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一般老人活到多少歲就可以給他做壽(做壽就是擺生日酒席)?

東沐霖


生日年年過,年年大不同。

自己的生日,媽媽的難日。

每個人每年都要過自己的生日。年輕時工作忙,生日時吃一碗麵條,或三五好友,或家人一起簡單弄幾個菜。大家一起道個祝福,許個心願也覺得挺好。

至於多少歲開始正始祝壽,這也視自己的具體情況而定。

過去人的壽命短,健康情況不好不少人家五十歲就開始給老人祝壽了。現在五十歲還正值壯年,已經沒有五十歲老人祝壽的了。

六十花甲子,但六十歲的人現在身體都還不錯,同齡人一般都還健在。沒有炫耀的必要。

七十歲了,人生七十古來稀。但那是過去,現在平均年齡已經到了七十五歲。七十歲老夥伴雖有故去,但還不是普遍。有一部分人家開始為老人做壽筵。也屬正常。

八十歲了老夥伴們已漸次凋零。身體各方面已老態龍鍾,做兒女如果條件允許一定要為老人做壽筵,慶祝八十誕辰。而且每年要做一次!


朱增林呀


在我們這老人做壽一般都是從六十開始的。聽老一輩人講,正當年做壽會折壽的。

在我們村裡,一般都是有了三代人,且過了六十才過壽的。但是正歲上是不過壽的,一般都是提前過。就比如八十大壽,過壽那年就是七十九。而且,我們這還有幾個講究。

1、七十三,八十四不過壽。俗話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所以,我們這這兩個歲數時都是不過壽的。等過了這兩個坎後,會在壽星下個生日時,好好慶祝一番。

2、人到六十六,要吃閨女一刀肉。特別是父親六十六大壽時,閨女玩切一塊上好五花肉,給父親去過壽。用這五花肉給父親包六十六個餃子,這頓飯必須把這六十六個餃子吃完。

3、婆婆六十三,要穿媳婦一雙鞋。在婆婆六十三歲這年,過不過壽,媳婦都應該給婆婆買雙鞋。這個習俗還是挺老一輩人講的,現在基本就沒人知道了。

我記得當初我太婆婆給我講了好多過壽的禁忌,但是時間太久了。我都給忘記了,現在知道的也就這些了。

給老人過壽,只是為了表達一下我們的孝心。可是孝順父母並不是只在父母生日那天。平時多陪陪父母就是最大的孝了。


陽光路上的行者


我們那邊現在要80才擺酒。做壽50就開始做了,子女給父母錢,或者給父母買大件的東西。以前有人做生日酒,被人說為了收禮錢。後來就沒有人怎麼辦了,也有人說做了壽酒會被閻王爺知道了年齡,會被叫下去的,哈哈這個帶有迷信的說法,但到了80歲,90歲子女有能力的就會給辦,做壽酒不收禮錢,圖喜慶熱鬧。有的人會買一些牛奶水果意思探望,有的買個煙花炮竹。大部分人不辦畢竟辦一次花好幾萬,也不是每個人家都可以承受的。家裡有個老祖宗,是子孫後代的福氣。前年奶奶80辦了一次生日酒,拍了一張全家福,真的難得,一家人聚一起不容易。


時光你慢慢走Lhz


農村老人做壽的年令,一般是60歲,66歲,73歲,80歲四個年令。至於哪個年令段兒女擺酒祝壽,則因人而異。

六十歲是花甲,舊社會有錢人家的兒女擺酒祝壽的多。現在60歲擺酒祝壽的少了。這是因為現在生活好了,雖然國家老年法規定60歲為老年人,但現在60歲的老年身體都好,別人感覺他不老,自己也感覺還很年輕,60歲擺酒祝壽感覺很早,所以,現在60歲擺酒祝壽的少多了。

66歲這個年令段擺酒祝壽的比較多。因為66歲的老人,老年特徵基本都顯現出來了,如頭髮花白,臉上皺紋也多了。兒女也感覺到老人確實老了,應該給老人過生日擺酒祝壽了。於是大擺酒席,宴請親友,給老人祝壽。一般來說,66歲擺酒祝壽的比較多。

