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機槍為什麼要叫加特林?

傾訴風聲


重機槍是重機槍,加特林機槍是加特林機槍,加特林機槍是重機槍的早期探索型號中比較成功的型號,在馬克沁機槍問世之前,可以說加特林機槍是機槍裡邊最成熟的型號。


加特林醫生。

加特林機槍一般都是這種樣子,得用馬拉,不過馬克沁那時候也是用馬拉,後來重量減輕了,才開始用人抬,而且從炮兵改為步兵使用。

到了中國,加特林就成這樣了。

加特林機槍是由美國人加特林醫生研製,加特林機槍是使用一個彈膛系統,但是有6-10根槍管,從上方供彈,武器自動射擊的動力來源是人力手搖,射速一般在200發/分左右。加特林機槍在美國南北戰爭中投入使用,加特林醫生研製這種機槍的目的是想用火力代替人力,這樣可以減少人員的傷亡,但是事實上火力的提升反而使人員的傷亡更加嚴重。

加特林機槍由於是人力操作,在實際的使用中經常是出現卡彈的問題,原因是由於是手搖機槍,當敵軍接近的時候,由於射手的情緒緊張,不由自主的搖動手柄的速度就會加快,這樣就會造成卡殼的故障。同時,加特林機槍需要4個人操作,而後來的馬克沁只用2個人,有時候甚至一個人也湊活。

由於加特林機槍重量大,在馬克沁和乞哈開斯,勃朗寧等單管使用水冷或者空氣冷卻的機槍發展出來以後,加特林機槍也就在陸軍機槍的機槍體系中就被淘汰了。
作為艙門機槍使用的M-134。

除了槍,現在加特林原理用的最多的地方是小口徑機炮,海軍使用的近防炮大部分都是採用加特林原理。

不過到了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由於加特林機槍的射速比較高,美國又研製了M134加特林機槍,用在直升機的艙門機槍,後來特種部隊又用M-134作為支援火力,在一些電影裡邊出鏡比較多,不過這個時候已經不用手再搖了,而是採用電動機驅動了,射速已經高達6000發/分。


紅色手電筒


這題目有點問題,重機槍就是重機槍,而加特林只是19世紀中後期,由美國人理查德·加特林發明的一種多管速射武器。

而且它和現代的機槍沒啥關係,它的原理就是靠手搖把子提供動力,將一根根槍管依次轉到12點位置上擊發,射完之後的槍管再重新轉動一週的時候,槍機後退,退殼,通過上方的彈匣載入新彈,閉鎖,等第二次轉到12點位置剛好能再次發射。

這玩意等到馬克沁這種利用子彈本身後坐力完成槍機復進和拋殼進彈的 真·重機槍出現之後,也基本就滾蛋了。

但到了一戰時期,單根槍管的自動武器被過熱問題困擾。德國人在1916年也根據加特林的多管特性嘗試研發了一款12管、外置動力驅動的福克·萊姆堡格機槍,射速搞到7000發/分鐘。但後來不了了之

等到戰後,美國人為了提高機載壓制的火力密度和持續時間,開發了Minigun和M61火神,使用外置電源動力。

這類多管原理的機槍處於對加特林的紀念到也可以直接通稱為加特林式機槍/炮,但現代的重機槍往往是指12.7(含)以上口徑的那些大口徑機槍。


瘋狗的輕武


首先要搞懂一個事情--不是所有重機槍都叫加特林。二者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係既加特林=重機槍,但重機槍≥加特林。

一、什麼是重機槍?

所謂重機槍是指重量在25公斤以上的機槍,向較於其他槍械它的射程更遠威力也更大。半分鐘內的射速達到了130--5000發子彈的地步。

世界上最為知名的重機槍要數馬克沁於1883年設計發明的馬克沁重機槍了。

二、什麼是加特林機槍?

加特林機槍是於1860年由美國人理查·喬登·加特林設計的一款手搖式多管旋轉機槍。其射速之高使的加特林機槍的存在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是一種無可匹敵的殺人利器,但等到1884年之後自動武器的發明導致加特林的優勢不復存在。而後加特林機槍就淹沒於歷史的長河中。

三、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多管機槍是什麼?

