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自然:其實這個世界誰都有夢

人會做夢,有夢想,有期待,有願望,因而生活得有快樂、有幸福、有意義。

讀過魯迅的《秋夜》,從中不僅領悟出了他當時對人生,對時局失望的那種焦慮,借景抒情、抒發一種內心複雜的情感,我從中還品味到了一種獨特的自然之美:這世間的一切原來都是有夢和“夢想”的,那麼真切、自然的鋪展在眼前,叫人心生敬畏。

敬畏自然:其實這個世界誰都有夢


1、不只是人有夢,自然界存在著的東西都有

以往,覺得這個世界人是高級動物,只有人才會有夢和夢想,也才“配”有夢和夢想。因為人不僅是活著的、具有思維的,並具有創造性、創新能力,會讓自己的夢變成夢想,並把夢想打造成為現實。

其實,你只要認真觀察,並且用心感悟,這個世界的一花一草、一樹一木,包括與我們共存的天體宇宙,都是有夢的,富有溫情的夢和夢想。

讀《秋夜》,撇開文章的針砭時弊、期盼時局改變帶來的一種“春暖花開”,你仔細品味一下,這“借景”而帶給自己的另一種思索就是善待自然、敬畏自然之生命之夢。

一朵花的夢。“有一種極細小的粉紅花,現在還開著,但是更極細小了,她的冷的夜氣中,瑟縮的做夢,夢見春的到來,夢見秋的到來……”,其實這是魯迅借散文寓意、寄託著當時對黑暗勢力以及現實生活狀態的一種奮力抗爭與悲憤,一種彷徨心態,借景色來表達內心渴望光明的心境。

敬畏自然:其實這個世界誰都有夢


但是,散文的美還來自於描述,細想,自然界中的花草又何曾沒有自己的“夢”呢?

細心觀察生活的人,就會發現“一朵小花”的夢。即使到了秋天也不願意凋謝,始終努力綻放,盡力縮短從這個秋天到下一個春天的距離,即:當時光走過,讓自己不曾辜負。

比如我家門前的太陽花即是如此。它裝扮了秋天最後的靚麗,給人一種生命接力、奔放、熱情的感悟。雖然冬天暫時枯萎了它的枝葉,可它的夢沒有枯萎,春天來臨的時候,它會讓自己根下的種子重新發出芽來。

學會觀察植物的生長,觀察它們的夢想,則會讓自己內心充滿溫暖和溫情,積累熱愛。魯迅正是在生活中觀察細緻,才寫出“景色宜人”、借景抒情的好文。

棗樹的夢。文中,魯迅描寫了後園的棗樹“他簡直落盡葉子,單剩乾子,然而脫了當初滿樹是果子和葉子時候的孤形,伸欠得很舒服”。

這一段,可見棗樹春夏秋冬一路走來,也是有“夢”的:“猩紅的梔子花開時,棗樹又要做小粉紅花的夢,青蔥地彎成孤形了……”,它因為“粉紅花夢”而開花結果,因為夢而揹負“一身的負擔與沉重”,給我們人類帶來美味的口福和生活的維生素。

敬畏自然:其實這個世界誰都有夢


“因為夢著你的夢,愛著你的愛”。棗樹做著小粉紅花的夢,小粉紅花做著蝴蝶和蜜蜂的夢,彼此都在美好的夢裡,走過溫暖的一年四季。

天空的夢。這篇文章描寫天空、月亮、“惡鳥”、猩紅的梔子花、小蟲等,其實都是“有所指的”,且其中的用詞也很犀利、生動。

不過,這裡我還是不想談時弊,只聊自然。天空“不安了,彷彿想離去人間,避開棗樹,只將月亮剩下”。當然,前面還有文章的鋪墊。可是現在,我的內心只在乎“天空的感受”。

我們現實生活中,天空就沒有“如此感受”嗎?天空、月亮、河流、山巒等等,我想都是有感受的、有夢的。文章中“時弊”的黑暗,天空都“感受”到了,其實是人物心裡的傳遞借喻,

可是你仔細想想,和我們一起生活的天空,怎麼會沒有它自己的“想法”呢?

