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怎麼選擇浮漂?

咸寧釣魚匯


民以食為天,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所以有了漁者一說。以前小的時候,手中一根山上砍來的竹竿,一根縫衣線,一顆衣針彎成的魚鉤,浮漂不是鵝毛就是高梁杆子,到水庫邊掛上蚯蚓就是半天,也能弄到幾條魚兒回家做菜。

現在風靡臺釣後,釣友越來越重視浮漂的選擇及調釣。浮漂就是釣魚人的眼睛,可以通過浮漂的信號動作來判斷魚兒咬鉤情況,及時提竿中魚收穫魚獲。我們如何選擇適合自己使用並且效果好的浮漂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有人會在漂號的三種型號裡無從選擇,認為1號漂是釣小魚,3號漂就是釣大魚,這其實是誤區。首先,你想釣魚的大小是跟浮漂的吃鉛量大小有關係。釣小魚,釣淺水,用短竿,小線組,就用吃鉛量小的漂,調釣靈敏,魚吃口動作清晰。釣大魚,釣深水,用長竿,大線組,使用吃量大的長腳長尾漂,可調高釣低,也可調低釣高,根據當時魚來調整自己的調釣方式,休閒野釣,魚情複雜多變,晝選擇吃鉛大些的浮漂。如果是競技黑坑的話,能玩這類的釣友基本都是高手了,他們已經有自己獨特的浮漂使用經驗及習慣,就不多說了。


綵衣戶外


一支好漂,能反應出隱藏在水中的真實情況,如同釣魚人的眼睛,但需要釣魚人理解每支漂的個性。依靠一支漂打天下,不是菜鳥,就是大師了。

好漂講究穩定性高(在有風浪擾動、或小雜魚鬧鉤,浮漂搖晃程度小)、抗走水能力強、堅固耐用、翻身速度快、靈敏度高等特點。但無法在一支漂上體現,所以需要改變材質、漂型,發揮主要性能做一些取捨。


結構

漂尾、漂身、漂腳



「漂身——材質」

作為一支漂的核心部位,在材質和形體上做足了功夫,依次細細道來。

巴爾杉木:優點是自重合適,能克服風阻,既穩定又有較好的靈敏度和極佳的穩定性,長時間水浸日曬不變形也不爆裂等特點。

在市場上見到的巴爾杉木魚漂,一般採用漂白、碳化(經過前段處理之後,再經過高溫脫脂,使內部組織半碳化,以減輕自重,增大浮力)等工藝進行加工。不漂白的表面有淺棕色木紋,穩定性最好。漂白後的浮力會大一些但是長期浸泡有吃水現象。碳化後的巴爾衫木質量更輕浮力要更大一些,但漂身會變脆,容易斷裂。


蘆葦:特點是重力均勻,浮力適中,抗干擾性強,靈敏度高:魚訊較為準確反映較快,漂身多為細長,下行平穩。

市場上常見的蘆葦漂還有去殼、碳化等工藝。去殼後的蘆葦需要優質的防水漆來防止吃水的問題,但去殼後的同款漂型浮力會大大增加。碳化後的蘆葦質量會變輕,但漂身會變脆,容易斷裂。



孔雀羽:

孔雀羽制漂分為硬羽漂(帶殼孔雀羽漂)與軟羽漂(去殼孔雀羽漂)兩種,硬羽漂自重較大,為追求吃鉛量而不得不增大體積,導致靈敏度下降,不增大體積漆水的難度又很大,孔雀羽去殼後的質量相當輕,由於大直徑的孔雀很少,所以大部分去殼孔雀羽浮漂的直徑都不大。大部分的孔雀羽漂型被製做成細長身的漂。這種材料製成的漂訊號真實、沉穩。軟尾去殼更是釣滑口魚的利器。


納米浮漂:主要代表性材料:PE、PVC,這類浮漂的特點是浮力相對較大(納米其實也就是一種小密度泡沫,不過其密度遠遠沒有達到納米級),擠壓後不變形,不吃水,經久耐用,即便是有小破損也不影響使用,並且每一支浮漂的吃鉛量基本一致,漂形可塑性強。



「漂身——形體」

棗核形:形態特點為兩頭細,中間鼓,呈流線形。棗核型浮漂入水後,漂相穩定,靈敏度高。翻身速度快、中心較低,抗風浪能力強。綜合性能優異,通過改變漂身長、短及漂肩大小,以加強某項性能,是使用廣泛的漂形。