俗話說,人活七十古來稀,這是老話,現在生活好了,老人活到70多歲一點也不稀奇。如果老人66歲沒過生日的話,70歲這個年令段,就應該過生日了。這個年令段過生日祝壽,有的安排在70歲生日這天,很多人安排在73歲生日這天。因為民間有老話,七十三,八十四,閆王不請自己去。意思是73歲是老人的一道坎。擺酒祝壽,意為老人身體很健康,不怕這道坎。但70歲這個年令段過生日,一般都是小範圍擺酒祝壽,只辦幾桌灑席。

80歲大壽是要慶祝的。因為老人活到80多,很不容易。有條件的講究人家的兒女,要為老人大擺酒席慶壽。父母都健在的,更為隆重,親朋好友,歡聚一堂,熱鬧一番,既表示兒女孝順,又是對老人尊重。

咱們國家大,人口多,各地習俗不一樣。上述見聞,僅供參考。


琿春徐飛768


這個問題還真是有講究的。

在我們這鄉下有這麼句老話叫做‘’父在不留須,母在不做慶‘’,意思是說,父親尚在,兒子就不要在面前留著代表資格老歷的長鬍須,母親在就不給兒子做生日慶賀;如果有違這句老話就是對父母的不敬,非孝子所為,中國人以前是很講孝道的。

現在許多年輕人都不知道這句老話了,以致自我亂套,但許多有良好家教修養的人還是尊從著這一原則,即使自已的名聲地位高過父母,也不在父親面前蓄著長鬍須,在母親面前越過母親讓人鬧騰著給自已做壽,這是對生養了自已父母的孝敬,也是對自已的自律。

老家有位去世還不到十年的老教書先生,由於平時作風正派,執教幾十年謙虛敬業,教岀的學生己遍佈各行業很有成就,受人尊重,在他臨退休的前一年許多親友認為他快退休,年齡資歷也該承受得起了,於是忘了他母親尚在,在他不知的情況下帶上禮物去給他做壽慶,這事要是他早知道他會堅決拒絕,但在不知的情況下已經來了怎麼辦?總不能不招待辭退傷人面子。‘

於是他當著客人的面在堂屋擺上桌子.把客人送的禮品擺桌上.再把白髮老母扶上首坐定.給母親深深瞌了個頭.把禮品全交給了母親.然後回身再給來給他慶賀生日的親友瞌了個頭表示感謝,再酒席招待。

他的這一舉動一時傳為孝道佳話,你以為如何呢?


牧牛老叟


80歲的時候給老爹辦一次這個大壽!給他辦大壽的時候,一定要辦的很簡樸。絕對不允許鋪張浪費,鋪張浪費,就是消耗老年人的福報。

幫助他積累福報的方式是什麼呢?就是他過生日的時候我們以他的名義去放生,齋僧的意思,就到四月禮供養寺院裡邊兒的師父。

拿出錢財和物資去幫助困難戶。這些活動的看上去挺簡單的,其實是幫助老年人積累了大福報。

太多的享受的就是消耗福報。人得適當的吃點兒苦去付出,這就是積累福報。

我們愛爸爸媽媽,我們就儘量少給他鋪張浪費,舉辦這個大生日的酒會,每一次辦這樣的酒會呢,消耗的錢財的都記在了老年人的福報的賬戶中。有人家辦生日酒宴的100幾十桌上百說,你想這一次就會下來,老年人的消耗掉多大的福報哇,他有沒有那麼多的福報可以供補償這樣的消費呀?你不要覺得你有錢,你就可以隨意亂花,這是不可以的。當你把這福報都消耗掉了以後,附近唄,那樣是不是就會得病啊?壽命是不是會減少啊?這都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

