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抗疫戰場,很少有報道環衛工人被傳染,為什麼?

總動力


防護第一位,環境第一位,勤勞第一位,不接觸人群,不聚集,不扎堆,埋頭苦幹,只為城市美好環境。由此分析,她們沒有感染很正常。


在學裡的路上


長期在惡劣環境下作業,早就煉出百毒不侵的本領了。比如我在環衛系統工作,從2019年五月開始到10月,每天都和工人一起幹活,清掃馬路,公園,收拾垃圾,擦垃圾箱,沒有任何防護,只圍了圍巾,戴了手套。現在退休了,又當志願者,四天換一個口罩,把社區每隔幾天發幾個口罩陸續贈送給出行小區沒有口罩或者下樓忘記拿口罩的居民。因為環衛工作,都是髒亂差的活,而且還是長期的體力勞動,質體和健康狀況都得到了長期的鍛鍊,就比如我每天把守卡點12小時,雖然也很累,但回家自己用熱水泡泡腳,烤烤後腰背,第二天早上起來身上就不疼了,又開始了一天12小時的連軸轉,40多天身上沒有感到不適。所有可能和長期處在惡劣環境下,再加上長期鍛鍊個人體質有關吧!


玉財富洲


疫情期間,武漢市有3.6萬名環衛工人奮戰在抗疫一線,有57人感染,其中一人不幸去世。近日,中國扶貧基金會與騰訊公益合作設立的“戰疫基金”,向武漢環衛工人捐贈137萬元,戰疫基金還向不幸去世環衛工人的補償了26萬元。

據武漢市城管執法委統計,新冠肺炎疫情發生期間,全市3.6萬名環衛工人始終戰鬥在一線,執行城市公共場所消毒和垃圾收運處置任務。他們任務繁重,工作辛苦,默默守護著城市,守護著公眾安全,是真正的“城市守護者”。

至於說按比例感染少覺得二點:一是與越危險的工作越是重視,越是防護到位有關,二是環衛工人都負責了病毒的消毒工作,可能這在防止病毒感染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吧。總之能有我們的健康安逸的生活離不開那些默默無聞的環衛工人們辛苦的工作。祝他們一生平安!


農經百石


環衛工人由於長期接觸粗重的髒活非常辛苦,出汗時會把身體的廢東西排出。雖然天天聞著垃圾發出來的臭汽熏天的味道,但是細菌就是垃圾發酵變成的,環衛工人身體就在適者生存的環境下健康快樂生活了,我們一定要尊重環衛工人呀,他們才是我們人民的真正清道夫,謝謝你們👄,把我們家園和環境變美麗了,我們的健康快樂生活都是你們付出代價所得來的,感恩感謝你們,祝你們快樂😁好運身體健康永遠。





畢笑娟


針對這一問題,我有簡單的回答,在記憶中,以前有一位神經病人,是2O歲左右得病的,平時很不衛生,人們遇見她離她遠遠的,她看的東西一般人看了很反胃,但她很精神,沒見她得其它病,到最後因營養不良老死,過了近7O歲,這可能病毒在她身上產生抗體,還有可能體能活動強度大,體質增加抗病毒能力。

過去有一句屬語:

不乾不淨吃了沒病,意思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不能過份乾淨。平時養貓養狗就是這個道理。


吳正武2


我來說一下我的看法吧。很大可能是環衛工人由於工作性質決定他們成天就是跟垃圾打交道的,是垃圾就離不開腐敗、壞掉爛掉而丟棄的有機廢物,那可是病毒、細菌的天堂,經常接觸垃圾或者吸入垃圾氣味,刺激自身免疫系統從而提高了免疫力。比個例子:路邊的流浪漢撿垃圾吃,還衣不蔽體,卻很少生病的。在此說明一下:絕對沒有貶低和歧視環衛工人,反而,他們不怕髒、累,為人民創造了乾淨、整潔的環境,向他們致敬!


螢火蟲和草蜢是好朋友


——傳染力最強是確診者定點醫院,空氣中有毒”氣溶膠”濃度很濃。如果在醫院外的”氣溶膠”則容易被風吹散吹淡而失去傳染強度。確診者主要是以飛沫形式傳染他人的,病毒離開宿主只能存活五個小時左右。含病毒飛沫如果離開宿主而在垃圾中及物品上存活也是超五個小時左右了,而環衛清潔工都是大清早將隔夜的垃圾清運,既使其中有病毒也超過了五小時了![大笑][大笑][大笑]


廣西南寧智生活觀天下


這與行業有很大關係,也與環衛部門領導人注重員工防護有關!環衛工人工作環境雖聽起來很骯髒,但他們比較注意保護自己,而且工作環境又大多在空曠地區,聚集很少,近距離傳播的途徑被切斷,而且環衛工人作人員大多帶口罩作業,而且消毒措施和消殺物資也充裕,諸多因素疊加,環衛工作人員自然染病的就少了,而且環衛工作人員又大多參與重體力勞動,身體素質比不活動的人要好的多,自身免疫系統完善,染病的機會雖多,只要注意防範,就能百毒不侵!



狼煙一九三一


被忽視了職業人群。有些臨時工身份的環衛工人得病以後沒有單獨統計,被當作普通老百姓隨社區上報了。你要知道,環衛工人中百分之八十是沒有職業身份的!





泰山道人2


首先,他們的工作時間與大家的錯開了。

其次,他們知道自己不受待見,幾乎不與人交談、更不會扎堆,多半獨來獨往。

再次,他們勤勞、貧困,低油少鹽的飲食,常年的勞動增加了運動,淡定的心態、從容不迫的工作,沒有心裡壓力,幾乎沒有三高病。

這個群體在城市的較底層,看不到希望,所以沒有常人的慾望。他們更象是當代的修行者,清潔了城市,更擦亮了自己的心靈,無人視之,但天必佑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