漂身越長越靈敏,一般的長棗核漂的靈敏度已足夠,無需為了靈敏度而無限追求漂身的長度。因為漂身越長,強度下降、需更多油漆保護,自重則增加,通過漂肩的縮小提升靈敏度效果已經不明顯,而表面的水摩擦力增大,拉伸長了也就突出出來,反而減低靈敏度,漂身長度與靈敏度存在臨界點。



急收肩形:與棗核型相比,漂肩相對較高,漂肩收的很急,所以致使整個浮漂有一個很明顯的收縮,正因為如此的外形,所以它在水下能過濾掉很多非正確的信號,提高正確魚汛率,適合拿來掛搓餌釣滑口魚。


腰鼓形:腰鼓形浮漂,其外形特點是一頭一尾相對較細,而中間部分則略粗,形狀長得有點像腰鼓,所以非常適合拿來在江河湖泊垂釣活動,腰鼓形的浮漂最適合用來垂釣鯽魚,它對離開水底遊弋的水底魚群的釣效很好。


除以上三種使用廣泛、功能區別較大之外,還有其他漂形,如長身漂、圓球漂等。


「漂尾」

實心尾:苗子比重大於水,信號幅度大,苗子長,下降快,適合釣中層、底層輕口魚。

空心尾:苗子有浮力,下降慢,穩定性好,適合釣輕口、滑口魚。


「漂腳」

較長翻身慢,短則快。利用腳短翻身快有限度,釣快魚配合短漂身。



組合

規律、性能

漂的種類雖多,但是瞭解其結構,其實也並不複雜,在原基礎型上,再進行排列組合,達到某種個性。


長腳長身長尾:穩定性好,適合大風大浪釣深水,抗走水能力較強。也適用於混養塘。由於漂較長而穩,能夠屏蔽一些小雜信號。

長腳長身短尾:與長腳長身長尾相比,重心略低,適合垂釣密度大、口好的魚情。在漂翻身後,下落墜拉鉤餌這一段很短,所以魚在上層的接口就少,不易亂魚層。與長腳長身長尾漂,調高、釣高效果類似。適合垂釣大鯽魚混養塘,魚訊真實假口少。

長腳短身長尾:與長腳長身長尾相比,靈敏度更佳,適合垂釣輕口魚。此漂翻身較慢,切行程長,不易垂釣快魚和魚口多而且好的魚。適宜垂釣輕口,或抓行程接口。



短腳長身長尾:使應魚情廣,切最易掌握。翻身快,頓感強,穩定性好,假口少等特點。對於滑口魚,調高釣高,對於生口魚,調低釣低。新手首推漂。

短腳長身短尾:與短腳長身長尾優點類似,適應性廣。滑口魚、快魚、慢魚,釣浮、釣底皆能應付。

短腳短身短尾:水皮漂,主要垂釣滑口魚,且因氣壓低,水中缺氧,魚上浮過高,使用此漂效果更好。

根據作釣功能,可將漂分為三大類

行程漂:特點是漂尾較長,常見的在11——15目,長大概在20cm。

底釣漂:特點是長身、短尾、短腳。

浮釣漂:漂身短。

浮漂的號數越大,吃鉛越重,水阻越大,靈敏度越差,這比漂型的影響大。同體積下,身長翻身慢,身短翻身快,身長更穩定,身短則更靈敏,因此選用合適大小的浮漂更重要。



心沉如水

選購、品牌、未來



購買浮漂除了解材質、漂形之外,需仔細觀察塗裝、顏色是否清晰、均勻、細膩,漂尖與漂腳是否在同一直線上。一支好漂的重心一定在中軸線上,將浮漂放在光滑水平面上,輕輕的吹,觀察滾動時是否快捷、流暢,且沒有擺動搖晃的現象,如果是,則為一支好漂。

達摩、王冠、龍競、阿盧、黃金眼等已為知名品牌,一些大師手作浮漂更是精貴,或以脫離功能上價值,具備收藏的意義。追求實用價值,能有一兩支與自己非常契合的漂,征戰各種沙場,並且功勳卓著,那就需要像寶貝一樣保養好。懂它,也是一種緣分。