敬畏自然:其實這個世界誰都有夢


自然的夢就是迴歸自然的純真,迴歸自然的原本狀態,因為那是它們曾經健康、美麗、生動的模樣。

當我們不計後果去汙染它、破壞它、摧殘它的時候,它們會不會有“想離開人間”的想法呢?如果夜晚的天空想只剩下月亮,而自己悄然“轉身”離開,那月亮會有什麼樣的想法呢?

2、尊重自然之夢,你會有收穫更多溫存和喜悅

讀一本書,裡面靈動的文字是作者的思想深邃,但卻是生活細節滲透而來。“冬雖然來,而此後接著還是春,蝴蝶亂飛,蜜蜂都唱起春詞來了”。這些自然現象現在我們依然經歷著,所以,對春天的渴望才會如此強烈。

春天是萬物復甦時節,人的美好願望復甦、美麗心情復甦、美好期待復甦,所以春天是一年四季裡最美的季節。“蝴蝶亂飛”,心靈的蝴蝶、願望的蝴蝶,還有“唱春詞”的生活的蜜蜂。

敬畏自然:其實這個世界誰都有夢


美好的東西幾乎都是溫情的、熱愛的、向上的。自然界中,植物亦一樣,天空也一樣。我們都喜歡花開、喜歡湛藍、喜歡雲朵的潔白,如果我們把這些喜歡轉換一個角度,變為對生活、對自然美好東西的培育,我相信它們一定與己想是彼此“心靈互通”的,我們的願望正也是它們的夢,它們的夢即是我們存在的美好。

所以,當小孩子剛學著說話認字的時候,除了“爸爸媽媽”,應該就是“花朵、小鳥、天空、大樹”了。

生活中,我們都討厭“霧霾”,我們自己都呼吸不暢,天空能“呼吸”順暢嗎?當它不僅沒有夢、甚至連呼吸都快要窒息的時候,就只能想著才能如何快速“離開”了。

3、熱愛自然,並被自然熱愛

因為自然熱愛我們人類,給我們“創造”了美的風景、美的生活,“營造”了美的心情、美的視角、美的構思、美的繪畫。

我們應該懷有感激感恩之情。內心有感激,你才會溫情的看待、對待這個世界。有時候道理都懂,我們也經常會給自己的孩子和他人“講道理”,可唯獨我們自己講完了以後,這些就當成了往事和故事。

內心有溫情的人,從眼光就能看得出來。溫情看身邊的人、看身邊的世界亦溫情,看枯草亦有美的一面,看花朵凋謝亦是風景。

敬畏自然:其實這個世界誰都有夢


“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你看一朵花亦是情的時候,花朵“看”你也是最美。不要隨便“掐”花,不要摘還沒有成熟的果實,不要往河裡扔“石頭”,不要虐待小動物,不要亂捕亂殺,不要讓“隨便點燃的煙火”汙染天空。

這樣,春天來臨的季節,我們才會嗅到清新自然的味道,看到路邊的野花也有一番景象,天上鳥兒的叫聲你才能聽懂,白雲對天空的映襯才會更加生動。

小結:

當棗樹“脫去了滿樹的果實和葉子的孤形,欠伸得很舒服”的時候,我們看著它的“單剩的乾子”而應心生感激和敬畏。就像我們自己獲得了生活最美的樂章,舒展一下疲憊的身體一樣。

自然之美,是生活美的源泉,是生活的“必需品”,也是心靈的“必需品”。一花一木亦有情,一石一景也是暖,它們“卑微的夢”,亦是自己內心河流之美的組成,所以在春暖花開的時候,我們不僅僅只是面朝大海而期待春暖花開,更要珍惜、熱愛萬物之靈的“夢之海洋”。


敬畏自然:其實這個世界誰都有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