雖然到了現代,我們總是把多管機槍俗稱為加特林機槍,但嚴格意義上講已經不能這麼稱呼了。我們看到的不過是在原有基礎上改進後的更加先進的機炮,其中最為典型的例子莫過於美軍的M61火神機炮了。





Tank手陽仔


製作由來

1861年夏天,理查德·喬丹·加特林開始設計構思轉管機槍,設計出每發子彈的連貫射擊,還包括了兩點轉管機槍所共有的設計特點聲明:一個提供鎖膛的內有擊針的圓柱旋轉體,與槍管一起旋轉;每根槍管都有獨立的擊針。這使得以後

加特林機槍的發明者:理查德.喬丹.加特林

所有與加特林機槍相似的設計都不能再獲得專利。

1862型加特林轉管機槍有兩種不同結構。第一種使用的是獨立的鋼製彈膛(彈膛與槍管分離),它的尾部封閉並裝有撞擊火帽。射手通過搖動曲柄帶動沿圓周均勻排列的槍管旋轉,裝滿彈藥的彈膛從供彈料斗中進入到每根槍管後面的閉鎖槽中。當槍管轉到某個特定位置時,擊針將彈藥擊發。而槍管轉動到另一位置時,射擊後的彈膛退出機槍。彈膛可以重複使用,槍管旋轉一週可完成6發彈藥的裝填、擊發和退彈,每分鐘達到了200發的射速,但是存在火藥燃氣洩露等缺點,這主要是因為當時流行使用最多的是紙殼槍彈,而金屬彈殼尚未普及 [1] 。為解決這一難題,加特林使用了當時開發的獨立金屬彈殼彈藥。這種彈藥結構被後來所有機槍的設計者沿用。另一種結構使用的是0.58英寸口徑的銅質彈殼邊緣發火式彈藥。在克服如何使獨立的彈膛與槍膛同軸這一難題上,加特林使用了錐形槍膛,槍膛後部直徑更大,使得彈丸進入槍管更加容易。於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館藏加特林機槍(2張)

是在19世紀末期,它成為了歐洲各國控制並擴張殖民地的重要武器;經過改進後的加特林機槍射速最高曾達到每分鐘1200發,這在1882年是個驚人的數字。但它也存在一個問題:它的最大弱點是射手在戰場上由於敵軍衝鋒過程中與自己的距離不斷拉近導致情緒激動並殺紅了眼不能控制自己,會發瘋似得把手柄轉動的越來越快,造成機槍過熱卡殼或炸膛。

技術改進

早期的加特林機槍(5張)

加特林機槍於1861年被髮明,於1865年作了相應的改進,於1866年裝備給美國陸軍。加特林機槍可稱是現代機槍的先驅。19世紀,當金屬槍彈的發展逐漸成熟起來的時候,美國的發明家們開始了手動機槍的設計。不過,直到美國內戰時期,機槍才受到軍方重視。在這一時期內,也相繼出現了令軍方感興趣的多管“萊普提”機槍、“巴特利”機槍和“克拉通”機槍。但這種機槍的發明者不是槍械工或機械師,而是醫學博士理查德·喬丹·加特林。

1865年以後,加特林機槍由4管改為6管,到1867年~1868年增加又增加到了10管,並開始分發給美國的邊防部隊。1870年,英國政府經過對比試驗後,在英格蘭建廠生產加特林機槍。與此同時,沙俄政府也購買了加特林機槍,更名為戈洛夫機槍。