隨著技術進步,科技元素也不斷融入浮漂之中,比如當下火熱的重力感應浮漂。未來有更多好玩的東西,值得釣魚人去期待。

當然不管世界怎麼變,釣魚人要做的是心沉如水,漂觀天下。


遊釣有魚CN


你好,一般來說,魚漂按形狀大致分為長身漂、短身漂、硬尾漂和軟尾漂四種,按材質有有孔雀羽、巴爾杉木、蘆葦等漂身。

一、材質選擇

一般來說我們選擇浮漂,首先是選擇材質,不同的材質會有所區別。

首先,說孔雀羽,這種材質浮力最大,小魚吃食出現信號不明顯,適合釣大魚,釣小魚就略顯乏力

其次,巴爾杉木,這種材質是目前我們休閒垂釣最常用的材質,浮力也較為適中,比較穩定耐用,像新手釣友,選擇這種材質的最為適合。

再者蘆葦,這種材質浮力接近於孔雀羽,魚口信號也比較明顯,但是其與孔雀羽都有一個致命缺點,高溫下容易膨脹,從而導致浮力變化,所以一般來說,競賽垂釣大多選這兩種,而平常休閒垂釣首選的就是巴爾杉木材質浮漂。

二、漂型選擇

現在市場上浮漂形狀各異,眼花繚亂,下面簡單總結一下,不同形狀浮漂適合的場景,供釣友們作參考。

粗短身軟尾浮漂——適合釣翻身(翻身快、下襬間隔慢、適釣控層)

粗短身硬尾浮漂——適合釣中下層(翻身快、下沉也較快)

短身短尾浮漂——翻身最快、適合釣水皮

長身細硬長尾浮漂——適合釣中下層快魚(可逮截殺、抓停口)

小號細長身細硬尾浮漂——適合釣底層滑魚(可釣得很鈍)

細長身短軟尾浮漂——適合釣底層輕口滑魚

三、做工選擇  

在購買挑選魚漂時,應先檢查漂身左右是否對稱,漂尖與漂腳是否成一條直線等,如果出現漂尖高低、寬窄不對稱,漂身左右明顯不等和漂尖插入漂心的位置不同心等問題,則證明這是一支劣質魚漂。

四、大小選擇

作釣過程中究竟是選大漂還是小漂,主要得根據對象魚和水深來定。拿釣鯽魚來說,因為它特別靈敏,釣鯽魚的餌料和魚鉤都很小,大漂根本察覺不到魚訊,用3~4號即可。在釣鰱鱅、鯉魚等較大的魚時,因為釣魚的餌料和魚鉤通常都要大很多,因此更適合選大漂。

一般水深淺於1.5米的,通常就選小號漂,水深1.5米的,特別是水深在3米以上的,就用大漂。遇到可大可小情況時,還是儘量要選小的。

如果是釣浮的話,選擇浮漂時,一般要用6~7號的大漂。3~4號的漂浮力太小,餌大餌小很難控制。釣底則選4~5號的浮漂就可以。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釣友,喜歡釣魚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我是紅色男爵釣魚俱樂部,每天分享釣魚小知識,歡迎釣友們評論區討論。


紅色男爵釣魚俱樂部


終於要說一個大的課題了,作為資深釣魚人,我現在很少去看所謂的品牌浮漂。別問我為什麼,僅僅是覺得貴而已,在野外垂釣,什麼情況都可能發生,比方說斷竿斷線,這有可能會讓我們損失掉一枚精緻浮漂。我們用的浮漂品牌多,種類更多多,每一款浮漂都至少有三種型號,要根據不同魚情,不同水域,不同環境而選擇。如果太過糾結這些技術裝備上的事,那我勸你還是早點離開釣魚界,因為釣魚本身在於修身養性,而不是炫耀裝備。那麼說了這麼些廢話,也該說點正事了。野外垂釣浮漂選擇定律:

1.吃鉛量穩定,綜合性好,漂目清晰浮漂大中小號各一支(別太貴),另外再加一支中號。

2,七星漂線組一套,戰略物資隨身帶!

3,溪流漂兩支,15到21之間即可。

4,深水長尾漂及短尾鯽魚漂各一支。Emmm,我是不是又說多了,唉!誰讓咱們就好這口呢!但說真的,野外垂釣還是準備充分點好,不然一但來口了,浮漂不給力,真氣死個人啊!



