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理財是不能碰的最危險?

理財迦


我經常和朋友們說銀行高於6%的理財是有風險的,有虧損本金的風險,大家不要購買,我們普通人購買4%-5%的理財產品就可以了,這是屬於低風險產品,以前也就是銀行俗稱的保本產品,後面國家不讓用保本這個詞出現在銀行的銷售中。

高於6%的理財產品是有風險的不是我說的,是我在銀行的親戚告訴我的。

那麼普通的4%左右的理財產品為什麼說是低風險,銀行的商業貸款也就是7%-9%點左右,每個銀行都會有優質的客戶,銀行能給我們4個點利息,肯定要賺的比這個還多,所以這些錢賺回來的概率很大,而且銀行還會躺賺4個點左右。

那麼6%的利息為什麼就風險大了,銀行不會給我們白打工,普通的商業貸款已經滿足不了銀行支付我們這些利息了,那麼只能去尋找更高級的項目,大家都知道,投資是有賺有賠的,所以6%以上的項目都是中高風險項目,損失本金的概率也是一點點增加的。

最典型的就是以前借貸平臺剛流行的時候,是有銀行的資本進去的,借貸平臺給銀行的利息是10-13個點,所以以前6%以上的理財產品很多,銀行也是躺賺6個點左右的,而且這部分不可控的風險很大,後面出事的很多。

銀行也會銷售一些高風險的東西,比如基金,證劵公司的理財產品,保險公司的理財產品等等吧,這裡面的風險很大的。

現在全球都是降息刺激經濟,4%的理財產品後面會不會還有很多都很不確定,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我只建議購買4%左右的理財和國債,安全,風險低。對於其他的產品還是不建議了。

大家都要明白一個道理,銀行用我們的錢去賺錢才可能給我們利息,利息越高我們承受的風險越大,銀行不可能給我們白打工吧。


投資新勢力


總結一些關於理財方面的陷阱,大概有這幾個方面:

第一,過高利息的理財不能碰。

多少利息是過高呢?

有幾個判斷標準:

一個是根據個人的本金和資金使用期限,結合一般銀行的理財收益率,進行判斷。

比如說一年期的10萬元理財,大多銀行給出的收益率是3.5-5%,那麼超過5%以上就要引起警覺了,達到8%以上就屬於危險的投資了。

二是根據投資的風險程度進行判斷。一般來說投資於股票、期權、期貨的槓桿率較高,收益高風險也大,但收益再高,也是有上限的,因為正常的理財是要有風險控制的,不可能為了追求高收益而放棄風險考慮。高風險投資同樣也是8-10%是警戒區,超過10%就是風險區。

第二,非正規渠道的理財不能碰。

非正規渠道就是指民間借貸、P2P、非法集資等,沒有正規的第三方投資平臺、沒有正規的第三方投資擔保平臺,沒有正規的投資資質的平臺。這類平臺的投資往往風險大、投資對象屬於較為次級的借款人,信用度更低,很難保證資金的安全。有的平臺本身就不合規,有攬儲跑路的嫌疑。

第三,有貸款性質的理財不能碰。

貸款性質的理財不太好區分,往往包裝得很善良,但是實質上就是網貸、套路貸,先是從理財者手中獲取資金,再以高利貸形式借給貸款者,很多貸款者並不自知。這種理財具有很大的誘惑和欺騙性,不容易辨識。

第四,有所謂高人指導的理財不能碰。

所謂薦股高人、期貨高人、理財達人。。。都是偽科學人種。有高人指導這種好事是不可能存在的,包括所謂高人有內幕、是內行、懂投資,這麼厲害的人何必去找你這種閒散資金,不是騙子也離騙子不遠了。



(家族財富密碼:金鐮刀)


家族財富密碼


教你一個小方法識別理財裡的最大騙局:那就是看收益回報率!

關於投資回報率這個問題,其實很容易分辨出你的理財到底是有風險,無風險,還是騙局!

