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梆子,燕趙大地的悲壯鄉音

河北梆子是唯一冠有“河北”二字的地方劇種,多采用板胡主奏,唱腔蒼勁悲壯、粗獷豪邁、清晰健朗,被河北人民親切地稱為“省劇”。

一望無際的大平原上,滾滾麥浪,清清水流,叢叢碧樹,縷縷炊煙,座座村莊,都洋溢著河北梆子的曲調。這是燕趙兒女共同的鄉音。

除北京、天津、河北廣大鄉鎮以外,河北梆子還流傳山東、河南、黑龍江、吉林、遼寧以及內蒙古等地,長江以南主要是上海,武漢等地。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河北梆子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河北梆子,燕趙大地的悲壯鄉音

河北梆子是由山陝梆子蛻變而成,形成於道光年間 (1782一1850年)。在長期的演出過程中,為了贏得當地群眾的喜愛,根據當地群眾的語言習慣、情趣、愛好等,在藝術上進行了不斷的改革和創新,清代同治、光緒之交開始呈現繁榮昌盛景象。

原本在北方這些省份,省際的劇種都是號稱梆子的,山東梆子、河南梆子,山西梆子,陝西梆子等等等等,後來就都改了名。山東梆子變成了呂劇,河南梆子變成了豫劇,山西梆子變成了晉劇,陝西梆子變成了秦腔……就連河北本省的保定老調梆子,也簡稱做“老調”或者“老調梆”,而很少使用原來的全稱。河北梆子最終以明朗、剛勁、華麗、委婉的特點,成為中國北方影響較大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關內的河北梆子班社也紛紛解體,大批河北梆子藝人被迫改行,生活艱難,甚至著名河北梆子女演員小香水最後餓死在天津軍糧城車站,農村有的藝人甚至靠乞討賣唱為生。新中國成立後,河北梆子劇團成批恢復和建立。北京、天津和河北都有各種梆子劇團,河北梆子劇種於50年代中期開始呈現蓬勃向上的發展趨勢,1953年成立了河北梆子劇團,並在當年10月參加了第三屆赴朝慰問團的演出,60年代初已形成河北梆子全面復興的局面,其中河北省專業的河北梆子演出劇團已發展到30餘個,先後在中南海懷仁堂、釣魚臺國賓館等舞臺為中央領導、各國駐華使節和首都觀眾演出。當時的北京市委負責人鄧拓看過演出後題詩:“金琶玉縷曲悠揚,梆子餘音尚繞樑。躍進年華鼓新角,幽燕女兒不尋常。”其中,由河北梆子劇院編劇導演神話劇 《寶蓮燈》演出後在全國引起轟動。劇團應邀去上海、南京、武漢公演,唱紅了大江南北。

河北梆子,燕趙大地的悲壯鄉音

河北梆子不僅繼承了傳統梆子戲的慷慨悲壯、悲涼悽楚的藝術特點,還增添了燕趙兒女高亢激烈、痛快淋漓的豪放風格、具有更加感人的藝術魅力。

河北梆子的聲腔是深情的呼喚、是哀婉的嘆息、是無盡的冤屈、是撕心裂肺的吶喊、是驚天動地的悲鳴。

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由河北梆子著名錶演藝術家裴豔玲、張惠雲主演的《哪吒》、《鍾旭》、《寶蓮燈》、《陳三兩》等精品劇目,使河北梆子再次名揚海內外。《哪吒》一劇被拍成舞臺藝術片,在全國發行。《鍾旭》一劇在北京公演後譽滿京城,之後該劇又在上海、天津演出,再次引起轟動。1986年和1989年,裴豔玲領銜主演的《鍾旭》兩次赴香港演出,在香港颳起了“裴豔玲旋風”,後來裴豔玲又率團去日本演出,連演21場,在日本也掀起了一股“鍾旭熱”。

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河北梆子劇院移植的古希臘悲劇《美狄亞》,使河北梆子再次佔領了國際舞臺,主演彭惠荷利用河北梆子唱、念、做、打的程式動作,生動傳神地表現了美狄亞的悲劇命運,該劇在國內外演出150餘場,好評如潮。

近年來,河北梆子受到了來自影視等多種娛樂形式的衝擊。河北梆子在音樂、唱腔、表演程式、舞美設計等方面進行改革探索,新演出的《鍾馗》、《陳三兩》、《火燒裴元慶》、《洪湖赤衛隊》等傳統劇目,令眾多老戲迷耳目一新。

從河北梆子的形成到興起,曾出現過三個大的藝術流派,分別為直隸老派、山陝派和直隸新派。

三大藝術流派標誌著河北梆子歷史的不同發展階段。直隸老派成長於農村,總的講是文武兼備、唱做並重,唱文戲的也會演武戲,文武不分,只是不同的演員各有側重而已,演唱上講究平穩、舒展、剛勁、質樸。

山陝派主要是由來自山陝的藝人形成的,山陝派具有淒涼、悲壯、哀怨、酸楚的唱腔特點。在表演方面,山陝派非常崇尚特技,如翅子功、翻跟頭、椅子功等都是山陝派演員所擅長的。山陝派與直隸老派的合作,推動了光緒年間河北梆子與京劇爭衡的局面,擴大了河北梆子的影響。