傑瑞米黑馬


我們先來看一下浮漂的種類:

1、巴爾衫木浮漂,自重較大,抗風浪較好,工藝非常成熟,造價低廉,這也是造成了巴爾衫木浮漂質量參差不齊的的原因,而且巴爾衫木本身也分等級材質,材質越高浮漂重量越輕。

2、納米浮漂,我不知道為什麼叫納米,對於納米這個概念也是模稜兩可,但是這種材質完全是為浮漂而生的,浮力大小完美可控,生產工藝完全可以達到批量的效果,由於是機器批量生產同心度也比較精確。而且對於溫度的變化不是那麼敏感。

3、蘆葦浮漂,高端魚漂,自重輕靈敏度高,由於自身材質原因容易受到溫度影響。製作工藝多為手作,所以價格偏高,再加上高同心度,高質量材質和漂漆,往往一直浮漂的價格達到百元以上,但其優秀的靈敏度一直被眾多競技釣手喜愛。

4、孔雀羽浮漂,老實說這個漂我沒有用過,主要原因是吃鉛非常小,2G吃鉛以上的漂都很難找,如果有風浪釣鯽魚的話,1G以下拋竿會很困難,同樣工藝依舊是高端,成品通常比較貴,而且也很難批量生產,製作成本較高。


浮漂說完了,來看看垂釣情況和魚種

1、野釣:建議常備一直納米魚漂和巴爾衫木魚漂,畢竟野釣不需要很精緻的調釣,通常鈍一點點反而效果好,根據垂釣魚種和水深來決定吃鉛量以及漂形,水深則漂吃鉛大,反之則小,一般1-2米水深1.0-1.5G吃鉛,2米水深以上遞增。大魚用大漂,小魚用小漂。魚漂的形狀可中庸一些,低調行程綜合即可。

2、黑坑:建議常備納米蘆葦漂,黑坑魚情比較複雜,鯽魚池釣底口輕的情況下可以選擇底釣漂,而不用行程,有截口的情況,可以使用行程漂,短腳漂適合淺水,棗核適合深水,因天氣魚層水層不同而不同。

3、競技釣:沒釣過,而且能夠競技釣的也不是新手了,我等不敢班門弄斧,我猜他們應該是什麼漂都有一兩套,因地制宜的去使用吧。


綜上所訴:純新我的個人建議,4-40元的納米漂一套,吃鉛1.5-3.5之間,淺水可攻鯽魚,深水可幹大物。


八零後影視


浮漂一直被稱為釣魚人的眼睛,不管是野釣還是黑坑,一支合適的浮漂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幫助我們解讀水下的魚情,瞭解魚兒的吃口情況。那麼,如何選一支合適的浮漂呢?

一、根據對像魚來選擇浮漂。

1、鯽魚個體小,嘴巴小,膽小另受驚,因此選擇的浮漂一般來說是用漂身細長,實心尾,這種漂吃鉛量小,鯽魚吃餌時浮漂會出現明顯動作。用大漂的話則動作不明顯或是沒動作。

2、草魚、鯉魚.青魚體型較大,吃口也較猛,因此可以選擇大浮漂,水滴型的翻身較快,餌料能很快到底,能過濾小型魚類的小信號。

3.鰱鱅是通過吸食浮游生物為主,是釣懸墜釣的對象魚。垂釣中鰱鰒也是吸食餌料霧化出來那部份。垂釣中又姿頻繁拋竿,對浮漂有一定的損傷,因此浮漂要選粗長身,細長尾,顏色鮮豔的大漂,有利於反映魚兒吃釣的信息。

二、不同的氣候要選擇不一樣的漂。

1、春季氣溫還在慢慢上升,還時暖時冷,向陽的淺灘水溫上升較快,釣淺灘我們要選擇短身短尾腳漂,這種漂在有風時也容易拋竿。

2、夏季是多風的季節,垂釣時風大浪大,我們就要選擇能抗風浪、抗暗流的漂,一般選擇吃鉛量大,滴水型漂尾長,顏色鮮豔醒目的漂。

3、秋季是垂釣的黃金季節,大多數魚兒都搶在過冬之前囤積脂肪,這時的魚兒胃口大且吃口猛,這時選擇長腳長身長尾漂,且吃鉛量較重,能快速到底,就能多釣到大魚。

4、寒冷的冬天又是釣鯽魚的季節,這時的鯽魚都是成群結隊,且仍然正常吃食,這時我們選擇深水區、向陽背風處,選用長腳短身長尾的蘆葦漂作釣,是比較好的選擇。


釣神


野釣調漂,一直是很多釣友非常關注也非常糾結的問題。然而這個問題並沒有一個標準答案,野釣調什麼漂最好?這個問題是需要分各種魚情水情來回答的。

剛開始接觸臺釣的釣魚人,很多都是從“調四釣二”開始的。我接到過很多粉絲私信,說調四釣二有時有口卻打不中魚。可見沒有哪種調漂方式是“通殺型”的。我常年野釣,對野釣調漂有這樣幾個觀點和大家分享。