(1)國債回報率4%,銀行固定收益理財也這水平。

(2)打理社保基金的就是隻能賺不能虧的高手,長期年化是8%。

(3)社會各行業平均回報率8%,這也是現金流折現模型中經常使用8%來折現的原因。

(4)公募基金經理長期年化超過15%的只有10人,年化超過10%的有60人。

(5)公募基金經理長期年化收益超過20%只有1人他4年年化21%。

(6)巴菲特年化22%即60年回報15萬倍,78年544萬倍。所以重要的是早做、穩賺、活久。

我的觀點:

也就是說,普遍在4%-6%左右的理財產品基本都是低風險或者無風險的;

而在8%-12%左右的理財產品都是高風險,並且很容易損失你本金的;

對於那些保證你15%以上的理財,基本都是騙局;

試想一下一個職業基金經理人的年化收益才15%左右,巴菲特的年化才22%左右,哪個理財能夠保證比他們更穩定,更厲害,更持久?如果有,那基本都是坑!

所以,對於4%-6%的理財,你可以嘗試;

對於8%-12%的理財,你可以冒險;

對於15%以上的理財,不要相信!因為能夠獲得15%以上收益的基本只有靠自己投資而來的,絕對不能靠著別人獲得,這樣的風險是非常大的!基本都是“你盯著別人低利息,而別人看重的是你的本金!”

⭐點贊關注我⭐帶你瞭解更多財經和投資背後的真正邏輯。謝謝您的支持,一家之言,歡迎批評指正。

琅琊榜首張大仙


親身經歷過p2p暴雷,大概投資了三個月,收益率大概10%左右,首批投進去的錢回本了,之後覺得這個收益率挺高的,而且還不需要怎麼管,然後又投了一批錢進去,然後公司就暴雷跑路了,錢到目前已經一年多了還沒追回來,所以不能碰p2p理財,我所選擇的p2p單位也是在天眼網上排名較為靠前的公司,無論是公司的銀行對接,風控,還有借款合同等都非常詳細,還有上市公司的擔保,但是說暴雷就暴雷,也沒有一點說法,基本上p2p的年化收益率超過10% 這種p2p公司隨時會跑路,老百姓除了報警也做不了別的事情,只能期望警察可以追回部分財產,所以這種收益率這麼高,躺著賺錢的大家都不用去相信,天上不會掉餡餅。


大肉天天吃


這個問題其實不難;理財的風險和回報比不合理是最主要的識別理財風險的方法。

1,保本理財。

其實現在已經不存在保本理財了;銀行銷售的理財根部沒有保本的說法了。一份保本的理財什麼樣的回報率是安全的呢?

銀行定期存款可以理解為無風險,收益率在年化3%+,各大銀行攬儲的成本在不斷的增加;筆者當地的村鎮銀行定期存款的利息能夠達到5%+;但這一類小銀行的穩定性就不如大銀行。

去年全國暴雷最多的是P2P,不論是網絡上的p2p還是我們身邊的p2p公司給出的保本回報了都很高;百分之10是常見的;筆者身邊的p2p公司甚至可以給到20%的年化收益率。

但是我們看結果是什麼?全國的p2p暴雷嚴重。

也就是說保本保息超過定期存款利息的都有風險。

2,風險理財。

筆者工作的一部分就是做資管業務;金融市場中風險和回報率的比例1:1是合理的。

也就是說一個期貨賬戶的風險值是本金的30%,那麼這個賬戶年化的收益了達到30%以上就是合理的。

很多朋友同我諮詢資管業務,從來關心的都是盈利率,沒有回問風險值。

其實投資理財一定是風險先行;在瞭解了風險值之後再看盈利率決定是否可以投資。

總結一句話:如果一份理財產品只跟你講收益率,不跟你風險值,那麼這份理財是不能買的。


外匯期貨股票全職交易員,資管團隊創始人。歡迎留言交流。


八位數花園


理財深入人心,現在這個社會所有人都知道理財,都希望自己的財富增值。那麼我們所有的老百姓除了各種理財產品,銀行的,互聯網的,支付寶的,微信的眼花繚亂的理財產品,究竟哪些理財產品是不能碰,是高風險的,我們歸納一下:


