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受慈禧單獨召見後,為何第二天就升職加薪?

kurenai


這問題問的有點故意扯眼球,感覺慈禧跟張之洞有事似的,慈禧與張之洞之間是有一段不得不說的故事,但只限於君臣佳話,跟花邊風月毫無關係。

在晚清那一撥中興名臣中,直隸南皮張之洞讀書考功名的本事是最牛的,曾國藩、李鴻章、胡林翼這些統統沒法跟他比。

十三歲張之洞便一舉考取秀才,十六歲參加順天府鄉試,又一舉高中第一名,十六歲解元,這在整個科舉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

如果不是隨後十年連遭不利,有理由相信,憑藉張之洞的科舉資質,他極有可能二十不到就要在殿試中大放異彩。

說起張之洞遭遇的那些不利,也算是一種命運的磨礪。先是太平軍的北伐部隊進逼直隸,京師震動,寄居親屬家的張之洞無法在京城安心讀書,只好離京回到父親任職的興義府。哪知道,剛到興義沒多久,張之洞的父親就病故了,按規矩,張之洞必須守喪三年。

喪期守滿,張之洞剛好趕上己未科會試,熟料他的堂哥張之萬又被派為會試同考官,循例,他又得迴避。

這裡提一筆,張之洞的這個堂哥可是個了不得的人物,他不僅是張之洞的官場領路人,而且是丁未名科的狀元郎,這一科之所以被成為晚清名科,那是因為李鴻章、郭嵩燾、沈桂芬等晚清名臣皆出自此科,可見張之萬這個狀元郎的分量。

張之洞的不利到此還沒有結束,第二年,咸豐三十歲,朝廷舉行萬壽恩科,張之洞正準備參加,結果張之萬又被派為同考官,張之洞無奈只好再次選擇迴避。

待到同治元年,張之洞再無不利進京參加會試時,距他中舉已過了整整九個年頭。因為憋了九年,又有狀元堂哥在前做榜樣,張之洞在這一年的會試中縱情發揮,他的試卷先落到房師範鶴生手中,範激賞不已,誰知主考官卻不賞識,最終張之洞在這一年落第。

隨後一年,張之洞到署理河南巡撫的堂哥那裡溫習備考,這期間,他為堂哥代寫過一些奏摺,其中一道關於漕務的奏摺寫的尤其漂亮,慈禧看到這道奏摺時,批了八個字:直陳漕弊,不避嫌怨。

張之萬對堂弟很夠意思,他在不久之後的一道奏摺中“別有用心”地插了一句話進去,告訴慈禧,此前漕務之折,乃族弟張之洞所擬。

狀元郎的這一著重說明,讓慈禧記住了張之洞。

來年再戰,張之洞先中貢士第一名,殿試對策,張之洞痛快直抒,閱卷官不喜歡他的鋒芒畢露,將其列為三甲之末,但主考官、大學士寶鋆力排眾議將之提為二甲之首,也就是第四名。

按慣例,前十名最後要由慈禧來圈定最終名次,當看到張之洞的應試策論後,慈禧提起硃筆,用力一勾,將張之洞的名字由第四勾到了第三。

探花郎就此誕生。

更關鍵的是,他是慈禧“手擢之人”,有這一層關係,則意味著張之洞從此就是太后門生了。

隨後十來年,張之洞外放浙江、四川等地做官,直到光緒二年,才重回翰苑。

就在這一年的五月,一心要報答慈禧提擢之恩的張之洞抓住了一次機會——因不滿慈禧違背祖制,選立光緒,吏部主事吳可讀尸諫太后,震動朝野。

就在慈禧備受質疑,地位遭到威脅時,張之洞挺身而出,以他那一支雄辯大筆,寥寥數言就為慈禧解了圍,穩固了其權威統治地位。

慈禧因此覺得張之洞忠心可鑑,人才難得,遂想找機會大力提拔他。

正在這時,朝中又發生了崇厚跟沙俄私籤條約,喪權辱國的壞事,張之洞以清流雄姿再次登場,以《熟權俄約利害折》、《籌議交涉伊犁事宜折》,分析俄約有十不可許,堅持必改此議,宜修武備,暫緩立約,並要求嚴懲崇厚,此一既有忠心又擔當的雄論豪舉再一次贏得了慈禧的高度關注。

有道光爺破格將年僅三十七歲的曾國藩由四品連升四級的先例在,慈禧決定破例召見張之洞。之所以說是破例,皆是因為清朝有這樣的祖制——當國者不得召見四品以下的官員。

而此時的張之洞只是司經局洗馬,未達四品銜。

說來很有意思,自同治二年被慈禧勾升為探花郎,轉眼十七八年過去了,已四十二三歲的張之洞並沒有見過慈禧一面,而慈禧也只是屢次聽聞其雄辯之辭,未見過真容。

張之洞與慈禧的首次見面,在晚清歷史上是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它是一代名臣崛起、步入封疆之列的起點。

但這一次歷史性的見面,在當時並沒有掀起多大的波瀾,相反因為張之洞的其貌不揚,慈禧有些失望,並沒有在第一時間破格提拔張之洞,而是做了循例晉升的安排,所以本題的說法不夠準確。

最後有必要說一說張之洞的相貌。

清朝的那一幫最顯赫人物,形象個性色彩都極為濃重,有“西山十戾”之說,晚清的曾國藩是蟒,慈禧是狐,袁世凱是蛤蟆,張之洞因身材短瘦,被稱為南皮猴。

雖說張之洞早期的相貌看上去沒有名臣風範,但隨著慈禧將他循例晉升為山西巡撫,進而又是兩廣總督、湖廣總督,他漸漸也就有了異相名臣的風采。

《清史稿·張之洞傳》中評價他的名臣範兒用了八個字:“短身巨髯,風儀整峻。”