老年人要活的簡單,別整的太複雜。我們每一次促每一刻都去考慮如何的幫助老年人積累福報。為他們培植福報,我們要做最優秀的兒女,最孝順的兒女。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你就知道怎麼樣去給老年人辦這個壽誕了。










東北向前


俗話說隔裡不同俗,但是給老人做壽,這應該是中華民族共同的風俗,雖然細節不同,但大多數人是比較重視的。下面晏子就給大家分享一下膠東農村的慶壽風俗。


每個人都有生日,也就是降生到世界上那一天,以後每年的這一天都叫過生日。在筆者的家鄉,一般都重視給小孩子過生日和給老人過生日,小孩子的生日主要重視頭三個,以後就不必太重視。小孩過生日叫“長尾巴”,過生日這天,大人都會開玩笑地摸摸小孩屁股,無非是逗個開心。老人的生日比較重視,叫做慶壽或者做壽。一般遇整壽大慶,一般的生日自己家中慶賀一下。生日最主要的食物是麵條,因麵條比較長,取長壽之意。有的飯前舀一勺麵湯,帶上幾根面根,拋灑到屋頂上,叫“掄湯”。

我們這裡給老人做壽,一般從60歲開始,因為過去有60歲還甲子之說,六十花甲,便開始重視慶壽了。一般從這年開始,每年都要給老人過生日,不可間斷。不過逢五逢十要大慶,俗話說五年一小慶,十年一大慶,這樣的慶賀要邀請親戚朋友,而平常的生日,自家兒女出席即可。還有一個特殊的生日,就是66歲這年生日,民諺有“六十六,一刀肉”之說,出嫁的女兒這天要給過生日的老人割一刀豬肉,不論大不,一刀下來即可。


由於生活條件改善,現在人們越來越重視給老人慶壽。比較重視的是整壽,如60大壽,70大壽,80大壽等,這是必定要邀請賓朋的。有過生日的俗語:“早晨撈撈(麵條),中午包包(餃子),晚上炒炒(酒菜)”,也就是早晨起來吃麵條,寓意長壽,中午吃餃子,象徵團圓,晚上招呼賓朋設炒菜喝酒相慶。賓客或送壽桃、壽帳,或送紅包致賀。

在現實生活中,老人做整壽,其實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整壽,因為整壽是滿整年,以週歲計,但農村人以虛歲計,所以其實是逢九做壽,60大壽、70大壽、80大壽、90大壽分別為59、69、79、89週歲的時候慶賀,百歲生日在99歲時慶賀,以後每年生日都稱99歲,民間說人生不滿百,滿百不是人。九在十個數字中數值最大, 人們為討個吉利,因而形成這種“慶九不慶十”的風俗。民間做壽最忌諱中斷,這是絕對不能出現的。過去老人生日各有稱呼, 60歲稱小壽,70歲稱中壽,80歲稱上壽、大壽,90歲稱添壽,100歲稱期頤。

一般壽誕的活動都由子孫發起,除了要佈置壽堂外,還要淮備供品祭神拜祖,並淮備壽宴招待親友。吃壽麵時,要將壽麵拉高抽長,表示壽星將會福壽綿長,忌諱從中間咬斷。前往祝壽的親友以禮盒、酒、等賀禮來祝壽,主人則回以壽桃、紅蛋。 祝壽的賀詞有: 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日月長明、松柏長春等。做壽當日要祭拜家中神明及祖先,感謝神明及祖先的庇佑。祭拜完神明及祖先後,子孫依序向壽星跪拜,並道賀祝壽。點燭、焚香三柱迎神,祈求一切順利。


齊東晏子


農村人擺壽酒壽宴,各地風俗習俗不同,有的地方做“大數",如59歲69歲79歲89歲等。有的地方做"齊頭",如60、70、80、90歲等。我地區是做"出一"的,即61歲、71歲、81歲、91歲等。以男性為例,一般第一次擺壽酒是慶祝31歲生日,代表人已進入"而立”階段。第二次擺壽酒是61歲,代表已進入"老人"階段。71歲81歲的人,有條件的可大擺宴席,宴請兄弟叔侄,舅姑姨表親,子女姻親(親家),同事好友及街坊鄰里等。因為71、81歲已進入“古稀"階段,這個年紀擺壽酒宴請眾人,還有一層意思,是個“人情酒",即一旦去世,吃過其壽酒的人必然會去參加其後事。


