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殿英去世後,兒子將父親生前所有收藏捐贈國家,籌款維修清皇陵

孫殿英去世後,兒子將父親生前所有收藏捐贈國家,籌款維修清皇陵

在我國曆史上有很多知名的盜墓賊,其中最早出名的應該就是三國時期的曹操,當時曹操為了籌措軍費,還專門組織了一個盜墓軍團,因此迅速聚集了大量財富。而在民國時期由於戰亂不斷,很多軍閥為了擴張勢力籌措資金,也打上了盜墓的主意。其中一個最著名的,便是盜取東陵的孫殿英了。

1928年,蔣先生聯合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發動第二次北伐。兩軍交戰正酣之時,孫殿英在何成浚策動下向蔣先生投降,他的部隊也被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六集團軍第十二軍。

後來奉蔣先生之名,孫殿英率部前往冀東一帶剿匪,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發現東陵富麗堂皇,因此便起了盜取東陵的念頭。後來,孫殿英在河北遵化成功的完成了盜陵計劃,分別盜取了乾隆皇帝的裕陵和慈禧太后的定陵,並因此而獲得了無數珍寶。

孫殿英除了一個盜墓賊的身份之外,還是一個賣國的漢奸。

1943年4月,日軍出動二十多萬兵力進攻太行山一帶,孫殿英所部被日軍包圍。此時他想的不是如何突圍出去繼續抗日,而是選擇了向日本人投降,做了漢奸。

孫殿英去世後,兒子將父親生前所有收藏捐贈國家,籌款維修清皇陵

抗日戰爭勝利後,孫殿英搖身一變成了國民黨軍,並在解放戰爭中不遺餘力的為蔣先生效力,1947年被我軍俘虜,幾年後病重離世。對於這樣一個臭名遠揚的人,他的後人是不是也像他一樣呢?

其實並不是,他有一個兒子名叫孫天義。在孫殿英盜取東陵後的第三年,也就是1931年,孫天義於北京出生。對於父親製造的這一震驚中外的歷史事件,孫天義只能從母親和父親的一些同僚朋友口中才略知一二。雖然父親是“大盜”,但因為孫天義從小與父親的交流並不多,所以他們的關係十分陌生,而且因為盜墓的事,孫天義並不喜歡他的父親,他最害怕就是別人拿他父親盜墓的事來取笑他。

孫殿英雖然在外面的名聲很差,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家很有錢。作為孫殿英的兒子,孫天義從小就接受了西方高等教育,他從小在語言方面就表現出了很強的天賦,16歲時就已經是語言方面的學術專家,17歲時又考入北京輔仁大學西方語言文學系深造,後來還曾擔任西安外國語學院的院長。

同時他還是一個文物保護者,孫殿英生前在家中收藏了非常多的文物,在他去世後孫天義將它們全都無條件的捐給了國家,也想以此來彌補他父親生前所犯的過錯。

孫殿英去世後,兒子將父親生前所有收藏捐贈國家,籌款維修清皇陵

孫天義有這樣一個臭名遠揚的父親已經是命中註定,這是他無法改變的。雖然他父親從小到大給他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但他並沒有像他父親一樣,也沒有去仇恨這個社會,反而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社會做出一些貢獻,以此來改變世人對自己的看法。在他的一生中,他也確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中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1.治學嚴謹

1952年,22歲的孫天義大學畢業,任職於西安外國語學院,並且把他的大半輩子都奉獻給了這所學校。在他執教的四十多年中,他先後擔任學院教務處長、副院長、院長等職。無論在任何崗位,他都兢兢業業,一絲不苟。除了行政崗位之外,孫天義還是學校的一名資深教授。

他所講授的課程,都有著自己的特色,深受同學們的喜愛。後來他還曾負責過教師進修班的課程,指導青年教師如何去正確的教導學生,為社會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教師。

2.教學認真

孫天義英語語言文學造詣頗深,外語理論知識淵博。作為一名學者,他曾多次出國訪問,並在國外訪問期間極力的介紹中國,讓中國逐漸的被世界瞭解和接受,並邀請國外學者來中國訪問。

孫殿英去世後,兒子將父親生前所有收藏捐贈國家,籌款維修清皇陵

孫天義在擔任院長期間,還積極推進該校同國外知名高校和學術機構建立起合作交流關係;同時他大膽實行改革,在學校新設了多個應用型專業,想多為社會培養一些在某一領域內專業化的人才,併為學校爭取到了一項世界銀行貸款。

3.守護黃帝陵

除了在學術上的貢獻,孫天義還為黃帝陵的保護做出了很多貢獻。1959年,孫天義第一次在一望無際的黃土高原上看到了黃帝陵,心裡十分震撼。可是走近之後,他發現黃帝陵因為很久沒有經過修護而十分破舊,心中便產生了修復黃帝陵的念頭,久久不能散去。因為這裡畢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根,代表著我們中國的對外形象。

後來,孫天義擔任了陝西省政協副主席,因此有了更多的機會來到黃帝陵,在此期間,孫天義心裡修復黃帝陵的念頭愈發的強烈,並多次向組織說了自己的想法。

1992年,黨中央終於下決心整修黃帝陵,同時在陝西省成立了黃帝陵基金會。得知此事後,孫天義激動不已,並向組織申請由自己負責黃帝陵的整修工作。組織上經過慎重考慮,決定讓孫天義出任副會長,並且在兩年後,任命他為基金會會長。

孫殿英去世後,兒子將父親生前所有收藏捐贈國家,籌款維修清皇陵

孫天義在職期間主持制定了嚴格的基金會資金管理辦法,同時,為防止腐敗滋生,孫天義認為基金會的資金要公開透明,定期向社會公佈資金的募集和使用情況,並自覺接受黨和人民的監督。孫天義在職期間,沒有在基金會領過一分錢的工資。

大部分人可能認為,作為基金會會長,孫天義可能會需要經常出國募集資金,可他卻從未用基金會的錢出過一次國,他總是利用國外機構邀請他出國講學的機會來召集募捐。

1991年,孫天義被國家授予為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並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待遇。

曾經有人問過孫天義,你對於自己的父親有什麼看法。當時孫天義的回答令人深思,那就是他沒有權利選擇誰當自己的父親,但是他能夠決定自己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也能夠決定是否要彌補自己父親曾經犯下的過錯。孫天義用自己的行動來詮釋了他這句話的含義,而對於我們來說,我們這一代年輕人,更要牢記他們的奮鬥,牢記他們這股為國奉獻的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