黑句本


張之洞是被慈禧單獨召見過,但第二天並沒有什麼立馬升職加薪,但改變了張之洞一生命運卻是真的。

張之洞和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但他屬於大器晚成。

張之洞,貴州興義人,出身官宦之家,小時候讀書很聰明,14歲就中了秀才。後來一直協助父親治理軍務,加之父親去世守孝,科考的事就一直被耽擱了。

同治二年,27歲的張之洞參加恩科會試,一舉中了進士,開始了他的官宦生涯。

那時候大清內憂外患,張之洞一沒戰功,二沒人脈,三不會拍馬屁,所以升遷速度很慢,直到47歲才迎來職業生涯的春天。

光緒五年,沙俄侵佔了新疆伊犁,大清派左都御史完顏崇厚到沙俄交涉,但崇厚自作主張,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里瓦幾亞條約》。

消息傳來,朝野譁然,大臣們分成主戰主和兩派爭論不休,張之洞人微言輕,在朝堂上也沒什麼話語權,於是他就在家寫了一篇《熟權俄約利害折》,獻給了慈禧太后。

這份奏摺寫的觀點獨到,又極富文采,所以慈禧單獨召見了張之洞,詳細商討對策。

張之洞的意見大概是兩點內容:一是殺掉自作主張的崇厚,既可以殺殺違旨越權的邪風,又可以藉此不認合約,如果實在談不成,那隻能死戰,否則國將不國。


第二點主要是彈劾李鴻章,張之洞認為李身居高位,朝廷每年花費幾百萬兩供養他的淮軍,而他卻力主和議,這給朝堂帶來了極壞的影響,所以要公開批評。

慈禧聽了這番話,覺得很有道理,於是第二天早朝進行廷議,結果大部分朝臣都十分贊同張之洞的觀點。

所以慈禧對張之洞更加高看一眼,雖然沒有立馬加官進爵,但給了他隨時進入總理衙門“以備諮詢”的特權,這樣他就有更多展示才華和接觸慈禧的機會。

也正是這份奏摺,讓張之洞名聲大震,逐步成為了“清流派”的領袖,至此他離成功就僅一步之遙。



花木童說史


張之洞是一位優秀的言官,擁有敏銳的政治嗅覺,他抓住了崇厚賣國的契機,將自己的才能發揮到了極致,站在國家和名族大義之上,得到了慈禧的垂青,從而撈到了充足的政治資本,扶搖直上,步步高昇。

“言官”張之洞

張之洞作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其年齡是四人之中最小的。不同於曾國藩、左宗棠和李鴻章三人有著征戰沙場帶兵打仗的功績作為升遷的途徑,張之洞是一位純粹的文官,並且還是位容易得罪人、遭人非議的言官。言官的職責是“上諫”,不管是怎麼樣的“諫言”都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認同,反而還經常得罪人,遭人報復,官場升遷之路更是坎坷艱難。

崇厚賣國,張之洞迎來轉折契機

1865年,與新疆接壤的浩罕汗國乘著清朝內部混亂,派將領阿古柏入侵新疆。

1871年,沙俄出兵佔領了新疆伊犁地區,美其名曰,代替大清維護伊犁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並聲稱,待大清重新控制新疆後,就將伊犁歸還。

1876年4月至1878年1月,左宗棠率領清軍成功消滅了侵佔新疆的阿古柏勢力,收復了除伊犁地區外的全部領土。

按照沙俄之前的聲明,理應無條件將伊犁歸還大清。然而沙俄卻一拖再拖,遲遲不肯歸還。於是,大清便派遣崇厚作為欽差特使前往談判。結果,崇厚卻因為家中個人瑣事的牽絆,竟自作主張與沙俄簽訂了不平等條約《里瓦幾亞條約》。消息傳回國後,朝廷震驚,輿論譁然,舉國上下譴責崇厚賣國罪行,紛紛要求清廷彈劾崇厚,不準簽約。

抓住機遇,一飛沖天

在舉國上下、滿朝文武都在討論如何懲治崇厚以及如何重新簽訂條約,口沫橫飛之時,張之洞卻以將之付諸實際行動。他靜靜的在自己的書房內寫下了一篇《熟權俄約利害折》,呈給了慈禧。這份奏摺思路清晰,文采飛揚,氣勢如虹,呈現給了正為此事頭疼中的慈禧一條光明大道。於是慈禧便召見了張之洞,與他商量探討應對之策。張之洞提出了十條不可接受承認《里瓦幾亞條約》的理由,並給出了自己的建議,令得慈禧對他刮目相看,第二天便對張之洞加官晉爵。而張之洞的官運也由此亨通,晉升之路一帆風順。

張之洞的事蹟告訴我們:有準備的人並不一定能夠得到機會,因為同時還需要擁有大局觀,懂得審時度勢,把握最佳時機表現出自己最好的一面。以上幾點是張之洞成功的關鍵,直至今日依然對我們有著啟示意義,值得我們學習和思考。

我是月關略萌,專注歷史領域。感謝大家閱讀,歡迎留言和關注。





月關略萌


升職加薪早就確定好的,只是看看你人怎麼樣。值不值得託付大權。。。


燃古


有助賊盜。盜國權之妙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