第一,信譽背書

我們在理財的時候,第一件事要看,是什麼單位,什麼機構出品的理財產品,是我們國家的國有銀行,還是股份制銀行,還是私人銀行。那麼國有銀行自然有國家信譽,做保證,說的話,鍵的條款和合同都是真實有效的,我們不要選擇一些信譽背書特別低的公司,企業甚至個人去理財,風險會非常大的。

第二,高利息

我們現在的無風險利率在5%左右,如果超過10%的理財產品,都是有風險的,道理很簡單,風險越高,利潤越大,風險越低,利潤越小。就是我們平常一定要注意,我們不要貪心。因為我們一旦貪心,就會進入了騙子的圈套,他看上是我們的本金,而我們還在看上那一點點利息,就很容易理財失敗,血本無歸。

第三,產品不合理

社會上有非常多的公司。做了一套理財產品,意思就是讓我們的錢去投資某一個快速增長的行業,比如。很多投資公司銷售的理財產品,主要的題目就是拿我們的錢去投資即將上映的影片,獲取大的收益,用這樣的噱頭和產品來蠱惑我們普通投資者,這些產品都是沒有經過國家認證,國家驗證的產品,我們要提高警惕,這些理財產品是不能碰的。

第四,網絡理財

大多數網絡理財公司,都是不能見面的,僅僅憑網絡的匯款轉賬,頁面的數據能看到我們的資產,一旦服務器崩潰,那麼我們的資產就會大受損失,比如資金盤。那麼有非常多的資金盤。其實就是自己做的一套系統,我們在系統裡注入資金,每天雖然看見我們有了收益,但是他都是數字,能到我們賬戶的幾率很小。所以騙取了非常多的人。

總結一下:理財的觀念,雖然深入人心,但是我們要抱著一個合理的獲取的態度,讓自己的財產平穩而前進,不要冒險,一旦本金虧失。後悔莫及,我們更要相信有信譽的機構。雖然利潤低,但是呢,穩定而安全才能更長久。


我是伯樂集團董事長李合偉,白手起家創業20載。主營餐飲,投資,教育(演講學院)。新開專欄《財商秘術,領袖思維,業績倍增》。關注我為您分享更多的人生感悟……


合偉說


個人認為最不能碰的就是形同“龐氏騙局”的理財,這類產品的特點是違背市場正常收益率,不披露風險、無風險揭示、平臺小眾等。

理財產品的風險

國債和存款可以視為無風險,但是理財產品沒有這二者的安全性,根據產品風險特徵,一般理財產品的風險分為五檔:

  1. R1級(謹慎型) ,一般由銀行保證本金的完全償付,產品收益隨投資表現變動,且較少受到市場波動和政策法規變化等風險因素的影響。

  2. R2級(穩健型) 該級別理財產品不保證本金的償付,但本金風險相對較小,收益浮動相對可控。

  3. R3級(平衡型) 該級別理財產品不保證本金的償付,有一定的本金風險,收益浮動且有一定波動。
  4. R4級(進取型) 該級別理財產品不保證本金的償付,本金風險較大,收益浮動且波動較大,
  5. R5級(激進型) 該級別理財產品不保證本金的償付,本金風險極大,同時收益浮動且波動極大。

那麼一般的理財產品(銀行理財)都會對風險等級進行披露。無風險揭示的理財產品我認為很危險。

什麼是合理的收益率?

不得不說,很多平臺小眾的理財產品之所以能吸引大眾的眼球,就是因為其承諾的收益率很高,且在一段時間內能予以兌付。於是不少人明知有風險但仍然抱著不妨一試的心態,最終很多人因此受到損失。

值得參考的是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告誡投資的過程中提示的風險警示,“在打擊非法集資過程中,努力通過多種方式讓人民群眾認識到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收益率超過6%就要打問號,超過8%就很危險。10%以上就要準備損失全部本金。一旦發現存在高回報的理財產品,要積極提醒,積極舉報,讓龐氏騙局無所遁形。”根據這個範圍對收益率進行估量是比較合理的。

最後,我認為曾經暴雷的理財產品最好不要涉及,比如P2P平臺,其實有部分P2P產品也是受到認可的,但是如果足夠謹慎的話,就要從之前的風險中吸取經驗。

希望大家都能遠離風險,取得不錯的收益!


