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1.0時從技術上可以實現博客,bbs這些web2.0的東西嗎?

小橋流水97455


首先回答題主的問題,在Web1.0 時代技術上不僅已經可以實現 博客 BBS,反而博客和BBS這種產品在Web 1.0 時代是主流可以說大行其道;只是由於技術以及網絡環境的限制其功能與交互性相比於Web 2.0來說要簡陋得多;

下面簡單介紹下 什麼是 Web 1.0 和 Web 2.0 以證明我上面的說法是成立的 :

Web 1.0 指的是萬維網發展的第一階段,時間大約從 1991年 ~ 2004年 這個時間段,在Web 1.0中,內容創作者很少,絕大多數用戶只是內容的消費者,而產生內容的都是一些網站的站長以及專業的網頁編輯人員; ”個人網頁” 也開始變得很常見,這裡的個人網頁其實就是最早的博客,只是內容需要由博客主編寫成靜態的HTML靜態網頁內容再上傳到託管服務上供人瀏覽,主要由託管在ISP經營的網絡服務器上或是託管在免費的網絡託管服務(如:GeoCities)上的靜態網頁組成。

以下內容部分摘自 維基百科

Web 1.0 網站的一些常見設計元素以及技術特性包括:

1.頁面全部是瀏覽器可以直接解析的靜態頁面而不是由WEB服務器通過渲染的動態HTML;

2.提供的內容從來都是服務器的文件系統,而不是關係數據庫管理系統(RDBMS)。

3.使用服務器端內嵌或通用網關接口(CGI)構建的頁面,而不是用Perl、PHP、Python或Ruby等動態編程語言編寫的網絡應用程序。

4.使用HTML 3.2時代的元素(例如框架和表格)來定位和對齊頁面上的元素。 這些通常與空白佔位符GIF一起使用。

5.在線留言簿(由此又誕生了最早的BBS論壇只是交互比較簡單遠不如現在這般豐富)。

6.通過電子郵件發送的HTML表單。 在此期間,在共享服務器上很少支持服務器端腳本。為了向網站訪問者提供反饋機制,使用了mailto表單。用戶填寫表單後,單擊表單的“提交”按鈕,他們的電子郵件客戶端將啟動並嘗試發送包含表單詳細信息的電子郵件。 mailto協議的流行和複雜性促使瀏覽器開發人員將電子郵件客戶端集成到他們的瀏覽器中。

Web 1.0 內容大多都是單向輸出大家都只能在網上看看網頁內容,內容的聚集造就了當時國內第一批門戶網站,如新浪網和搜狐網等;

Web 2.0 這個詞由 達西·迪紐西 在1999年撰寫的文章《Fragmented Future》中首次創造並使用,直到2004年末的 O'Reilly Media Web 2.0 會議上,才由 蒂姆·奧萊理 和 戴爾·多爾蒂 推廣我們現在所定義的概念;

也就大概從2004年開始我們正式進入Web 2.0 時代;“Web 2.0” 不是一個技術的標準,因為Web 2.0 僅是一個用來闡述技術轉變的術語。Web 2.0 網站允許用戶作為虛擬社區中用戶生成內容的創建者,並通過社交媒體的對話進行交互和協作。這與 Web 1.0 時代的網站形成了對比,在 Web 1.0 時代,人們只能被動地瀏覽內容。而Web 2.0 不僅可以瀏覽內容還可以直接參與到內容的生產;Web 2.0 功能的示例,包括:社交網站或社交媒體站點(如:Facebook)、博客、Wiki、分眾分類法(在網站和鏈接上的關鍵詞“標籤”)、視頻分享網站(如:YouTube)、託管服務、網絡應用程序(“app”)、協同消費平臺和混搭應用程序。


野生程序猿


我認為web1.0技術是可以實現web2.0博客等應用的。主要在於網絡角色發生改變。

web1.0:網絡-人(單向信息,只讀,eg個人網站,大英百科全書);

web2.0:人-人(以網絡為溝通渠道進行人與人溝通,eg維基、博客);

web3.0:人-網絡-人(人工智能、關聯數據和語義網絡構建,形成人和網絡以及網絡與人的溝通,同時在SEO支持下,提高人與人溝通的便利性)

我對三者的區別在於三個時期中網絡的角色——web1.0網絡是信息提供者,單向性的提供和單一性理解;web2.0網絡是平臺,用戶提供信息,通過網絡,其他用戶獲取信息;web3.0網絡成為用戶需求理解者和提供者,網絡對用戶瞭如指掌,知道用戶有什麼、要什麼以及行為習慣,進行資源篩選、智能匹配,直接給用戶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