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跟女兒說:到婆家千萬別做好人啊

《世說新語》有一則故事說,趙母嫁姑娘,姑娘臨上花橋,母親一字一頓地說,到婆家記著啊,千萬別做好人!女兒說,那不做好人,能做惡人不?母親說,好人都不能做,更別說惡人了!

故事完了,匪夷所思,這像當孃的說的話嗎?

當然是的,這話也只有當孃的才會說,說得體己,貼心。

舉個例子,芸娘,這位被林語堂先生稱為中國古代最美的女人,在丈夫沈復的《浮生六記》裡芸娘之美,自然許多例證,制荷花茶,穿一身男裝攜夫同遊,又清雅又活潑。可是芸娘卻沒得善終,落了個客死他鄉,而女兒早早給人做了童養媳,兒子在她死後不久,也夭折了……讀之,實在太過傷懷。

芸孃的一生,好就好在她太“好”,壞也壞在她太“好”,以至於她在偌大家庭,除了丈夫,人人憎惡。

沈復和芸娘婚後不久,沈復去外地陪伴做官父親。芸娘在家,父親跟沈復說,你媳婦識字斷字,回頭家裡書信就由她來處理。開始書來信住,還算正常。婆婆不識字,以為芸娘書寫不周,不讓她寫信了。可是公公以為芸娘懶散,頗有微詞。這樣,芸娘得罪了公公婆婆,主要是公公。

父親跟兒子說想要納個小妾,沈復把這事兒交給芸娘辦,這下捅了馬蜂窩,徹底得罪了婆婆。

小叔子借錢,讓芸娘做中人,芸娘做了,可小叔子借錢不還,借錢的找上門,婆婆認為是芸娘自己借的,她申辯,得罪了小叔子。

她自己呢因為身體不好,老是吃藥,得麻煩僕人,這樣僕人也不耐煩……

處境這麼難,夫婦二人卻不自知,等到沈復有個朋友要借錢,他自己做中,這一碼借得挺多,而朋友拿錢之後跑路,債主上門,父親一怒之下,把他們趕出家門……

他們是半夜走的,生死離別啊,再見了姑娘,再見了兒子,都不敢哭出聲兒,怕債主發覺……這一去,芸娘再也沒有回家,死在外頭。

芸娘彌留之際操心沈復,要他續絃,沈復說:“卿果中道相舍,斷無再續之理,況‘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耳。”後來,有人“贈餘一妾,重入春夢”。

沈復說恩愛夫妻不到頭,似乎有理,可是這一句話就可以為芸娘之蓋棺了嗎,未必。朱奇志點評說:芸之早夭,誰致之耶?大戶人家,是非眾多,此其一也;姑婆偏信,冷酷無情,此其二也;芸之情痴,多愁善感,此其三也;三白迂闊,不善生計,此其四也。

除了這四個原因,還有一個原因是芸娘喜歡為“好”,事事想做好,事事做不好。分明是好人,偏偏成“壞”人。不得不讓人思之,嘆之。

趙母說“慎勿為好”的深情就出來了,慎勿為好,那是因為此去婆家,除了丈夫稍稍熟悉之外,其餘人等都是陌生的,而瞭解,是需要時間的。在此之前,不輕舉妄動,不主動示好,不管是好心好意,還是好人好事,且等等,你要做的,僅僅是不失禮,合禮就已經好了。

這是中庸之道,能夠避免意外的人心人身傷害。

慎勿為好,這是一個古代母親的深情,現在看,依然款款。


母親跟女兒說:到婆家千萬別做好人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