直隸新派是一文在直隸老派基礎上成長起來的河北梆子新軍, 直隸新派以女演員為中心,以唱功卓越著稱。唱腔上具有高亢、華麗、曲折、跳躍的特點,極富震撼力,聽後使人感到痛快淋漓、迴腸蕩氣,表演上以文戲為主,不尚武功,伴奏音樂也極為火熾、激烈。當前流行的河北梆子,就是直隸新派的延續。

河北梆子,燕趙大地的悲壯鄉音

河北梆子分為生、旦、淨、醜四行。

生行分鬍子生、小生、武生。鬍子生在生行之中佔首要位置。

鬍子生又分文鬍子生 (重唱功)、脆鬍子生 (重做功)、武鬍子生

(重工架);小生分文小生、武小生、窮生、娃娃生幾種;武生分長靠武生、短打武生,後來在京劇影響下,武生逐漸從各行中分離了出來,成為獨立的行當。

鬍子生在生行中佔有重要位置,多表現在正派人物,唸白講究韻味,唱法是本聲與假聲相結合。文鬍子生,在表演上講究身端、額準、步方,唱腔豐富多變。脆鬍子生,因其表演上具有乾淨、利落、脆快的特點而得名,講究做、念、唱並重,擅用各種身段來刻畫人物形象。武鬍子生,尤其重腿功,如《觀陣》中的秦瓊,《烏玉帶》的郭德福,《反五關》中的黃飛虎等角色。窮生表演特點是抱肩、弓膝、縮頸、小步,以此來表現人物窮困潦倒的境遇和拘謹寒酸的氣質。唱腔高而且直,乏婉轉,多悽怨哀號之聲,善於用極為誇張的手法表現不同人物的精神狀態,頗具喜劇的色彩和特技。

旦行分青衣、花旦、武旦、老旦、彩旦五類。青衣。又稱“正旦”,在劇中多穿黑色服裝,但在少數傳統劇目中也有穿白衫的。花旦,由於表現人物性格類型比較多樣,因而又有閨門旦、耍笑旦、摔打旦、潑辣旦、小旦之分,武旦又分兩種,長靠武生謂之“刀馬旦”,短打武生謂之“夜叉旦”,以往均由醜行兼演,屬醜行,有了女演員後,改由女性扮演。

青衣和花旦是女性角色具有代表性的行當。青衣又稱為正旦,其表演講究端莊、穩重,有三不露的規範要求,即行不露足、舉不露手、笑不露齒。青衣極重唱功,不尚做功。由於所扮演的角色多系性格善良賢惠、命運悲慘的女性,故擅演悲劇。花旦,包括各種不同類型的花旦,總體來說在表演上做重於唱,念京白,表演風格講究輕、決、跳等特點。

淨行分大花臉、二花臉、武花臉、零碎花臉四類。大花臉行中,又分黑頭、白奸、紅頭和淨生四種,都比較側重唱工。特別是淨生,為河北梆子特有,扮相素臉、近似老生,但唱唸及表演程式卻是花臉路子。

醜分 “文丑”、“武丑”兩大類。“文丑”中又有袍帶醜、道袍醜、腰包醜、神鬼醜、老醜等。武丑,又名“開口跳”,包括旗卒、鑼夫、轎伕、家奴、丫環等等。

河北梆子,燕趙大地的悲壯鄉音


河北梆子劇本詞句通俗易懂,多為河北地方口語,富有濃厚的河北鄉土氣味,唱腔高亢激越。為什麼河北梆子男生唱腔特別好的少?

因為在生理條件上女生自然聲腔要比男生高,可是在唱河北梆子的時候主要的調門就是現在所說的C調,這個調女的唱起來不用費多大勁,可是男的要唱這個調就相當費勁了,很多演員做、念、打表演得非常好,就是因為聲腔擋在了門外。所以大家聽起河北梆子來感覺特別好聽,慷慨激越、淋漓暢快,可就是難唱。

河北梆子的聲腔多以哭腔為主要表達方式,以哭腔敘述故事,以哭腔敘述感情,以哭腔敘述道理,一聲聲敘述、一段段感情、一句句道理驚天地泣鬼神,沒有那個戲劇聲腔可以有這麼哀婉悽絕,可以有這麼慷慨悲壯,可以有這麼愁腸百結,可以有這麼淋漓盡致。

每當我一聽到河北梆子敲擊的音響就立刻就有一種心潮澎湃的感覺。那動人的起板、哀婉的旋律和如訴如泣的聲腔會一起湧入心田,彷彿聽到燕趙父老的呼喚、啜泣和吶喊。

我們老說唱戲的是瘋子,看戲的是傻子,這是對的。現在看戲的人不那麼純粹了,不那麼傻了,唱戲的人不太投大了,也不算瘋了。主要的原因就是有些演員不能全身心地投人到藝術創作當中,更加純粹、乾淨地去從事自己的職業,總是急於得到大家真正的掌聲和鮮花。現在很多演員唱戲,基本上就成雜耍了,幾乎就是賣弄,不給我掌聲,動作就不停止,這是一個不高級的表現,這是一種非常可怕的引導,形成了惡性循環。

一起再來聽聽河北梆子,這裡低吟處冷月清輝、細雨斜風;高潮處電閃雷鳴、火山迸發。聽懂了河北梆子的旋律,就懂得了河北大地,懂得了河北山川,懂得了河北風雨,懂得了河北人情。

河北梆子唱起來,豪情永在;河北梆子唱起來,親人永在;河北梆子唱起來,信念永在;河北梆子唱起來,天地永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