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青年:中國的一些做法,讓美國人受不了

在歷經近40年的對外開放之後,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與世界深度互融互通。然而,在貿易保護主義、逆全球化思潮泛起的背景下,中國開始被一些心懷叵測的美國人置於放大鏡下審視,有的人認為中國持續的高速發展,正在逐步削弱美國在全球的影響力。

美國青年:中國的一些做法,讓美國人受不了

“中國的一些做法,讓美國人受不了”,美國青年維諾德.夏爾馬(Vinod Sharma)抱怨說。夏爾馬居住在美國紐約(New York),目前就職於美國康菲石油公司(ConocoPhillips),從事市場開發(market development)工作。

夏爾馬說,在中國進行經濟開放之初,美國主動與中國合作,在中國進行了大量投資,並引入了新的管理概念,這對於改變中國的經濟,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美國在中國的投資以及貿易來往,很大程度上成了“中國經濟奇蹟”的助推劑。

然而,在中國的發展過程中,它的一些做法,讓美國人受不了。

中國人民幣實行釘住美元匯率政策,而不是開放外匯市場,利用寬鬆的美元人為製造了一個貿易優勢,因此,中國的商品價值總是比美國的商品便宜。換言之,就是美國對中國商品的需求增加時,中國就形成了巨大市場需求空間,這種需求會不斷提升中國對外出口規模,貿易順差將不斷擴大。

美國青年:中國的一些做法,讓美國人受不了

此外,中國為從事製造行業的企業提供大量資金扶持,從而使得美國的製造企業無法與中國的製造企業自由競爭,這可能不完全正確,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中國對其製造業產品的補貼遠遠超過美國,中國商品在國際市場更加具備價格競爭優勢,使得中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份額佔比不斷提升。

中國部分企業知識產權意識薄弱,他們根本不尊重專利、商標或版權規定,很多人刻意複製美國創意的產品,並在市場公開出售,謀取利益,這進一步導致美國商品失去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

在華的美國企業,經營過程中往往會遇到一些麻煩。例如,某美國品牌的汽車公司要在中國銷售汽車,前提是,必須在中國建立自己的工廠,並與中國汽車銷售企業合作,它不可以直接介入銷售環節,也就是說,美國企業在中國的權益將很容易遭到不合理的對待。

美國青年:中國的一些做法,讓美國人受不了

對於夏爾馬的抱怨,偏見頗多,小編無意去費口舌。但是,小編還是想說幾句。中國人一向按照市場規律辦事,而不會不平等、不公正的對待與之貿易的各個國家。如果美國企業仍然需要依靠中國經濟開放之初時給的優惠政策才能在中國生存,那麼它們必須得找找自身的原因。

中國曆來重視中國和美國之間的合作,我們從未想過製造兩國之間的分歧和矛盾。反觀美國的一貫做法,其霸道的行為令中國人失望。中國人一貫主張和平發展,致力於世界多極化平衡,並遵循市場發展規律的原則行事。然而,美國卻一直不願面對中國和平崛起的事實,並在媒體上大肆渲染中國的做法不合理,這真是驗證了一句中國老話:“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分享到:


相關文章: