中醫裡,陽氣是不能向下的,它只能向上,不然怎麼叫陽氣呢,所以你的第一個問題可以否掉。

第二個問題是腿腳冷,考慮到你問的第一個問題,應該是上火下寒,這是中焦不通,打通中焦即可。

打通中焦有很多方法,你既然問了中醫,那就吃藥吧,補中益氣湯(丸),建中湯什麼的都可以,這個最好問一下中醫,因為不同的藥物有不同的側重,對症下藥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的回答希望對你有用,也可以私聊我。


觀上靈雲


那我自己的經驗分享一下哈。

我好幾年前,一到夏天熱的時候,上半身出汗少,兩條腿,尤其是腿後面,出汗出的非常多,我在網上查,說是膀胱經的位置出汗挺好的。

中間有一些事情,我自己也知道是受了寒涼,前年和去年的夏天,我就發現,自己上半身出汗非常多,熱的時候,多到淌汗,但是腿上幾乎沒有什麼汗,而且穿膝蓋以上的裙子,還會覺得挺涼的,只能穿長褲或者裡面加厚一點的絲襪。

今年同事推薦艾灸,說那個好使,我在藥店買了兩個艾灸盒,幾盒艾條,網上查的穴位我也沒記住,就灸的後腰後背,肚子,雙腿,灸了大概一個月左右吧,熱的時候腿上出汗了,而且腿上不那麼怕涼了,今年有時候還穿了膝蓋以上的裙子出去,現在每天有時間還在艾灸,我覺得對我自己來說艾灸挺有用的。


家長裡短話桑麻


肚臍涼、腳冷夏天不出汗,以及大便不成形,腰膝痠軟怕寒涼,手腳無力等這些類似的情況,其實屬於中醫裡典型的“上熱下寒”。


一、 為什麼會出現上熱下寒情況?

現在社會上像這這種症狀的人很多,而且年青人所佔比例越來越大。脈象一般表現為上焦亢奮,中焦淤堵,下焦無力。

為什麼會出現上熱下寒呢?現代社會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很多操作都可在電腦上操作完成,同時電子遊戲成為很多年青人的特殊愛好,手機每個人都愛不釋手,這就造成了很多人長期久坐,頭腦、眼睛、嘴巴、手及上半身在動, 唯獨不動的就是下半身,坐著,趟著,睡著。上半身不動外,現代人又很喜歡吃一些難消化的垃圾食品和一些寒涼的飲料和水果。

中醫認為,人平時應該氣往下沉,從而帶動心火下行溫暖下肢,心火之陽溫煦腎水,變成氣體上升滋養肝木與頭面上肢。上面動的太多,血不足,氣有餘便是火,這心火本來可以引到下面,溫暖我們的下肢,但是因為現代社會上述個人的生活習慣與飲食習慣的問題,造成中焦淤堵,隔膜受寒涼阻擋通道,能量只有反其道上行,於是出現了上熱下寒。

二、怎樣做到引血下行、引氣歸元?

1、摒棄不良的生活習慣。主要包括:一是不要長時間久坐;二是不要每天長時間玩手機;三是不要貪吃寒涼的水果和飲料;四是不要經常吃油炸類的垃圾食品;五是不要經常通宵熬夜。

2、這裡給大家介紹兩種不需吃藥的方法:

一是經常練單腳站立。單腿站立則可以很好地引血下行、引氣歸元,將氣血收於肝經的太沖穴、腎經的湧泉穴和脾經的太白穴,從而有效地調節身體的平衡,進而使肝、脾、腎等臟器功能都得到快速的增強。


練習單腿站立的方法非常簡單。只需將兩眼微閉,兩手自然放在身體兩側,任意抬起一隻腳,試試能站立幾分鐘。注意:關鍵是不能將眼睛睜開。這樣你調節自己的平衡就不是靠雙眼和參照物之間的協調,而是通過調動大腦神經來對身體各個器官的平衡進行調節。

二是經常練習跺腳。

跺腳,大多數人都跺過,但是許多人還不知道這個運動的好處,跺腳可以疏洩心中的不快、惋借、後悔等心情,更能達到疏通腿部經絡,引導氣血運行下肢的作用。


練習跺腳最好在早晨,首先要選擇平整地面,開始原地踏步,此時放鬆我們的身軀關節,稍微含胸,放鬆肩部關節,下巴微收,舌頂上顎,目光前下視,雙手自然的前後擺動。 當感覺腿腳鬆開時,就開始呼吸配合,踏步從5步吸氣開始,根據自己的訓練進步可以提升步數,灌入下腹部,到腿部。接呼氣,用鼻子噴氣之法,連續噴氣。同時意念引導氣體從腳底湧泉隨著噴氣排出體外。意念的引導加上動態的配合,氣體灌入身體,排出體外達到氣體的置換,血液的循環。跺腳練習時要注意不要太過,身體微微出汗為好,過了會損耗陽氣。


中西醫林醫生


身體寒氣十足,怕冷,畏寒,手腳冰冷,陽痿早洩,宮寒痛經,氣血不足等是體內陰陽平衡被打破所致。

1⃣️如果你是女性可以服用鹿胎粉,鹿胎膏,來調理自身的氣血不足,手腳冰冷,宮寒不孕等寒性症狀。

2⃣️男性可以服用鹿鞭膏,鹿鞭膏可以治虛寒,補腎壯陽,提高戰鬥力。

3⃣️鹿茸,鹿茸是補陽佳品,可以泡酒,煲湯,泡水等吃法。

4⃣️人參,人參可以補氣血,調理三高,提高免疫,預防心血管疾病,補氣養血,補腎益精。

5⃣️中藥材泡酒

10斤補腎陽泡酒配方

鹿茸片100克➕鹿鞭一根➕林下參5根➕靈芝2個➕枸杞200克。





東北鹿茸自家鹿場


陽氣下引,得是上熱下寒。上面有多餘的陽氣,從有必要和可能下引。上不熱,只需補中補下,無須下引。

上熱用涼降,下寒則溫補。如果只是下寒,直接補中下焦即可。

食療的補中下焦,可用薑湯代茶飲。沒有溼的可加棗。顧護脾胃的可加紅糖。溫下焦可加服小茴香(或粉),寒重的可加服肉桂(粉)。

堅持幾個月,就會見效。

亦可艾灸痛處,或膏藥溫敷。關節處宜艾灸。艾灸可通陽。

也可拍打、按摩肢體,遇到冰涼僵硬之處,多揉捏,直到化解開。幾百下不在話下。

總之,通則不痛,痛則不通。設法通暢為上。


踏雪無痕5141815


症狀“腹冷,腳冷”症狀固定不變,無多變之性,此乃非風為病!症狀居下而停……此為滯重!乃溼邪為患!非降陽而治!降陽合為溼熱則痞,滿不適也!


無為一生2


用生薑敷肚臍,在用熱水袋放在生薑上,幾天就可以了。如不效,可用磚頭用火燒一下,代替熱水袋。記住不要燙傷。


陰風


說簡單是真簡單,說難是看你懶不懶,站樁馬步就行,會站了幾天就好使


海海個嗨嗨


你一針關元,看看腳還冷不,大道至簡


不忘初心diliqianxing


還是艾灸吧,最直接,艾灸肚臍和湧泉穴,還可以買些人參煮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