調漂思路要清晰

所謂調漂思路,是指在調漂前,我們腦海裡要清楚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子線和鉤餌狀態?調漂的過程,其實就是通過增減鉛皮,調節鉛、子線、鉤餌在水中的狀態的過程。無論是調高釣低還是調低釣高,都是為了改變子線鉤餌在水中的水層、狀態。子線鉤餌的狀態,是根據目標魚的魚情來定的,同時也受作釣水域水情的影響。我們要清楚我們今天調漂,是打算釣白條?還是釣草魚?還是釣鯽魚?是釣底還是釣浮?底層是平坦的砂石底?還是斜坡鍋底?魚口是輕還是猛?是密還是稀?是走水還是靜水?……這些信息都是需要在腦海裡整理出思路來的。這個思路,是野釣調漂的前提。沒有這些思路,調漂就是盲目的。

調目釣目找底要精準

找底,無論是重鉛找底?還是釣目找底,都要找精準,這是調漂的基礎。很多人認為找底很簡單、或者不重要。掉以輕心地隨便找底,結果找底不準。釣半天都沒口。去年深秋,我在珠海和一釣友野釣。兩人相隔四五米遠,我釣了七八條闆闆他還沒上魚,後來一看他浮漂,距鉛墜才兩米不到,而我這邊有三米多深。我讓他重新掛了一塊重鉛找底,結果扔下去漂直接被重鉛帶進水裡,原來釣了半天他是在釣浮,他還以為是在釣底呢。重新找底後,得益於之前抽窩,下去就上魚了。可見釣底層魚,找底很重要。釣浮也同樣重要,不找準底,就不知道鉤離底有多高。所以野釣調漂,找底不能馬虎。

根據魚情選靈頓

大家知道,調漂如果調高目釣低目,則是釣靈,鉤餌懸著或輕觸底,子線是直的或輕微彎曲;若是調低目釣高目,則是釣鈍,鉤餌躺底,子線彎曲。具體的調幾目釣幾目,我覺得在野釣中不必要去糾結,調高目時,調6目和調5目區別真不大,調低目時,調一目和調平水並不影響吃口。釣目也是一樣,調6目釣2目和釣3目,區別不大,調平水釣1目和釣2目,區別也不大。很多時候,即使調的是釣2目,拋竿下去,窩子裡不平,鉤餌落在小石塊上,漂露出3目,或者鉤餌落在小坑裡,漂露出1目。但這都不影響上魚。

野釣調漂的大原則是---魚口稀、守大魚、雜魚鬧、輕走水,調低釣高;魚口密、抽小魚、無雜魚、水很靜,調高調低。

寫在最後:武漢天元的鄧剛老師曾在一檔節目裡說過,魚獲不行不能怪浮漂,若怪浮漂,那浮漂會比竇娥還冤。其實鄧老師言下之意也是告訴我們,釣魚不能太糾結調漂,理清了調漂思路、找準了水深,然後根據魚情選擇靈鈍,就可以了。所以野釣調漂,沒有哪種調法是最好的,只有適合當前作釣的魚情,您自個看漂覺得順眼、舒服,能根據漂相動作打中魚,就是最適合的調法!

以上是我的拙見,我是墨海,一名喜歡野釣的八零後,歡迎大家關注、評論和交流!


墨海遊釣


浮漂是釣魚人的眼睛,一場釣魚下來,選對了浮漂,就成功了一大半。選擇浮漂的依據,是水情,魚情,和季節,還有釣法。


淺水垂釣時,要選小號浮漂,三米以上深水則選大號浮漂,吃鉛量大,下沉行程時間短促。釣竿不同選漂也有區別,短竿選小漂,長竿選大漂,便於觀漂。


在垂釣小型魚類時,建議選小漂,調釣後浮漂剩餘浮力較小,便於放大訊號,垂釣大魚則選大號漂。當水中缺氧或因其它原因魚類離底上浮,應選擇稍大肚的浮漂,增加鉤餌下沉時間,便於魚兒截食。


季節不同,浮漂選擇也不同。冬季魚口輕,應儘量選擇小漂垂釣,並適當釣鈍,比如調三釣三。其它季節魚類活性高,對浮漂的選擇就要簡單多了,需要說的是,以前夜釣時主要用螢光棒,現在已改用電子夜光漂,調釣簡單明瞭,信號準確。