GAU-8型30mm加特林機炮

從1884年開始,採用管退式、=半自由槍機式等自動原理的自動武器陸續被髮明。同這些單管自動武器相比,加特林轉管機槍的優勢不復存在,缺點卻更加明顯。當1903年理查德·喬丹·加特林的漫長生命走到盡頭的時候,多管手搖式轉管機槍已基本消失。世界上大部分軍隊轉而使用自動武器,如管退式馬克沁機槍,導氣式勃朗寧機槍和哈其開斯機槍。許多加特林機槍被當作廢銅爛鐵,徹底銷燬,另一些則湮沒在積滿灰塵的倉庫中,或被髮掘利用在博物館、私人收藏館中進行展覽。這個原因很簡單,一是加特林機槍操作需要4個人,而馬克沁機槍只需要1個人便可以完成。二是射速,雖然每分鐘200——400發已經很快,但是其他機槍例如馬克沁機槍,射速可達每分鐘600發。三是加特林機槍的體積和重量都遠在其他自動槍械之上,所以大都架設在高聳的大型輪架上才能保證穩定射擊,這就使得它的機動性和隱蔽性無法與其他機槍相比。

到了現代,又有人把它的原理應用在機炮上,以求得高射速;最著名的例子是美國空軍使用的 20mm M61

加特林機槍在中國(8張)

“火神”(Vulcan)機炮。60年代後的加特林機槍和機炮,無非是把當時槍管旋轉的動力來源,由手動改為電動或者用導出發射藥燃氣的動力來驅動槍管旋轉。前者稱為外能源(美國使用的加特林機炮習慣使用),後者稱為內能源(蘇聯習慣用)。還有網上總是流傳著另一種被稱為"加特林機槍”的7.62毫米口徑六管機槍,實際上那是美軍的M134速射機槍,它是二戰後第一種加特林式輕武器,但不應直接稱之為加特林機槍,這導致了很多人對它和早期手搖式加特林機槍的混淆。

退出歷史

史料稱,俄、土戰爭中曾有8個連的俄軍使用加特林機槍,每連50挺。1879年的祖魯戰爭,英國軍隊藉助加特林機槍,主宰了戰場上的主動權。另一支英國海軍部隊開始在其船隻上安裝加特林機槍。直到十九世紀八九十年代,由於馬克沁機槍的問世,加特林機槍才被擠出戰爭的歷史舞臺。

激光疊加

加特林激光槍

在2015年英國倫敦國防與安全博覽會上,萊茵金屬公司利用四臺功率各為20千瓦的激光發射機同時開火,利用一種名叫“疊加”的技術,組合得到一束功率為80千瓦的強大光束。這是一種威力巨大的新型激光“加特林機槍”。

加特林激光槍可以在500米之外擊中無人機。激光還可以引爆炸藥和炮彈,使其它船隻上的傳感器失靈,甚至能在較小的船隻上燒出洞來。該公司聲稱,通過將每個激光槍單元組合起來,該武器可以釋放出“無限”的能量。

加特林自動原理,即轉管發射原理,它利用一套傳動機構使數支槍管繞一個公共軸轉動,從而完成連續射擊。加特林機槍是機械式的,最初槍管轉動需要由人力轉動搖把,後來改進為由電動機或導出燃氣動力來完成。其優點是射速高,威力大,而且槍管交替工作的方式使它能保持較好的持續火力,主要缺點是體積、質量大,消耗能量多。

轉管機槍(即加特林原理機槍)與轉膛機槍的區別是:多根發射管和彈膛相對各自的槍機之間不動而整體連續不斷地旋轉,這種原理的工作特點是每個根發射管都有自己的槍機和閉鎖機構,分別依次完成進彈、閉鎖、擊發及拋殼等動作。而轉膛原理是由一個能夠容納多發彈藥的旋轉彈膛配合保持靜止的同一根發射管同一套槍機及閉鎖機構來依次對準並擊發各膛中槍彈,同時由處於其他位置的彈膛依次裝填和退殼。相比轉管機槍的射速更高,並可通過改變電機的功率來調節射速;槍管高速旋轉可加速冷卻,另外若槍是由外能源帶動,則有較高的可靠性,不會因不發火而影響連續射擊。

加特林轉管機槍從誕生之日起,工作原理就決定了其具有能連發射擊,火力猛等優點,但也存在重量大、機動性差等缺點。正如許多其它發明一樣,在軍用領域,加特林轉管機槍是“早產兒”——當時世界主流軍事思想還沒有為其誕生做好準備。