金融逐夢人


很多人說是收益率,收益率越高越危險,真的 是這樣?其實也不是。

之前就有人曝光過,銀行的某些理財,收益率很低,但是最終也血本無歸。為何?銀行內部人搗鬼,把這筆錢投入了非正規渠道里了。

當然這是很極個別的案例,銀行渠道相對安全性還是很高的,但有些小銀行存在一些飛單的現象,這個一定也要注意。

而非銀行渠道的理財,即便收益率很低,也要仔細甄別,有些人現在開始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把收益率壓低一些,但是比銀行高一些,讓人以為風險不大,其實也是一種騙局,比如一些互聯網理財產品,一定要小心。

除此之外,我之前也寫過一篇理財騙局的,再次給大家分享一下:

項目融資騙局
很多所謂的財富管理公司,利用各種項目融資進行斂財,比如投資什麼高科技項目,房地產項目,還有拍電影等等,記住,這類高風險投資,一般人很難辨別真偽,就記得一條,好項目現在有的是大資金投,你這幾萬塊,好項目是看不上的,能找到你的,自己想吧。
非法投資平臺騙局
食色性也,現在很多騙局的開頭都是利用微信美女來進行接觸,這裡面水太深了,有些是做非法投顧的,有些是做非法現貨交易的,有些是賣茶葉的,反正什麼亂七八糟的都有。記住,非正規平臺的投資,一定要遠離。
拉人頭理財騙局
這其實是傳銷的變種,利用網絡,進行發展下線,拉的人越多,你的收益越高。不少都打著金融互助之類的名號。之前幾年也是很多,很火,最近了解的不多。
原始股,新三板騙局
這類騙局也很多,股權投資,還是那句話,你沒有風投的風險識別能力,就不要碰這類投資。很多公司,你如果沒見過,僅憑資料就投資,那就太草率了。就算見過,也容易被騙。

投資誘惑實在太多,希望各位不要上當受騙。

如今大額定存收益率還可以,4%左右,湊活著投吧。


趙冰峰財經


不能碰的理財大多是P2P理財,一般都是通過app推廣,看不到摸不著。收益比各大銀行利率要高,讓人忍不住去嘗試。

在中國當前的經濟和金融環境下,銀監會主席郭樹清說:收益率超過6%就要打問號,超過8%就很危險。10%以上就要準備損失全部本金。現在各大銀行理財利率都是下行趨勢,非保本理財大概在4.1%左右,而某P2P理財高達7.2%以上,這時候就得打問號了。

不懂炒股,沒有好的投資項目,又是金融小白,還是把錢放銀行,找個看的到摸得到的還給利息的地方。畢竟創造財富不容易,得想辦法守好財富啊!

在平時生活中,多積累經驗,提高防範風險的能力,這樣我們心裡有個紅線,不管是什麼理財產品能夠判斷,識別風險,就不會入坑啦!


谷小河


如果單純的從理論上來講,以2020年的實際操作數據為例,較低的准入門檻,並且年化收益率超過8%甚至12%以上是基本上是比較危險的,這種理財產品能不購買就儘量不去購買。因為我們看到年化收益率超過6%以上是具有虧損本金的風險,而如果投資門檻很低,年化收益率超過12%以上時一定要慎重投資。

還有就是施加了高倍槓桿的理財產品最好也是不要接觸,因為它的風險性實在過高。高倍槓桿的理財產品市場上確實是有的,並且是一些金融衍生投資,除了商品期貨之外還有一部分的虛擬貨幣投資也是市價的高倍槓桿的,這部分的理財同樣要慎重。

最後再講一個比較小眾化的理財方式,數字貨幣理財,同樣是要謹慎參與。在當前以比特幣為首的虛擬數字貨幣中,有一種理財方式是錢包理財,將你手中以人民幣或者美元購買的比特幣,包括一系列的其他數字貨幣存放在特定的錢包中,給予你年化率高達8%以上的收益。結果跑路的數字儲蓄錢包比比皆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