傳統釣和臺釣調釣方法不同,浮漂選擇也不同。臺釣對浮漂信號要求較高,且對行程截口非常注重,所以選漂精細度明顯高於傳統釣。

當然,釣無定法,各人有各人的喜好,但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選對了浮漂,也就爆護在望了。


許我一路天涯


關於野釣如何選漂,如何調釣,我總結出下面幾點。

一、野釣怎麼選擇魚漂:

野釣不像黑坑競技之類的,不用那麼精細。一般根據水深,魚情來選擇魚漂。水深建議用吃鉛量大一點的,漂身長一點的。因為水深,你用吃鉛量小的,餌料下沉速度慢。可能到底的話鉤子上就沒多少鉺了,中途還容易被小雜魚截口。用吃鉛量大的漂,餌料下沉速度快,散落的也比較少,也不容易被雜魚截口。

水淺的話可以用吃鉛量小一點漂身短一點的,因為水淺,不用擔心餌料到底鉤子上就沒有鉺。

二、調釣:

根據對象魚,魚情來調漂。垂釣大鯉魚,草魚,青魚。等大體型魚類時,漂需要調鈍一點(我一般半水調平水釣一目到兩目)因為大魚吃口時般比較謹慎,尤其是鯉魚。浮漂調的靈敏會造成很多假信號,容易造成打不到口把魚嚇走。

垂釣鰱鱅時就要調釣靈敏點(我一般半水調八目,釣一目到兩目)因為鰱鱅吃口比較輕,調鈍的話會看不見口。垂釣鯽魚時,浮漂調釣不能太鈍也不能太靈(我一般半水調一目釣兩到三目)。如果在垂釣時碰到小雜魚鬧窩,可以把餌搓大一點,把浮調鈍一點。

以上就是我個人的觀點,有不全,的各位朋友可以補充,有不對的,歡迎大家糾正。謝謝




釣魚小迷弟


許多人都習慣的認為:釣的水越深,用漂就越大,反之就越,其實這種觀認識是比較偏面的。漂的大小主要與配鉛有著直接的聯繫,與垂釣水的深淺關係反到不是很大,或者說,並沒有直接的聯繫。 

  因為,無論大漂還是小漂,如果都半水調成平水,那麼兩個釣組的浮力與重力之差都等於零。這時只要在兩個釣組上加極小鉛重,都會打破這一平衡使整個釣組下沉。直至追加的這一重量被地面所承載。

  由於重力極貫性的作用,在受到同等下行力的作用下,鉛重較大的釣組,反而下沉距離更大,速度更快。這一特點,被一些釣手在實際的垂釣中所利用,當用小漂找不到清晰的頓口時,反過來換大一點浮漂或是加大鉛重。反而會使頓口更為清晰。這一現象也被一些釣友稱之為:“放大作用”。  

 另外一點值得注意的是,我們選浮漂的大小,其實選的是漂浮漂所具有的浮力的大小。選大漂還是小漂,應當與漂的浮力相聯繫。大家不妨多試試幾種不同材質漂就會發現,往往看上去體型大小差不多的漂,因制漂材質的不同,浮力相差卻非常懸殊。  

  浮力大的漂,相應配鉛就重,鉤餌下沉的速度就快。反之浮力小的漂,相應配鉛就輕,鉤餌下沉的速度就慢。  

 到底是下沉快好,還是下沉慢好,這就需要看我們實際垂釣時的需要了。如釣底層魚,為了儘量減少餌料中途的霧化量,儘量避免中層雜魚的干擾,自然我們就要選擇大浮力的漂,以增加配鉛,加快下沉的速度。如果我們想盡量捕捉中層魚訊,強化餌霧化的誘魚作用,那麼我們就要減緩鉤餌的下沉速度,這時選擇小漂輕墜自然是最好選擇。另外,為了抗風、抗水流,通常也是通過選擇較大號漂來實現。還有就是根據釣遠釣近,釣遠選大漂,一是便於拋竿,二是便於觀察,釣近則可以選相對較小一點的漂。還有就是根據魚的大小,吃口輕重來選擇大小。

  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浮漂下沉速度的快慢,除了與配鉛有一定關係外,與浮漂的造型也有著很大的關係。相同浮力的情況下,粗身漂下沉速度較慢,回升較快;細身漂下沉的速度相對較快,回升較慢。

  掌握了浮漂的這些特性,也許會對你的垂釣中適時的根據需要來選擇不同大小、不同造型、不同材質的浮漂有所幫助。許多有經驗的釣手都喜歡說:比賽時最怕就是選錯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