1862年並不存在對轉管機槍的戰術需求,因為當時軍隊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將一挺機槍作為高效火力來使用,轉管機槍不能給人以深刻印象。而將機槍用在步兵進攻中作為近距離支援武器的思想,直到 1898 年才由美國陸軍進行了論證,甚至後來在日俄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各國陸軍都還經常採取大規模步兵集群衝鋒的戰術,可見直到20世紀初很多國家都還對機槍的威力不夠重視。

更為不幸的是,就在加特林和其他的天才發明家們在不斷解決技術難題,努力完善各自發明的同時,也不自覺地為自己的發明創造掘好了墳墓——當手動武器發展到極致的時候,也就為自動武器的出現創造了成熟條件。

加特林在遊戲中也倍受青睞。出現過加特林的遊戲有:

《反恐精英OL》

《GTA系列》

《使命召喚系列》

《求生之路系列》

《戰地系列》(運輸直升機與快艇上)《生死狙擊》《穿越火線》

《重返戰場》


影視個人愛好者


我怎麼知道重機槍為什麼叫加特林


SB123456789666


不是所有的重機槍都叫加特林,馬克沁、勃朗寧、斯柯達、郭留諾夫、捷格加廖夫、哈奇開斯、施瓦茨、維克斯這麼多重機槍,哪個叫加特林了?

所謂“加特林”只是機槍的一種自動運行原理,由美國人理查德·喬丹·加特林Richard Jordan Gatling於1860年設計。

與後世動輒一分鐘狂轟幾千發的“加特林”相比,早期的加特林就是個手搖機槍,需要通過曲柄轉動來完成槍管轉動,多根槍管不斷輪換,完成連續的上彈和擊發動作。

但是這種加特林手搖機槍在很長時間內並不被人看好,因為它的重量太大了,早期的彈藥和供彈機構也不完美。再加上它對搖槍人員的心理素質要求特別高,往往戰爭一激烈,有些過度緊張的操作員手速過快,直接把槍給搖爆了。

所以,後世的馬克沁一出現,加特林就迅速的被淘汰了。而且馬克沁自動理論誕生出的三大武器設計概“管退、機退、導氣”一直到今天都在被武器設計所引用。與全自動的馬克沁機關槍比起來,當時的加特林是種純粹落後的非全自動武器。

後來為了照顧某些武器超高的射速,採用多根槍管旋轉發射的加特林式機構又被重新採用,電驅動機構代替了手搖,讓加特林式槍械實現了可靠操作,這便是現在的加特林機槍。

嚴格的說,現代加特林機槍與1860年的加特林機槍是兩種東西,前者是武器商品名,後者只代表其基礎運行方式,兩者不能相提並論。

比如比較出名的GAU-2A/M134 7.62mm米尼崗機槍,英文名稱是“Minigun”,就是“迷你炮”的意思,並沒有任何名稱提及“加特林”。

其它的如GAU-19/A 12.7mm三管機槍、比M134更小的5.56mm XM214“Microgun”,“雌鹿”上的四管Yak-B機槍等等,都是差不多的概念,它們都應用了加特林的轉管原理。

此外,加特林原理在機炮上的應用比機槍要更普及,比如A-10攻擊機上的GAU-8/A“復仇者”、美軍戰機的“傳家寶”M61 20mm Cannon“火神炮”、“密集陣”的M61A1“火神炮”等等,在機關炮領域,加特林原理比比皆是,實在是不應該拿機槍把“加特林”這個概念框死了。


王司徒軍武百科


軍迷小李為您解答!

不是重機槍就叫“加特林”這個說法是不對的!加特林機槍是由美國人理查·喬登·加特林發明的,當時被稱為“格林機槍或蓋特機槍”,後來經過改進才慢慢的普遍稱為“加特林”機關槍,國外也稱為“機關炮”!目前比較出名的是美軍空軍所使用的“火神機關炮”!