第三隻眼看世間百態6


做壽統稱“過生日”。在關中農村,老人、小孩均過生日,中青年卻很少過。

舊時醫療條件差,小孩長大不易,故民間稱其過生日為“過門檻”,很重視12週歲以前的生日。嬰兒滿週歲,主人裝扮一新,宴賓客。一般親友送衣帽、玩具等禮品;外婆送虎頭鞋等。抱小孩至酒席間開眼界,討口彩;席畢抓周,驗天賦。12歲以前,每到生日,穿新衣,吃美食,尤其中午一頓臊子面必不可少,稱“長命面”;當日孩子無論有何過錯,都可免責。至12週歲春節,舅家最後一次送燈(故有“外甥打燈籠——照舊”之說),以後生日可過可不過。

一般兒女給父輩50歲開始做壽,但倘若往上還有更老的長輩,如爺爺輩,則做壽輪不到父輩,只有老人謝世,父輩過壽才能夠心安理得,否則,有咒老人快死之嫌。逢整數如60歲、70歲、80歲為大壽,兒輩更重視,慶典更熱烈。但73歲、84歲為門檻,有“七十三,八十四,閻王叫你商量事”之說,過壽時故意往大說一歲,意即已經跨過了“門檻”,有長壽之相。

過壽當日,女婿、外甥攜煙、酒、肉、壽糕,其他親戚、朋友以點心、酒、雞蛋相賀。招待以炒菜與長壽麵為多。現在,鄉間祝壽者甚多,規模亦逐步趨大,除一般禮儀外,殷實之家還給老人尤其是高壽者播放電影,錄音、錄像乃至唱大戲,待客也由普通的“五盤子”向“八碗”、“十全”、“十二件子”、“十三花”等宴席發展,其中不乏相互攀比心理,但臊子面(擀薄切細,很長,亦稱長壽麵)必不可少,而且過壽之人必須吃第一碗。


北大屠夫陸步軒


按照我們當地農村的習俗,一般老人要活過60週歲才可以考慮給他做壽。但有以下情況例外。

一是六十歲後,自己的父母健在,或者父母中有一人健在就不能自己做壽,因為高堂尚在,必須孝敬父母,才符合中國的傳統習慣。農村中俗話說的:“父在不留須,母在不作慶”就是這個道理。

二是做壽的風俗習慣有講究。在農村,一般符合條件做壽的六十歲一上的老人,一但開始做壽了,就要一直辦下去,避免間斷。而且也要對壽宴有大小之分。大壽宴是比較隆重的,幾乎是全村和所有的親戚朋友都會來慶賀。我們那裡叫做“逢一”,也就是六十一、七十一、八十一、九十一等等。實際上“逢一”的大壽必須提前一年做壽,就是六十一實際上是在滿六十週歲時做,其餘類推。“逢一”大壽說的是大壽過後十年會“一帆風順”。而“逢一”之後是平常年的做壽,一般範圍不大,只是在自己至親和兒女、兄弟間慶賀。

三是兩個特別歲數的做壽有講究。這兩個歲數就是“七十三歲和八十四歲”,民間中有一句“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的說法。所以這兩個歲數的做壽,因為不是”逢一“的辦大壽。所以在這兩個做壽中,我們當地的習俗是:一是子女在這天為父母買條活鯉魚,燉煮後由老人吃掉。取鯉魚善“竄”之意,可以讓老人“竄”過難關。二是燉魚,燉至魚骨脫離,老人喝肉湯,魚骨放入河中飄走,可免老人災禍。雖然我們現在不信迷信,但子女對老人做的孝道一定要做好,讓老人有一個快樂的晚年生活。

祝天下的老年人健康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