重機槍被美、英等國稱為“中型機槍”,是裝配有固定槍架,能長時間連續射擊的機槍。與輕機槍相比,重量重,槍架穩定,有好的遠距離射擊精度和火力持續性,能較方便地實施超越、間隙、散佈射擊。

主要用於殲滅和壓制1000米內的敵集團有生目標、火力點和薄壁裝甲目標,封鎖交通要道,支援步兵衝擊,必要時也可用於高射,殲滅敵低空目標。重機槍由槍身、槍架、瞄準裝置三大分部組成。槍身重15-25公斤,槍身長1000-1200毫米,一般可高射與平射兩用,平射有效射程800-1000米,高射有效射程500米,戰鬥射速200-300發/分。

下面是小編給您帶來的幾款世界比較有名的重機槍!這是在抗日戰爭“臭名昭著”的日軍92式重機槍 各大影視劇都會見到的身影!

這是美國勃朗寧M2HB重機槍



還我國現役裝備的QJZ-89式

重機槍一般指重量在25公斤以上的機槍(包含三腳架)。裝有固定槍架,射程較遠,威力較大,可搬運的機槍是步兵支隊的支援火力,主要用於射擊集群的有生力量、火力點、輕型裝甲目標和低空飛機;其槍架具有平射、高射兩種用途,射擊精度較好。平射的有效射程是800-1000米,高射的有效射程是500米。戰鬥射速是260-10000發/分。
重機槍發射的子彈像流水一樣,半分鐘內可以連續發射130~5000發子彈,能形成一股強大的火力網。它既可以用來壓倒敵人的火力點,封鎖敵人的行動路線;還能大批殺傷集團目標,支援步兵衝鋒陷陣。重機槍的射程比步槍、衝鋒槍都遠。使用普通槍彈時,在3000米距離仍有一定的殺傷力。用特種彈,射程可達到5000米。它靠大容量彈鏈箱供彈,槍架可以調整為平射、高射兩種狀態,在500米高度內,重機槍打擊傘兵非常有效。
重機槍具有較長的火力持續性,能在遠距離上有較好射擊精度,所以它具有較大殺傷力,特別適合用來對付衝鋒的敵人。

認爹蜜全家暴斃


最初的加特林機槍是一種手動型多管旋轉機關槍。加特林機槍是由美國人理查·喬登·加特林(Richard Jordan Gatling,其人名一譯格林,故此槍也被譯作格林機槍或譯作蓋特機槍/機炮) 在1860年設計而成的,是在世界範圍內大規模第一支實用化的機槍。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前後,加特林機槍輸入中國,當時稱其為"格林炮"或"格林快炮"。50年代以後加特林原理首先被美國經重新改良後應用在槍械及小口徑航炮和防空炮上,使用該機槍,射速普遍可以達到每分鐘每管1000發以上。故後世採用多管旋轉原理的機槍都被稱為加特林機槍(炮)


偉大光榮正確


1861年夏天,理查德·喬丹·加特林開始設計構思轉管機槍,設計出每發子彈的連貫射擊,還包括了兩點轉管機槍所共有的設計特點聲明:一個提供鎖膛的內有擊針的圓柱旋轉體,與槍管一起旋轉;每根槍管都有獨立的擊針。這使得以後所有與加特林機槍相似的設計都不能再獲得專利。

加特林機槍是一種手動型多管旋轉機關槍。加特林機槍是由美國人理查·喬登·加特林(Richard Jordan Gatling,其人名一譯格林,故此槍也被譯作格林機槍或譯作蓋特機槍/機炮) 在1860年設計而成的,是在世界範圍內大規模第一支實用化的機槍。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前後,加特林機槍輸入中國,當時稱其為"格林炮"或"格林快炮"。50年代以後加特林原理首先被美國經重新改良後應用在槍械及小口徑航炮和防空炮上,使用該機槍,射速普遍可以達到每分鐘每管1000發以上。

因為這款機槍是理查德·喬丹·加特林設計構思轉管機槍,也是理查德·喬丹·加特林的專利,從此就叫加特林重機槍。


記憶錄


加特林發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